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27系列沈飛為何沒有魔改?換成飛可能改成一架完美戰機了,你怎麼看?

馬扁學


別拿豆包不當乾糧,戰力最強的蘇27系列就是出自沈飛之手。

近些年來,由於在三代機、四代機項目競標中接連輸給成飛,沈飛在仿製、改進蘇27系列這條路上頗有一路走到黑的趨勢。相對於成飛方面的創新不斷,沈飛在技術路線上給人一種“掉入蘇27的坑裡不出來”的感覺,沈飛也被軍迷戲稱為“沈霍伊”。

但是,憑良心講,正是沈霍伊的產品目前撐起了中國的海空。且不說殲11B連續三年在“金頭盔”競賽中大殺四方,在防空識別區與外軍對峙、為戰神前出西太護航、在高原駐訓,在這些任務中頂在最前面的都是某些軍迷口中不堪的“山寨機”。

而且,沈飛自對蘇27系列國產話以來,就一直對蘇27系列進行改進,使得國產的殲11系列(包括殲15、殲16)在綜合性能上超過了其對標的俄國產品。

殲11B是沈飛對蘇27系列的第一個改進型號,與蘇27SK/殲11A相比,殲11B的改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換裝了國產太行系列發動機,二是用國產先進航電系統取代了費拉不堪的俄製航電,再搭配以國產更先進的空空導彈,使得殲11B的綜合性能有了巨大的提升。使用殲11B的部隊已經連續三屆拿下“天鷹杯”,這是殲11B優異性能最好的註腳。而且,最近威震臺獨、越過海峽中線的戰機,就是兩架殲11B。

殲15雖然承襲蘇33,但是也與之有天壤之別,航電系統的巨大升級使得殲15不但對空作戰能力強過蘇33大哥一頭,而且可以掛載反艦導彈進行制海作戰的能力是老大哥沒有的手藝。而且,沈飛目前正在試飛的彈射型、雙座電子戰型殲15,更是俄國師傅從來未染指的領域。

而國產蘇27家族的新銳---殲16,筆者認為這是目前世界上綜合戰鬥力最強悍的蘇27系列。殲16雖說是在蘇30MKK的基礎上研發,但是根據官方報道,這款戰機85%以上都是全新研製,其核心就是採用了四代機級別的航電系統,兼具制空、對地雙重任務。再配以琳琅滿目的國產武器彈藥,殲16堪稱地表最強三代半之一,綜合戰力優於俄羅斯的終極側衛-蘇35。

而以殲16為基礎研製的“咆哮石榴”,是可以讓俄羅斯口水流到腳面的尖兒貨。

所以,沈飛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利用我國在航電系統上的成果對蘇27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升級,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為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我國擁有的各型蘇27系列超過650架,超過俄羅斯,坐擁世界第一大側衛機隊。

至於部分軍迷對沈飛不敢對蘇27進行“魔改”的職責,恐怕主要是說沈飛從來沒有對蘇27的外觀、整體佈局進行改進,以此來證明沈飛沒有對蘇27完全吃透。對於這個觀點,筆者要說的是:蘇27原始佈局已經很好了,難道就為了“創新”噱頭,去搞些華而不實的“改進”?君不見,即便是俄羅斯老師傅,在後續改進中也沒有突破蘇27的原始佈局設計啊?

終極側衛蘇35在整體佈局上跟蘇27的相似性接近100%。特斯拉再強調創新,也沒去研發5個輪子的汽車不是?

當然,沈飛在蘇27系列國產化的路上確實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2個方面,一是飛控系統設計仍舊沒有突破老蘇27的範疇,使得國產蘇27系列因為飛控故障事故較多;二是機體結構沒有大的突破,機體壽命無法達到殲10、殲20乃至蘇35那樣的級別。

在飛控和機體強度方面,蘇35確實有了質的提升,飛-火-推一體化使得蘇35擁有逆天機動性能,而新的機體結構使得蘇35的機體壽命達到6000小時。這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這也是我們引進蘇35的目的之一。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看你怎麼定義魔改了。601所改Su27,的確改出了很多名堂,比如雷達、航電機載武器都照比原版高出一大截,戰鬥力是有質的提升的。但是對Su27/Su30唯獨沒改的就是氣動設計,連那個Su27早期就有的減速板至今也沒改掉。要知道那玩意其實佔了不少空重。

殲16仍然保留了Su27SK時就有的減速板

但是這並不是說601沒有追求,因為當時國家迫切需要一款國產三代重型戰機,要的就是能夠迅速引進整個Su27的生產線,能迅速量產又不出大問題。所以對原始設計的修改就要慎之又慎。況且在2000年左右那會兒,在軍方眼裡,Su27/Su30的機動性也確實夠用了,沒太多其他想法。

601所因為之前對殲6、殲7的仿製工作中,因為沒有吃透蘇聯戰機的原始設計,在國產化過程中進行了一些修改,結果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後來又不得不改回來,這種事遇到過多次,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而601一直是空軍最為依仗的科研院所,601一直有來自軍方巨大的訂單量,由於之前的一些失誤造成空軍飛行員重大傷亡,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也使得601不得不對飛行事故的控制擺在第一位。所以“成熟設計”能不改就不改,這也是自上到下形成的一種風氣。

611之所以給大家一種有出息的感覺,主要是在70、80年代的窘迫造成的。因為611不像601那樣有軍方穩定的訂單養著,80年代都是靠巴基斯坦和中東客戶的訂單勉強支撐,這些客戶眼光高、識貨,沒有真本事糊弄不了,在國外那三天兩頭墜機是不可接受的。所以611拼命挖空心思在殲7基礎上進行各種魔改、驗證,終於吃透了二代機的設計。設計基礎紮實後,在三代機競標上迎來一次爆發,這就是殲10。至於後來的梟龍也是手到擒來的事情了。

楊偉總師,對中國航空工業做出的貢獻不是一點半點

Su-27如果到成飛手裡,也未必就會改成DSI進氣道,但是最起碼飛控要紮實的多吧。楊偉總師就是幹飛控出身的,在殲10項目擔任飛控總師,後來又擔任了殲20的總師,有這個天才的加持,對Su-27的改進比現在的殲11魔幻是肯定的。這一點從矢量版殲10B就可以看出來了。

一個驗證TVC發動機的平臺,居然是單發平臺,各位不覺得奇怪嗎?單發戰機出問題那就是一旦機毀人亡啊。可是事實確實是最先在殲10B上驗證了,而不是殲11。因為矢量版渦扇-10B帶有全權限數字電子控制系統(FADEC),是飛-火-推一體化實現的基礎。但是這種矢量發動機對飛控的要求非常苛刻。所以為啥中國第一款矢量驗證機是殲10B而不是殲11和殲16。。。大家也有數了吧。


紙上的宣仔


不少人現在對沈飛不滿,認為沈飛只會抱這個蘇-27不放,對蘇27改改改,比如殲11B,殲15,殲16等等,所以也被軍迷稱為沈霍伊。而成飛則自主研發了殲10,殲20這樣先進的戰鬥機,軍迷也對成飛高看一眼。軍備君首先要說,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沈飛的殲11,殲15,殲16同樣是一款優秀的戰鬥機,為我國國防做出巨大貢獻,沈飛和成飛是兩條腿走路,雙保險,互相競爭共同進步的。

題主認為將殲11交給成飛,沈飛早就完成魔改了,不知道題主認為的魔改是什麼?改成蘇57那樣的隱形戰機?5代機已經有殲20了,國產蘇27系列沒必要改成5代機,設計作戰任務相同的兩款重型5代機有必要嗎?完全浪費,有這個精力時間還不如設計一款新的,所以沈飛設計了與殲20高低搭配的FC-31。

難道加上蘇27加上DSI就算魔改了嗎?目前蘇27的終極魔改版是蘇35,蘇35的外形和蘇27基本沒有太大區別,主要區別就是更換了新的發動機,航電系統,試其達到了4.5代機的性能。我國殲16同樣如此,採用全新的航電系統,換裝國發,提升其性能,並未採用題主說的DSI,如果說俄羅斯可能沒有DSI的技術,所以蘇35沒有采用DSI,但是沈飛是有DSI技術的,為何也沒有采用DSI呢?

因為沒有必要。DSI具備重量輕,結構簡單,隱身性好的特點,但是也造成高速性差,比如我國殲10A最大速度達到2.2馬赫,但是採用同樣會發動機的殲10C最高速度只有1.8馬赫,驟降0.4馬赫,別小看這0.4馬赫,戰場上可能造成致命的威脅,殲10C性能得以提升主要靠的新型航電可以看的遠打的準,而非DSI。

蘇27的外形設計已經非常成熟,機動性能優良,其最大速度在2.35馬赫左右,如果採用DSI,最大速度可能要降到2以下。蘇27的主要對手就是F-15,F-15最大飛行速度在2.5馬赫左右,如果戰場遇到F-15,豈不是追也追不上,跑也跑不贏?

另外,殲11B通過最新的圖片來看,可以攜帶PL-15導彈了,說明已經採用下馬的殲11D的部分技術,如改裝了AESA雷達,加裝更先進的數據鏈技術等,性能再次獲得提升,這種改裝才是是最經濟適用的,殲16也是如此。

所以蘇27國產家族殲11B,殲15,殲16都沒有改裝DSI,為了那點隱身性來犧牲巨大的速度,實在得不償失。不是戰機都適合改裝DSI的,DSI雖好,但也不是萬能的,沒必要吹捧它,這兩種設計,互有優劣,更具不同作戰任務採用不同的設計,常規進氣道也並非一無是處,否則歐美為何還有那麼多常規進氣道戰機呢?


軍備時刻


沈飛是我國戰鬥機生產的兩大巨頭之一,自引進蘇-27SK之後,先後承擔了蘇-27國產授權生產以及後續改進工作,研製出了殲-11B、殲-15艦載機以及殲-16多用途戰鬥機,構建起我國空軍主力重型殲擊機體系。另一巨頭成飛自成功研發殲-10後,又率先研製出我國新一代隱形戰機殲-20,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領頭羊。我國航空工業自誕生以來就從未擺脫過“山寨”的標籤,至始至終總有人會質疑“自主研製”這個詞語,沈飛是最受質疑的航空公司。


這是不公平的,有失公允的。

蘇-27誕生之初,不僅僅是因“超級眼鏡蛇”動作或者是“巴倫比手術刀”而聞名於世,還有其獨特的氣動佈局。蘇-27驚豔亮相,使得西方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詬病“F-15還是二代機的外形”。雖然隨著時間和軍事科技的迅速發展,一大批如F-22、殲-20等隱形飛機面世,蘇-27不再像誕生之初那般博人眼球,但是近乎完美的啟動局部設計至今來看也沒有絲毫落後的跡象,有什麼理由不延續下來呢?僅僅因為是上世紀的產品?這顯然站不住腳。有句俗話說的好,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只要性能優異、符合空軍作戰需求,就是一款好飛機。我國通過引進蘇-27SK經過授權生產、國產化改裝再到全新研製,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具備自主研製生產重型殲擊機的國家,沈飛僅此就功不可沒。


目前,我國空海軍裝備序列中,重型殲擊機是絕對主力,而支撐起的基礎就是沈飛的殲-11家族,無論是遠海作戰訓練還是國內各大演訓,重型殲擊機都是主力機型。成飛自殲-7Ⅱ研製階段,就開始跟西方國家進行一系列的交流與合作,大量引進西方戰機設計理念,著名的殲-7M出口型號就大量裝備英國的雷達、電子設備以及操縱系統,並得到英國的指導,雖最終由成飛自主開發出來,多多少少還有諸多西方戰機設計理念。從殲-10開始,成飛掌握了鴨翼式三角氣動佈局設計,並應用到我國新一代隱形戰機殲-20上,雖然打上的國產標籤,但依舊受到部分西方媒體的影響山寨論時不時出現;在這個領域沈飛要比成飛慢了將近10年,沈飛直至殲-31才有所擺脫了蘇-27佈局設計的影響。


很多人普遍認為,成飛在隱身技術運用上走在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前沿,有很多依據,比如殲-20隱形殲擊機、梟龍率先採用的類似於F-35的IDS進氣道技術等等,雖然殲-20的成功讓成飛在隱形技術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這無可厚非,但是讓成飛將殲-11系列的“難看”的進氣道改裝成新技術追求型所要求的IDS進氣道,這是不現實的選項;殲-11進氣道改成IDS進氣道,非但不能帶來期望的隱身性能之外,還會破壞殲-11當前成熟、優異的氣動佈局,反而適得其反。戰機隱形性能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來,包括外形設計、進氣道隱形化處理、吸波材料運用以及發動機噴口防紅外處理等眾多設計綜合而來,僅僅依靠F-35所用的IDS進氣道杯水車薪,還有可能會破壞當前氣動佈局,從而影響作戰性能。


不管是沈飛還是成飛,兩者都是我國航空工業的領頭羊,成飛開發新型戰機,沈飛最大限度的開發殲-11的作戰潛能,形成我國空軍高低搭配、輕重結合的作戰體系,這才是我國最需要的。成飛不一定能將蘇-27發揚壯大到今天這個地步。無論是仿製也好還是山寨也罷,最實用才是最重要的。


鷹鴿分析


飛機改裝只有三種狀態。超過這三種狀態的不叫改裝,而叫重新設計。

第一種是改裝電子設備,例如:換裝先進的雷達系統,

第二種是換裝大推力發動機,例如:Al31換裝成WS10。

第三種是升級飛控系統,比如加裝某種導彈控制軟件。

不管是美,俄,法,英這樣的航空強國,還是中國這樣的後起之秀,都不會在改裝飛機的時候去改變飛機的氣動外形。

所謂的魔改只是我們軍迷自己說的而已,而那些飛機設計師卻沒有這樣的說法。

飛機外形改裝,不是說改就改,飛機是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不假,但是它更是風洞耗時耗力吹出來的,還必須進行靜力試驗。所以任何飛機只要外形設計定型,是不能輕易改變外形。

因此我們才看到美國的F15系列,F16系列怎麼改都沒有改外形。至於加裝保形郵箱,都必須進行風洞實驗,重新設計。

有人可能就說蘇聯/俄羅斯在蘇27系列的基礎上就改了三翼面機構的蘇33和蘇30MKI以及早期蘇35,甚至還有蘇34這樣的戰鬥轟炸機。為什麼沈飛就不能改裝。

其實這是對飛機設計的不瞭解,外行說內行不行一樣可笑。

蘇27飛機設計是由蘇俄完成,蘇27的風洞數據,靜力試驗數據,飛控系統(軟件系統)都掌握在蘇俄自己的手裡,而不是在沈飛的手裡。

早期由於中國空軍對先進三代戰機的理解還很膚淺,認為只要照著外形仿製就行,把這個艱鉅的任務給了當時實力最雄厚的沈飛。這還是九十年代的時候,但是隨著仿製的進行,我想他們應該發現了不少問題,就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當我還在讀高二的時候,就是06年,沈飛才進行完殲11的靜力試驗。當時圖片說明殲11靜力實驗機放在了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

飛機改裝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系統,就是飛控系統,這個系統任何一個航空強國都不會對外透露,否則達索公司也不會用開放源代碼來吸引印度購買陣風戰鬥機,日本,韓國要升級戰鬥機必須像美國請示。

綜上,從種種跡象來看,沈飛都已經掌握了蘇27/殲11的基礎設計數據和飛控系統。否則就不會有後來的殲16,殲11D,殲15。

我們再來看我們所謂的魔改,有很多人認為,殲10改成殲10B/C就是魔改,其實這是不對的,殲十和殲十B/C雖然是同一個系列,但是不是同一款飛機,因為它們的靜力試驗數據和風洞外形數據差異是很大的。其實就是一架新飛機,就像幻影2000和陣風的區別一樣,

那麼我現在來討論為什麼蘇霍伊在蘇27的基礎上改裝了蘇30Mki,蘇33,蘇34,蘇35。其實就是因為蘇聯/俄羅斯對飛機使用情況來定的,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飛機的側重點都不一樣,有需要強調多用途的蘇30系列,強調增加飛機升力,加大機翼的蘇33。還有就是側重對地攻擊爭強防護力的蘇34,至於蘇35其實就是制空版蘇27的加強版。所謂的多用途不過是個俄羅斯宣傳噱頭。可以看到側重點不一樣,飛機就會重新設計。任何數據都得重新採集。

至於很多人說的什麼殲16阻力板沒有取消,就認為沈飛不行,美國的F15改進這麼多型號,它的阻力板也沒有取消,是不是就認為波音也不行呢。是不是有些片面。作為我們國家兩大飛機制造商之一的沈飛。如果真有問題,中央早就出手了,還用的著我們在這裡抬一個踩一個嗎。

沈飛今天的局面。有很大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空軍,中國航空人當初對戰機的理解還停留在一代機時代,認為三代機和一代機一樣照葫蘆畫瓢就行。當時不論是沈飛還是成飛,還是中國空軍高層,對三代機設計製造的認識都嚴重不足。沈飛好歹還獨立設計過2.5代機殲八,成飛還在殲七上摸索。所以最終蘇27國產化就交於沈飛,但是當時中國沒有一套完整的三代機制造體系,因此國產化蘇27必須建立一整套三代機生產體系。對剛剛改革開放十幾年中國那是相當的南,殲十的成功可以說有一半蘇27國產化的功勞。今天殲11,殲十六上的發動機就是配套殲十的項目,殲十的推進就是蘇二七國產化的幸運兒。不然以中國當時的水平根本不可能造出與之想配套的發動機。所以一南一北與其說是競爭關係倒不如說是兄弟關係。

所以所謂的魔改我們不能只看有沒有加裝dsi進氣道,有沒有取消減速板。而是看它改裝是否符合空軍的戰略需求,老實說,中國今天有了殲二零,對三代機的隱形不會過分要求。因為三代機隱形水平怎麼改也不會達到四代機水準。我們還要看到飛機的外形改裝牽一髮動全身,改動過大,隱形性能有不如四代機,這是不符合空軍的戰略需求的。殲十為什麼要把二元超音速進氣到換成dsi就是在設計的時候有二元超音速進氣道過重才加了6根加強筋。當看到美帝的閃電採用dsi,所以最開始就在梟龍戰鬥機上使用,然後移植到殲20最後才在殲十上應用。這樣,既減重,又能減少雷達反射面。

但是,也要看到dsi不是所有三代戰鬥機都能用,美國也只改過一款F16戰鬥機,而F15沉默鷹卻沒有用,這不能不說明問題呢?


歐陽朝淵


創新和仿製沒有一個是容易的,國家的大戰略是兩條腿走路,採取了風險最小的模式,一方面沈飛有深厚蘇式戰機長期仿製的功底繼續吃透集合傳統佈局大成的蘇27全系列,這是持續引入蘇27各種改型的核心原因就是為了對比自己改型取長補短。一方面又將目光緊盯美歐技術走向,推出全動翼面操控基礎飛控能力的鴨翼佈局彎道超車。現在是兩邊都成了,試想如果成飛不順利,該是壓力有多大?如今似乎沈飛成了被嘲笑的對象,都是為國奮鬥的軍工科技人員,提問者本身就有歧視的姿態真是一種悲哀。成飛如今路越走越喜人,給了沈飛莫大的壓力和動力,才有時間全力以赴保障衝刺艦載機系列維持當下,也意味著國家得以喘息讓沈飛在隱身領域有空間和時間走自己獨立的發展思路,似乎一個冒黑煙的31成了笑柄而不是視為靠自我能力的堅持。拿軍工人的努力當什麼?西飛,哈飛,貴飛,昌飛,哪個不是在自己的領域努力的追趕努力的做到最好?才十年就忘了殲十被幻影,f16,鷹獅各種對比瞧不起,才20年就忘了意淫八爺可以pkf22的尷尬。不覺得狂妄嗎?我大膽的預測,無論是中推隱身還是垂直起降也或者說傾轉旋翼還是戰略和戰術大轟,真出來的那一刻就知道沒有哪個飛機研製單位是吃素的,都在夜以繼日的流血流汗,並且根本不在意無腦的噴子不負責任的崇洋媚外,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在意的是國家的前途,需要的是廣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鄙視你的標題小編!!!


宏偉42115886


蘇27魔改,我們看到的都是外形,為什麼要改呢?設計飛機不是畫畫,是一個大工程,動一點地方,工作量也很大。沒看到印度的LCA嗎?在各方支持下,進口那麼多零件,最後終於組成飛上了天,還在被世界詬病,至於又加了個鴨翼,很多人都笑了。

蘇27外形已經設計的很好了,當年為了設計蘇27,蘇霍伊設計局西蒙諾夫寧可推倒重來,動力材料,氣動佈局,在當時已盡完美,材料在前進,但外形幾乎已到頂峰。才出現了在比賽中戰勝F15C,雖然對中國來說是個傳說。後來由於材料進步,動力發展,才出現了蘇35,叫4++,除了隱身,一切都好,看看外形基本沒動,動的只有動力和內部。



說明魔改是很難的,當年波音公司魔改過F15,只是改了一下垂尾,稍微V了一下,而且整個垂尾沒有全改,名字叫沉默鷹,由於效果不太好,所以沒有了下文,展示的應該只是個模型。美軍依然在用F15E,以後依然在改進,但氣動基本不動,動的是動力、武器和電子設備,這也是核心。


你見的魔改,都是二代機向三代機靠攏,三代機是基本不動的。至於大黃蜂改是為了增加載彈量,重量增加進氣道必須增加,動力由404改成414,推重比由8~9,都是有目的性的,不能為了魔改而魔改,不是擺積木。

至於蘇27魔改,你沒有看到嗎?加上30,就是蘇57,也有說是22+35。很多人說蘇57,就是拍平的蘇27,所以夠不上五代,只能叫四代半,因為發動機艙就是從蘇27直接移過來的。


大志遠思想空間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俄羅斯在蘇27戰鬥機上的一系列改進看得出來。到目前為止,蘇-27系列最先進的改進型號就是所謂的4++戰鬥機的蘇-35戰鬥機。蘇-35戰鬥機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超視距打擊能力和超強的機動能力,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這款戰鬥機和第5代戰鬥機就僅僅差了一個隱身能力而已。


然而蘇35戰鬥機在外形上與蘇27卻極其的相似,除了取消雷達整流罩上的空速管以外,一般人很難區別蘇-35和蘇-27戰鬥機。如果從性能上看蘇,35算是蘇27戰鬥機系列的魔改了。但是也不能把蘇-35稱為完美的戰鬥機。儘管它性能先進,但始終還是屬於一款第4代的傳統戰鬥機。

回到中國引進的蘇27戰鬥機,這是我國第1次裝備的重型戰鬥機。通過裝備蘇-27戰鬥機讓我知道了重型戰鬥機的魅力,也開啟了重型戰鬥機研製的歷史的新篇章。我國通過引進蘇-27戰鬥機的生產線,建造了殲-11戰鬥機,並且在這個基礎上開發出了殲-11BS,殲-16等新的型號。雖然說外形上區別不是很大,但是航電系統是經過很多改進的,所以在性能上與蘇-27相比也提升了不少。



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戰鬥機的改進也基本上類似,在氣動外形上一般不會做太大的調整,如果進行調整那就不叫改進了,這等於重新設置了一款戰鬥機,其實工作量是很大的。就目前而言,在蘇-27戰鬥機的氣動佈局上進行航電設備的調整是切實有效的方式。完美是沒有極限的,但蘇-27戰鬥機怎麼改進始終是無法達到第5代戰鬥機的標準。


航空視界


魔改不是誰想改就改的。再說蘇27不完美嗎?改就要改缺點,蘇27有什麼缺點?

要針對問題進行深入計算、分析。這是大學和研究所做的事。工廠只能提出問題。

做這些事第一要有人,有人想去做,願意去做。第二要有經費。人是核心,關鍵是經費。

沈飛曾經在殲十一上改過複合材料,後來發現強度不夠,又改回去了。

這說明經費不是問題,人也不是問題,人的工作態度是個問題。人也想要去改進,可是工作不細緻,不認真。倉促上陣,迅速敗退。


天明遙遙山海關


沈飛和成飛之所以不一樣。只是戰鬥機設計師們之間的設計理念上有所不同。它就像畫家一樣。有人愛畫鳥。有人愛畫貓。各有各的獨出新裁。各有各的獨到之處。雖然不能平分秋色。但能獨霸一方江山。沈飛設計師們的獨特設計思維模式。確實帶有濃厚的沈飛色彩。FC-31就是沈飛的傑作。而且是真正未來戰鬥機發展趨勢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