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時師長餘灑度拒絕執行毛主席命令,一支駁殼槍直指其腦門

1927年8月7日,中央政治局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消了他在黨內的職務,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總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

毛澤東出席了這次會議,並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裡出政權”的論斷,給正處於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我黨指明瞭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會上,毛澤東被選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會後,毛澤東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湘東地區的農民自衛軍,江西的工人,以及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共5000餘人參加了這次起義,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盧德銘任軍事總指揮,餘灑度任第一師師長,下轄三個團:以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為主力編為第一團,團長鍾文璋;以安源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萍鄉等地的農民自衛軍編為第二團,團長王新亞;以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一個營和瀏陽部分工農武裝編為第三團,團長蘇先駿。

毛澤東在秋收起義中擔任黨的前敵委員會書記,是最高領導人。

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率部攻克平江後來到湖南瀏陽縣文家市集結,召集營以上幹部討論隊伍進軍的方向問題,他根據當前敵我形勢,極力主張向敵人防守薄弱的羅霄山脈進軍,卻遭到師長餘灑度的激烈反對。餘灑度主張直取瀏陽,進攻長沙。

兩種觀念一直相持不下。

“是領導前委,還是前委領導你?”一支駁殼槍的槍口直指餘灑度的腦門。

持槍的人,是時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團副團長兼三營營長的伍中豪。

秋收起義時師長餘灑度拒絕執行毛主席命令,一支駁殼槍直指其腦門

伍中豪

擔任起義部隊軍事總指揮的盧德銘站出來,支持贊同毛澤東的主張,馬上下達了向羅霄山脈進發的命令。

隨後不久,盧德銘壯烈犧牲。毛澤東痛惜不已,嘆道:“還我盧德銘!給我3個師也不換。”

1927年9月28日,毛澤東率部冒著傾盆大雨攻克蓮花縣城,第二天到達江西永新縣的三灣村,進行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標誌著毛澤東建設人民軍隊思想的開始形成。

在這次改編中,一師師長餘灑度被免職,入軍官隊任一般幹部(仍保留前委委員)。餘灑度心懷不滿,加上過不得艱苦的生活,於10月12日,以向湖南省委請求彙報工作為藉口,夥同蘇先駿逃離部隊,後脫黨。(1933年,餘灑度成為國民黨第61軍政訓處少將處長,第二年因其利用職權販毒事發,被蔣介石下令槍決了。)

接著說前面曾用槍指著餘灑度腦門的伍中豪。

伍中豪是湖南耒陽市城區伍家村人。伍姓在耒陽是個望族,出了很多紅色名人,朱德元帥之妻、巾幗英雄伍若蘭,原中央軍委秘書長伍雲甫,新中國體委主任、解放軍少將伍紹祖(伍雲甫之子),開國上將楊至成之妻、紅軍女戰士伍道清,都是城區伍家村人。

1922年,伍中豪考入北大,在北大受李大釗影響,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5月,伍中豪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被分配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任軍事教官,結識了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部長、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的毛澤東。他們兩人同睡一屋,談得十分投機。伍中豪十分佩服毛澤東對時局的分析,對中國前途的推算,他誠懇地對毛澤東說:“我這一生就跟定了你!”

毛澤東也覺得伍中豪可堪大任。

伍中豪參加了秋收起義。起義受挫後,他堅決支持毛澤東轉兵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的主張。

在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艱苦鬥爭中,伍中豪參加指揮大小戰鬥百餘次,歷任紅四軍第三縱隊司令(毛澤東為紅四軍黨代表)、紅四軍前委委員(毛澤東為紅四軍前委書記)、紅十二軍軍長、紅二十軍軍長、中革軍委委員(首屆中央軍委委員,毛澤東為主席)。

伍中豪與林彪、黃公略、彭德懷一起,被譽為井岡山時期毛澤東的“四驍將”。

1930年10月初,伍中豪奉命與警衛排戰士途經江西安福縣城,突遭敵安福靖衛團襲擊。

伍中豪組織突圍,至安福城郊亮家山時,彈盡援絕。就這樣,伍中豪被靖衛團殺害,犧牲時年僅25歲。

聽到伍中豪犧牲的消息,許多紅軍官兵失聲痛哭。毛澤東紅著眼眶,咬著一條毛巾,豆大的淚珠直往下滴,幾天沒有出門。紅三軍團長彭德懷紅著雙眼,抄起駁殼槍親自率領5000多名紅軍,把安福縣靖衛團團團圍住,並一舉殲滅,還將殺害伍中豪的兇手羅漢苟活捉,押赴到伍中豪遇害的亮家山。彭德懷監斬,紅12軍政委譚震林操刀斬了羅漢苟的人頭……(劉繼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