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一直都不还政于刘禅,为什么诸葛亮要带甲士百人上殿?

狼的影子319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吻痕君”

经常看《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作为刘备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之一,深得刘备信任,在跟随刘备打天下期间,尽心尽力,使得刘皇叔从小壮大,最终三分天下,建立帝业。帮助刘备建立天下,刘备也没忘记他、没亏待他,封他为开国丞相。

诸葛亮

(181年-234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的一生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总结:躬耕陇亩、隆中对策、初出茅庐、赤壁斗智、定鼎荆益、先主托孤、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重而逝。

从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三分天下开始,赤壁之战与周瑜斗智斗勇、获取荆州、娶孙小妹,通过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平定荆州益州两地,刘备夷陵之战被陆逊打败、病逝托孤诸葛亮,南平孟获,北伐中原。一生都在辛苦劳累中度过,一心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

诸葛亮一直都不还政于刘禅的原因

第一、刘备的托付、自己的理想。诸葛亮一生,选择了追随刘备,就希望实现刘备的梦想:一统天下、消灭曹操、孙权,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长安)。诸葛亮也想像管仲那样,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也想功成名就,辅佐刘禅一统天下,天下知名,青史留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第二、外部条件不允许。蜀汉刚建立刘备汉中之战打败曹操时,是蜀汉实力巅峰,但是,很快刘备攻打孙权,被陆逊一把火夷陵之战,烧去了蜀军大部分军队。实力一下子减弱到三国中最弱,面对外部曹魏、孙吴都比自己强大,曹魏继承者曹丕、东吴的孙权,都是厉害人物,要是还政给刘禅,估计他有点镇不住场子。

第三、刘禅自身问题与蜀汉政权集团内矛盾问题。刘禅当上皇帝时,年龄还不大,自己也没有经常跟着刘备处理政务,虽然说是太子,但是他这个太子才当不久就当皇帝了。同时,刘禅的能力,不见得那么强,能面对这么复杂的国际环境,刘禅刚上台,怎么去决策、怎么去用人、怎么去制定政治举措等等都是面临的难题。

另外,当时蜀汉集团也不是一条心,益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的的当地势力,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的外来势力,两者之间并不是一条心,在政策、制度、用人、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分歧。因此,刘禅上台,要是“帝王之术”运用得不恰当,那有可能失去平衡,使得一方独大,容易造成权臣专权,但是诸葛亮是忠臣,不会这样做,不会专权。

为什么诸葛亮要带甲士百人上殿?

这个问题有点不对。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都是忠臣,刘备刘禅都很信任他,刘禅一直对诸葛亮以“相父”相称,带甲士上殿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在朝廷上面,武将文臣一大半是以诸葛亮为首的,像赵云、魏延、马岱等等,都是诸葛亮这边的人,他也不用带百人甲士。

另外,自古以来,甲士不得上殿,更何况百人,自从秦朝时期就开始,甲士非召不得上殿(当时荆轲刺秦就是这样、荆轲都追秦始皇了、甲士还不能上殿,因为无诏不得上来)。同时期的曹操,都没有带甲上殿。

还有,想一想,大臣们上朝,那说的是国家大事,很多机密性的事情,这么多甲士,能保证都不泄露机密吗?要是曹魏、孙吴用以重金贿赂,那岂不是会泄露国家机密。再说了,这么多人集中在大殿,那么上朝的大臣们站的位置都没有了,还怎么上朝议事,商谈国家大事。

因此,诸葛亮是没有带百人甲士上殿的。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只想实现理想、实现刘备和自己的理想。对于权力、财富,他不那么看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忠臣、智者”。

欢迎评论交流,点点关注


历史的吻痕


先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甲士百人上殿,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一直都不肯还政于刘禅。

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在诸葛亮传中,是没有的,出现在晋书中东晋朝廷下诏让桓温效仿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就是说东晋朝廷让桓温模仿诸葛亮的故事,跟诸葛亮一样当个忠臣,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



我想说的是,这可能吗?

一个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陪同一个丞相一起上殿的武士都有上百人,那文武百官站在哪里?诸葛亮的历史定位,无论哪一个朝代,均认为诸葛亮定位是一个忠臣。

诸葛亮在南征之前,刘禅赐给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没错,诸葛亮是有随身甲士,可那是皇帝刘禅赐的,而且甲士是不可能随诸葛亮上殿的,说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根本就是没有根据的。



况且,诸葛亮已经开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决定的,诸葛亮总共在刘备死后掌权11年,前三年为刘备守孝,最后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间还有一年南征,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刘禅的朝廷来上朝,或者很少来,没有必要搞这个排场,这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作法。

对于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一起上殿,不是事实,是后人杜撰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刘禅呢?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刘禅的年纪。古人是22岁弱冠,也就是成年,刘禅即位时,只有17岁,至少要等5年以后,才能成年,也就是要等到公元228年才能成年,而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已经开始北伐,直到病死,北伐是需要诸葛亮直接在前线作战指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管还政刘禅了。

2、诸葛亮的理想。在隆中对中说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诸葛亮影响最大的就是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方式,也就成为了诸葛亮的榜样,诸葛亮就是想让蜀汉政权创造或达到管仲与齐桓公那样的政治模式,管仲主政处理实际政务,齐桓公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正因为这样的理想,才让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



3、刘禅的能力问题。刘禅这个人能力如何,看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表现就知道了,等到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袆都去世后,刘禅就开始亲近小人,开始导致朝政黑暗,宦官弄权,这是谁造成的?就是刘禅,诸葛亮会不明白吗?如果让刘禅当政,那么诸葛亮如何北伐?如何完成刘备的心愿?

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只能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忠心的权臣,并不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权臣,如西汉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都是忠心的权臣。



再来看诸葛亮对自身的安排,虽然诸葛亮身兼多职,但诸葛亮的任何职务都是不能世袭的,也不能传给后代,这就排除了诸葛亮纂权的想法。

再来看诸葛亮的家财,诸葛亮本来就出身士族,出山前家里虽然不是很有钱,但养活一家人没有问题,到后来官至丞相的所有家财是: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家无余财。

一个既不贪财,又没有世袭权力的大臣,不是忠臣,天理难容。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诸葛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是真!但这也正是乐不思蜀的刘禅求之不得的事,不需要还政。

关于传说中扶不起的阿斗,看了以下几件事,会发现刘禅,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同时也能明白,他为何批准诸葛亮带百人上殿。

1、234年,诸葛亮病逝后,刘禅没依惯例设丞相,用了四五年时间稳定局势后才渐渐放权,让蒋琬、费祎二人相互制约,达到自己既清闲又统把朝政的目的。

2、杨仪以诸葛亮的继承人自居,飞扬跋扈斩杀了魏延。两大元老与国家柱石突然离去,局势危机混乱程度可想而知。刘禅隐忍不发而当喜庆之事,大赦天下,以宽民心,蒙蔽杨仪。第二年局势稍稳,将杨仪贬除。

3、249年,夏侯霸投奔蜀汉,刘禅安慰他说:“你的父亲(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的夏侯渊)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张飞老婆是夏侯渊亲侄女,刘禅的皇后是张飞的女儿)。

4、258年,姜维启奏刘禅处死黄皓。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

5、诸葛亮北伐,司马懿曾用离间之计,散布谣言,说诸葛亮拥兵自重,有造反迹象,而刘禅没有中计。

6、司马昭设宴,演蜀舞奏蜀乐,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看了刘禅的以上言行,如果站在他的角度看,就会发现,他很有智慧,只是显得胸无大志,不贪恋权位,不适合当皇帝,但适合做一个逍遥自在的富家翁,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洒脱务实的态度,是人生在世的一种高雅飘逸的境界!

了解了刘禅的为人,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带百名侍卫上朝。

这事《晋书》中记载:“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可以说是刘禅感恩诸葛亮对蜀汉所做的贡献,特批“相父”带一百名甲士上朝。对诸葛亮而言,既是象征颜面与地位,更是安全的保证。

诸葛亮辅佐完刘备,又辅佐刘禅,其功无人可及(军事、政治、经济、法制等方面)。

刘禅需要诸葛亮辅佐朝政,更需要诸葛亮这棵大树遮风挡雨!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刘禅的心理活动:管你们(包括对后来的姜维)怎么折腾,只要能让我清净玩乐、别一个个在我耳旁投诉告状就行了。


碧水青山0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智慧化身,刘禅则是诸葛亮上司刘备的儿子,刘备伐吴失败后白帝城托孤就是将刘禅托于诸葛亮,公元223年6月,一辈子为匡扶汉室江山而不停奋斗的刘备驾崩,子承父业,刘禅成了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当然他也是蜀汉的第二位皇帝。


刘备的驾崩标志着属于刘备的时代已经过去,刘禅的继位并不代表是属于刘禅的时代已经来临,因为刘禅成为了皇帝后并未掌握实权,是由诸葛亮处理政务大事,所以准确的说是属于诸葛亮的时代,诸葛亮由以前的“参谋”成为了一位统帅。为何会如此?

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还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很出名,赵云七进七出长坂坡将曹军杀得人仰马翻,救出的就是刘备的两个媳妇和儿子阿斗,后来更是留下来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的佳话。刘禅被救出后,自然就安排在了大后方,所以刘禅是出生于乱世,成长在安乐窝的。自然就有富家公子的通病:吃喝玩乐,不思进取。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的时候才17岁,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都还没毕业,何况刘禅是养在深宫,不谙世事,完全的就是一个职场小白。由他来挑起蜀国的大梁是绝对不可能的。


刘禅在继位后的表现也证实了他确实是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就是一个败家子,所以让他亲政就是毁掉刘备的心血。

北伐事业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战争是两个国家或者集团的互殴,需要整合调动所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就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刘禅虽然是刘备的儿子,但是无才无德,没有任何成绩,就是一张白纸,在继位之初能以汉室正统唬住众人,时间一长不服的人就会出来闹事,刘禅是没有能力把控局势。


诸葛亮则是刘备时期的元老,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初期,关羽和张飞甚是不理解刘备为何会如此听诸葛亮的,经过博望坡一战,张飞就对诸葛亮是服服帖帖,连张飞对对诸葛亮都是言听计从,更何况是蜀汉的其他人。刘备死后,蜀汉最有话语权的就是诸葛亮,军政大权在手,就可以调动蜀汉国内的资源运行北伐战争这部巨大的战争机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国力,蜀汉依旧鼎立三国,要是换做是刘禅,早就是国破家亡。

诸葛亮事必躬亲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尤其是白帝城托孤更是把匡扶汉室的重任落在的诸葛亮的肩上。刘禅终究是扶不起的阿斗,皇朝中又无人可用,军事大事都是由诸葛亮处理。在诸葛亮看来,出了过错就是辜负了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他事无巨细,都是亲自处理。后世就有人说诸葛亮不是病死的,是累死的。是以匡扶汉室江山而累死的。

由此来看,诸葛亮不还政于刘禅,也是实属无赖。

再看诸葛亮要带甲士百人上殿这事,真假难辨。

有可能是假的。自古以来甲士没有皇帝的征召是不允许上殿,诸葛亮是蜀汉实际的一把手,聪明的诸葛亮是不会带甲士上殿的,这会落人口实,成为一个把柄。

也有可能是真的。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继位就要立威,还要培养自己的人。一般的操作就是把前朝的官吏免职甚至诛杀,被免职的典型就是乾隆继位后贬掉李卫,被诛杀的典型就是康熙亲政前擒鳌拜。还有种可能就是防止有乱臣贼子趁刘禅根基未稳,犯上作乱,所带甲士是保护诸葛亮和刘禅2人的。

这事真假难辨,且当饭后谈资吧。我是策神,专注历史,坚持原创。欢迎大家关注。


策神历史


章武三年春,刘备于永安向诸葛亮托孤。一般来讲君王托孤是希望老臣在少主不能掌权时代理政务,待年幼的君王成长后还政,以规避主幼国疑的政权动荡。

但是永安托孤却不一样,刘备向诸葛托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更是自己未竞的事业。并且两相权衡中兴汉室,匡扶天下的事业比儿子更重要!诸葛亮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忠心的臣子,同时也是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刘备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理想托付给诸葛亮,所以才有所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并且随后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刘备清楚的认识到如果说想要达到复兴汉室的理想,必须让诸葛亮成为季汉的领袖,与其大权,戮力北伐方才有机会。这个重任放眼季汉唯有诸葛亮能承担起来。

所以才有后来的封武乡侯,开府治事,随后又领益州牧。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本来就是刘备的政治遗嘱,是写在诏书里公布的。大权在握后诸葛亮无时不刻想着刘备的嘱托,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才有后来的征讨南中,稳定后方。以弱击强,誓师北伐。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了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

建兴十二年,长年的政务、军务操劳终于拖垮了诸葛亮。将星陨落于五丈原,季汉一统天下的机会也随着而去。此时距离永安托孤已经十一年有余。

以上便是为什么不还政的原因,季汉存在的价值与核心竞争力就是匡扶汉室。失去这个理想,季汉作为国家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大天下和小天下之争。而刘备真乃一代英雄,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始终是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这是一个到死都在燃烧的男人。诸葛亮选择了士为知己者死,为了这个君臣共同的理想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史书上的寥寥数字却有泰山之重,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好,接着说第二问题。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

在《晋书 桓温传》中有这条史料。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这是东晋朝廷在简文帝继位时给桓温下的诏书,要桓温依照诸葛亮故事甲杖百人上殿,并且赐予桓温金银财宝。这个诏书为什么挑诸葛亮的例子,不挑曹操、王莽(这两货当权臣时估计也没少带甲士)?大家想一下,首先桓温是权臣,东晋朝廷希望同时桓温也是个忠臣。历史上即是权臣又是忠臣的例子是谁?就是诸葛亮啊。所以这个诏书还有个隐喻就是劝诫桓温要想诸葛亮一样尽忠辅政。这才是这个诏书的意思。这恰恰证明了在东晋时期诸葛亮是忠臣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了。

那三国史料里有没有蛛丝马迹呢?我找到了这条史料。

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这是蜀汉朝廷下明诏赐予诸葛亮的排场,是褒扬诸葛亮功绩的表现,并无不妥。除此外我再没有在三国史料中找到只言片语了,证明这个事其实很正常。并且诸葛亮自己就很注意分寸,李严劝诸葛亮加九锡,被诸葛亮言辞拒绝。第一次北伐,马谡违反调度,大家都是这是马谡的锅,诸葛亮硬是给自己连贬三级。这不光光是一种道德品质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自身所倡导的依法治蜀的理念。诸葛亮才会对自己进行苛刻的要求,并且拒绝那些僭越的行为。


建宁李俊阳


诸葛亮一心忠于汉室,他的最大理想是统一天下,再造汉朝;虽然他权力十分的大,但是他并没有曹操一样的野心,他北伐时刘禅一纸诏书还是可以将他从前线召回来。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这是他身为丞相应得的仪仗,并非是为了彰显他的权力;曹操不仅带甲士上殿,还有“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的特权,后来更获得了魏王的爵王。如果指责诸葛亮带甲上殿,那跟儒者赵良指责商君出门有护卫一样荒诞不经;赵良曾指责商君出门有甲士数百相护,这跟五羖大夫百里奚出门不带一个甲士形成鲜明对比。

每个朝代都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爵位的人拥有不同的待遇,严禁私自僭越,否则以大不敬之罪处理。通常臣子要见帝王,都要提前给值门官通报,由值门宫大声传递消息;如果君主同意见臣子,那么宫门官会大声说某某请进,这时大臣们要脱掉鞋袜,去掉随身携带的武器,弯着腰快步进去见皇帝。见到皇帝后要三跪九叩,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得到皇帝免身的口喻后才能站起来,得到皇帝赐坐后才能坐下来。曹操的特权就多了,他可以直接进宫面圣,不用脱鞋去袜,不用解除武装,不用三跪九叩,可以直接坐着给皇帝讲话。身为大臣,不仅身前要根据自己的级别说话做事,死后坟上栽几颗树,栽什么样的树都要根据级别来定。

诸葛亮身为大汉丞相,身负统一天下的重任,国家内政外交,军争经济,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断生效,他自然拥有很多的特权。 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更多的只是彰显他受到的皇恩浩荡,体现他身份地位高而已;真要是刘禅想取消这一特权,他一道圣旨就可以取消,只不过刘禅不愿意取消诸葛亮的特权罢了。诸葛亮不仅是大汉的丞相,更是先帝的托孤大臣,是现任皇帝的仲父,说他是站着的太上皇也不为过,因此他有一些特权也是正常的。

刘禅的能力远远不及他的父亲刘备,更远不及仲父丞相诸葛亮,因此他虽然亲政了,但是大小事情还是诸葛亮说了算。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影响刘禅权力,因为他做的事都是在给刘阿斗打江山,保江山;先秦两汉时的丞相开府治事理国也是常态,皇帝可以过问,也可以不过问的。刘禅大智若愚,他深知仲父丞相诸葛亮不会夺他的权,由丞相办事他也放心省心,治理国事本来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有诸葛亮替他做,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没有治国理政的本事,亲政还不如由忠心的丞相来做;比如曹操如果还政汉献帝,那么以汉献帝的能力,他能统一北方吗?


大秦铁鹰剑士


泻药

所谓带甲士上殿不是什么大事,不是没事砍皇帝、秀肌肉。其实是一种特殊待遇,甲仗多少人就是朝廷对大臣待遇的规定级别。

要说起此事多说一个人他叫桓温。

诸葛亮集: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晋书桓温传: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即诸葛亮和桓温待遇级别:甲仗百人

有要达到甲仗百人可不是容易的事,权力 地位资历 功劳的要求不低。

比如桓冲和功劳不小的谢安都没达到。

晋书桓冲传:又诏冲及谢安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

桓冲谢安规格:甲仗五十人

再说一句村夫可是两晋皇室和士大夫的精神偶像,后来被追封武兴王。

让桓温效仿诸葛亮的圣旨是东晋朝廷下的,朝廷希望桓温像“诸葛武侯忠诚于晋国。

晋书王坦之传:简文帝临崩,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帝曰:天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帝乃使坦之改诏焉。

晋书桓温传:及帝不豫,诏温曰: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便来,便来!于是一日一夜频有四诏。温上疏曰:圣体不和......至如臣温位兼将相,加陛下垂布衣之顾,但朽迈疾病,惧不支久,无所复堪托以后事。疏未及奏而帝崩,遗诏家国事一禀之于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温初望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

说到底就是晋朝廷“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希望桓温以诸葛亮为榜样,而不要篡位,拿诸葛亮的忠诚,来束缚桓温的行为。玩起了道德绑架……

朝廷:诸葛亮的甲仗百人上殿是要欺君篡位,你效仿一下怎么样?

桓温:好呀!

简文帝:我要死了,你要效仿诸葛亮和王导辅政!

桓温:你个糟老头子,我信你个鬼。

你认为说的通么?难道司马家的智商全被宣王景王、文王给透支了?仅仅甲仗百人就是乱臣贼子的结论是不对的。

至于不还政刘阿斗巴不得呢!看看自己亲政什么鸟样。不过村夫还好拿刘阿斗当牌位。

他要是碰见朱厚照……

他能活到五十都是问题……



红旗插满世界


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丞相,他受刘备托孤,忠心耿耿,励精图治。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千百年来人们纪念和崇拜的偶像。我认为,就诸葛亮而言,他的政治才能要比军事才能高。他对蜀国的治理确实是三国中最好的,农工商业发展很快,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他的一篇《出师表》道尽多少儒家志士为国操劳的艰辛。深入不毛结束南方战乱,六出祁山为报先主知遇之恩,流尽最后一滴血身死五丈原。

最近,有一帮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在网上专门对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吹毛求疵,以黑他们为荣。我要告诫网友,要察亮眼睛,明辨是非。关于诸葛亮的记载应该是非常真实和客观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蜀国人,他对诸葛亮的事迹感同身受,也没有人篡改他的记述。


赛麦大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按照刘备嘱托,继续替刘备的儿子刘禅管理国家,当时是战乱,诸葛亮常年在外征战,也无暇顾及此事。再有就是刘备曾对诸葛亮嘱托“其若不才,君自取之”,这也是安抚了诸葛亮,你就尽心尽力的治理国家吧,不要有顾虑,刘备自知诸葛亮的为人,一定会尽心尽力的把国家治理好。

既然诸葛亮没有篡权的企图,那就是当时周边国的环境影响,加之国内人才匮乏,所以才不放心把权利交给刘婵。

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应该是后人杜撰出来的,诸葛亮手握掌管国家的权利,为何要带甲士百人上殿呢。


山海同欢


为什么不还政于刘禪?后主能力不行,只知享乐的后主治理不了国家。乐不思蜀的君王能行吗?武侯受白帝托孤,殚精竭虑,恐难报知遇之恩。蜀国好比创业企业,必加强中央集权,类船小好掉头,一只笔效率高。另带甲百人上殿属无稽之谈。丞相身边带甲百人护送是后主的优抚,出行带百人,上殿带百人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