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蜀汉灭亡跟谯周这个“汉奸”有关,为什么刘禅不杀他?

重舟难过千重山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一下。


蜀汉灭亡的原因不能完全算在谯周头上,刘禅,甚至诸葛亮和刘备都有责任的。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省西充县)人。他是蜀汉政权的大儒之一,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但是谯周一直有一顶“奸臣”的帽子。

(谯周剧照)


究其原因,无非两点:

1、他一向以反对北伐,政治上看起来“消极保守”,一点都不领会先帝刘备和先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精神。他的作品《仇国论》(主题反对蜀汉政权北伐),被很多人认为是“投降言论”“消极言论”等。

2、谯周最大的污点,是曹魏军队兵临城下之时,他力排众议,力劝刘禅投降。


笔者觉得,有必要实事求是分析一下。


谯周作为益州本土人士,对待刘备建立的外来政权,始终是有些抵触的。不仅是谯周,还有其他很多的益州本地士人,都持此态度。但是刘备和诸葛亮对朝政的把控还是很有力的,久而久之,这些“益州本地派”还是臣服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几乎都没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1、谯周反对蜀汉北伐

这一点是站在益州百姓的角度的。蜀汉国力弱小,以益州一地对抗占领北方的曹魏(占据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州和荆州一部分,扬州一部分),明显是以弱击强,胜率很低啊。关羽丢失荆州控制区,刘备兵败夷陵,蜀汉就如同一只受了重伤的老虎,再也没有了威风!


虽然诸葛亮和姜维等人不断派兵北伐,蜀汉将士们也浴血奋战,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并没给蜀汉带来什么实惠——地盘和人口都没有什么有效增长。反之,益州百姓十分疲敝,饱受战争之苦。


由此,谯周反对北伐也不是完全没理由的。他是为蜀汉的百姓着想,为自己的父老乡亲考虑。


当然,很多“尊刘派”会痛斥谯周的这些言行和言论。


2、谯周力劝刘禅投降

这一点,确实反映出谯周没有坚定的抵抗意志。但是能全怪他吗?


我们看看:

263年,曹魏大军南下,一时间势如破竹,蜀汉战略要地汉中失守。曹魏军队和蜀汉军队在剑阁天险对峙。战局胶着之时,另一支魏军在邓艾的率领下,千里奔袭,出现在成都城下。


要知道,自从214年刘备打败刘璋,占领蜀地之后,成都几乎没遭遇战火。邓艾的突袭一下打破了成都近50年的平静。

敌军兵临城下,刘禅和满朝大臣一下子不知所措。众人的意见:要么转移到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要么投奔东吴。(《三国志·谯周传》: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的意见“别出心裁”:干脆直接投降算了!


笔者觉得谯周的算盘是:蜀汉是外来政权,曹魏也是外来政权,谁当家都一样。投降还可以让成都百姓免遭战火的涂炭。


不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在天之灵,会咋想啊?满朝文武全是一群酒囊饭袋了,“抵抗”这个选项是没人知道的。


由此可见,蜀汉灭亡跟谯周这个“汉奸”有些关联。但是那时满朝文武,包括平庸的皇帝刘禅,都不知道咋办,一门心思想着跑路或者投降,反映出蜀汉政权已经腐朽透顶了。刘禅作为最高统治者,责任最大——谁叫他信宦官和奸臣呢?


总结一下,刘禅为什么不杀谯周?

(后期的刘禅成为了诸葛亮眼中的“昏君”)


如果要杀的话,满朝文武都要杀个干净了!整个朝廷的官员几乎都是酒囊饭袋,哪有一点抵抗精神啊?或者,这些人觉得, 蜀汉统治和曹魏统治没什么区别吧。蜀汉的国是刘备和他儿子的,不是他们的。


小林品历史


大势所趋,时势异也,刘禅怎会杀谯周

的确,在曹魏曹魏打进蜀汉之前,谯周一直就提倡投降。谯周这人,不管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是坚定地反对北伐,后人指责他说:“谯周实为中国历史上公然为文投降的第一个汉奸。”蜀汉是我们后人的叫法,当时他们自认是汉王朝的继承者,正式的国名是“汉”,这样来看“汉奸”用在他身上算是恰如其份。谯周公然反对诸葛亮北伐政策,在曹魏大军压境下,逼迫刘禅投降,刘禅却不杀他,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诸葛亮死后,北伐只是口号

诸葛亮生前最大的国策就是“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他先后五次北伐,无奈总是功败垂成,最后饮恨病逝五丈原。诸葛亮死后,北伐在蜀汉就只是口号,他遴选的后继者蒋琬、费祎都放弃了北伐。蒋琬好歹还提出收复上庸的计划,费祎更直白,面对吵着要北伐的姜维,他每次只给不到万人。万人是有个啥用呢,能打出什么战果?费祎这态度就是很明确的不支持北伐。

至于刘禅,他本就不是胸有大志之人,从其宠信黄皓、陈祗这些只会说好话的人来看,刘禅本质也是偏安的。对姜维,刘禅虽然同意他北伐,但从来就不是鼎力支持,要不然,姜维不会在景耀五年为邓艾所破后,借口屯田,退往沓中。姜维拒绝回成都,正是害怕失去兵权的他,会被黄皓所害。说明刘禅不反对北伐,但没有继续北伐,大概也是无所谓的态度。


二、谯周并不是投降派,他代表的益州本地士族

首先要先澄清,在《三国演义》,谯周确实从头到尾都是投降派,不过在《三国志》里,谯周前期只是反对北伐,并不是一直都是投降派。而刘禅不对谯周下手,反而还升他的官,除了刘禅自身并非坚定的北伐派,还有谯周代表的也不只是他个人,而是广大的益州本地世族。三国之中,蜀汉土地、人口都最少,失去荆州后,估计只剩百万左右人口。但为了北伐,长期以来蜀汉维持十万大军,也就是说相当每十个人就要供养一个军人,四川虽然号称天府之国,这样负担还是很沉重的。益州本地士族长期以来早对这样沉重的军事负担反感,谯周《仇国论》主张停止徒劳无功的北伐休养生息,反映的也是多数益州本地士族的心声。刘禅如果杀谯周,那可能会激起益州本地士族的愤怒,这就得不偿失了。

三、蜀汉治国秉持“依法治蜀”政争也不轻易杀人

如果以上两点还是没有办法说服人,那这点应该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治蜀的原则就是“依法治蜀”,蜀汉自诸葛亮主政后,军中凡杖二十以上他都要亲自过问,更别说杀人处决。像诸葛亮说“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但来敏却不像孔融被曹操夷三族,只是免职。李严拖延军粮,贻误军机,导致北伐功败垂成,诸葛亮同样也只是将其免职,但还是提拔了他的儿子。诸葛亮死后,虽然有杨仪杀魏延,不过那是杨仪个人行为,与国法无关。

刘禅虽然常被抨击昏庸误国,不过肚量倒是不错的,对于臣下的建言虽然不采纳,但也不会随便杀人。谯周就曾规劝刘禅不要耽于玩乐,刘禅非但不生气,还升谯周的官。反观东吴、曹魏常发生政变不说,对政治对手动辄族诛,杀得血流漂杵。如此看来,蜀汉对政治犯是非常宽松的。所以谯周《仇国论》虽与“北伐”国策不同,但也不至于导致被杀或是贬官。

四、谯周身为大儒和星相专家,刘禅有所忌惮

还有一个原因,大概刘禅自己也不会承认。刘禅之所以不敢杀、不愿杀谯周,与谯周是个大儒和知名的星相家有关。谯家世居蜀地,谯氏祖先是古蜀帝开明、杜宇等人的祭司,星相、算命是他们的家传绝学。谯周最有名的传说,就是西晋著名大臣文立曾拜访谯周,谯周那时已经病得连话都说不清楚,于是以笔代口写下:“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指的是司马,月酉代表八月的时候,结果司马昭果真在八月时死亡。这种轻易就能算死别人的能力,堪称古代《死亡笔记本》,就算刘禅想杀,心里大概也会犹豫不决吧。当然,这条有点八卦了哈。


重舟难过千重山


为什么一个做了41年的皇帝,听了一个大臣力争要投降,而没立即下令说,“拉出去斩了”等诸如此类的话。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刘禅的软弱无能,毫无血性。刘禅在听说姜维上书说钟会要攻蜀地,自认为魏国不会来攻,所以也不设防备,粗心大意不顾祖宗基业于如此。想当年,刘备汉中之战时费了多大力量,以至于到了“男当战,女当担”,倾尽了国力,才有了“汉中王”以及他父亲留给他肥沃千里的天府之国。投降后司马昭见他筵席上高兴的,就问他思念蜀地吗?他来了句“此间乐,不思蜀”。人之无情,能到这种程度,诸葛亮辅佐都不能让他一心魏国,更不用说姜维等人了。一只羊带领的军队,不会有什么作为,太无能。

第二,益州本土人士的影响。谯周作为巴西郡人,是土生土长的益州土著人。他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周易,知天命,诸葛亮的死,他最早知道,并迅速行动去奔丧,其他人没能得愿。但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连年战争使益州人民疲惫不堪,战争的消耗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谯周一直反对,并写了一篇著名的《仇国伦》,“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意思是大国能力强,可以四处征伐,小国要常有备无患,以休息养民为主。这篇文章深得益州本土人士的推崇,为益州本土人士反抗外来的统治者们提供了理论思想。也使毫无血性的刘禅没什么能力来反驳或驳斥他。

第三,谯周劝降的话,振振有词,没人反驳。谯周学问渊博,讲的话虽是投降的话,但是每个人都能听进去,所以力排众议,他既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和抵抗,也不愿意南逃或者投奔孙权。自古从来没有寄人篱下的皇帝,所以刘禅南逃也好,奔吴也罢,结果跟投降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投降的好,大吞小是自然之理。就是因为他的这一番话,以至于船山先生说谯周无耻不忠是第一,历四朝十帝宰相的冯道只能排在他后面。但是,投降派谯周的话确实打动了大多数人。

最终,刘禅也觉得谯周说的有理,虽然刘备五子刘谌想做最后的抵抗,但是刘禅不同意,最后还是决定投降,做了一个“乐不思蜀”的亡国皇帝。


SHELL217


阿呆认为,蜀汉的灭亡是必然的。从关羽围困樊城时候,抢了孙权东吴的军粮“湘关米”开始,就是抽掉了蜀汉发展的基石:孙刘联盟。从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蜀汉的灭亡。

蜀汉灭亡跟谯周这个“汉奸”有关?阿呆不这样认为。

谯周,是蜀地的大儒,那是精研六经,颇晓天文,在蜀国是主管文化教育的,也是刘禅的老师。蜀国的稳定是和谯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谯周是蜀地本土势力的代表,谯周如果不支持刘禅的政权,刘禅早就当不成蜀君了。

认为谯周是汉奸,是因为谯周在魏国三路伐蜀,邓艾大军逼近成都的时候,谯周力排众议,劝说刘禅投降魏国。

阿呆认为,谯周是高瞻远瞩。

第一,蜀国的气数已尽。从221年的夷陵之战失败,蜀国一直都是“癞蛤蟆支桌子——硬撑”。蜀国明明可以“保其岩阻”据险坚守,发展经济和积蓄军事实力的,却被诸葛亮一次次不顾反对的“北伐”消耗掉。偌大个蜀国,只有区区九十万人口,而且八分之一的人要去当兵上战场。可见凋零到啥程度了。

第二,魏军大举入蜀,抵抗是错误的选择。邓艾的军队已经到了成都,蜀国的主力部队还在剑门关。最后的抵抗,徒劳,而且后果严重,垂死挣扎,只会死的更难看。谯周的投降策略是对的,起码保住了十多万人的性命。正如司马懿所谓:“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退,不能退则降,不能降则死。”明知不能战则战,这是找死。

第三、事实证明,谯周的做法是对的。刘禅的主动投降,不仅保住了自己和皇室的性命,也保住了大臣们的性命,也使得蜀国的百姓免遭战争的荼毒。放下面子,降低身段,放弃个人利益,换取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谯周虽然落了个“汉奸”的骂名,但他对蜀地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因为谯周才使得蜀国几十万人得到安宁,得到好的归宿。

刘禅在投降后,被带到许昌,封为安乐公。尽管不是君王了,但也是生活安逸衣食无忧,得到善终。是谯周救了刘禅,救了蜀地百姓和蜀国几万将士,何罪之有?刘禅有什么理由要杀他?


阿呆梦话


蜀国承丞相诸葛亮连年征战,和魏国交战,没有打下几座城池,在五丈原劳累病死,姜维接任诸葛亮军队,继续伐魏,劳民伤财,消耗国力,和钟会相战,汉中失守,退守剑阁,魏将邓艾令子邓忠引五千精兵为先锋,延山路度阴平攻打成都,邓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延山路度阴平攻打成都,邓艾父子趁江油城守将马邈不备,回家与妻李氏饮酒,攻入江油城,收降马邈军马,并以马邈为向导官,攻进成都,兵至绵竹,邓艾子邓忠及师篡被蜀将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打败,邓艾自引兵到,将绵竹城围住,诸葛瞻见救兵不至,引三军杀出,邓艾令众军放箭,诸葛瞻中箭落马,力竭自吻而死,诸葛尚于城上见父战死,遂策马杀出,死于阵中,守城三将,张遵,黄崇,李球三人,各引一军杀出,蜀兵寡,魏兵众,三将亦皆战死,邓艾因此得了绵竹,劳军已毕,遂来取成都,后主刘禅在成都,闻邓艾取了绵竹,诸葛瞻父子已亡,大惊,急召文武商议,光禄大夫谯周曰,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在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也,不如不投吴而降魏,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则上能自守宗庙,下可以保安黎民,愿陛下思之,次日,众议纷然,谯周见事急,复上疏诤之,后主从谯周之言,正欲出降,,忽屏风后转出一人,厉声而骂周曰,偷生腐儒,岂可妄议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后主视之,乃第五子北地王刘椹也,后主令近臣推出宫门,遂令谯周作降书,遣私署待中张绍,附马都尉邓良同谯周贲玉玺来雏城请降,从始至终都是谯周奏请降魏,刘禅也没有远大志向,只图苟且偷生,落一个消遥自在,所以,谯周降魏之言,正合蜀主刘禅之意,谯周不会被刘禅所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江龍入海


刘禅确实是接受了谯周的建议才投降魏国的,但这不足以说明他是“汉奸”。

我们习惯将投降者定义为卖国求荣,将宁死不不投降者定义为忠君爱国的典范。事实上,大多数投降者也确实如此,而那些宁死也不投降的人大多也都留下了很好的名声。但是,问题还得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投降的不一定就是错的,不投降的也未必就一定对。

比如说,西汉李陵孤军被围,如果不投降只能全军覆没,所以他选择了投降匈奴,难道我们说他不该投降吗?更何况我们后来知道他投降是权宜之计,只是因为汉武帝听信了谗言才断了李陵回归的后路罢了。再比如说,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他不跑也不投降,找了一颗歪脖子树上吊自杀了,现在又有多少人认同他这么做呢?不管是跑还是投降,都可当做是权宜之计,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现在说说谯周。

谯周是当时蜀国文坛的老大,有名的大儒,陈寿都曾是他的学生。就谯周的生平来看,虽然他从来没有当过管理军政的官,但是他很关心民生国事,也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者。历史上记载谯周的几件事我就觉得很说明他的为人。

第一件事是,刘禅当时喜欢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也喜欢声色犬马,外出游玩。谯周很看不下去,就写了个很长的折子递给刘禅,折子里引经据典,大谈先主刘备生前品德如何好,他的遗志是多么伟大,希望刘禅减少享乐,把心思都放在国事上。刘禅看了很受用,改正了很多,而且还升了谯周的官;

第二件事是,谯周非常反对诸葛亮屡屡北伐,因为这样很伤国力,百姓的赋税很重,生活质量很差。但是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刘禅明令禁止官员前去奔丧,谯周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去了五丈原。这说明,谯周不是再否定诸葛亮这个人,他也知道诸葛亮是为了国家发展着想,他们仅仅是政见不同罢了;

第三件事是,魏国攻打蜀国,邓艾直扑蜀国都城而来。刘禅因为听信黄皓的谗言,认为魏国不可能打得过来,于是不守城不布防。结果前方诸葛瑾战死,邓艾又天降神兵,打到了蜀国都城城下。这个时候,谯周劝刘禅投降,理由:现在的形势对蜀国不利,失败是迟早的事,早点投降也可保全许多士卒百姓的生命。

第四件事,如果大家觉得谯周是因为想苟且偷生,卖主求荣,才劝刘禅投降的,那我们看看蜀国投降后他是怎么做的。魏国灭亡后,司马昭封谯周为阳城亭侯,让他到洛阳任职,谯周走到汉中的时候就称病不前。后来司马昭派人去看望谯周,谯周与之交谈,连话都说不清楚,又没走成。等到司马炎称帝之后,又派人去催促谯周来洛阳,谯周没办法,这才去了洛阳。在洛阳的三年里,谯周一直称病在家休养,后来又以病重请求会封地休养,但司马炎不准。不久之后,谯周就去世了。

从上面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谯周是怎样的一个人。至于是不是别人眼中的汉奸,大家可以自己判断一下。反正在刘禅眼里,谯周是他尊敬的学者,他也认可谯周是个忠臣。投降之后的刘禅在魏国过得也蛮滋润的,怎么可能杀谯周呢?


围炉煮酒话春秋


首先,谯周说不上是汉奸。因为他没有出卖国家给日本,也没有出卖国家给美国。他仅仅是出卖了国家给曹魏。曹魏也是汉族政权。

现在问题的核心是,当时蜀汉降魏是正确还是错误?

有人认为,刘禅和谯周降魏是正确的,因为它避免了成都人民的伤亡。

按照这种理论,从古至今的一切抗战,包括岳飞的抗战,文天祥的抗战,史可法的抗战,都是错误的了。因为这些抗战,无一例外,都有大量的死亡。

有些人批评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是穷兵黩武。但从当年曹操和曹丕的伐蜀以及之后的邓艾钟会的伐蜀可知,蜀不伐魏,魏必伐蜀。诸葛亮和姜维北伐,虽未成功,但时时震动着曹魏的神经,使之无瑕组织伐蜀。如果没有诸葛亮和姜维,刘禅的政权别说四十年,就是二十年恐怕也维持不下来。

现在具体说一下刘禅和谯周降魏。

邓艾偷渡阴平,总共带了三万人马。绵竹城诸葛瞻有七万人马,足以对抗邓艾。而且诸葛瞻派人向东吴求援,东吴已派丁奉率五万军增援。在这里,诸葛瞻犯了两个大错误,第一,没有及时通报姜维。第二,没有坚守城池,而是贸然出战。

当其时,邓艾以三万兵力深入蜀境,利在速战速决,倘延以时日有被全歼的危险。于蜀汉,正是歼灭邓艾的机会。诸葛瞻以七万兵力对三万,倘深沟高垒,坚守不战,四外坚壁清野,断敌粮道,持以时日,魏兵不战自疲,待姜维和吴援兵到来,邓艾一鼓可擒。

诸葛瞻战死,其兵马按一半被魏军收编算,邓艾应已有六,七万兵马。此时成都城中,按刘禅之子刘谌所说,尚有数万人马。成都即为都城,必高大且厚实。倘君臣一心,凭坚固守待援,尚有可为。姜维之才,在邓艾之上。倘知信,必来救援。其他援兵也会到来。姜维来,在本土作战,胜邓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刘禅和谯周轻易就投降了。刘备的万丈雄心和一生奋斗付之流水。诸葛亮和姜维的赤胆忠心和殚精竭虑付之流水。换来的只是一句流芳千载的成语一乐不思蜀!

难怪诗人感慨,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欢迎点评。


WM晓奇


据说只能是据说,是对于蜀汉和三国历史很浅显的认知,谯周建议刘禅投降曹魏,那是因为当时谯周是个认清事实,敢说真话的一个人,和汉奸这个名词是打不上边的,刘禅虽然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并不是像孙皓那样的昏庸妄杀。

邓艾和钟会一起进攻汉中,钟会和姜维相持的时候,邓艾率领一支军队从阴平小路一直到了成都,当时在成都的蜀汉朝廷面对这魏军的包围,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去南方去孟获的地方避难,一种是到东吴去避难,说白了就是成为一个流亡政府继续存在,再刘禅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当时的一个有名无权的光禄大夫谯周,说出了各种利害关系之后,刘禅选择了放弃抵抗开城投降,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也就都是普遍的认为刘禅是个昏庸无能扶不起的阿斗,谯周是出卖自己国家利益的汉奸。但是在基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之下,谯周真的就是蜀汉灭亡的汉奸罪人吗?刘禅没有杀谯周到底是彰显了何种意义?在这里,笔者就带着大家的种种疑问,翻开这个历史性的谜团。

┃先简单了解一下谯周的生平履历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就是益州本土士族,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一个人,在《三国志·谯周传》中记载,当时的州府因为谯周的名气很大请他出仕,但是谯周不答应,州官就借着他老师和朋友的名义才让他愿意出来当官。谯周父亲早亡家中贫穷,长大之后就知道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也不说去找个事业,被人称之为“通儒”,赞誉谯周是通晓古今的儒士。诸葛亮领益州牧的时候封谯周为劝学从事,也就是教育局长之类的工作,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朝廷不允许私人去吊唁孔明,谯周因为跑得快才是第一个去吊唁的人,孔明去世之后刘禅加剧生活腐化,谯周上书进谏可以说是整个的长篇大论,彰显了谯周心存社稷的政治心态。国家因为屡次北伐,造成了国家经济的奔溃,人民生活质量非常的低,谯周和尚书令陈袛讨论国事,写出了《仇国论》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里就不在赘述了),谯周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态跃然纸上。

┃谯周因为说实话说真话做了历史背锅侠,谯周劝降并非卖国而是心存天下。

说到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投降,很多的人都把历史的罪责放在了谯周的身上,因为谯周做了投降派呗,不怪他怪谁?这也只是我们很多人片面的理解。邓艾围城的时候,蜀汉朝野上下都是想着逃跑,有说去东吴有说去南中,没有一个人想着要保卫蜀汉政权。从大家的言论中可以体现的是对蜀汉政权充分的一种失望,失望到了只有用逃跑才可以保全的一种境界。而当时的谯周指出里两点意见:

第一:投靠东吴就要称臣,根据当时的三个割据国家的实力而言,东吴迟早也是要被曹魏灭亡的当时的情况,魏国是最强大的,吴国也从来没有发动过要兼并魏国的战争,如果投靠了吴国以后吴国投降还要再次的向魏国称臣,与其两次称臣还不如一次彻底,还能为东吴做出投降后得到优待的榜样,在定程度上减少因为战争而导致的人民遭受苦难。后来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就提到了,蜀国被灭亡的时候百姓没有受到迫害主要就是谯周的功劳。

第二:逃往南中七郡,那个地方是蛮夷孟获的地盘,因为诸葛亮用兵才征服了,如果以一个亡国之君去了那个地方,肯定没有好日子过。再说了即使孟获接受了刘禅,带领的一班人等那么多人,肯定要加重了地方的赋税,时间久了是必定维持不下去的;而且很多人是在益州本地的,哪怕是东州和荆州来的人都在这里扎根了,又要迁徙到南中,会有人愿意去吗?孙权用建业迁都到了公安,也是反对声一片,后来就有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典故。

┃当时作为士大夫阶级来说,谯周的做法是因为国家的定义和天下的定义不一样的

谯周建议刘禅投降,在我们现在人眼中就是卖国贼,毫无血性的表现,然而真实的谯周并没有向石敬瑭和汪精卫一样的把国家的土地和民族的利益给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当时的天下是在黄巾起义开始都几十年过去了,天下纷争的程度用曹操的一句话到了“千里无鸡鸣的”境界。一般的读书人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谯周也是如此,作为通晓古今的“通儒”似乎已经看到了蜀国的命运和天下的走势。当时的国家是代表了几个别的集团利益,天下才是所有人的利益。而只有了天下的稳定统一,才能有天下人的安宁和安居乐业。蜀国和吴国都没有在当时能够到达统一的能力,所以在谯周的认知当中,统一是对于天下有利的,而能达到统一不在于谁当了皇帝,而是谁能将天下安定下来,这才是真正的心忧天下。用现在的理解可以认为的是谯周的建议只是集团兼并,不是股权转让。

┃谯周晚年安度,刘禅非妄杀之主,天下一统才是众心所望。

谯周在泰始六年病故,和刘禅这个安乐公是一年死的,两人都在晋朝的国度度过了晚年最后的时光。而因为谯周的一席话而导致了刘禅从一个蜀汉皇帝成了晋朝的安乐公,而刘禅并没有怨恨谯周,让很多人不解。其实当中的原因很简单,笔者个人认为刘禅这个历史人物吧,通过一系列的史料分析出,刘禅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没有残害过任何一个大臣。相比于曹操逼死荀彧和孙权逼死陆逊,刘禅没有做过任何一次逼死臣子的事情,所以说刘禅就不是那种喜欢杀人的人,他也就做不出那样的事情,谯周写了《仇国论》也没有被定罪。而且在三国当中人与人的关系,并非都是刀光剑影的存在,和我们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妄杀的只是极个别的暴君而已,并不针对所有的帝王。

综上所述:谯周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纷争多年的三国乱世,对于当时国家和天下的定义不同,谯周选择了天下也是证明了他是一个名士的作风,无论是任何人的任何学说对谯周的非议都是不愿意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而刘禅不杀谯周的原因是刘禅是个和平主义者,而谯周的言论和刘禅视不谋而合,只是刘禅作为一个帝王,他是不能说出来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路遥lgy


谯周绝对不是汉奸,咱们先简单了解下谯周的基本情况,贫寒家庭出身的谯周,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好学,一步步努力而走入仕途。纵观历史上对谯周的记载,没有一点劣迹的存在,他身上的标签大多是“朴实”“大儒”“才学”等一些褒义词。


谯周还是蜀国有名唱反调反对北伐的人,他认为北伐会耗费大量的国力,其实谯周的这个观点并不能把他打成反动派,不能说他和诸葛亮、姜维的思路相反就不对了。后世对他的印象不好,主要还是在蜀国危机时,他主动劝刘禅投降这个事。其实当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贻误战机已经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对曹魏的凌厉攻势是毫无准备的,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刘禅接受了谯周的建议投降。

有人也许会说刘禅没有骨气,后来他乐不思蜀的故事也证明了,还不如他儿子刘谌骨头硬。有没有从另一面看刘谌忠烈名声代价有多大?刘谌杀死了自己的妻儿,随后自杀!而他做了这一切之后,事情的发展却什么也没有改变。如果当时刘禅坚强的做垂死抵抗,那么不但他刘氏家族会被屠戮殆尽,全城的老百姓也会遭战火的洗礼死伤无数。谯周是审视大局之后,才做出劝刘禅投降的决定,以谯周这样有才能的人,难道不知道劝刘禅投降会被后世唾骂吗?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是他在看清形势后,不得已而为之。谯周自己背上骂名,却解救了蜀国大量百姓免于战火,随后没多久谯周就抑郁而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