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来源: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让我心痛不已。

江苏句容一名9岁的小男孩,在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后,选择从17楼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在现场留下一封遗书,稚嫩的笔迹,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的一句话,把所有人的心都“砸”出一个大洞。

“nai nai,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不过才9岁的年龄,不过是撞碎了玻璃而已,为何男孩没有选择求助,而是以死谢罪,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地绝望和恐惧啊。

恰如一位网友留言所说:

“可以想见这个孩子在家里肯定是不敢犯错的,否则怎会如此惶恐不安?甚至不惜以死谢罪。”

到底是经历了什么,让这个小男孩变得不敢犯错,也不愿意求助了?背后的原因,我想和你们一起探讨。

01

得不到父母接纳的孩子,内心很苦

我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件真人真事。

高中的时候,同班的一位女同学恋爱了,和男友非常甜蜜。俩人情不自禁地尝了禁果,一不小心怀孕了,很不幸的还是宫外孕。

当同学感觉身体不适,送到医院时被告知需要立即动手术,否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同学被吓得说不出话来。然而一听说手术必须经直系家属签字,同学马上断然拒绝。

男友十分着急,说自己代为签字是否可行,得到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为那时两人只是恋爱关系还没结婚。

可是,同学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肯给父母打电话,无论大家怎么劝她,哪怕腹痛难忍到已经蜷缩在地,她也不愿拨出号码联系父母。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边是不肯联系父母过来签字手术,一边是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所有人的心都悬在了嗓子眼。

万幸,最后女孩联系上了她的姐姐过来签字,医生在无可奈何、免为其难的情况下帮她做了手术,切除了一根输卵管,一场危急的情况才得以解决。

在性命攸关之际,哪怕是面临无可预测的大出血、死亡风险,她也不愿意告诉父母。。。可以想象,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离得有多远。

多年以后,同学和男友结婚并为人父母,她到如今都不愿和父母谈起这件事情。

因为在她父母的观念里,女孩应该守规矩有体统,读书时谈恋爱已经是他们眼中“败坏家门”的事。

如今再出了这种事,她脑海中想的只有父母把她打个半死,再无情地把她的尊严践踏得体无完肤的下场。

她曾哭着对我说: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即使是与死神狭路相逢,我宁愿自己硬扛,也不愿面对父母的眼神与指责。”

多么令人心疼。

不禁想到北大留美硕士王猛,他不归家12年,拉黑父母6年,写过一篇万字长文来控诉父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总是用指责和嘲讽的言语来对待他。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尤其是当他被同学欺负,回家后本希望迎来妈妈的怀抱,却换来无情指责:“谁让你要出去的”,令王猛无助至极,从此关闭自己的心门,也斩断亲子之间的羁绊。

心理学上说:

父母是链接孩子和世界的第一扇门。当父母全心全意接纳孩子,能给孩子建立最充分的安全感,让他们有底气面对成长路上和未知世界的泥泞与荆棘。

如果父母不愿意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总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进行批评和指责,孩子就会本能地想逃避父母,不会更不敢求助,只能独自咀嚼苦涩。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02

背负“完美”枷锁的孩子

一生都不快乐

孩子不敢犯错,不愿犯错,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被“完美”的执念所捆绑,无法直面人生的真实与复杂。

综艺节目《奇葩说》中,有这样一个辩题:

“做为家长,如果能给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键吗?”

很多父母都说,当然要啦,既然能给孩子更好的起点,又为何要给孩子的人生留下遗憾。

这个论点乍看之下确实没错,但仔细一想就能发现,所谓的完美,到底是父母的追求,还是孩子的追求?

父母选择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可否问过孩子的想法呢?

节目中傅首尔的辩词非常动情,她告诫天下父母:“追求完美,是人生至苦。”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能明白这句话的真谛,可是一旦做了父母,我们被焦虑裹挟,害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担心孩子用尽一生都无法过上我们心目中的“理想人生”。

从而选择一心盯着孩子的各项发展指标,就会容易忘记初心,当孩子还是个胎儿时,我们曾经拼命祈祷,只要他健康快乐就足够。

殊不知,走偏了方向的爱与期待,会给孩子的成长蒙上阴霾。

父母希望孩子考第一,再不济也要门门功课95分以上,所以会在孩子某门功课只考了81分时,对其拳打脚踢再把他丢在高速路口。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看不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独特,就会一直打压孩子,否则孩子会“飘”起来。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部分父母眼中,孩子的眼泪和无助,可以忽略。孩子的失误或瑕疵,却绝对不能容忍。

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孩子会怀疑自己,被父母的“完美”执念所捆绑,不愿面对挫折和失败。

BBC纪录片《交换人生》中,私立学校沃明斯特的校长马克分享了一个很棒的教育理念:

“我们鼓励孩子去尝试和害怕,面对自己感到不自在的事情,尝试但失败了没问题,关键是重新站起来。”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是的,失败并不是只有坏处,瑕疵也并不是只有难堪,当孩子放弃“完美”的执念,去尝试和冒险,去犯错和成长,才能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无限可能。

03

活出自我的孩子

背后都站着一对“懂事”的父母

前不久,看《我家那闺女》时,我被傅园慧再次圈粉,更忍不住想疯狂为傅园慧的父母点赞。

有一集是亲戚聚餐,傅园慧因为亲戚比约定的时间晚到近两个小时,席间大家又只顾着自己吃饭而不互动,无论傅园慧怎么积极调动气氛都不行。

后来傅园慧直接发飙,离开餐桌跑到院子里玩手机。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不同于一般父母指责孩子不懂事,傅园慧父母轮番出来劝说,表示自己能够理解女儿的心情。

而当傅园慧发泄完情绪,又回到桌前调节气氛,状态非常舒服。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们终于明白,那么自信开朗的傅园慧,到底是怎么来的。

尤其是当比赛拿了第二,其他人都感到惋惜甚至会泣不成声,她会发自内心地爽朗回答:

“我真的很满意!”

父母的接纳和理解,是照亮傅园慧的阳光,令她充满安全感,敢于安心笃定地做自己,从不为一时的得失而怨天尤人。

就像一位朋友说的那样:

“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我遭受校园暴力的时候,在我痛苦无助的时候,只要想到我的爸爸妈妈,我就会重新燃起勇气。我永远不会自暴自弃,永远不会甘于堕落,我会一直好好的活。”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只有父母愿意理解和接纳孩子,只有家庭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孩子才能不畏困难挑战,勇敢去尝试和冒险。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真的好想拉着那个9岁男孩的手,抱抱他并告诉他:

“没有不会犯错的孩子,也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你放弃生命。我们都很爱你。”

与此同时,想借这篇文章告诉全天下父母的是:“有时候,压死骆驼的,未必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从此刻开始,请好好爱那个“犯错”的孩子吧,给他温柔的倾听和耐心的引导,无论到哪一个年龄,他都需要你的拥抱,更需要你的理解。

作者简介:作者米粒妈,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2-6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0-3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

本文为米粒妈原创,首发“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版权归原创作者米粒妈所有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延伸阅读:

亲子教育:父母的"智慧"真的很重要!

文|大老师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首先放弃“法官”的角色,开始接受学习做一个“律师”。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用心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其次,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就应给予孩子一种持续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

这样更能帮忙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应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最后,不要时刻想着当“驯兽师”,要要求自己做一面“镜子”。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忙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必须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

1、烦丈夫,爱儿子

2、「没」丈夫,爱儿子

3、 太愚孝,轻妻子

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不过,我们的文化传统的确有这样的倾向:

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就仿佛是,夫妻关系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给长辈和晚辈服务的载体。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但是,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

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并且,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

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

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是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