“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认为这是灾难吗?

时事写真


不请自来

“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如今已经被很多朋友所熟知,自秦扫六合,南征百越,北拒匈奴,一统天下之后,秦朝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帝制王朝,也是我国中央集权官僚体系与帝制的开端,对从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也就在这个时期出现的,首先“焚书”即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学著作而采取的措施,也就是国家集中收集起诸多著作,而散落民间的作品除去医书制作等实用类的一切书籍全部焚毁。“坑儒”很简单,就是坑杀儒生。

那么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为什么会这样做?很简单的两个字——统治。

秦朝以法学治天下,以商君之法为根本,对于统治之道简直在熟知不过。根据《商君书》“驭民五术”得思想之中,是必须要求统治者这样做的。秦朝是以暴力的手段统治天下的,所以统治者并不能完全保证天下归心,而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又是思想文化大繁荣的“百家争鸣”,各种文学各种思想比比皆是,所以为了不让其他思想影响国人,为了更加容易的统治,必须要让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民间消失。“坑儒”同样如此,诸子百家并非单纯依靠书籍传播,而当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人人之间互动,儒生并非反对当时的统治,只是希望统治者能够听取一些意见,但统治者为了统治稳固是不允许有其他的声音出现的,无论当时是儒生还是其他的学派,只要是不同的东西都会受到统治者的迫害,只不过儒生的运气不是很好,被当做了可怜的鸡,杀给了诸多其他学派的猴来看。

接下来回到提干中,“焚书坑儒”是灾难吗?本人一直认为一件事情不能只有一种解说。从文学方面来说,的确是一场不小的浩劫,它打破了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格局,也影响了各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使得人民开始成为统治的附庸,使得文化沦为统治的工具,同时造成了很多学说的断层甚至消失,而且儒生活生生的性命的陨落也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事件,从这些角度来讲“焚书坑儒”的确是一场浩劫,的确影响了后世很多。从另一方面讲,其实“焚书坑儒”是必然的,因为统治与政治的决定下,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巩固国家的根本才是最主要的事情,所以这是必然的结果。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必然有他的手腕,虽然我们看起来有些严格,但是如果是我们坐在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上,恐怕也会选择做同样的事情。其实本人一直认为政治与统治之上并没有什么功过论,只是追逐利益和完成统治而已。政治权利之中以自我的眼光看待是不准确的,即使有人遗臭万年,但是他也开会这样选择,因为他们考虑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

以后本人想说,秦始皇做出了“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我们都知道了,难道历史上就仅仅秦始皇一个人这样做了吗?并不是,每一个统治者都不希望自己的臣民存有不同的思想,即使今天也是,今天的你我的确没有看到谁在烧书,但是方方面面之中也透露着“焚书坑儒”的本性。

话不能说太多,只是希望诸君不要忘记进入文化领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是统治阶级的附庸,我们是完全可以自我崛起的文化人,我们有想说的,我们必须要敢说,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本心中的那条路。

更多文章请关注二胖品文化


二胖品文化


焚书焚的是《尚书》、《诗经》等儒家诗书和其他诸子百家的诗书,而医药、农作书、占卜等实用书籍并未在销毁之列,同时坑儒坑的不是儒生,而是四百六十余方士。

“焚书坑儒”事件最早记录于司马迁的《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但此时并没有出现坑儒的说法,司马迁明确说的是坑术士,而且焚的也不是全国全部的书籍,而是焚诗书。焚书坑儒真的变成焚一切先秦典籍和坑儒士的是在西汉未年孔安国所著的《尚书序》中,他说到“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自此,秦始皇从开始只是单纯的焚掉诗书和坑方士,变成后世儒家所宣传的焚掉先秦一切典籍和坑天下儒生。



其实秦始皇本身“焚诗书,坑方士”是没有错的,为什么呢?

第一、始皇帝为什么要焚诗书?

首先何谓诗书?诗书在古代指的是《尚书》和《诗经》等经书,那么始皇帝为什么要烧掉这些诗书呢?《尚书》记载的是上古圣王,也就是三皇五帝的治世理念,你觉得始皇帝这么一个自诩“功高三皇,德迈五帝”的千古第一帝,会允许这种与自己的统治背道而驰的治国理念出现在他统治的地方吗?显然不会,他要做的就是让世上的人只知有他的治国理念,而不知三皇五帝的治国理念。同时《诗经》是干嘛的呢?简单的说就是歌颂周朝那些诸侯国君主的丰功伟业的,这其中就包括被始皇帝所灭的六国,你觉的有哪个皇帝愿意自己统治的时候,自己的百姓是歌颂其他的君主的?而且当初六国刚灭,六国遗民还在蠢蠢欲动,你说始皇帝会容忍还有这样歌颂六国君主的书籍在吗?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其实焚书的最终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实行愚民管理,始皇帝想要做的就是让大家只知有他,让大家知道他们唯一需要歌颂的,唯一需要服从的就只是他。当然以当时来说始皇帝做的并没有错,中国那么多帝王哪个不是实施愚民教育的?哪个希望自己的王朝时常出现反对自己统治的声音的?所以其本身来说,始皇帝焚书并没有错。



二、始皇帝为什么要坑术士?

我们都知道始皇帝是一个热衷于长生不老,寻仙问道的皇帝,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装神弄鬼之徒,其中我们熟知的有卢生和徐福等人,而我们现在人都知道这些术士完全就是在欺骗秦始皇,他们这么做只是想要得到荣华富贵而已。但在当时最开始的时候始皇帝并不知道,于是就赐他们诸多的金银财宝,让他们去找长生不老药去,但是我们现在都知道他们绝对是不可能找到的,就这样他们一直都在欺骗始皇帝,关键他们不当欺骗始皇帝 而且时常在暗地里辱骂和诽谤始皇帝,简单的说就是说始皇帝“人傻钱多”,直到被始皇帝发现了,他们就索性带着大量的财宝直接跑了。

此时始皇帝可以说是震怒,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始皇帝并命令御史捉拿那些还没有逃走的那些方士,让他们互相检举,最终有四百六十余方士并告发出来,并被活埋。

其实我们这样看来,始皇帝这么做也没啥错的,毕竟作为一代帝王,谁能容忍自己竟然被如此戏弄,不发火才怪呢。而且那些方士也的确该杀,若不是他们蛊惑始皇帝寻仙问道,何至于始皇帝如此的劳民伤财,多少百姓的财宝被这些方士收刮的一干二净,你说杀了他们有错吗?



所以综上所述,其实在当时始皇帝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这也并不是灾难,以他所处的位置始皇帝这么做只会有利于他和秦朝的统治,而别无害处。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也并非是什么灾难,毕竟被烧的只是一些歌颂君王功德的无用书籍罢了,那些实用的书籍,比如医学、农做书等并没有被烧掉,再者即使是那些歌功颂德的书籍也并没有全部被杀掉,秦始皇的皇家图书馆还备份了这些书籍呢。而被杀的就更不用说了,一些欺世盗名之徒留着何用?



再者后世总是喜欢拿焚书坑儒来作为始皇帝是暴君的证据,但是事实上呢?其实始皇帝并非暴君,只是他以法来治理天下,有时候严苛了而已,试问在当时还是属于乱世,六国遗民还蠢蠢欲动之时,你妄想靠仁义来治理这乱世天下吗?你妄想仁义来震慑住这些蠢蠢欲动的六国贵族们吗?这不是痴心妄想吗?

而后世的始皇帝之所以会得到如此恶名,其实就是被那些欺世盗名的儒家们给污蔑的,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并运用自己的权力去极尽诽谤始皇帝,其目的不言而喻,无法是想向世人宣示,用儒家治国就是明君,而用其余百家治国就一定会是暴君,所以我们千万要记住一句话“宁得罪小人,也不要得罪这些手握笔杆子的文人”。


澳古说历史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皇帝专权,巩固秦王朝的一统天下。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晏,大臣们纷纷歌功颂德。儒生淳于越提出:秦始皇应该效法古代,恢复分封制。丞相李斯不同意淳于越的意见,并趁机借题发挥,无限夸大上纲,认为这是儒生(知识分子)借古非今,惑乱百姓,动摇人心。他把这一切归罪于儒生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提出的意见,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籍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

📕公元前212年,又有一批儒生批评秦始皇天性刚暴,贪于权势,滥施刑罚。秦始皇大怒,认为这些都是谣言惑众,动摇民心,下令大肆搜捕,把抓到的儒生460多人,在都城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它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打击了知识分子。


笑看东篱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但也遭受了五次浩劫。三次是内因:罪魁祸首是法家愚民思想。两次是外因:五胡乱华和蒙元的入侵。

外因不再赘述。只谈三次内因:

一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华夏文明。

二是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重立秦朝诽谤之法,夷族连坐之法,告奸之法。

三是六十年前的那场运动。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法家贫民、弱民、疲民、辱民、愚民、虐民的政策。

秦始皇还大兴土木,滥杀无辜。倾尽天下之财。寻仙求长生。

秦始皇还创立中国历史上的夷族连坐之法、诽谤之法、告奸之法。嬴政立法,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使中国第一次进入人整人、人治人、人吃人的社会。

秦始皇为实行法家愚民政策,禁毁诗书及百家言。孔子修订的《尚书》原有120余篇。全部毁于焚书坑儒。汉文帝时。年过九旬的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尚书》28篇。其中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不言而喻。法家主张立法为民、君主牢牢钳制刑法、宁枉勿纵、夷族连坐。法家无疑是法治的头号死敌。

先秦时代,已经有民主、法治、宪政思想。周王朝审案时,甚至有陪审团制度。

秦始皇无疑是毁灭华夏文明的专制魔王。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的罪恶加在一起,也比不过秦始皇。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法家愚民思想的具体体现。目的是使人民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

提及秦始皇,必提汉武帝。后世常将秦皇汉武并称。

汉文帝时,儒家大师丞相张仓放开言论,废除诽谤之法,夷族连坐之法,告奸之法。

汉武帝时,重立暴秦恶法。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杜周、江充。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皇族和群臣屠戮殆尽。汉武帝后期,国家千疮百孔,饿殍遍野。人口减半。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汉武帝与法家张汤谋划发行白鹿皮币,与大夫颜异商议。颜异认为不妥,并未骂刘彻。法家酷吏张汤认为,颜异欲骂天子,不言而入腹。便以腹诽罪之名,处死颜回十世孙,儒家大师颜异。【腹诽就是肚子里骂天子】

汉武帝与法家酷吏一起,建立了一个人整人,人治人,人吃人的邪恶时代。把中国带入炼狱。

法家是民主、法治、宪政的头号死敌。法家思想不灭,中华民族不兴!


杨朱学派


我们先看一下始皇嬴政为什么决定下令烧毁书籍?

原来秦统一六国后,嬴政开始出巡各地,每到一处便将自己的功德碑树立此地,告知百姓。

然而公元前213年的群臣宴会上,一个齐国博士淳于越却没有像其他群臣一样对始皇郡县制进行歌功颂德,而是建议嬴政分封诸侯。

那为什么建议分封诸侯就引来杀身之祸呢,这不是封建帝制的常规手段吗?

是嬴政太暴戾,看他和自己意见相左就像杀之后快?

我们看看淳于越说了什么。

他说: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意思是:“周王朝兴盛千年,全赖分封自己的兄弟、后代和有功之臣来辅佐帝王的帝业。如今陛下您疆域旷阔,但是兄弟子民多为没什么见识的匹夫,就算有六卿之臣,没有诸侯辅佐的话,如果国难危机您可就无法自救了。不效仿古法治国,我可是听都没听说过!”

且不说他当着群臣这么批判嬴政,嬴政得多么下不来台,其实淳于越的观点是代表着当时的儒家学派,他建议嬴政对西周以来的中原文明和传统臣服,放弃六国统一的基础——郡县制,而“师古”采用封建制。

这样做的后果是:封建制权利将会再次分散,不统一集权,必然会在体制思想文化和思想上回到统一之前“百家争鸣”的状态。

嬴政所面对的是一个从春秋到战国,诸子百家争鸣500余年的文化思想盛世,也是一个思想文化的乱世,而众多思想的存在无疑是对秦王朝进行中央集权统治的一中潜在威胁。

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要推行实践的是法家思想,若“师古”,秦国虽完成了征服中原国土,但在文化上却会臣服,被儒家学派领导掌握,被百家思想纷扰,而学士们掌握着当时的普遍舆论。

舆论煽动,战乱自然还会再起。

于是宴会上,嬴政让丞相李斯为主的群臣一起参与讨论,是应该“师古”,还是走秦国自己的路。

李斯指出: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史记-秦始皇本纪》

意思是说他发现了百姓议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民心不定,势必国将不稳,目前尚且如此,若法规允许“师古”,这种情况将会更盛,久而久之秦国根基必然不稳。

最终在李斯等大臣的支持下,嬴政做出了焚书的决定。

可我们看看,秦始皇烧的是什么书?天下所有的有字读物、古今典籍?

当然不是。

毛泽东曾说秦始皇厚今薄古。

一个深谙历史、政治、经济知识的专家当然不会一怒之下不分青红皂白。

嬴政下令烧毁的是儒家学派代表的山东六国的国史和儒家典籍。

这样一来烧毁的是臣民的文化记忆和故国归属,世代更迭,百姓将皆以“秦人”自居,习大秦文化,秦国昌盛的大业才能稳固。

目的是要禁绝“私学”,强制人们“学法令,以吏为师”,使国家法令能够“定一尊”,也是法家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政策的具体化及扩大化。避免“百家之兴”成“百家之难”。

另一方面,坑儒又是因为什么,焚书令后的第二年还要至儒生于死地的酷刑吗?

这里要科普下:

“坑儒”,并不是活埋儒家知识分子。坑杀,坑害并不是活埋的意思。是处死,用刑法杀灭的意思。

再说“坑儒”的对象,方士,方士是以侯生和卢生为首的术士,借为秦始皇求仙丹灵药为名,背地里诽谤疾风秦始皇,不但资金用完了,任务没完成,还诽谤皇帝。这460多人,术士居多,儒生不过一小部分。

插句题外话:公元前260年,白起将40万敌军全部坑杀;后项羽坑杀20万刑徒降卒,后又彭城坑杀30万,屠城6次,被后世誉为“人杰、鬼雄”。

为何秦始皇坑儒460人被指千古残暴第一?

很多人都认为,“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诸多暴政统治的重要体现,而嬴政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暴君代表。

其实经过上面的分析,焚书坑儒的目的明显是为了统一思想,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一统的局面,采取愚民的政策,进而使秦朝能够长期的统治下去。结合当时的局势而言,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也是必要的。

但由于秦王朝推行法家的思想,并且日趋极端。在文化思想统治的方法上变得过于激烈与强硬,以至于坑杀的460人不但没有遏制儒家思想,反而在私底下促使更多其他的儒生和百家学士滋生了他们的不满和推翻秦朝的野心,六国遗民的故国记忆和思念,加上对秦朝酷吏奴役的不满,成了促使秦国千里堤坝崩塌的暗流。

而对嬴政的描述主要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要知道司马迁处于汉武帝时期,武帝采取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的地位从秦朝备受压迫的状态一跃到达权力的顶峰,而司马迁的《史记》不可避免的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描述与评价增加了一些主观性。

综合观察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焚书坑儒”这一控制文化思想的举措的确曾为巩固秦王朝的统治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这项措施与秦王朝推行的其他的严苛法家律令一样过于激进,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背离了嬴政最初的政治意愿。

回看嬴政的功绩,他为以后中华民族的统一开了前无古人的先河: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推行法制教育,依法治国,推行户籍制度等等。

批判性思维看待“焚书坑儒”就是要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具体情况的分析,通过逻辑进行辩证的判断,不以偏激的、人云亦云的眼光看待问题,而是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判断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说秦始皇暴戾而下令“焚书坑儒”,但也不能偏激的反对主流认为它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历史事件。

只有经过理性的综合的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才能跳出事件本身、跳出某种特定的文化倾向与情节,客观审慎的看到“焚书坑儒”对当时秦朝稳固起到的积极作用和随后产生的消极影响。这就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在对历史知识学习时的实际应用。

批判性思维的国际化教育所提倡的是:通过大量有效的训练,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通过学习与练习,逐步建立独立判断、开放理性的思维能力,对古今中外已学的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脱离“标准答案”式的思维模式,打开国际化视野。


GTAP在线国际学校


焚书坑儒是历史的选择,统一的需要,,天下纷扰,人心浮夸,六国人心慌张,六神无主,但有倭存着各种文化诗书典礼,,大多数儒生才俊,也是心烦:气澡,危言惑众,,唯有统一文字,礼法道德规据才是当务之急,而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喷子小啦叭,自然成了杀了而快之的美味大攴,,,当今乜应効仿秦始皇大帝,,杀尽天下不良无品么么的所谓砖家叫兽,和戏子鲜肉,,从朔中国人的价值体系,和大国气度,。让这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娱乐烂人们永久消失,使真正有正义有担当并爱国的大爱王道,再次浴火重生,凤鸣岐山,,


94310417小云


这主要还是跟秦朝的前身秦国推行的主流思想有关,战国七雄时代秦国推行的是商鞅的法家严刑酷吏思想,秦国也因此受益颇多,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千古伟业,就从这一点来说,秦朝有足够的底气来采用法家思想。(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是从秦朝采用法家思想的历史源头说起,就实际情况来说,诸儒生议论朝政频繁,试图对秦始皇的治国策略施加影响,这些也需要秦始皇做出回应,要么选择支持,要么就让这些儒生闭嘴。

当然,秦始皇还是选择了被自己实践过并取得辉煌业绩的法家思想作为中央一统王朝的统治思想,这也是一种帝王术,作为帝王推行统一的思想,本就是帝王该做的事情。


人都有“好自为之”的心理,既然当了皇帝,自然是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当秦始皇觉得施行法家思想对自己有利。

你还能指望他采取儒家思想吗?对于那些不甘心的儒家学派,仍然试图对皇权指手画脚怎么办?焚书坑儒呗,死了一了百了,至少可以获得耳根子的一时半会的清净,这也是秦始皇对于儒家及其他“杂音”的最终态度,再有异议者,秦始皇已经给天下人打了样,提供了样板。

至于说是不是灾难,从结果上来看,秦始皇的严刑酷法显然适得其反,不但没能维护秦始皇一世二世乃至万世的梦想延续下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二世而亡恐怕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了吧!


历史三日谈


秦始皇平定六国后尽改旧制:废除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的相国职位,设立分掌官员太尉、承相、御史,直接对皇帝负责;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由朝庭直接派放官吏治理等一系列新政。实行新政以后,仍有许多儒生怀念三皇五帝,周文、武时代,屡有以应效仿古制,分封子弟等劝说秦始皇者,秦始皇对此十分反感。战国时期本就重武轻文,恰在此时,术士卢生、侯生等惧怕秦始皇翻脸无情而相约逃遁;朝中儒生淳于越等又再次提恢复古制的建议,终于使秦始皇动了杀机。承相李斯又乘机上奏章申请焚书,于是一场惨烈的焚书坑儒运动得以实施。

  李斯是新政的设计者与坚决的执行者,面对众多儒生的非议,他力排众议,定要将新政推行到底。他在奏章中说道:丞相李斯昧死上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刺面成文为黥,即古墨刑,城旦系发边筑城,每旦必与劳役,为秦制四岁刑。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庞言息而人心一,天下久安,永誉无极。谨昧死以闻。

  这篇奏章正好符合秦始皇心意,于是由始皇亲加手笔,批出了一个“可”字。李斯当即奉了制命,号令四方,先将咸阳附近的书籍,一体搜索,视有诗书百家语,尽行烧毁,依次行及各郡县,如法办理。一面将书籍陆续献出,一面把书籍陆续烧完,只有曲阜县内孔子家庙,由孔氏后裔藏书数十部,暗置复壁里面,才得保存。

  术士卢生狡猾多智,曾多次晋见秦始皇,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屡受封赏。但他自知自己说的都是鬼话,免不得暗地心虚,于是与卢生乘机逃走。秦始皇闻知大怒,更把火气撒在儒生身上,颁下诏旨,命令御史拿问众儒生。御史等禀承秦始皇意旨,严刑审讯,屈打成招,一律定为死罪,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尽驱入深谷中,上面抛掷土石,霎时间将谷填满,一班读书士子,冤魂相接,统入枉死城中去了。此为首次坑儒!

  秦始皇尽坑咸阳儒生,尚嫌不足,意欲将四方名士、儒生斩草除根。但又怕师出无名,众人不服,于是想出一个下诏求贤的损招,限令地方官访求名儒,送京录用。地方官当即采访,共有七百多人入选,经过面试,封七百人都为郎官。七百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如此容易当上大官,还以为是祖上荫德,于是欢天喜地叩谢皇恩!

  当年冬天,有人报称马谷地方严冬生瓜,是一大奇观。秦始皇便请那些郎官来问原因,众儒生也不知其故,其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秦始皇命令他们同往马谷,实地考察。其实这是一个大阴谋,早就有人在马谷埋伏,众儒生来到马谷,猛然间一声暴响,无数土石,从头上压来,谷口已被封死,可怜七百人竟不留一个。这就是著名的“马谷坑儒”!

  专制社会,顺我者昌,逆我者王,实在不足为奇。比此更为惨烈的事情也多如牛毛。到是儒生们为官位所引诱终为人所算令人叹息!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 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 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 “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这项政策对文化上的伤害仅次于汉朝的“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相对并不大。2.所焚书籍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3.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过几十年,影响不会太大。 “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坑儒〃及后世的“独尊儒术”。


历史摆渡人


德国史学家兰克说,要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科学考察,就要把该记录放到当时的情境中,看它和其它相关记录是否矛盾,设身处地地想象该事件发生以及用逻辑判断其是否合理,要追溯和还原支配该事件发生的观念和价值系统。

现在我们考查焚书坑儒,那先看看人们的观念吧。

为什么从这里下手呢?因为观念决定了一个人的动机和言行。

我们先说秦始皇吧。众所周知,秦朝建立了一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权至上,唯我独尊。他改变了以前的那种君子小人的关系,他把传统贵族从以前的天子与之分权体制下的打落下来,在新皇帝面前俯首称臣,形成了新型的皇帝与臣民结构。其中君高高在上,是主人,而其他一概是仆人。皇帝成为凌驾于所有臣民之上的超越的、绝对的、最高的主宰者。这叫一人专制。

此种观念在秦始皇那里,还有在法家那里,是不折不扣的。

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用种种方式体现他的独尊,还是在《史记》中

他不允许臣下为死去的皇帝立谥:“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

而在政治上,他贯彻的是法家的思想。突出君主集权,以严刑峻法为手段。同时实行郡县制。

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在这里,他主张郡县制就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主义。而与之相对立的分封制就有宗法制下的贵族民主制的意味。或者说,这是从王室宗族向帝王家庭的转变。

我们再说说那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的是克己复礼。主张血缘伦理差异基础上的礼治。讲究德治,仁政,饱受熏陶的是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他们对滋养礼乐文化的分封制青睐有加,而新生的郡县制在他们那里有诸多垢病。他们依然保持着处士横议的价值存在感,心中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于是喋喋不休的议论时政,就成了必然。

秦始皇与儒生

其实一开始,秦国是礼贤下士的,对儒生是很优待的,是一种怀柔政策,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罔不宾服。”在这时,他们对秦是充满期待与认可的。儒学之士王绾就说过“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看来对秦始皇是有向心力的。那是什么导致了儒生的议论呢?

当然是这种依法家而行的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与儒生固有的思想发生了矛盾。看看儒生丞相王绾是什么意见吧。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后来博士淳于越也说“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分明就是分封制呀。李斯一语说出其中厉害,以前我大秦对他们不错,“厚招游学”当然他们对大秦是有功劳的,比如李斯自己是其中一分子,但是现在呢,他们办私学,以古非今,议论时政,每朝廷有令,就会凭借自己的那点知识,抨击朝政,影响政令执行。如此,“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也就是就会动摇君主的权力,形成乱党乱政。”

其实不止如此,他们对封禅这件大事,也是议论纷纷,本来秦始皇对他们给了脸面,让他们议决,也显示出了对儒生以及礼乐文化的重视,“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可是他们说出了“繁琐”,“难施用”之词,“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这里面有什么内涵呢?显然是对秦始皇的伟业的否定,质疑,甚而在挑战帝国的权威。不仅如此,他们还对秦始皇为人品评非议。比如大梁人尉缭,秦始皇对他礼遇有加,而他的回应呢“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不可与久游。”

那么大家看看,这影响还小吗?这已经触动了秦始皇那敏感的神经,触及了皇权,当然也与当时秦始皇的专制主义思想产生了矛盾,那专制主义是什么?那是秦王朝的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那么大家看看,这还不严重吗?所以,焚书坑儒,虽然是有点过激,但是也是情理之中了。毕竟对当时的主流思想来说,已经是一种异端,对皇权来说,已经是一种反叛,对于社会来说,是极大的隐患,再进一步,就会形成逆党。对于此,对于秦始皇来说,当然是要铲除而后快的了。

再说说那些方士

我以为那都是导火线,引子而已。当对这些儒生的成见已经形成时,就只需要一个借口了。而这时那些方士彻底激怒了他。秦始皇本来用这些人求长生之药,可是当重金寻觅仙人不得之时,他们就开始非议了,“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不仅如此,他们还借用谶语进行诅咒,卢生就有“亡秦者胡也”为此秦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后来又有“始皇地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当下令处死这些人之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心腹之患,那就是那些儒生。秦始皇说“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就正好把这些儒生给坑了。如果说这里还有疑问说诸生身份不明的话,那么后来扶苏说了一段话,那就更加明显了。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在这里,其实那些方士只是破费了点钱财而已,犯了欺君之罪,而真正威胁皇权的是那些儒生。所以后者才是重点。才是真实的目的。而这后来也招致了儒生的反抗。在《汉书》中说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殴逋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于陈王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王朝对儒生的迫害之深。

为什么坑儒,那是一种体制的争论,郡县制与分封制,血缘宗法制与君主专制;一种新旧思想的对抗,贵族分权与一人专制;也是一种与皇权的对立,儒生议政与始皇专权。当矛盾积聚到了一定程度,爆发就成了必然。就像火山,那场争论,那几句谶语,就成了火山口。

好了,关于焚书坑儒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里吧,至于灾难的问题,就不用我多言了,历史自有定论。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谢谢大家,再见!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首先,焚书坑儒是两件事。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办宫廷宴会。在这次宴会上,七十位博士起来向秦始皇敬酒,仆射周青臣乘机为秦始皇歌功颂德,赞颂他不仅统一天下,还创造性的在全国取消分封,推行郡县,造就国泰民安的治世,功德无量,旷古未有。秦始皇在李斯建议下把郡县制推行到全国,这是创举,朝廷意见不尽赞同,尤其是儒生出身的博士官。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儒家就其学术趣旨来讲,他们崇尚的是王道,推崇尧舜禹汤周文武那套治国理念与方式。又,据《礼记·礼运》载孔子对理想社会的描绘,最理想的是尧舜时期“大道之行”的大同之世,那时的社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其次是“三代之英” 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他们治理下的小康之世,模板就是周王朝前期的成康之治。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是儒家崇拜的圣人,也就是他们经常称颂的“古圣先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乃至成王治理下的分封制模式,在儒家看来是最理想的治国模式。秦始皇自我吹嘘功过三皇、德迈五帝,儒家是不认可的;他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做法,儒家也是不赞成的。总之,秦帝国的立国制度和治国方略,与儒家的学术趣旨格格不入。所以,博士淳于越很不赞成周青臣对秦始皇的颂扬,他建议秦始皇宜效法殷周,封子弟功臣为诸侯,作为亲中央帝国的屏藩枝辅,并指责周青臣阿谀希旨,不是忠臣。这场争论,实际上是秦帝国建立初期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争论的继续。

丞相李斯作为大儒荀卿的弟子,很清楚儒学的命门所在,对淳于越的观点做了批驳。李斯指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五帝三代兴致太平的方略各不相同,并非刻意标新立异,只是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已。淳于越要求效法三代,刻舟求剑,实在是愚昧!李斯又进一步指出,像淳于越这样的儒生,食古不化又自以为是,动不动公开发表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不能自觉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长此以往,“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上面影响到中央的权威,下面结成团团伙伙。因此,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要彻底根除这一现象,就要从思想源头加以控制,对文化进行一次大清理整顿,把记载以往文明成果的典籍除医药、卜筮、种树等技术类的书之外全部焚毁,包括非官方所藏秦国之外的史书、儒家的经典与诸子百家的著述,全部烧掉,严禁传播。老百姓如果想学习,唯一的途径是向地方官学,把教育权完全收归官府垄断,通过地方官吏为老百姓洗脑,灌输特定的意识形态。另外还要钳制舆论,禁止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必须从思想上、言论上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愚民。“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博士淳于越的言论引发焚书之后,本来就无足轻重的博士和文学儒生此后更受冷落,加上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与儒家学术趣旨格格不入,一些儒生也不免满腹牢骚。而秦始皇为了钳制舆论,早就在咸阳布置下了特务对这帮学者进行监督,根据这些信息员的举报,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这是坑儒。

焚书坑儒之所以会出现,看似有淳于越批评郡县制引发,实则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自由讲学的风气和思想自由的潮流与秦帝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体制之间无法兼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不利于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秦始皇连谥法都废除了,他要搞得就是君师合一、无法无天的极权统治,自己既要当伟大领袖,又要当伟大导师。在集权统治下,焚书坑儒之类的事情必然要发生。

秦帝国构建“君师合一”的绝对专制体制,比之三代的贵族共和可以说是一大历史的倒退。在这种体制下,只能以权力论是非,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顺理成章成为最高真理的化身,不仅不再受任何的制约,且不允许对君主有任何怀疑,只能被信仰。同时,作为帝国统治支柱的知识精英则被矮化为君主的奴才,他们在政治舞台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异化为君主意志的执行工具。他们的所有权利在这样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君主面前都得不到任何保障,生杀予夺,全凭君主喜怒。为保全自己的利益,他们只能对君主曲意逢迎,讨得君主的欢心,于是造就了“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的局面。最终的结果,使朝廷丧失最起码的自我纠错功能,君主的任何错误决策,也会被当作金科玉律层层贯彻下去,甚至层层加码,举全国之力加以放大。考诸史实,在秦帝国余下的五六年中,这样的局面频频出现,致使秦帝国在一些事关国家命运的关键问题上失去先手,甚至掩耳盗铃,最终养痈成患,把政权葬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