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關羽佔據荊州始終對曹魏保持進攻壓力,東吳佔了就沒聲了

小說:關羽佔據荊州始終對曹魏保持進攻壓力,東吳佔了就沒聲了

劉備佔據荊州的時候,主動進攻了襄樊,為什麼東吳佔據荊州之後,沒有從荊州主動進攻曹魏呢?這個問題我們分為幾層來看:首先是,保有江東為什麼一定要保有荊州?第二,保有荊州是不是必須要佔領襄樊?第三,保據江東和攻佔襄樊之間有無關係?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保有江東為什麼一定要保有荊州?

荊州地區在長江中游,而東吳的核心區在江東,也就是今天的長江下游地帶。

一般而言,如果兩個勢力共享同一條大江大河,那麼上游總是在軍事上更有優勢。為什麼呢?

因為在古代還沒有燃氣輪機的條件下,船總是依靠水流和風帆以及划槳來運行的,那麼上游的一方只需要順流而下就可以,無論是兵源運送還是糧秣補給,都更為方便。尤其是在古代交通條件不發達的條件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糧草大規模、長距離的運輸,主要都依靠水路。否則純粹依賴人力和畜力運輸,消耗回非常大,成本太高。所以,在上游的一方顯然要比在下游的一方更有主動權,也就更有優勢。

而在下游的一方如果要主動進攻上游,就意味著在運輸上要比上游的一方消耗更多的人力和物資,而且速度是比較慢的,也就更不容易了。所以,下游的一方往往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態,如果上游的一方對下游的一方發動突然襲擊,下游的一方往往是來不及組織有效抵抗的。

比如說春秋時期吳國對楚國,東漢末期東吳對劉表和劉備、關羽,東晉對上游的桓氏勢力,都是抱著這種非常警惕的態度,就是覺得自己處在對方的威脅之下,上游就是一把懸在自己頭頂上的利劍,隨時都有可能掉下來。尤其是吳楚爭霸的時候,雖然吳國一度攻佔了楚國都城,但結果仍然是楚國滅了吳國,這對後來者是很好的前車之鑑。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保有荊州是不是必須要佔領襄樊?

襄樊在漢朝的時候屬於荊州監察區,也就是襄陽郡,一直由劉表佔領。赤壁之戰前,劉表病死,曹操南征,劉琮投降,赤壁之戰中曹操戰敗北撤,荊州大部都被劉備和孫權攻佔,但襄樊卻一直留在曹操一方。

襄樊對荊州的意義在於,如果荊州一方想要進攻北方,那麼必須要通過襄樊才能進入南陽盆地。也就是說,從荊州出發,一路都是在朝著方城埡口,都是山河交錯的丘陵地帶,但是過了襄陽之後,就豁然開朗了,進入了南陽盆地,是地勢比較平坦的地帶了。從南陽到宛城的大道非常平坦,沒有什麼阻隔。

另外一個有利條件是,因為襄陽和樊城夾著漢水,隔江相望,所以如果能夠攻佔襄樊,以襄樊作為北伐的前進基地,就不僅是打開了南陽盆地的大門,而且還可以沿漢水逆水上溯,運送糧草,保證大軍後勤供應。這就是為什麼從公安、江陵往北,還有今天的荊門,但關羽卻不去佔領,非要去佔領更遠的襄樊的原因。

所以說,對荊州而言,佔領襄樊是在和北方爭奪戰爭主動權的問題,因為佔領襄樊才能主動發動大規模的北伐,直接威脅中原。如果荊州一方只是想割據一方,無意於進攻中原,就不必勞師動眾去佔領襄樊了。

然後是第三個問題,保據江東是不是必須要佔領襄樊?

有了前面兩個問題的鋪墊,這個問題其實已經不言自明瞭,如果只是想在荊州割據一方,滿足於當一個軍閥割據勢力,沒必要去佔領襄樊,就更不用說以江東為根據地的東吳了。除非東吳像劉備的蜀漢一樣,矢志北伐,恢復中原,統一全國,否則完全不用在襄樊方向採取過多的主動軍事行動。

所以,東吳一直對荊州垂涎三尺,志在必得,但目的和劉備是完全不同的。東吳佔領荊州,只是為了保證江東地區的安全,並不是要以荊州為根據地,主動北伐。雖然東吳也進行過幾次大舉北伐的行動,但都是以淮南為主要突破方向,荊州方向只是牽制和策應,並不是主要戰場。相反,曹魏一方反而多次以襄樊為基地,主動出兵進攻東吳佔據的荊州。

劉備無論是搶佔荊州,還是進攻漢中,還是關羽北伐襄陽,始終都是以北伐為目的的,這些佔領了的地方都是他北伐的根據地。所以劉備在站穩腳跟之後,馬上就開始對曹魏一方變為進攻姿態,無論是在漢中,還是在襄陽,劉備都是急於搶佔主動權,為北伐做準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