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科研平臺抽枝拔節攀高追新,南京開闢創新大格局

一批科研平臺抽枝拔節攀高追新,南京開闢創新大格局

紫金山實驗室投資百億、信息高鐵網絡天地一體化、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引發海內外關注……建設創新名城,南京“頂天立地”“攀高追新”,瞄準重大科技前沿領域,深耕基礎研究,深化源頭創新,攻克顛覆性技術,搶佔戰略制高點,奮力開闢創新大格局。

“紫金山”上觸摸6G黑科技

4月17日,紫金山實驗室投資百億、信息高鐵網絡天地一體化、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引發海內外關注。全世界還在熱議5G,而在南京城南郊,針對6G移動通信的先期研究早已悄然展開。

4月9日,走進位於江寧區無線谷的紫金山實驗室,一樓展廳兩臺微波爐大小的“黑匣子”顯得頗為神秘。“這些試驗設備是小型5G基站原型,可謂我國5G技術的重要源頭。”紫金山實驗室研究員、國內首個硅基毫米波射頻芯片“863”重大課題技術負責人李連鳴說,東南大學尤肖虎教授團隊牽頭該實驗室通信領域研究,主導從3G、4G到5G的國家級重大項目,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為我國5G發展提供著核心技術支撐。

一批科研平臺抽枝拔節攀高追新,南京開闢創新大格局

“5G速率快、延遲低、連接廣,但至今仍未推廣,一個最重要的短板就是核心芯片匱乏、成本高昂。”李連鳴介紹,實驗室團隊短短兩年便成功研製出國內首款CMOS硅基毫米波全集成收發芯片,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卡脖子”難題,技術指標可與一些國際巨頭一較高下。他展示了這款芯片,看上去只有不到指甲蓋大小,“從芯片設計到封裝、測試,再到整套無線通信系統,在實驗室內實現了全部流程的閉環。”

“除了‘補5G短板’,實驗室的使命還有‘領6G發展’。”李連鳴說,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實驗室剛成立就率先啟動了6G移動通信先期研究。6G特點是採用毫米波與太赫茲等技術,實現衛星通信等天地融合全覆蓋,完成面向全應用的安全智能通信,傳輸速率將是5G的100倍左右,有望達到1TB/秒,從而使全息影像傳播、自動駕駛等成為可能。目前,尤肖虎教授團隊已在高效能大規模無線傳輸等核心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積累了一批適用於未來6G的基礎技術。

未來網絡裡有“南京造”

未來網絡是什麼樣?答案也在紫金山實驗室。

去年8月,紫金山實驗室揭牌,這是南京市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的首個標誌性項目,也是江蘇省以空前力度重點佈局的一座實驗室,由三大頂尖團隊領銜未來網絡、普適通信和網絡安全的最前沿研究。

紫金山實驗室裡有我國通信與信息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該項目由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牽頭,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圳電信研究院共同參與,帶頭人是紫金山實驗室主任、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

一批科研平臺抽枝拔節攀高追新,南京開闢創新大格局

“未來網絡將顛覆你的想象,遠比現在的網絡智能、快捷、安全。比如,家庭用戶將告別設置複雜的路由器,更加‘傻瓜’化。”在紫金山實驗室未來網絡總控中心,一名研究人員指著一排骨幹網級核心路由器介紹,網絡操作系統好比網絡的電腦,是各國爭奪的制高點,是網絡強國最核心的技術,現階段網絡操作系統陣營全部由國外主導。該實驗室團隊經過十餘年潛心研究,已成功研製全球首個支持300個城市1000個節點的大網操作系統,實現自主可控,已在中國聯通A網和青雲骨幹網穩定運行,相關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在大的網絡操作系統方面,我們已做到全球領先,現在要通過紫金山實驗室的努力,從2.0版本升級到3.0版本,要從跟跑、並跑到實現領跑。”劉韻潔透露,最近實驗室獲得一個重大突破,將於今年上半年對外宣佈一個新的網絡架構。

劉韻潔介紹,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將在40個城市建設133個邊緣網絡,高效承載現有互聯網業務,支持“互聯網+”國家發展戰略,滿足“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國家關於下一代互聯網、網絡空間安全、天地一體化網絡、人工智能等重大科技項目的試驗驗證需求,獲得一批超前於產業5-10年的創新成果,引領產業發展。

用“高精尖”蓄力未來

“原始創新、頂天立地、世界一流、不可替代”——紫金山實驗室大樓裡張貼的16字定位,書寫著這個年輕實驗室的壯志雄心。

成立近一年來,紫金山實驗室已初步集聚高端研究人員300餘人,其中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30餘人,在服務定製工業互聯網網絡、端到端可控軍民融合網絡、互聯網DNS應急響應系統、毫米波核心芯片器件、全球開放的擬態防禦示範網等前沿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初步規劃到2020年,科研人員規模將達2000人左右,相關研究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部分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近兩年來,像這樣“頂天立地”的科研平臺,南京在建一大批: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信息高鐵戰略項目落子南京麒麟高新區,併為此成立南京移動通信與計算創新研究所,規劃建設500畝面積的信息高鐵實驗場,這意味著,南京將成為國內衛星移動通信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中心;在人工智能領域,南京已集聚三四十家科研機構,包括圖靈獎得主、計算機科學領域泰斗姚期智院士領銜的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以及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和京東(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南京現有20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中,境外學科團隊佔11.4%,包括斯坦福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院所深度參與。

建創新名城,南京實施“121”戰略,其中“2”即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去年發佈的創新名城建設十大工程中,提出戰略科技引領工程,支持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戰略平臺,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明確“加強基礎性研究,深化源頭式創新,攻克顛覆性技術,搶佔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

重視原始創新,敢於向“高精尖”發力,南京正在開闢創新大格局,為未來贏取更多話語權。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新華報業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