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600萬兩銀子過大壽的慈禧,到底有沒有挪用“海軍軍費”?

花600萬兩銀子過大壽的慈禧,到底有沒有挪用“海軍軍費”?

慈禧喜歡拍照

雷霆之怒:誰要讓我這個生日過得不舒坦,我就讓他一輩子不舒坦

北京皇宮大內,慈禧太后在發脾氣。下面跪著光緒皇帝、翁同龢、戶部尚書閻敬銘。

“尋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壽,辦的風光熱鬧,左鄰右舍就會說這個老太太好福氣、有面子,這戶人家在這一帶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國家更是如此。要是連我的生日都過寒磣了,不但連我的面子沒地方擱,朝廷的面子也沒地方擱,還怎麼體現大清國河晏海清、國泰民安,同治中興以來的興旺氣象都跑到哪兒去了?

這樣一來,不但洋人瞧不起,連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負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這樣就會出事,祖宗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這些個道理,你們是真不懂、假不懂,還是不想懂啊?我看你們是不想懂。

你們做兒子的孝心、臣子的忠心,都讓野貓子叼去了,當臭魚乾給吃了?好吧,今兒個我把話也撂這兒,誰要是讓我這個生日過得不舒坦,我就讓他一輩子不舒坦。……怎麼了,都啞巴了?”(原話可能是: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跪著的光緒皇帝趕忙說:“親爸爸訓斥的是,兒臣一定在頤和園工程上加倍用心。”

翁同龢附和著:“太后聖心遠慮,時時事事以江山社稷為念。臣惟有謹遵慈訓,無復他言。”

慈禧厲聲道:“閻敬銘,你怎麼不說話呀?”

戶部尚書閻敬銘低著頭頂牛:“話好說,事不好做。”

慈禧氣得兩眼冒火星子:“這就是說,你閻敬銘還是要堅持將修園子的工程停了?”

閻敬銘:“稟太后,不是臣要停,是銀子要停。”

慈禧噌的一下站了起來:“好,好啊,你頂的好啊!我就不信,死了張屠戶,要吃連毛豬。”手往外一指:“你給我滾。”

此時的光緒皇帝已經嚇得微微發抖。

閻敬銘站起身來,挺著脖子,不慌不忙地鞠了一躬,說道:“臣有罪,太后可將臣罷黜問刑,不可叫滾,辱及朝廷制度。”

慈禧顫抖著身體:“我就說了,你給我滾,滾。”

兩個小太監上前架著閻敬銘就走。閻敬銘奮力掙脫,悶聲用力說到:“臣不滾,臣自會走。”

慈禧氣得都快暈倒了,旁邊的李蓮英趕忙架住她。 ——歷史劇《走向共和》

花600萬兩銀子過大壽的慈禧,到底有沒有挪用“海軍軍費”?

被簇擁著的慈禧

大壽慶典:搞得紅紅火火,就能掩飾這大清的羸弱不堪?

1894年,中國發生了幾件重要的大事。首先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其次是光緒皇帝開始在北京召見外國使臣,使歷來大清君主拒絕的這件事最終得到解決,最後便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

當時,清政府打算撥出三千萬兩銀子的專款,為慈禧太后舉辦盛大的慶壽典禮。當時大清的大小官員個個都像發了瘋似的,想盡法子去撈錢,以便給慈禧太后送上一份厚禮,博取這位女皇的歡心。與前兩件事情相比,甲午中日戰爭更引人注目,因為它對中國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影響。

慈禧太后在甲午中日戰爭吃緊的時候,大搞六十大壽慶典。甲午戰敗很有可能危及大清的統治,難道慈禧沒有意識到危機的來臨嗎?難道她對危機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嗎?都不是。

在風雨飄搖的歷史長河中度過了兩百多年的大清,到19世紀末,已經是油盡燈枯,尤其是到了咸豐、道光兩朝,更是虛弱。儘管依靠著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樣優秀的裱糊匠來維持大清的苟延殘喘,但是誰也無法阻擋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

身於氣數將盡的清廷之內,慈禧很清醒,也很明白,但她要維持這末世的統治,就不得不把六十大壽慶典搞得紅紅火火,以掩飾這大清政權的羸弱。她的這種掩飾,是一種自欺欺人。泱泱大國,對外可以軟弱無能,對內卻是決不能手軟。也許,盛大的慶典可以讓焦慮的統治者在繁忙之餘,暫時享受一下麻痺的感覺,獲得幾分休憩時光。

慈禧的具體計劃是,到了六十歲壽辰,早上先在皇宮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賀,然後大排鑾駕,浩浩蕩蕩,出皇宮西華門,走北長街,折向西安門大街,經西四路口,往北沿西四北大街,經新街口,出西直門,直奔頤和園。然後在頤和園內聽大戲,開大宴。

此外,還要在西華門至頤和園的幾十裡大道旁,沿途點綴景觀,搭建經壇、戲臺、彩殿、牌樓,組織僧道唸經,戲班演戲,夾道歡迎,供她途中觀覽,這就是慶壽“點景”工程。北京西四路口的兩座轉角樓,就是在這次“ 點景”工程中營建的。

不料,正當慶典籌備緊鑼密鼓進行之中,1894年7月,日本艦隊在黃海挑起戰爭。8月1日,中日互下宣戰書。而此時,慈禧正在修繕頤和園。戰爭攪亂了慈禧的慶壽計劃,原本計劃好的盛大場面不得不大打折扣。

沒有心情,也沒有臉面再大肆鋪張的慈禧,不得不在9月25日下旨,取消在頤和園的慶典及沿途的“點景”工程。史載,1894年11月7日(即陰曆十月初十),慈禧的六十大壽,只是在寧壽宮中黯然度過的。

花600萬兩銀子過大壽的慈禧,到底有沒有挪用“海軍軍費”?

慈禧在頤和園樂壽堂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

修繕頤和園:到底有沒有挪用“海軍軍費”?

據一本由英國人濮蘭德-菲利普所著《慈禧全傳》敘述:由於這場戰爭的爆發,在大清遭受如此巨大災難之時,慈禧太后似乎並不願意再鋪張浪費,但這也是在經費緊張、形勢嚴峻的壓力下,慈禧太后不得不做出這樣的表態。也許這個六十大壽,慈禧過得並不開心。

在北京城舉辦的慶典活動雖然盛大,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紫禁城中,專供皇帝進出的大門都被裝飾的奢華無比,跟光緒帝大婚時相比,沒什麼兩樣,而其他慶祝場面就比較平靜了。

而且,據說慈禧太后將軍費挪用到自己的六十大壽慶典上來,因此遭到各方的譴責。這成為她政治生涯中極為引人關注的一件事。由於慈禧修繕頤和園與甲午戰爭在同一時間段內,所以後來有人作詩諷刺說,北洋水師的鐵艦全軍覆沒,倒是頤和園的石頭船永不會沉。

不過,據《清史稿》和《翁同龢日記》記載,根據《北洋海軍章程》,海軍軍費核定為一百萬兩,用以軍餉和日常訓練維護,不足以修繕頤和園。而且當時戶部尚書(財政部長)翁同龢主管財政,沒有撥款海軍,暫緩了海軍建設,所以慈禧修繕頤和園與海軍軍費無關。關鍵在於,為北洋艦隊預留的經費,是根據收支平衡的基礎所做的國家預算,眾目睽睽之下,根本沒有截留的餘地。為修頤和園而籌集的260萬兩白銀,雖然名為“海軍軍費”,卻並非來自財政撥款,而是各省督撫們的私人“報效”。

原來,當時監管頤和園工程和海軍建設的醇親王,將這260萬兩銀子以北洋的名義存入了天津的外資銀行生息,取名“海軍軍費”,為的是減少輿論對中央可能產生的壓力,卻沒想到效果適得其反。而這些輿論的源頭,來自康有為、梁啟超師徒流亡之後對慈禧的政治抹黑。梁啟超晚年就承認,當年的文字都是為了搞政治宣傳,才那麼寫的,不能作為信史。

據《慈禧全傳》敘述:當時各地的官員為了表忠心,為慈禧送來了白銀和禮物,這些禮物不僅多,而且價值連城。這些白銀和禮物的價值不少於1500萬英鎊。慈禧的處理方法是,這一切都交付於清政府,充當對日戰爭的軍費。這對於異常富有的慈禧來說,無異於一場犧牲。

我們不知道這個英國人說的對不對,但慈禧當時收到了大筆的禮物和銀子是可以肯定的。

那麼,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花銷是多少呢?前述所說的三千萬兩白銀顯然是有點誇張了。據《皇太后六旬慶典》檔案資料記載,當時的花銷大概分為兩筆。其一是“部庫提撥”:從“籌備餉需、邊防經費兩款”中提用一百萬兩,從鐵路經費中挪用二百萬兩;其二是“京外統籌”:即向京內外臣工攤派的銀兩。據檔案記載,宗室王公、京內各衙門、各省督撫將軍等文武官員共計報效銀兩二百九十八萬餘兩。因此,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花銷較為準確的數據應該是:中央財政顯性耗資六百萬兩白銀,至於地方政府和各類隱性開支,那就無從考究了。

史料:閻敬銘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理財專家,有“救時宰相”之稱。此人理財有道,為官清廉耿介。他一生為官多是理財,1882年清政府提升閻敬銘為戶部尚書,慈禧太后打算重修清漪園(頤和園),遭到閻敬銘的強烈反對,得罪了慈禧,因此革職留任。直到1887年復職,但當年即告老還鄉,於1892年(光緒十八年)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