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山西小学毕业证,上面附“学霸”成绩单,689分背后是心酸


闲暇之余到河南鹤壁市浚县探访,中午时分到当地一位朋友家做客。闲谈中不由提到学历这个话题,于是大家结合各自的经历各抒己见。话语间,朋友离开席位,径直走进老屋,在老梨木床下搬出一个木箱子,用手拂去厚厚的尘土,从里面拿出一张发黄的毕业证书。他说:“这是我母亲上小学时的毕业证书,大家看看吧。”

虽说年代久远,但是这张毕业证书保存的十分完好。上面清晰记录着学生的毕业信息:“学生李某某系山西省洪洞市人,现年15岁,在本校六年级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校长王某中。”这张毕业证书上的文字部分是分段的,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不难辨识其内容。遵从朋友的建议,发此文时对学生名字做了特殊处理。

在这张发黄的毕业证顶端的图像很具有年代感。上面绘制金色的头像,三面红旗,四颗金灿灿的麦穗和一个齿轮。不论是从哪个角度观看,这个图案是立体呈现的,让人不由佩服当时的印刷技术。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毕业证书是重要的学历证明,小学毕业就有机会进入体制,毕业证书印刷的精致显得合情合理。“毕业证书”四个字中夹杂一个繁体字,下面是一行汉语拼音。


在这张毕业证的下面,清楚标明发放时间和发放学校。这是一张1963年6月28日颁发的小学毕业证。这份毕业证书包括两部分,上半部分交于学生本人保存,后半部分留在学校存档。虽说看不到下半部分,但还可从撕缝处的字迹上辨别出,这是当年学校发出的第3号毕业证书。朋友感叹的说:“撕缝处盖有红色公章,想必要造假那是不可能的,这应属于当时的防伪技术吧。”

这枚盖在上半部分的公章如今仍清晰可辨,上面写着:“洪赵县回坡底乡磊上村小学校。”提及这所学校,朋友感慨万千:“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家庭生活所致,母亲和兄弟姊妹几人跟随外祖母到山西逃荒,并暂居洪洞。由于家庭成份不好,所以上学成了兄妹几人的奢望。后来,母亲和舅舅最终有了上学的机会,所以他们抓住机会勤奋读书。母亲十五岁小学毕业,是因为中间耽误了几年才入校。”

朋友接着说:“那时候家里实在穷苦,根本无法和其他学生比吃穿,所以只能和别人比学习。听舅舅回忆当年的生活,真的是不堪回首。几乎顿顿喝稀饭,上课时只要老师看不见,就开始在凳子上左右摇晃。因为不摇晃就要上厕所,担心耽误学习。”听朋友的一番话,觉得很心酸。虽说生活困苦,但是要学多门课程。毕业证背面的成绩单显示,当时小学生毕业时要参加6门学科的考试,成绩合格才能毕业。


“那时候的农村家庭不太注重教育,很多孩子上几年学就辍学去山上放羊了。外祖母的父亲是秀才,因此外祖母很注重孩子们的学习,再苦再累也让孩子坚持上学。母亲每次都考班里的第一名,小学毕业又考上刘家垣中学,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初中的学生。”换作当今的称谓,她就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但从这份成绩单也能侧面看出她的能力,当年小学毕业总分考了689分,平均成绩是86分。

平时不善言谈的朋友面对这份毕业证书,话语一时竟多了起来,兴许是心情激动的原因。他说:“母亲后来虽说考上了初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被迫辍学了。再后来,母亲姊妹几个又跟随外祖母回到河南老家。每当提及当年的生活,母亲都如数家珍,并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对于当年两门不理想的学科,母亲到老都耿耿于怀。”虽说朋友的母亲没能读完初中,更没有踏入大学校门,但是兄弟姊妹的日子如今过得都不错,也算是令人欣慰吧。

那时候,老师对教育认真负责,给出的评语也很中肯。从这张毕业证的评语可以看出,朋友的母亲是一个学习积极,热爱劳动的学生。下面是老师给出的批评,大致意思就是建议学生要学好各门学科,拓宽知识面,实现均衡发展。毕竟在那个年代,好学生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时候,老师们的责任心着实令人敬佩。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这张56年前的山西小学毕业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老物件,但是它却记录着当时的教育现状。这张发黄的毕业证后面是一个追逐梦想的寒门学子,她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至理名言。很多时候,命运给我们开了玩笑,但是只要鼓足勇气挺过去,以后遇到的任何挫折就会变得无足轻重了。大家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