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玄牝之門”是個部位?想歪了!

“玄牝”、“玄牝之門”出自《道德經》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自古以來,讀不懂此段強作解的人不少,鬧出了不少笑話。

有人在某百科上一本正經這麼解釋“玄牝”,認為“具體所指其說非一,有天與地、鼻與口、上與下、父精與母血和腎、元神、黃庭中丹田、心之左右二竅等諸說。又有認為即玄關一竅,”然後又引所謂《悟真直指》:“穀神之動靜,即玄牝之門也。這個門在人身為四大不著之處,天地之正中,虛懸一穴,開闔有時,動靜自然,號之曰玄關一竅,又號之曰眾妙之門。”又認為“玄牝,慾望也。慾望生則思想存。”

上述其實全都是不著調的胡說八道。

“牝”,即雌性,也即所謂母性,在這裡以“萬物之母”中的“母”的含義相通,其實指的是根源與終極。

因此“玄牝”,說白了就是“終極性的玄”。

那麼,什麼是“玄”呢?《道德經》第一章其實已經解釋清楚了: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所謂“玄”其實就是一種“同”,一種“共性”,但這種“同”或“共性”,不是具象的,而是抽象的。是“有”、“無”之間的一種共性。

“有”與“無”有共性嗎?它們存在相生關係。注意,這裡不存在先後問題。第二章對此有明白闡述: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也就是說這種“對立面的同一性”,或者說“矛盾的統一性”就是所謂的“玄”。

將表面上的對立消解,或矛盾進行解構,就是所謂的“玄同”,這在第五十六章非常明確: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因此,所謂的“玄牝”其實就是“玄之又玄”,也即“同一”的再“同一”,或“統一”的再“統一”。

而“玄之又玄”,即是“眾妙之門”,也同樣是“玄牝之門”,可這不是兩個門,而是同一個門。

過去有學者寫文章說,這反映了《道德經》的生殖崇拜思想,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穀神不死”中的“谷”,一般認為這裡的“谷”是指山谷,“穀神”喻指空虛之性,恐怕有點類似佛家所說的“空性”,“不死”意思是不斷滅。

這種理解是符合邏輯的。因為一切有相事物,在分析解構之後,至多是化為“虛無”,但是“虛無”是不可能再被“虛無”的,“虛無”本身也是一種“存在”,在這裡“無即是有”。這種思維當然是非常精細幽微,是十分奧妙的,確實是一種“玄牝”,是一種“玄之又玄”,極為根本性的。

甚至談論“天地創造”的根本,也不可能脫離這種思考,所以這是“天地根”。那麼這種抽象的存在本性,有沒有實際用場呢?有,“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雖然不是感官所感知的,但是其存在是真實的,並且其應用無窮無盡,結束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