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一说起廖化此人,最为人熟识的大概就是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千古"酸言"吧!

此言是用来讽刺三国后期,蜀国名将相继死亡、人材凋零,而才干平常的廖化这时便成了最突出的人物。所以当时的大将军姜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便以其作为先锋。在下认为这廖化虽非猛将,但却也是个良将,是一个忠孝皆能兼顾的栋梁之材。所以今日特来为这被抹黑千余年的廖化做个平反。

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出身文职

廖化【?-264年】,本名廖淳,字符俭,荆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他初次的登场便是在关羽守荆州时,当时的廖化担任关羽旗下的主簿一职。此职务是专门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的文官,是州的属吏。话说能在当时人材济济的刘备手下混到主簿这一职位,还算颇有难度之举。这怎么说呢?还记得有个才智不下诸葛亮的凤雏庞统先生吧!此人刚投靠刘备之时,这个刘老哥也只派他当了个县令,后来还是经由诸葛亮的力荐之下,便才让这个凤雏先生晋升从事一职。而这个从事的职务,也仅仅比廖化这个主簿高上一级。

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至于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的廖化则是在关羽千里走单骑时登场。话说那个时间点大约是在官渡之战前后吧!而关于廖化落草为寇,亲身参与了黄巾之乱,目不识丁、无勇无谋等窘样,与正史有着极大的出入。

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忠孝两全

古语有云: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世上没有所谓的绝对,凡事总有例外,廖化便是个明显例子。

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廖化单骑突阵赶赴上庸求救,而面对刘封、孟达的见死不救,他顿时痛哭失声、叩头出血;对于刘备伐吴,廖化则是力陈刘、孟二人的罪恶,指出造成关羽遇害的祸首。当关羽被杀后,无奈的廖化只能暂降东吴,为了自己的母亲,他只能如此。 但身在东吴心在汉的廖化,隐姓埋名的他,还是选择了潜逃回蜀汉之途。

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兵东征,而运用诈死一计,带着母亲连夜西行的廖化,正巧在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位于长江三峡中段)遇到刘备的复仇军队。另一场著名的大战夷陵之战开打!而刘备为了嘉勉他的忠义,便遂任他为宜都太守。不过这一切对廖化来说,一切都是虚名,如同天上的浮云,因为那领地属东吴的,其实是虚封的太守啦!不过廖化这下子倒可做到了忠孝兼顾的良臣典范,古今能达此境界的名人毕竟不多嘛!

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果敢刚烈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着廖化以果敢刚烈著称,话说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之后,廖化被任命为丞相参军。其后,廖化便在蜀国的大小战役中建立功勋,升至广武(今四川省平武县北,位于阴平与江油之间)督等军职。在诸葛亮的南征六次北伐中,廖化出征不是很多,可能是赵云、魏延、张苞、关兴、王平、马岱等等这些名将尚在的缘故,以致于诸葛亮无法发现到廖化的潜力。而在诸葛亮命陨五丈原前的一场作战中,年过五十的廖化单骑追杀司马懿,并将这魏国一哥,司马军师给杀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已。您能说他不猛吗?而在诸葛亮死后,第四任大将军姜维九度北伐中原,而作为诸葛亮的旧将,姜维手下,不过仅剩廖化、张翼、张嶷等几人了。而廖化这个老将军,更是成为复兴汉业的一股中坚力量。话说延熙元年(238年)身为为阴平太守时的廖化,起兵攻打曹魏守善羌侯宕蕈,而当时的雍州刺史郭淮则是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讨伐,但是王赟等分兵险要,很快就被廖化击破,游奕则中流矢而亡。

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蜀汉中坚

公元258年,诸葛亮之子、卫将军诸葛瞻开始与董厥、樊建统领朝事,廖化想和为人耿直的镇军大将军宗预一起拜访诸葛瞻。不料宗预却说:"我们都年过七十了,今生能求的都已经求了,只差一死而已,何必主动去拜访年轻人?"于是宗预没去。由此可推算出,廖化的生年应该至少在189年之前无误。而在夏侯霸死后,公元259年,廖化便与张翼分领左右车骑将军,假节,遥领并州(今山西省)刺史,封中乡侯。

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公元262年,在蜀汉亡国的前一年,姜维在出兵北伐前,廖化曾感叹地说道:"不停地用兵,最后必定自焚。"廖化明确的指出,姜维智力不比敌人强,而且自身力量又小于敌人,用兵如此地不甚高明却又不厌其烦,怎么能建立功绩呢?由此得知,廖化与张翼、诸葛瞻、董厥等人观点相同,对于姜维这样的连年北伐、耗损国力持着反对立场。

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亡国殒命

公元263年夏,魏国终于大举伐蜀,而原本有机会提前准备的蜀国,却被黄皓藉由巫鬼的意旨,说明魏国不会进犯,用这种鬼理由给挡下。直到钟会已经朝向骆谷出发,而邓艾快要进抵杳中时,后主刘禅的朝廷才急忙派遣廖化支持杳中的姜维。后刘禅又派遣张翼、董厥前往阳安关支持。当姜维与廖化到了阴平后,听说魏将诸葛绪发兵向建威,于是他们便在阴平坚守等待。当一个多月后,邓艾主力奔至沓中,而姜维回到阴平要地镇守。

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这时,阳安关守将蒋舒突然开城出降,而猛将傅佥则是在一片混乱中战死,于是钟会主力便得以长驱直入。姜维、廖化两人最后亦也弃守阴平,用计骗过诸葛绪,他们向东抢过阴平桥头,与张翼、董厥合兵一处,退守剑阁以拒钟会大军。而钟会屡攻剑阁不下,甚至萌生了退兵之意。但在不久后,众人听闻诸葛瞻战死于后方,绵竹失守,而此时各种消息不断传来,众人难分真伪,于是便退军至广汉、郪道等待进一步的消息,直到收到了刘禅的诏书,确认蜀国的灭亡,众人才不情愿地投降。第二年,廖化与宗预等人受命被迁往洛阳,而这蜀汉的末代名将于迁移的途中郁郁寡欢地病死。

休说蜀中无大将,忠孝两全的良臣典范,永远的先锋

后记

廖化并非《三国演义》中所提的那么平凡,虽然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于廖化记述的很简单,仅仅只是用了寥寥百余字来记述。虽说史料不够完整,但梦得还是认为,他的忠,是后世所不可比拟的。因为他对蜀汉的事业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奋斗了整整一生。还有他那个忠孝兼顾的精神,别忘了,徐庶为了孝而不得已的留在曹营,可廖化胜过徐庶一点的便是,他肯去动脑筋如何携母脱困。

究竟是徐庶智力高些?还是廖化的智力高些?看倌们,请自行判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