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誰是“聖人”?

嶺南人士葉生


這話出自《道德經》,是一個很具有濃重的道家思想的著名句段。其實《道德經》本身是一本柔和各種思想學說的“集冊”,其中不乏儒、道、墨、陰陽、法家等各家思想,當然隨著歷史的推進,思想的變演、更新,很多觀點已經無法單獨拆開來看。

個人淺讀《道德經》,認為其中道、法家、陰陽的印記最深,當然在研究中更多的人可以確信已經失傳的墨家思想也是混入經書中得以流傳。但是正如前面所說,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無法分解開這些幾乎共生共存的觀點,隨著後人的解讀,即便不通、矛盾之處,也被一一抹平。

為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做以上一個簡短的闡述?那是因為,我想要表明一個觀點,也是一個客觀事實,那就是,即便同是道家,也是有不同流派、分支的,同是道家思想,也會是完全相左的觀點論述,這種差異,甚至對立本身是沒有是非對錯的。而對於“天地不仁”這段話,我個人覺得最為切合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莊子。

芻狗,是用喂牲畜的草紮成的草狗,在古代是用來祭祀使用的道具,祭祀完了也就沒什麼用了,就被隨意丟棄。這句話表面的意思就很容易解讀了:天地沒有人的思維,沒有仁慈好壞的概念,她把萬物看作是草狗一般;聖人也不該有所偏愛,而是應該像天地對待萬物一樣,對百姓一視同仁。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逍遙遊》,想到莊周夢蝶的故事,想到妻亡擊缶而歌有悖常倫……“不是人”這是我個人對莊子的個人評價,絕非是貶義的意思。

與老子追求的道不同,莊周追求的道是自然之道,是真正的精神境界上的大道。莊子一直致力於“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極為看重人的本真和自由,甚至認為知識會矇蔽人的純真。在莊子的哲學中,是鼓勵人與自然融合的,自然又是什麼樣子的呢?自然就是《道德經》的第五章所說的這句話“以萬物為芻狗”,也就是沒有偏愛、偏袒,不拘於世,脫離他人與他物的對待過程。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了“聖人”,簡而言之,就是超脫凡世的人才能到達至神聖的境界。世間所有的標準、法則,所謂對錯、美醜、善惡等等,皆是處於他人與他物的對待關係中確定的,一旦處於這種關係中,定然是被俗世糾纏的人。所以,在《道德經》中的這段“以萬物為芻狗”的話所描述的是一個非常至高的”忘我“”無我“的境界。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

所以,在我們讀古文時,尤其時哲學意味深刻的古文時,簡單的字面意思之下,很可能就蘊含了整個哲學思想的精華,除了要細讀之外,甚至需要藉助更多的看似不是很相關的觀點、論述來進行理解。


魚者佩之


要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其實重點就在於“不仁”和“芻狗”。

按字面意思理解,“不仁”代表了不仁慈,於是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天地和聖人都不仁慈,把萬物和老百姓當成芻狗看待。

更有甚者,把“芻狗”理解為小狗或者畜生,於是就變成天地和聖人都不仁慈,把世間萬物和老百姓當成畜生看。

還有小說作者將這句話引用後,變成萬物不要與天鬥,老百姓不要與聖人鬥。

要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要了解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無為而治並不代表不作為,而是不亂作為,要遵循事物和人類的規律去作為,不要過多的限制。老子做人同樣是這個灑脫的理念。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作為一部在全世界範圍內翻譯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著作,不得不說老子在全球的影響力,很顯然,老子這句話不應該做貶義理解。

有專家認為,“不仁”應該理解為不偏袒。

古代祭祀開始都用活的牲口,“芻狗”在古代也是一種祭祀物品,是用草紮成的狗,這樣祭祀完就可以丟掉,但是也不是說芻狗不重要。

於是全句就可以理解為天地對世間萬物平等對待,沒有私心,聖人對老百姓平等對待,沒有私心。天地不干涉世間萬物,聖人不干涉老百姓,但是需要幫助的時候還是要伸出援手。很符合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至於這裡面的“聖人”,很顯然是老子認為的聖人,認為聖人就應該做到這樣,對任何人沒有私心,平等對待。


頭老王條


好玩的國學回答的問題,好玩有趣又有料!

老子為什麼說聖人以百姓為芻狗?是看不起老百姓嗎?

  老子,姓李名耳,世稱“老聃”,周後期楚國人,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做過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開創的道家學派,成為影響中國歷史最深遠的學派。他的《道德經》與《易經》、《論語》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老子的道德經,語言短小精煉含意深遠,如果不認真研讀,將會在語義上產生南轅北轍的副作用。就比如我們如何正確理解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的這段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若守於中。

有的人不能正確理解老子的思想,一看到聖人以百姓芻狗,就以為老子不是好人,是統治者的幫兇,其實,這是完全誤解了老子的意思。

所以,在解釋這句話之前,我們有必要全面瞭解一下老子的哲學思想,特別是他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道。簡單地說,道就是天地宇宙運行的規律和根據。西方人認為宇宙運行的根據是上帝,但是老子認為,這個道才是宇宙運行的根據。它的本質是無,無中生有,有就是現在的有形的世界。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孕育天地萬物,且決定著天地萬物的變化和發展。同時道是世界的本源。   

二、老子的政治思想是無為而治。老子強調“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既然道是無為的,人類社會的治理方式,也應該效法自然,是無為而治的,這裡的“無為”字面意思是無所作為,不是要取消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是取消那些與自然和社會法則相違背的妄為和亂為,反對實行違揹人民群眾意願的行為。老子認為,統治者制定的條條框框越多,越限制人民的自由,人民的生活也就越貧困。統治者要效仿自然法則、自然規律和道德原則去治理天下。以清淨之道來治理國家,而不是以違背自然的方式來治理國家。

三、老子理想的社會是小國寡民 的模式。老子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一種類似於原始社會的模式。國家的規模是十分狹小的,人口也相當的稀少。就是一個返璞歸真,沒有慾望,沒有武力,沒有爾虞我詐,自然地,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與世隔絕原始社會的狀態。總之一句話,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個人治理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要無為而治,沒事不要瞎折騰,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

明白了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我們再來理解這句話,就相當簡單了。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老子說,天地是沒有感情的,它不會干涉自然界的運動,自然界的花鳥蟲魚按照自己的規律生長和死亡,沒有人去管理他們,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樣子。理解這句話關鍵是理解芻狗的意思。芻狗是古人祭祀的時候,用草扎的狗,在祭祀的時候用,在祭祀結束之後,就棄之不用,就讓這芻狗自生自滅了,也就是不管他了,讓他按照本來應該的方式去發展了。

所以,老子這是用一個比喻,來提醒聖人,如何去統治百姓,就是不去管他們,讓他們自我發展,所以說,老子認為,最高的統治境界,就是讓老百姓不知道還有統治者的存在,這就是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

因此,這裡的聖人,其實指的是統治者的意思。


好玩的國學


毛主席他老人家說過:“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你悟出了“道”即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運行發展規律並遵循它,做遵道而行的“有德之人”,你就是弄潮兒和寵兒;反之,你認識不到或者認識到了卻違背它,就會被拋棄。但老子所謂“天地”既不會因為你漂亮就把“道”賞賜給你,也不會因為你長得醜就不給你;它把“道”含在運行發展中,你用心才能得到。天若慈悲為懷,它早就老了。

毛主席他老人家這句詩的後面還有一句:“人間正道是滄桑。”遵道而行就是人間正道。


扎西平措lntl


首先,這句話是出自老子《道德經》裡。在老子看來,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大概是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正是最好的態度。天道自然無為,人道一樣的應該自然無為,世上沒有唯一正確的思想,妄圖用一種思想去規範人民的行為是愚蠢的。一個文明國家,不應該給人民灌輸任何國教式的思想,更不應該強制人民如何如何做,人民會自然而然地進化。

老子理想中的聖人(不特指君主或某種政權)也是不動感情的,對一切人都任其自生自滅。

表達出世上萬物都有它演變的自然規律及進化方式,如果某個君主或某種政權非要改變民眾的基本意願,強制去給民眾灌輸任何思想,是不可取的做法。


冷血88009116


這個問得好,其實這句話是出自現今通行版的第五章,其實這段話的譯解如今是有很多分歧的,特別是不同學派對聖人的定義不同。

我個人認為得譯解是:

在天地大道之下,萬事萬物一切平等,幾遍是人類用來祭祀的芻狗也與萬物平等,在大道的眼中沒有什麼值得去特殊對待的。而在聖人的眼中,百姓也都是不需要去特殊對待的。

實際上這句話是後世之書補上的,竹簡版的道德經是沒有這句話的,竹簡版裡只有本章的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句。這句與上句表達的意思明顯不是同一個主題思想,上句“天地不仁......芻狗”更明顯的有儒家思想,特別是最後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非常明顯的儒家語風。所以更加可以說明今本道德經應是在竹簡版上加上的


無道有說


芻狗,為祭祀使用而用草紮成的狗,使用前自要鄭重扎制,成形,彩繪,使其情形並茂。祭祀之後,便棄之郊野,無人問津了。

天地之於萬物,春萌發,夏繁盛,秋實冬敗。若不人為干涉,自是一番勝景,年復一年的輪迴。

天地無意識去保護誰,去毀壞誰,世間萬物,由著自然規律生長息滅。

芻狗有光彩的一時,如萬物有茂盛的一時,然後都會歸於寂滅。

世上如果有“聖人”那麼他效法天地精神,不去強加干涉,導民順應自然,使其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若天地對待芻狗般的任其自生,任其自滅。

人們在此環境中生存,也就算是太平盛世了。

這個聖人,不是當然的統治者,而是有民望的人。

道家有真人而無聖人。天地沒有仁這一說,“聖人”也不用仁來欺騙眾人。


錢君史話


從表面意思理解,很多人都會誤解這句話,但仔細思考,就不是那麼回事。

這裡所說的不仁並不是貶義詞,不仁的意思是沒有感情,沒有人的七情六慾,也就是說,天地是公平的,它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不好,它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客觀的看待世間萬物,所以在它的眼裡,人和動物和豬狗是一樣的,這才是大愛,公平不懷私心的愛。

而聖人也是如此,對待百姓和對待世間一切都是一樣的,這才是聖人才能達到的境界。


小廖說歷史


闡述的是平等的理念,道德經從來就不是以人的角度寫的書理解這句話要理解你的位置不要站在人類的位置要站在高於人類的位置看,現在的人應該很好理解吧,如果以地球的角度俯視看萬物是不是人也就是哪樣,聖人也是哪樣你覺得人類文明分什麼老闆當官的有錢的統治者對不起在聖人俯視的角度看都和百姓一樣沒什麼區別,如果以這種標準來說中國的聖人只有主席在主席眼中什麼知識分子什麼當官的什麼精英都和百姓一樣,說實話道德經這本書從誕生的哪一天開始就註定每個人理解的不會一樣,但是中間是有一個原則的,以道的角度以中立正面的立場去看,就說道德經中的‘道‘’德’兩個字德是和諧之德講的是與道和諧,很多人喜歡把這句話以人的角度道德的觀點去看,什麼聖人以百姓為芻狗,如果以道德的角度看負面得很極端的很如果以這個邏輯,道德經還有一句話‘聖人不死大道不止’你用道德的角度去看試試是不是更極端,不要走入邪道以中立正面的立場道的角度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學這就是道德經最偉大的地方,正能量都是自己悟的哪是要融入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學,道在我心怕個鳥這就是中國人不怕任何人的根源


r158624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萬事萬物因某種因緣際會在一定的場合扮演一定的角色,就像草包在祭祀的時候,以”狗”的名分存在。而他們的“本來”不過是草的不同體現而已,在這個以萬物為“草狗”組成的世界裡,人們不應該把一時的角色扮演或某一方面的面目表現看的太過篤定。而要對這因緣際會的變幻,保持一種從容平和的心態,聽任萬物自然演變與發展,不任憑自己的好惡有太多的牽絆。而萬事萬物都是因緣際會的產物,所以不必要給予仁慈,一切按照道按照自然規律運轉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