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批评两句,17岁少年跳高架桥身亡。怎样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姑苏讲堂


谢谢文友“姑苏讲堂”的邀请!

相关视频昨天就看到了。当时我设想了一下,假如我是那位母亲,我不能保证不会跟随着儿子从高桥上跳下。因为,在受到强烈的刺激时,冲动的人是丧失理智的,已经不能做出正常的利害和是非之判断。

但是,说到底冲动也是有迹可寻的,也有因果。那些一时间爆发的冲动,其诱因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就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直接诱因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就像笔者开头所假设的,如果我跟着儿子纵身一跃,则当跃起前的那一刹那肯定已经万念俱灰,对人生已毫无眷恋。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网上搜了一下资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儿童中心提供的数据称,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全球第一。恰恰就是在上海这座城市,有机构对这里的中小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联想到庞大基数,数据后面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一句话,我们的青少年新一代有很多人活得不快乐还非常脆弱。

原因何在?

据调查,在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中,家庭矛盾占到总数的1/3,其次是学业压力占26%,再次为师生矛盾,占16%。另外还有心理问题、情感纠纷和校园欺凌等。

依笔者愚见,在当下我们这个普遍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中,一方面是父母家人由于在子女的身上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对其爱之深而责之也切;另一方面是孩子稚嫩的肩头承担了不能承担之重,而且又从小形成了过于自我、自私,不关心他人的性格。因此一旦他们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如与家人、老师或者同学发生矛盾,就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甚至付诸行动。

去年的10月,湖南衡阳发生过一起初三学生服食处方药秋水仙碱自杀事件。这名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女生和另外男生服毒自杀的原因就是月考中成绩有所下滑,受到了老师、家长的批评。

(自杀女生的遗书 )

当然,成人的世界更是没有“容易”二字,所承受压力肯定更大。不过,相比于那些未成年的孩子,我们懂得自己的责任,因此平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冷静。但怕就怕“事儿赶事儿”,各种不期而遇叠加在一起,就容易失控。

上海这名轻生的男生今年17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我猜测他平时就由于学习成绩不佳而让家人十分恼火,这次他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又需要家长到学校配合工作,几次三番,家长的情绪到了崩溃的临界点。而这名冲动的学生,可能连同之前家人的埋怨,老师同学的白眼,闹矛盾所生的怒气,对教师调解的不满情绪,再加上一路上妈妈的指责……就像一屋子早已泄露的燃气被一根火柴给点爆了。

“怎样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笔者看来,这应该先从家庭教育入手,从家长做起。对于子女,你不要给他们那么多的压力,也不能太娇惯他们。农村的孩子之所以较少出现此类事件,可能与他们对子女多近乎“放养”有关。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我们四年级38名学生中不论男生女生都挨过家长的揍。其中被揍过三次以下(包括三次)的有7人,其余31人全是多次挨打的。而且,这中间还有24人表示自己有时其实是被冤枉的。

特别是我在调查时,绝大多数学生是笑着谈论怎样被家长体罚。有名叫张鹏宇的同学说到有一次被妈妈胖揍,实在忍无可忍,叫嚷着要打110,结果又招来爸爸与妈妈联手来了个“混合双打”。

就在刚才,有位县城教六年级的老师微信诉说被一名学生顶撞。她说“下课时,我习惯来班上转圈,看见俺班的大个儿男生勒着一个小男生的脖子玩儿。一句善意的提醒,没想到他发飙了,冲我一顿大吼大叫,最后边走边骂进了教室,我当时蒙了”,“第一节语文课上的好好的,发言还很积极,课堂上还表扬他”。老师给家长联系,家长安慰说不要跟孩子一般见识,说她孩子可能是青春期了。

所以,这给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是,尽量不要惹毛青春期的孩子。假如不小心已经惹恼了怎么办?那就“凉拌'吧。

等自己冷静下来,再等学生冷静下来……再慢慢细细评说。


牟山花下客


昨天就看到了这个视频,当时的心情真的是无法形容,一时之间惋惜、同情、悲痛、好奇种种情绪纠结在一起,真是痛心至极,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体会到那位妈妈那一瞬间无助、懊悔、崩溃的感觉。

我们还不知道事情的具体细节,只知道这个孩子上职高,因为和同学发生矛盾,妈妈批评了几句而跳桥身亡,当然这些情况也是网上的消息,真实性也得不到保证。但是,不管事情因何而起,从孩子拉开车门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的行为来看,这应该是一种的积蓄已久的情绪的爆发,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这种情况,必然是早就埋下了种子,只是谁都不自知而已。

这个事件带给我们悲痛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作为父母到底该怎么和孩子交流、怎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的青春期真的是一件需要认真去学习的事情。我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教师,我谈一谈我的经验。

首先,作为父母要做好生命教育,要让孩子明白生命来之不易,珍视生命既是对父母亲人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不是独立的个体,你的生命不只属于你自己,人只为自己活着,那是很自私的表现。父母应该经常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学会珍爱生命,不能拿放弃生命作为要挟父母的筹码。

其次,作为父母不要想当然地代替孩子做选择,更不要打着“父母都是无私的,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无视孩子的感受。父母赋予孩子生命并不意味着孩子是你的私有财产,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左右孩子的行为,而且还想当然地觉得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自己的经验或教训,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有时候弯路是必须要走的,有些墙壁是必须要碰的,有的教训是需要孩子自己得出来的。所以,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个体,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越俎代庖。

再次,作为父母要学会倾听,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郁闷,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想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认可他的想法,他并一定非得要去怎么做,只是想单纯地得到大家的肯定而已,更何况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未必就没有道理。因此,我觉得要学会倾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深切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当然,我并不是建议父母一味地顺从孩子,无原则地纵容孩子,真正的爱不等于“溺爱”,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不是凡事都代替他去做。父母要敢于放手,不要总担心孩子会出错,在错误中成长,不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吗?

我想之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肯定这对母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种种龃龉,这种争执肯定也不是第一次,我们在指责这个孩子“玻璃心”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是谁让我们的孩子成了这样。孩子刚出生时如同一张白纸,是他的原生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他现在的样子。我们都在关注家庭教育,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这件事上,又该做些什么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道道快谈


案件回放:4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43岁妈妈开车载着儿子来到卢浦大桥,在开到浦东往浦西方向的引桥时,母子二人因为孩子和同学的矛盾这件事,母亲批评17岁读职高的孩子在车里争执了起来。车停在马路中央,打着双闪,说明孩子在跳车之前,这位妈妈有意识停车,我逆推一下当时发生的情况:

孩子:妈,别说了,都是我的错,行了吧。

妈妈:你这是什么态度?我说错了吗?

孩子:你别说了!你再说,我就从桥上跳下去!

妈妈:行,你给我跳,有本事你就跳。

孩子:你停车,让我下去!

妈妈打开双闪,停下车。

孩子很绝望,他愤然下车,用手摸了一把脸上的眼泪,毅然决绝地跳了下去。一切悲剧发生在瞬间,一个17岁的青少年,快要成年了。一但家长用赌气的方式教育孩子,将后悔终身。


郁金香137652766


母亲批评两句,17岁少年跳高架桥身亡。怎样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17岁孩子跳下高架桥,母亲顿首捶足之痛

从网上看了相关视频,视频内容一共就几十秒,但却记录了孩子跳桥的全过程,仅仅5秒钟,他就选择并且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它反应的迅速快捷,他的母亲努力去抓它,但是没抓住,同时在视频里也看到了他的妈妈顿首捶足之痛。



据网上的消息,是因为孩子和同学拌嘴,做母亲的说了孩子几句,孩子一生气就从高架桥跳了下去。

自我反思孩子教育。

晚上回家的时候和妻子一起聊起了这件事。我们达成一致意见——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有挫折教育。

我家孩子现在上学前班,刚刚过了7周岁。每次和孩子做游戏或玩的时候,我总是故意输给孩子。想让孩子通过赢获得自信。但现在看来,让孩子一直赢,也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于是今天晚上和孩子玩五子棋游戏的时候,一改以前都是孩子赢的局面,我也让孩子体验了几次输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赢,不喜欢输。但出身社会,其他人能让着孩子吗,孩子能赢得所有人吗?孩子难道不会有输的时候?老是赢,还能输得起吗?

那天在网上还看了另一则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个比母亲都高的男孩子对母亲进行拳打脚踢,而母亲则默默的承受着。孩子有错,难道仅仅是孩子有错吗?

挫折教育也需有。

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正向鼓励教育,但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必须有的。



相对于这个17岁的少年,其父母对其的挫折教育是失败的。小的时候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长大了就更难了。

面对17岁的孩子,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一味的使用强硬的手段是不行的。硬的不行,只能来软的,只能先顺应孩子,之后再通过恰当的契机,恰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突然间想到,家长一味的溺爱孩子,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惩戒权的缺失!


晓晓笔记


简单还原一下事情的经过:

2019年4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上海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将车停在了一座高架桥上。从视频中看,是停在了由右向左数第二条道上,当时车辆都行驶很快。先是母亲从司机位置下来,然后刚进入司机位置几秒钟,车还没有开动,坐在司机后面位置的孩子突然打开车门向桥边跑去,他母亲也下来追赶,到底迟了一步,没有能够抓住。这个孩子纵身一跃,跳入桥底。120救护车很快就到了,但是,这个孩子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据其母亲介绍,这个孩子是某职中二年级的学生,因为白天和同学闹了点矛盾。在车上其母亲批评了他几句,这个孩子就突然打开车门向桥边跑去,母亲急忙出去追赶,但是没有能抓住。

大致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些天类似学生跳楼的事例确实太多了,让人感到很是惋惜。本是花样年华,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却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给家人带来无穷的伤痛,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将这些孩子的生命就这样断送了,难道他们的生命就抵不过母亲的几句唠叨吗?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首先,缺乏理想的人生是黯淡无光的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很多的孩子没有理想,小小年纪却成了行尸走肉。过一天算一天,并没有奋斗目标。没有成功的喜悦,也没有累并且快乐着的奋斗历程。这样的孩子思想会极其简单,无非就是索取和享受。在他们的心目中,凡是需要脑力或者体力做的事情,都是给家长或者老师做的,吃和玩以及花钱才属于自己。

这样的孩子生活得简单而空虚,是没有真正的欢乐的。他们可能玩游戏的时候,也会哈哈地笑,也会一边玩一边嘴里说着“我草”之类的简单词汇。但是,他们其实是不快乐的。一旦离开游戏,就像大烟鬼的烟劲过去了一样,真的就剩下一坨肉了。

第二,家长的不良情绪会起到传导作用

问题的孩子,往往来源于问题家庭。如果父母工作积极上进,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良好,那么这些好的方面就会传导给孩子,孩子也一定健康向上;相反,如果父母吊儿郎当,夫妻反目,整天摔盆子打碗,与邻里不和,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首鼠两端,等等。这些消极的东西就会传递给孩子,影响到孩子的三观。这样的孩子,如果生来没有巨大的纠错能力,那么,他一准会让你给毁掉的。

第三,网络游戏对孩子产生毒害作用

网络游戏,绝大部分都是消灭生命的游戏,那是视生命如草芥的。在游戏里,生命是最不值钱的。消灭完了,可以使用游戏币买,然后再消灭。使得孩子们可能对虚拟中的生命与现实中的生命难以区分。出现自杀和他杀就像喝一口水一样的简单。去年,不是发生了一起12岁的少年杀死自己的母亲后像梁山好汉那样不慌不忙的离开的情形吗?

我就想出这么多了,朋友们觉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就写在留言区讨论吧。


爱河北人


昨晚看到视频,很震惊,为生命的脆弱,母亲的悲伤。

视频中,一辆车打着双闪停在路中间,一位孩子打开车门下车,向路边跑去。母亲随机下车追出去,但已经晚了,孩子丝毫没有犹豫,纵身跃下,母亲懵了一下,往桥下看了看,然后悲痛欲绝。




车停在马路中央,打着双闪,说明孩子在跳车之前,这位妈妈有意识停车,我逆推一下当时发生的情况:

孩子:妈,别说了,都是我的错,行了吧。

妈妈:你这是什么态度?我说错了吗?

孩子:你别说了!你再说,我就从桥上跳下去!

妈妈:行,你给我跳,有本事你就跳。

孩子:你停车,让我下去!

妈妈打开双闪,停下车。

孩子很绝望,他愤然下车,用手摸了一把脸上的眼泪,毅然决绝地跳了下去。



这孩子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才如此决绝地跳了下去。连给自己后悔,给家长道歉的机会都没有。

我相信如果孩子和同学闹了矛盾,妈妈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如果正确地和孩子沟通,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针对青少年叛逆期的孩子,最好这样沟通:

1.接受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当孩子心情不畅,情绪不佳,与他人发生了矛盾,父母往往首先分出对错,到底怨谁,谁的责任。然后试图说服孩子,但情绪的产生从来就不是以对错来左右的。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疏导,更不是说教,当一个导师的角色,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找一个倾诉的伙伴,找一个可以放下委屈的依靠。所以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表示自己夜曾经这样过,正如,当你遇到一件事情,很难过的时候,当听说有人也和你有一样的遭遇,你的悲伤会马上减轻。同理,如果父母此时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表示自己也曾经和孩子有过一样的情况。孩子马上会安静下来,心里会好受很多!

2.举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事例。当孩子接受了你之后,你要将话题继续下去,举一个自己绷劲个他遇到的类似的例子,你们的谈话正在深入,如果这位妈妈对孩子说:我学生时代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一个同学……我相信孩子会很认真地倾听你的过去,在倾听的过程中,情绪慢慢平稳。这时,你可以进行第三步

3.征询孩子的意见,倾听他的看法。可以闻讯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密室怎么打算的,人真倾听孩子的看法这时孩子已经由情绪的发泄者向解决者转变。思维也不再固定在悖逆之中,而是站在开始替对方着想。

4.与孩子共同制定措施和解决办法。父母根据孩子的意见,商量式的参与意见,共同制定下一步措施和解决办法,比如,面对和同学闹矛盾这件事,到底是和好还是高速老师,告诉对方家长,还是冷处理,不理不睬。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措施,也帮助了孩子,培养孩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我们来复述一下这种沟通方法:

1.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

2.举自己的事例,现在孩子的一边。

3.倾听孩子的心声,征询孩子的意见。

4.共同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

看到这个视频,看到孩子的决绝,和母亲的悲伤。我泪流满面,深夜,我发到班级群中,警示家长。





我们总是以二元对立的眼光,看待教育孩子,孩子遇到事情,非得强调对错,分出输赢,并以说服改变对方为自己的胜利。其实,在生命面前,对错并不重要,也无所谓输赢。搁置对错,放下输赢,别总是想着说服对方,改变别人,其实你什么也改变不了,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父母是最应该持证上岗的一个角色,但我们往往还没有准备好就匆匆上岗,都是第一次,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需要磨合,但上天没有给我们太多磨合的机会。

愿永远母慈子孝,愿事事安好!


寐语小筑


看到这个问题,心情很沉重,特别是看到母亲绝望的跪在地上抱头痛哭的时候,绝望、无奈、伤心·····我想这位母亲可能一瞬间也有跳下去的冲动。

回头想想,只能说对这个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怎么教育孩子,这个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17岁的孩子,马上就是成年人了,心理这么脆弱,肯定与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教育孩子我觉得这几方面一定要注意

1.过多的批评

很多父母当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不问原因,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特别是一些平时工作忙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出现,一出现就是批评孩子,更多的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见面,批评就在饭桌上进行。

试想,这样批评孩子有用吗?孩子能虚心接受吗?孩子会去改正吗?我想可能孩子更多是记住被批评了,至于为什么,孩子不一定知道。

况且,经常性的批评只能让孩子越来越反感,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2.过多的唠叨

孩子犯了一次错,父母一想起来就是一顿唠叨,生怕孩子忘了,父母认为只要多次的唠叨才能让孩子记住,事实上,多次的唠叨只能让孩子更烦,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

我们想一下,我们和别人聊天,每次聊天对方都要提起上次说过的问题,你会继续再和他聊吗?我想肯定不会。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就是怕一不留神又要被父母唠叨。

3.过分的溺爱

“小皇帝”“小公主”这个问题已经说过好多年了,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能做,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出门在外哪有那么多的人要迁就着你,孩子稍有不满就大发雷霆,这样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所以说教育孩子,我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发现孩子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切,教育孩子,不是唠叨孩子。


快乐儿童ing


逝者已逝,多说无益;但还有无数的孩子和无数的家庭,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确实是值得所有人关注的。

题主说,母亲批评两句,17岁少年跳高架桥身亡。

看到此处,书生想起了一个故事:

说一个和尚吃馒头,吃了第一个馒头没有饱,

吃第二个,第二个还不饱,

吃第三个,吃饱了。

吃饱了之后,和尚说:早知道第三个馒头能使人吃饱,何必要吃第一个、第二个。

和尚把吃饱的功劳归于最后一个馒头,事实上,没有之前的两个馒头,和尚就永远也不会吃饱的。


而题主所说的这件事,看起来是因为当妈的说了两句,可真的是因为这两句吗?虽然书生并不清楚真相,但可以肯定,孩子如此冲动,绝对不会只因为当天的两句话就一跳了之的。

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我们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情绪疏导?

在书生看来,想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就不能只是想着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如果进行教育,而是要从小就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才能保证孩子长大之后,健康成长。

也就是说,绝对不能有依靠最后一个馒头吃饱的想法。

书生的邻居,曾经有一段时间就和他的儿子关系很紧张,一次正好书生在他家,看到了他和他儿子之间的紧张的原因。

原来,邻居作为家长,根本就不让孩子把心中的不满说出来,书生在场的这次,也是这样,孩子刚说“同桌喜欢和学习好的同学聊天,而对他视而不见”,邻居就直接堵了回去:“说这个有用吗?你想让同桌喜欢和你聊天,就快去学习吧!”孩子气的回到了他的屋里,并使劲地把门关上。

图中的父亲,同样不让儿子哭几声,其实孩子只是想表达一下对兔子的爱


书生见状,把邻居拉到楼道,劝邻居说“其实,更多的时候,孩子并不是想要如何,只是想找人说一说心中的不满,他把话说完,其实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你现在这样,孩子是真的气上加气,就算回到他的房间,也肯定无法安心学习。“邻居问书生那应该如何办?书生告诉他说:“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完,他解了气,你也了解了孩子的情况,有什么不好?”

邻居从此,经常和孩子主动交流,父子关系可以亲同兄弟!

书生打心里为他们高兴,这样的父子,就算是当老子的偶尔打了儿子,儿子也不会做出令大人终生遗憾的事来。更不要说,只是说两句孩子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孩子安全通过青春期,就要在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提前和孩子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提前给孩子做好珍爱生命的教育工作,只要家长和孩子同心同德,就一定能顺利地到达青春期的彼岸;就算是偶尔有了一摩擦,相信孩子也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来。


一介书生945


当我听到又一起这样的悲剧发生时,真的很让人痛心!今天下午,办公室的几位老师在谈这个新闻,有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真的是太脆弱了,一点批评都受不了,动不动就跳楼跳桥。他们走了,可知道父母有多么伤心?我当时心里就在想,孩子的这些行为,难道都是孩子的错吗?我们看到的都是行为,却并不了解孩子行为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信念?对这个悲剧的发生,我将从正面管教的角度上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孩子并不是从生下来就直接进入青春期的,中间并不是断层的。青春期孩子的行为都与他们幼年时期是否得到过归属感和价值感有很大的关系。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开始,他都会产生自己的信念。他是被这个家爱的,还是不被这个家爱的?孩子的信念将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小的时候会对父母有很强的依恋感。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这种影响是持续的,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在生下来后会大哭,而父母总是认为,在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去抱他,避免他产生这种依赖。其实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是非常需要你能够及时去关注他,把他抱起来。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满足,他以后也许不再哭了,但也缺少了对你的依恋和信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总是很忙,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注。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就得不到满足。有的父母还会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自己偷偷的溜出去。其实这样做孩子都是非常缺少依恋感和安全感的。



当孩子缺少依恋感和归属感后,他对父母会缺少信任感。这个模块就没有建立好。就好比盖一座房子一样,他从小的地基没有打好,等孩子长大以后,他的整个社会情感就会出现问题。就象少了一块砖,整个房子都会摇摇欲坠一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时所产生的信念影响着孩子青春期的行为。在家庭当中,如果父母总是批评指责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信念,他认为,父母是不爱我的。你这个悲剧当中,母亲应该不是第一次批评孩子,可能是长期以来的批评指责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自己总是不对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当孩子完全丧失了信心后,他会认为他是不被这个世界爱的。一旦发生了一件事他就会选择逃离这里。



我们能够理解母亲批评孩子并不是为了想把孩子逼上绝路,她只是希望孩子能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是往往忽略了一种方式方法。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被他人批评和指责。在正面管教当中谈到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他才能够做得更好。在孩子跳桥的那个视频中,我看到妈妈没有抓住孩子,她后悔得在地上锤胸顿足。那场景让人心痛!

既然孩子的幼年时期已过,那么如何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

一、父母要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内心。可能孩子确实是做的不对,但是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你的大道理,而是他非常需要得到你的倾听和理解。我们要去与孩子共情,真的与他感同身受。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是一件让他非常难过或伤心的事情。父母可以静静地听孩子说完,不要评判对错。有的父母不愿意听孩子讲,孩子还没讲完就会打断孩子的话,那会非常伤孩子的心。会导致孩子有话再也不愿意对你说。我们长期受到压抑时,就可能会在某一天爆发出来。




二、父母可以去用启发式的问题问孩子的感受,先让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你去问孩子的时候,孩子能够感受到是你对他的关心,而不是指责。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要总是关注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如何面对未来。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去问孩子:你和同学发生了什么矛盾?当你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时,你是不是感到很难受?你以后还愿意与他继续做朋友吗?想想看,你打算怎样去做呢?启发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要用你的标准答案套在孩子的身上。



三、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我们父母总会把孩子犯错误看成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同学天天在一起,怎么可能没有矛盾呢?夫妻天天在一起也会经常发生矛盾,争吵啊!而且谁又不会犯错误呢?父母要轻松的去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犯过错误呢?有没有偷过家里的糖吃?有没有和同学打架?这些错误我们都可以拿出来分享给孩子,告诉孩子,没有人是完美的。犯错误不可怕,错误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我们以后就知道怎样去做了。



四、父母要经常向孩子传递爱的讯息。其实有些父母批评孩子时并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不懂方式。但是孩子却丝毫感觉不到。他们认为你对他的就只有要求,只有批评。在平常我们就应该把爱传递给孩子,比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告诉他,你很信任他,你很爱他。让他真正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关爱。父母不要认为不好意思对青春期的孩子说这些。把我们的爱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爱要说出来,感觉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或者用微信的方式发图片或打字表达出来。我的孩子已经读大学去了,但是我每次在微信上与孩子聊天时,我都会称呼我的孩子为宝贝,让她能够感到妈妈对她的爱。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告诉妈妈,因为爸爸妈妈最爱她。



在学校教育中,也希望能够给孩子开一些生命教育的课程。让孩子知道没有什么是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的。任何矛盾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解决,方法总比困难多。无论碰到什么事都可以和老师或同学说,诚实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大家会共同想办法去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对于负面情绪,成人要教会孩子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去释放。比如在操场上大叫几声、撕纸片、打枕头等等。也可以在家里一个安静地方冷静一下。用写日记的方法把不满情绪写出来,等情绪好点后最后再撕掉。总之,家长可以用到很多方法去帮助孩子。但首先我们家长要给孩子做个良好的示范。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能得到父母的爱与包容,我相信孩子不会轻易离开这个世界,因为离开也非常需要勇气。愿母亲能走出悲痛。希望世上不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不知道各位家长有什么想说的话,可以在下方进行留言,我会回复您的话。


雨后山林静


2019年4月17日21点58分,上海一位母亲因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批评了孩子几句。结果孩子拉开车门,冲到路边,跳下高架桥不治身亡!

还有一起也是刚刚发生的事情:

同为父母的我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就会无比心痛,进而禁止自己的孩子内心是否足够的健康、强大。

近年来频繁发生此类事件,无数的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分析,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警示,但是仍然无法避免此类事件的不断发生。我认为所有的分析都有其道理,也必然会对孩子产生各种正面的积极影响。比如给孩子进行珍爱身命的教育,给他们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给他们引导正确的三观等等。可是我还是觉得这还是不够!

我认为除了这些“技术手段”的调整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需要我们所正视的——孩子内心的孤独。

回忆一下三十四年前我们的童年,那个时候我们是这样生活的:

每天上学同学在集合点大概的聚集一下就有说有笑的去学校了,课上也一样也是被老师各种批评、数落,但是丝毫不影响课间的时间争先恐后的出去玩,什么都能玩,丢个沙包、跳个皮筋、扔个飞盘、玩个双杠、斗个拐、跳个房子……哪怕是几块石子也能玩出花样来,比如下个棋什么的。我那时候学校教学楼后面还有一排水泥乒乓球台子,一到课件瞬间人满为患。

当然,“懂事儿”早点的还会欺负个女生玩玩什么的,一统嬉笑打骂之后往往以男生被老师怒批、惩罚而收尾。

学习不好、纪律不好被叫家长是常有的事儿,老师脾气都不小,当着家长孩子面一统批。

无论对错,我们要面对的就是来自父母的二次惩戒——先把孩子打一顿出出气再问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说了也是白说,因为那时候父母的态度总是“你不嫌招惹别人,别人会……”

反正能跟你讲道理的父母总是觉得不多。

被打被骂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当时可能会哭的西斯底里,但是事后貌似没人会记恨谁,头天还打的头破血流的小伙伴,第二天就能和好如初……

放学后除了个别家教太严的会赶紧回家,大多数孩子没人回回去的。

爬墙、摔跤、跳皮筋、丢沙包、斗拐、爬树、打水漂……

总之不背家里人叫回去吃饭大家会一直玩下去。

至于作业……咳咳,那个年代貌似抄作业的人总是不少。

吃完饭很快就到“活动基地”集合,知道睡觉前被家人骂回去,真的是骂回去——那时候感觉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却是不怎么好,仿佛好好说话孩子都不会听一样。

……

试问那个时候那个孩子有时间顾得上去寻死觅活的?

那么有意思的生活、那么多好朋友、那么多充满了喜怒哀乐的生活点滴虽然当时并不太在意,可是成年之后又有几人不曾回忆?

简单粗暴地教育没有把我们打垮,却给了我们面对各种挫折的勇气,给了我们务必珍贵的各种情谊。

现如今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父母几乎都是我们那个时代过来的,难道是因为我们过去所经历的这种教育的“副作用”开始体现了吗?还是说我们这代人被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给搞乱了?

把赏识教育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把惩戒教育踩在脚下还要摩擦摩擦才解恨。

可是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

他们还有朋友、伙伴吗?

他们还有那么多游戏可以玩吗?

他们还有哪些我们尘封在记忆里的那些嬉笑怒骂吗?

没有!

他们现在要承受的是来自于未来十几、二十年后的可能出现的工作、生活压力

他们要面对的是喊了多少年却是越减负担越重的学业

他们要面对的是每个兴趣班、特长班都不好意思跟人大招呼的现实

他们要面对的是远超课本教材的各种加码、超前教育

他们要面对的是想找个朋友玩玩可是大家都很忙的现状

他们的父母有着一套有一套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但是就是没有一套让他们能够轻松下来放松一下的计划——如果说有,那么也是父母自认为能够给孩子带来放松的旅游、郊游,而偏偏他们的父母还试图通过这个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不同的教育,根本不是把它们当成一件就是纯粹玩的事儿……

于是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跟机器(手机、电脑)做朋友……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们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因为他们玩的东西少,不是他们父母陪伴的少,不是同学不够多,实际上他们认识的人反而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多——毕竟上了那么多的学习班嘛。可谓是“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他们的孤独是来自于他们每个人都是被“隔离”的,虽然有身体活动上的联系,可是精神上却是断裂的——即便是跟自己的父母亦是如此。


压力无处释放是一方面,内心的苦闷没法倾诉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连能够让他们更加快乐的活动、事物业越来越少。

这份孤独岂是说“百忙之中”抽时间跟孩子聊聊天就能解决的?

这份孤独岂是带他们旅游几次就能排解的?

这份孤独岂是搞几次名义是孩子聚会实际上是大人的座谈会的活动能缓解的?

这份孤独岂是听几个讲座、看几个视频课就能明白的?

父母们有千万个理由可以证明自己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你好!”,可总是很难做得到彻底的放下那些利益驱使之下的焦躁的心,而平静的听听、看看孩子想什么、需要什么。

我相信,所有那些走向极端的孩子父母们他们教育孩子讲的道理都是对的!初衷也都是为了孩子们好!

可是那个时刻、那个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的不是质疑,不是谴责,不是责骂,不是失望的情绪……

其实可能就是一个拍拍肩膀告诉他们“没关系,以后注意!我们会做的更好的!”就足够了。

不要把孩子当成我们泄愤的对象——也许他们压根就承受不起我们的那份期待,那么到底是孩子错了还是我们当父母的错了呢?

给孩子的生命的教育不是讲几个故事、听几节课、描绘未来的生活、告诉几个道理这么容易就做到的事情,内心的孤独感是无法用这些东西所消除掉的——唯有让他们更加喜欢、欣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人或者事物,他们才会更加珍惜!

没有谁能“救”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

最后我想说:有些教育方式我不是们随随便便就能玩得起、玩的来的,当我们选择相信在孩子的童年时刻给他们的是“快乐教育”的时候,请想清楚,“快乐”不是没有责任和代价的,“快乐”不是没有惩戒和说服的,最可怕的不是你从孩子小时候就对他们严厉、苛刻,最可怕的是你在他们小时候纵容可是等到他们大了你却又要求他们必须完成你想让他们完成的事情去——比如考学、比如选择专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