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的方言怎么说早餐、午饭和晚饭?

农村开开


我是居在江西赣州的客家人,我的祖先在清朝时期从广东梅州迁到江西的,所以我们叫法的分别是:

1.食朝,表示吃早饭。“食”就是吃的意思,“朝”就是早晨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吃早晨的饭。

2.食岸究,表示吃中午饭。“岸究”就是中午的意思,这是我们客家人独有的口音。

3.食亚,表示吃晚饭。“亚”意思等同于“夜”,连起来就吃晚上的饭的意思。

这就是我们客家人的叫法,我们那里的人说话口音跟广东梅州人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对梅州有一种亲切的感情。有朝一日真希望去梅州看看不为别的就是寻根问祖。





休闲风味


我的家乡是湖南邵阳的,我们家乡是一天三餐都是吃饭,不像深圳城市一样早上吃包子,稀饭,河粉,米粉等。

早餐说洽早晨饭,一般是早上8点一9点左右,早晨洗脸刷牙后开始做饭菜,和正餐一样。

午饭说洽半午饭,一般是1点一2点,正餐,菜品丰富,如有客人都是请吃中饭。

晚饭说洽夜饭,一般是晚上7点左右,有时吃午饭剩下的饭菜。




深圳标哥vlog


坐标:重庆市秀山县。

早餐:早饭。

午餐:哨(三声音译)午

晚饭:夜饭

我们这大致属于川渝口音,只是各地有有差异,感觉还是挺接近普通话。

关键是这个吃字,比如吃早饭,都是说七(音译)早饭,记得从小听过的一个段子,有个四川人在外地餐馆吃饭说:老板,七(吃)碗面。老板果断上了七碗面。

四川人说:老板,我是讲七一碗面。

老板:一脸懵逼,我去,七十一碗,兄弟,秀啊。

想还有不一样的,说逮饭,搞饭。😁

朋友见面,张三说:李四,逮饭了没得嘛,还要搞点不。

李四回答说:我到屋头搞了勒,不搞了,不搞了,搞不下切了,搞口酒可以。



拾二三农趣


我是仫佬族族,这个民族人口在少数民族当中算是为数最少的。关于早中晚餐三餐的称谓,我的家乡只有一个词汇,那就是吃饭。

为什呢没有早中晚只差,没有人给我答案,我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的祖先在吃饭这个问题上非常尴尬,吃得苟且囫囵,吃上顿没下顿,哪还有三餐之分呢,但凡是得吃就笼笼统统地称之为吃饭。

这样想来,我的祖先当时生之艰难,吃的文化无形中比其他民族要落后了。我的民族称吃饭为“赞富”(分别读第三第四声),后来生活慢慢富足,变演变出早餐“赞门杠 ” ,中餐“赞很”(很读第一声),晚餐“赞fie”(fie读第四声)。很多音节无法从汉语里找到。

听得懂的朋友,一定是我的本民族同胞。





远方的事件


我老家山东,20岁前生活在德州,20岁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山东烟台。这两个地方的方言相对了解的比较多。

我的老家德州庆云县,早餐称为“早晨饭”,午餐称为“晌火饭”(晌午饭),晚班称为“烘上饭”(字不知道准备写法,音译)。外地人可能就只能知道早晨饭的含义,其他两个恐怕不容易想到。

第二故乡烟台,早餐称为“早晨饭(zou chen fan)”,午餐称为“晌会饭”,晚餐称为“下何饭”。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对同一事物的称呼自然不同,方言,也代表了各地特色,是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烟台水果直采联盟


我家乡湖北罗田。

早饭叫过早,早饭。然后9-10点吃饭叫过中。

午饭叫中饭,过中,下午15-16点吃饭叫过哈。

晚饭叫点心,晚上21-22点吃饭叫过夜。

其中除了早饭中饭晚饭其他的三个:过中,过哈,过夜分别的寓意是:过中与过哈主要是针对农村有做活的师傅,给他们做的中午茶下午茶。

其中这个过中过哈也是病人或者老人或者坐月子及孕妇。过夜主要是给老人和孕妇吃,因为他们平时吃的少,饿的快。



中国好青年01


高密银一天三顿饭管总是正木个样滴:

早上天还不放亮,日头还在东大湾里顾涌着。娘早麻利地来了,从当门的锅膛边上挎了个夹筐,上过当影白墙旮旯来揎上半夹筐棒子骨头,就开始揍早上饭了。

庄户地来营生多,早上饭管总是兑木着吃,凑付凑付就中。锸粘注的早上饭不能缺的,用棒子面锸地好吃,香油果子是夜来后上炸的,从咸菜缸来捞上个辣菜疙瘩,切成丝放铜盆来一洗,不洗的话齁咸。再切上点葱,辣椒子盛木的,一拌拉,就这么地一碗粘注,几股香油果子,一盘咸菜早上饭就完活了。吃完后上坡地上坡,上学屋地上学屋。

晌午饭要不就熥个细饼子要不就熘个卷子,再炒两个现成菜,管总是当节令地菜,炒洋柿子拌洋葱,熬大白菜炖地蛋盛木地,再揍个汤,舀碗酱蘸着个大葱或蒜苗子盛木地吃地那叫一个喷香喷香地。

后晌饭不用将就功夫,娘一般合面揍嘎拉锅贴子,或糊嘎拉细饼子,再熬上锅鸡背加土豆扁豆盛木地。时木常还包顿姑扎,下个面汤盛木地。我管总拿着火棒棍子扒拉着火,拉着风献,蒸饽饽煮地瓜地时候不用拉风献,揎锅膛里几块劈柴,在一边看着就中了。











诗境笙音


我是广西贵港这边的,我们那说的家乡话各地都认为是土白话,因为跟广东的粤语有所相似,但是又有很大的区分,特别是口音上可以体现出来。

我们说的吃早餐叫吃朝(白话),吃午饭叫吃(音译),然后吃晚饭叫吃夜(白话),然后一般年纪稍长点的互相打招呼很多都是说饮盟(吃饭了没有),大概是因为都生长在农村,经常要干农活,而干农活又都比较累,然后回到家后大都会喝一二两酒来缓解一下疲劳,所以后来也就见面就打招呼问吃饭没有,也就是直接说饮盟。这只是我们那一片区说土白话的是这么说,其他一些乡镇说其他方言的又会有所不一样,因此还有很多土土的白话,不能一直说来,最好是亲身体会才比较有感觉。




比萨外送哥


都说温州话是难以破解的恶魔之语,今天就带大家免费学习堪比摩斯密码的温州话。

温州话说吃早餐、吃午餐、吃晚餐,直译过来应该是吃早上、吃中午、吃晚上。

所以——


1.早上=天光,吃早餐=吃天光,温州话发音:ci 替锅。

温州标志性早餐代表:馄饨和糯米饭。



2.中午=日昼,吃午饭=吃日昼,温州话发音:ci 腻旧。

温州特色美食:鸭舌和江蟹生。



3.晚上=黄昏,吃晚饭=吃黄昏,温州话发音:ci 阿须。

温州特色:海鲜大餐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可以来关注我的头条号温州日记哦!


温州日记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语言也有很大的区别。小编的家乡,说早饭是“清早饭”,说午饭是“晌午饭”,而说晚饭是“喝汤”。

说早饭是“清早饭”,说午饭是“晌午饭”,外地人还好理解,但说吃晚饭是“喝汤”,还真让一些外地人摸不着头脑。

如果你来到小编的家乡,你就会发现,傍晚时分大家见面都会问道:喝汤了没有?这个“汤”可不是稀饭之类的汤,听起来是喝汤,实则是主食,意即:吃晚饭了没有?

至于把吃晚饭唤作喝汤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在过去,人们生活贫困,物质匮乏,基本的温饱都成很大的问题。为了不影响下地干活,老百姓早饭和午饭吃饱吃好就行,晚上不用干活,就选择喝面水之类的,这样能够节省粮食,久而久之,晚饭喝汤的叫法就被沿用下来了。

据老人讲,喝汤这叫法,来源于山西洪洞搬迁到河南的移民。当时朝廷的征税非常重,移民们为了能够逃避重税就谎称晚上只喝汤不吃饭,为此也就获得了免交一年的征积福利。其他地方闻所后纷纷效仿,喝汤的叫法便流传了下来。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每个地方都有各自地方的习惯说法。大家的家乡对早饭、午饭和晚饭怎么说的呢?欢迎留言交流。我是秀峰观世界,如果喜欢的话,点个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