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有时,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足以杀死一个孩子。”


昨天,一段“上海17岁男孩跳桥身亡”的视频传遍网络:


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视频中的男孩因与同学发生矛盾而遭到母亲的批评,情绪激动的他冲出车门,穿过车流跑到桥边,几乎毫不犹豫地跨国围栏,纵身一跃。

母亲来不及抓住他,眼睁睁看着孩子坠落桥下,她跪地痛哭,无助地拍打着地面,然而一切于事无补,17岁的生命就此离开了这个世界。

时间无法倒退,现实无法假设,我们也不忍心对这名悲恸的母亲加以苛责,失去孩子已是对她最大的惩罚,这个枷锁会扼住她一辈子。

但我还是忍不住叹惋,如果换一种沟通方式,甚至是另一种语气、语调、措辞……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毕竟那还是个鲜活的孩子,毕竟他本该拥有无限可能的外来。


语言暴力,真的可以杀死孩子

我坚信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天性,只是他们选择了一种反向的表达方式给孩子传递爱的信息。

所以,他们往往内心堆满了爱意,却表现得满目狰狞。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鼓励的。

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是正面评论的十倍有余。

“你怎么这么笨?”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这些,都是父母责骂孩子的常规用语,他们并非有意伤害孩子,也不是为了发泄负面情绪,更多的只是想当然的脱口而出,心想:这么几句都承受不了,以后还怎么走上社会?


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真人秀《向往的生活》里,宋丹丹带着儿子巴图做客,习惯在众人面前吐槽自己的儿子。

看到别人的孩子为大家做早餐,宋丹丹会说:“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

当巴图为她手忙脚乱生火煮鸡蛋时,她却一边奚落儿子笨手笨脚,一边埋怨儿子扬起的烟灰弄脏了自己的脸。

像宋丹丹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并不少见,他们其实一心想着孩子,只是错以为说点让孩子大受刺激的话,就可以帮孩子变得上进,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客道谦虚,就得在亲朋好友面前把孩子数落一顿。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听到那么多永远追赶不上的别人家对孩子。


好好说话是父母的必修课

2012年5月,我拿到了人生第一笔薪水,恰逢我母亲的生日,虽然工资不高,但为了给她一个惊喜,我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母亲买了个新款手机。

饭席上,亲戚们都夸我懂事孝顺,只有我妈一脸不高兴,她把手机推到我面前,劈头盖脸地骂了起来:

“你现在能挣钱了,翅膀硬了是吧?买这种不实惠的东西干什么?我又不是没手机用!本事没学到,花样倒学了不少!就不能省着点,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就不能让我少操点心吗?!”

原本欢快的场面一下子暗淡下来,我感觉自己从天堂坠落地狱,脸上的喜悦瞬间被悲愤所代替,我径直离开了包厢,头也没回。

后来舅舅告诉我,我妈其实很喜欢我送的手机,旧手机已经快报废了,她早就想换个新的,只是一直没舍得买。

我想,也许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长,他们似乎永远无法直视孩子的好,选择一种错误的方式予以回应,用打击,挖苦和讽刺来表达对孩子的赞扬和肯定。

很多孩子都经受过这种“打击式教育”的摧残,他们尚处于不断寻找自我认同的阶段,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因为反复遭受这样的打击,而变得不自信,甚至自卑,最后不愿与人沟通,甚至疏远父母。

一项针对 1000 多名未成年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家“经常被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征最为明显,这些孩子中,表现“自卑”的占25.7%,表现“冷酷”的占22.1%,表现“暴躁”的占56.5%。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别用你的狠话磨灭孩子的尊严

去年,重庆一个11岁的男孩小文因为没做完作业还顶嘴,在公交车上被母亲扒掉衣服裤子,全身只剩下一条裤头和一双袜子。

扒完衣服后,孩子的母亲头也不回地下了车,孩子独自一个人在车上不知所措地站到了终点站。

当民警找到孩子时,孩子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把孩子送回家时,母亲的第一句话,不是心疼和后悔,而是嫌弃和不满:

“你回来干什么,就待在外边吧!”

我不知道,那位妈妈是在多么愤怒的情况下才表现出如此激进的态度,但我知道,这些言行,一定伤透了孩子的心。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一个失落的孩子,拿着26分的考试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十分害怕的样子。

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头,不知所措。

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小孩抱着足球回家,还没来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悦,就开始被嫌弃。

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一句句来自父母的责骂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一道道伤疤。


父母不该是孩子的职业差评师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让人心痛:

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懂得和孩子交流的父母不会对孩子肆意批判,他们会用更温和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著名心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了几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


观察

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仔细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感受

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的水,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


正面鼓励

当孩子遭受打击,或者对做某些事情犹豫不决时,父母可以用正面鼓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让孩子重拾自信。

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在电影《奇迹男孩》中,奥吉容貌怪异,无论走到哪里,都饱受同学们的非议。

但妈妈一直鼓励奥吉:

“孩子,心里的地图将指引我们要去往哪里;但是,脸上的地图是记录着我们曾经去过哪里。”

正因此,奥吉才能乐观而勇敢地对同学说:“我可是拼了命才让自己这么帅的。”


明确要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家长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

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我们总是把最好的态度留给陌生人,最坏的态度留给身边亲近的人。

爱之深,但未必就要“责之切”,别让那些过于严厉的表达,遮蔽了爱的流动。

父母永远是孩子内心无可替代的港湾。

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17岁男孩跳桥身亡:语言暴力,真的会杀死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