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为何不被采纳?

黄洁仪


刘长佑确实提出了灭亡日本的计划,而且这个计划也比较详细,在战略上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清政府综合考虑下对其置之不理,原因多重多样,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内部的问题。



晚清时期,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清政府军力不足,所以被迫鼓励地方团练镇压起义军。在这些地方团练中,以湘军的发展速度最快,当然大量的湘军将领也在这次镇压农民起义中发迹,这其中就有提出灭亡日本的刘长佑。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刘长佑因功被任命为了直隶总督,在任期间他也曾经致力于为百姓开垦稻田,但或许是因为战争经验丰富,或许是因为不适合文职工作,所以清政府将刘长佑调任了南方边陲,任命为了云贵总督。



公元1879年,清政府藩属国琉球向清政府告急,声称琉球已经被日本吞并,希望清政府可以派兵支持自己复国。消息传来之后,清政府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刘长佑也根据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以及解决方法。

他认为日本侵略成性,如果纵容日本侵占琉球,则会助长日本嚣张气焰,将来日本必定会吞并朝鲜。其次,日本侵占琉球违背了国际法,中日双方一旦开战,日本必然得不到国际援助。所以不如乘其羽翼未丰之时,将日本扼杀于萌芽之中。

另外,刘长佑认为自洋务运动以来,清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舰船、大炮,此时正是用武之时。一旦攻下日本,则威慑了企图蚕食中国藩属的西方列强,可以一举解决中国的边境危机。



最后,刘长佑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

刘长佑的计划中为三路军队;

  • 第一路、命东三省的兵力出黑龙江,到库页岛,准备由北向南攻打日本。
  • 第二路、派遣军队由朝鲜出发,扼制日本西部。
  • 第三路、由定海、宁波出精锐水师登陆长崎,从南端攻取日本。

从对国际形式的预判上来讲,刘长佑确实眼光长远且独到。从战略层面上来说,很多人也认为刘长佑的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终清政府并没有采纳刘长佑的战略计划,原因在于清政府处于前所未有的内忧,以及重大的外患之中。



刘长佑是在1881年提出的灭日计划,但是在这一年之前,大清帝国刚刚结束了为期近五年的丁戊奇荒,根本没有从这次大灾难中缓过劲来。再者清政府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也耗费了巨大的财力。

丁戊奇荒爆发于1875年,结束的时候已经是1879年。这场旷日持久的大灾荒爆发于山西,之后横扫了整个华北地区,包括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数省,使得清政府财政彻底枯竭。

有资料记载,这场灾难爆发后的第二年便开始人吃人的惨剧。据《丁丑大荒》碑记载,到了灾荒的第三年,大部分村落都只剩下了十之二三的人口,一个十几口的家庭剩下两三个人都是幸运的。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曾国荃,他在奏折中提到了灾情的情况是;“赤地千里,饥民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为了应付灾难,清政府在曾国荃的催促下,断断续续的给了山西近1300万两白银,130多万石粮食。

另外为了应付灾情,曾国荃在灾情第一年便向李鸿章讨要了10万两的北洋海军军费用来赈灾。之后曾国荃还逼迫清政府卖出了2000多个官职,将换来的银子直接买了粮食赈灾,当然这也是清政府唯一一次卖官做好事。可是即便如此,在这次灾难中还是有1000多万人失去了生命。

山西一省赈灾用去了1300万两白银,整个华北地区的赈灾费用更是巨大无比。而且可以想象,能逼得清政府卖官赈济灾民,足以见得清政府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另外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费用,大部分都是自己筹集的。



到了两年后的1881年,虽然刘长佑提出的灭日计划有一定可行性,但清政府压根就没有任何资金,根本没有能力挑起任何战争。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因为收复新疆的问题和沙俄关系异常紧张,所以当时出兵灭亡日本也就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根本无法付出实际行动。


我是越关


刘长佑原是湘军鼻祖江忠源的部下,1854年1月,江忠源兵败庐州,投水自尽身亡,所募集的楚军归弟弟江忠义和刘长佑统领。随即刘长佑奉命进兵江西,救援坐困孤城的曾国藩,收复了袁州(今宜春),萍乡、临江(今樟树)等州县,累功擢升道员,赏按察使衔。刘长佑统军严申军纪,秋毫无犯,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是湘军中纪律较好的部队之一。

刘长佑攻临江不利,退屯新喻(余)。袁州三县民以长佑师不扰,争率丁壮助军,军复振。——王闿运《湘军志》

1859年,率部出走的翼王石达开进兵湖南,刘长佑奉命援湘,解永州、宝庆(今邵阳)之围,又一路追剿石达开部进入广西,平定天地会成员陈开、李文茂在太平天国发迹的浔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国,擢升广西巡抚。后历任两广、直隶、云贵总督,是从湘军中走出来的封疆大吏之一。他的部下刘坤一也历任两广、两江总督等要职。

刘长佑以秀才从军,凭战功受朝廷重用,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在任期间,刘长佑在整肃吏治、减免赋税、振兴文教方面实行了多项举措,在改善民生、恢复经济、推广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多年沙场征战的生涯,使刘长佑对国防事业尤为关注。他历任两广、云贵总督,熟悉西南边境情势,意识到法国企图以越南为跳板,入侵内地。于是下令在边境关隘重修工事、整顿军备、派驻重兵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刘长佑多次上疏朝廷,提出多项抵御法军入侵的主张,却未获得朝廷重视。1879年3月,日本向清朝属国琉球秘密派出大量军警,迫使琉球王今归仁王子交出政权。4月4日,日本宣布“废琉改县”,成为日本冲绳县。日本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琉球王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救援,可清政府自顾不暇,哪有精力管这档子事,仅向日本驻华公使提出抗议和交涉,最后不了了之。

有鉴于此,1881年九月十七日,刘长佑向朝廷提出了一项灭亡日本的计划。他提出采用先发制人的方式,兵分三路。一路由陆军从东北出松花江占领库页岛,遏制日本西进;一路由水师从宁波、定海出港,杀向日本长崎;一路在东南沿海设置练军,以防日本袭扰沿海。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刘长佑《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

刘长佑提出的“亡日计划”如同此前抵御法国入侵的方案一样石沉大海。两年后中法战争爆发,持续一年多时间,结果是越南的宗主国变成了法国,西南门户大开。那么朝廷为何不采纳刘长佑的“亡日计划”呢?

首先,清政府国力不继,自顾不暇,根本没有精力来讨论先发制人的计划。其次,刘长佑的亡日计划缺乏实际操作的途径,远不如李鸿章后来提出的建设北洋水师,巩固海疆的计划。最后,刘长佑虽为封疆大吏,却并未参与机枢,提议得不到重视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不过,“亡日计划”虽不可行,却可以使朝廷加强警觉,提前防备。刘长佑提出此计划是在1881年,距离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还有13年之久。假如晚清统治者能够加以重视,早做谋划,或许甲午战争时不致于输的一败涂地。


历史茶坊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对外侵略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内开始逐渐强大,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暴露无遗。


1874,日本入侵我国台湾,虽然最后撤兵,确让清政府支付50万两白银赔款。


1875年,日本军队入侵朝鲜江华岛,第二年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日本开始了对朝鲜的侵略。


更严重的是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把琉球改成日本的冲绳县。

(日本明治天皇,他在位期间,日本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

二、刘长佑和他的“消灭日本”计策


琉球和朝鲜都是清王朝的藩属国。清廷内部开始有人对日本这个新兴国家重视起来,刘长佑将军就是其中一位。刘长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号荫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宁人,湘军重要统帅、清朝大臣。刘长友曾今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也抵御过法国殖民者对越南的入侵。


更重要的是,1881年,刘将军曾经提出过“消灭日本”的计策:

1、“先暴日本之罪(吞并琉球的罪状)”;

2、派良将“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

3、再派一支军队“出朝鲜,以扼其西”;

4、清军海军“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假如日本海军“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

5、“琉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一句话,灭掉日本,扬我国威。


但是这个计策被清廷拒绝了。为什么?

(爱国将领刘长佑,提出了“消灭日本”的计策,但是没有被采纳)

三、刘将军计策是否可行?

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个计划可行吗?

1、当时的世界格局是帝国主义时代,谁的实力强,谁说了算,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莫不如此。这些西方国家都在侵吞别国领土,规则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清政府想收复琉球,可以,只要拳头硬。大清国此时的国力?堪忧啊!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国内的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大清国虎视眈眈。


2、“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看来刘将军是准备从中国东北地区,攻打日本的北海道;再派一支军队“出朝鲜,以扼其西”,从朝鲜也可登陆日本九州或本州等地;清军海军“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这一路算是远征了。看起来还可以,但是清政府此时还没成立北洋舰队(1888年才正式成立),这么远的距离作战,没一支强大的海军肯定是不行的。


如何运送兵源和物资?(假如)登陆日本之后,怎么作战?日本国内的地形情况了解多少?日本军队情况了解多少?刘将军没有明说,清政府也没有什么军事机构做评估,这怎么打?清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镇压国内叛乱,收复新疆等路上作战还行。打日本牵涉到陆海军配合,清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堪忧,陆海军协同能力更是堪忧(参考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3、日本人那时已经在操练新军了,1877年,日本国内还发生了一场内战——“西南战争”,日本陆军的战斗力可不是菜鸟水平哦。清军真的远征,日军以逸待劳,谁的优势大,不言而喻了吧?

(日本是岛国,没有强大的海军,是很难攻入日本本土的)


因此,刘将军的计策看似很美好,其实就是纸上谈兵,可行性很低。清廷不可能接受,即便有想法,国力也不足以能够攻入日本本土并消灭日本。这个计划给人的感觉是异想天开,可行性很低。


小林品历史


刘长佑是湘军将领,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表现出色,受到重用,历任直隶、两广、云贵总督。

刘长佑是个比较有远见的将领,具有一定的思想超前性。他平时采用新式办法练兵,主政西南时积极抵御法国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刘长佑:


刘长佑为人低调,不善钻营,所以不受朝廷重视。但他忧国忧民,曾国藩都自叹不如,常常由衷赞叹道:

“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

刘长佑与其他官僚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时刻关心国际局势,具有远大的目光。他特别关心日本的情况,因为他认为日本在未来一定是中国最大的敌人。

当时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时期,一改原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国力提高相当快。


但日本人的野心也随着国力增加而膨胀。刘长佑对此深表忧虑,他认为应该在日本发展成军事强国前遏制他们,否则将来中日必有一战。

1881年日本侵略琉球王国,引起国际社会的谴责。刘长佑认为日本此举触犯众怒,违反了国际公约,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站在日本一方的国家不会多。

而且日本人最喜欢得寸进尺,占领琉球后,下一个目标将会是朝鲜半岛,然后将会对中国不利。

不如乘现在日本还没有那么强大的时候,先发制人。而且大清经过洋务运动的洗礼,有了强大的海军和新式武器,也投入了大量军费,正是向日本,向世界证明大清强大的时候了。


如果朝廷上下一心,举全国之力,与倭寇一战,必将获胜。 刘长佑不是空想家,他不但有理论,还有计划。

他给朝廷上书中就详细的提出了这个计划: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

简单说就是派东北陆军从松花江出发占领库页岛,另一路陆军从朝鲜包抄,扼制日本西进;海军从浙江一带出发,登陆长崎,攻打日本本土;

对倭作战:


东南沿海由海军做好防守,联合琉球部队,可以灭掉倭国。

从当时的形势看,清朝的洋务运动已经收到不小的成果,如果趁此良机跟日本开战,有很大的机会将日本打垮。

如果他的计划真的实现,中国和和世界的历史都要被改写。 可惜他生不逢时,清廷当权者根本不理睬他的计划。

分析清廷不采纳这个计划的原因

一是当权者们畏敌如虎,胆小怕事,怕输给日本;

二是鼠目寸光,意识不到日本的威胁;

三是以天朝大国自居,不把日本当作对手,也怕真的和日本发起战争会引起列强们的干涉,没偷着鸡还蚀了一把米。

所以没有人理会这项计划,让中国失去了一次倔起的大好时机。 见到自己的计划不被理睬,失望的刘长佑第二年辞官回乡,五年后在家乡郁郁而终。


刚日读史


刘长佑是陆军将领出身,有一定战略眼光和敏锐性,能预感到日本对大清的潜在威胁,提出先发制人,待其羽翼未丰之时,先攻灭之。总体来看,灭日计划不可行,刘长佑的计划是清廷经略东北三省,以朝鲜为前出战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陆日本,尔后陆上作战灭亡日本,以当时的清朝国力根本难以实现。

清朝要想灭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万军队,这个数量也并不占优势,而且要跨海攻坚,运兵运粮十分困难,很难速战速决,很可能打成况日持久的战争,要比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艰难得多。会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没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来看(当一次事后诸葛),如果修改一下刘长佑的计划,改灭日为弱日,改陆攻为海攻,以歼灭日本海军为作战目标,先发制人,达成目的后,以海困岛,锁住日本对外发展的空间,渐渐削弱日本实力,是值得冒险,而且较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师刚刚完成五年整军计划,有9000吨级巡洋舰两艘,7000吨巡洋舰一艘,3000吨级巡洋舰两艘,2000吨级巡防舰两艘,1000吨鱼雷舰和巡防舰八艘,实力足以战胜日本海军(当只有2000吨级以下战舰,数质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确有胆略,可将作战时间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进行作战准备,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舰,配套部分保障舰船,先发制人,直扑日本,围堵消灭日本海军,并实施有限局部登陆作战,以夺占日军海港炮台为目标,配合海军攻击行动,只要达成消灭日本海军的目的,即可实现制海困日的局面,挫败日本海外扩张的能力和本钱。至少五十年内日本难以对中国构成实质威胁。这要比灭亡日本的计划更加有效。


静水深行


大话空话谁都能说,你现在就可以制定一个征服宇宙的计划……

但实施就是另一回事了,三路大军,每路就算10万,共三十万,装备、粮草、战船,变戏法能变出来?需要多少钱呀。

当时清廷已经烂的不行了,八旗兵更是纸老虎,自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最烦这些大话炎炎之辈。


彤弓赫赫


清朝晚期,著名湘军将领刘长佑曾经提出过一个攻打日本的计划,可是没有被清政府采纳。

晚清时期,正处于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另一方面国内也出现了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涌现了一些有名的将领,比如湖南的刘长佑。连曾国藩都自愧不如的刘长佑当年提出了大胆的计划,若能实施可以消灭日本。

刘长佑是湖南新宁县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功劳卓著,后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和封疆大吏。他有远大的抱负,为人廉洁奉公,不但擅长兵法,曾国藩赞叹他“此老胸中甲兵,吾不能窥测也”。刘长佑还把地方上治理的井井有条,虽然身居高官,但思想开放,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学习了解国际事务。


刘长佑比较了解国内外形势。他看到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风气面貌焕然一新,军事实力得到很大提升,其扩张野心越发明显。他认为一旦日本跻身列强,中国将会是它的首要目标。

1881年,日本侵占中国属国琉球国。刘长佑认为日本违反了国际公约,在道义上也不合理,认为如果不趁日本翼羽未丰消灭它,肯定会养虎为患,于是上书要求清政府主动出击日本。

刘长佑消灭日本的作战方案是:北路由东三省出兵,从库页岛南下日本,中路由朝鲜出兵以扼杀其西部,南路选派水师从宁波直捣长崎,三路大军同时出击,一举消灭日本。可惜,清政府认为刘长佑是杞人忧天,把日本夸张了,也就没有采纳刘长佑的建议。

期待您的关注!我是史里淘声,请赐评。


史里淘声


刘长佑还是一个特别有危机意识的人,在1881年的时候刘长佑就建议过先发制人讨伐日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建议,是因为他看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慢慢显露出了侵略者的那副凶相,比如当时违反国际道义侵占琉球。

刘长佑也相信当时的大清是有这个能力的,毕竟清朝当时正在搞洋务运动,水师、战船、枪炮等应有尽有,这时候也是检验自身能力之时。

可惜当时的朝廷并没有采纳刘长佑的建议,原因可能是:

第一点,太平天国刚刚平息下来,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可能,再经得起战争的折腾,而且当时的清政府高层都胆小腐败,认为好不容易平乱反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第二点,当时的政府最高统治者慈禧,虽然有些夜郎自大,看不起日本,但也算过,小小的日本,元朝和明朝先例都打不下日本,此时被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清政府,更是灭不了日本,慈禧对这点还是看得清。

第三点,当时洋务派虽然发展很好很强,但是面对渡海灭日本,还是不够成熟,也可能是说机会还不到点,毕竟当时的清政府还是要看西方列强的态度。

第四点,再说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经济空前高速发展,也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捏的软柿子。

综合以上的三点,可以说,当时刘长佑的计划,可以说痴人说梦。



痴人说梦,如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可惜身不逢时,见意很霸气,以烂清之惨弱👎,更本无实现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王朝决意灭了倭国,大元忽必烈大帝时发动三十万大军渡海攻倭,不想一场神风挽救了🇯🇵日本倭种,无功而灭。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帝也对倭国兴誓担旦,有意发天军攻阀,被大臣劝阻,晓以厉害国力民生,战船不济而放弃。有过了几百年,大清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向康熙帝谏言,意平定倭奴小日本🇯🇵,以决后患,康熙帝因准格尔之乱和沙俄扩张又权衡利弊,终不成行。太可惜了,以康熙之英明神武也尚顾虑重重,时有天兵上百万,囯力雄厚,兵多将广,仍三思而后行,可见国随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到北洋水师建成初年,大清舰队八艘战舰,巡访日本,因海军舰员去吃喝玩乐,调戏了艺妓不付钱,产生打斗,有十余人受伤,归舰后,北洋舰队顾问英国人大怒,令调转炮口威摄下关,令日本朝野大惊恐慌万分,险些开战,但李鸿章及朝庭,以大局为重,不准开战,日方赔付了大量的钱才息事宁人,这是一次天赐的良机,当时日本更本无现代化舰队,和如此众多的大吨位巡洋战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那个年代提这种荒唐的见议,有点自不量力,好高务远,泥普萨过河自身难保啊。


94310417小云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之时,满洲的八旗兵和绿营军早已经腐败不堪,根本无法对付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清廷只能将希望寄予地方队伍,便下令让曾国藩(时任礼部右侍郎)与张亮基(时任湖南巡抚)进行团练。曾国藩见团练不足以抵抗太平军,便决定组织一支湖南本地的队伍,这便是清末著名的一支军事势力——湘军。

我们要说的刘长佑,便是湘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刘长佑是湖南新宁人,他与湘军名将江忠源交情颇深,两人还是老乡。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刘长佑和江忠源为了镇压天平军便一起去了广西,初次出师便获得大捷。随后几年,刘长佑一直跟随的江忠源四处镇压起义军。然而在泸州作战时,江忠源不幸战亡。江忠源死后,刘长佑便接手了原属于江忠源的手下。他带着这些部下,多次作战中给予太平军重击,最后联合其他将领合力歼灭了太平军,他也因屡建战功而连连升迁。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刘长佑历任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等封疆大吏。


当时,东方的日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明治维新运动,对外扩张的趋势愈加明显。刘长佑敏锐地发现,一旦日本完成了“维新”事业,早晚必会对中国开战,其侵略性将不会弱于西方列强。

1879年日本吞并中国的属国琉球王国,将琉球改为冲绳县,囚禁了琉球国王,但作为宗主国的清廷对此事保持了沉默。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听闻此事之后,于1881年向朝廷递上了一份名为《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的奏折,主张对日本开战。

刘长佑在奏折中提出:日本狼子野心、贪得无厌,如今置国际法于不顾,公然侵占我琉球群岛,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将来还会失去朝鲜。所以为今之计,不如乘日本“维新”未成、羽翼未丰的良机,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倾中国之全力一举将其击灭。况且,自实行洋务以来,中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正是其用武之地。

与此同时,刘长佑还在奏折中提出大致的作战计划,包括:首先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违反国际法、非法吞并琉球的罪状,呼吁西方列强断绝与日本的经贸往来;派名将从东三省出兵,顺松花江出海,兵临库页岛,从北面袭击日本;驻军朝鲜南部,从西面遏制、威胁日本;派水师由宁波、定海出发,从南面进攻日本的长崎等地,以此来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从当时的形势看,清朝的洋务运动已经卓见成效,在平定太平军事业中锻炼成才的名将大部分还在,经验丰富、善打硬仗的精锐之师也不在少数,若能趁此良机跟日本开战,日本基本上没有胜算。如果这一计划真得实施了的话,那么不仅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然而清廷或许是不想生事,或许是觉得刘长佑夸大了日本的威胁,始终未有采纳这项计划,从而白白的错失良机。

次年,壮志难酬的刘长佑因病开缺回籍,但在家中依旧牵挂边疆的防务,1885年听闻中法之战中,清廷在取得谅山大捷之后仍然签订了卖国条约,他痛心疾首,气得咯血数升。1887年,刘长佑在老家病逝,终年69岁。他死后仅仅七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惨败于日本,应验了刘长佑生前的预言。等到清廷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