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學生接班幹出好成績 看80後“創二代”玩轉傳統玻璃行業

策劃:吳江 統籌:孫晶 李卉

記者 莫謹榕 嚴藝文

穿過鄉道,穿過田野,一座座高大的廠房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就是位於潼湖生態智慧區內的吉明節能產業園。幾年之前,這裡還是一塊荒地,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一個佔地10萬平方米的集玻璃加工、幕牆加工、五金加工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基地,每年約有3億產值的玻璃、鋁合金幕牆、鐵製品等建材產品從這裡銷往全球各地,而這一切背後的“操盤手”是一個剛過而立之年的80後“創二代”、廣東吉明玻璃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冰。

2013年,年輕的吳冰從父親吳傑明手中開始接過吉明玻璃集團的“接力棒”。這個來自廣東湛江吳川的企業家早年從建築工人做起,在玻璃加工行業一干就是28年,當他把吉明玻璃集團交到吳冰手中時,這已經是一家初具規模的玻璃加工企業。然而,在新生代企業家吳冰看來,吉明玻璃集團還帶著初創期的“草根氣質”——產業分散缺乏統一管理、人員鬆散缺乏科學管理等。接班後,吳冰對吉明玻璃集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改革了工資體制推行信息化的管理體系,還將旗下各產業重新整合。如今,產業鏈更完整、產值更高的吉明節能產業園在吳冰的操刀下興建起來,代表著集團化、制度化、規範化的廣東吉明玻璃集團有限公司也正逐步建立起來。

23歲“創二代”接到建廠任務

廣東省深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廣東省吳川市第十三屆政協委員、廣東省青年企業家聯合會副會長……年紀輕輕的吳冰頭頂多個職務,讓記者頗為驚訝。他告訴記者,讓自己收穫最多的仍是廣東吉明玻璃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這不僅意味著傳承和革新,還意味著責任和未來。

吳冰回憶,接班的契機始於2013年前後。當時,由於業務不斷擴展,吉明原有的深圳加工工廠產能不足,父親吳傑明開始尋找新地方投資建廠。吳傑明看中了惠州市仲愷潼湖生態智慧區的優美環境和毗鄰深圳的便利,決心在當地投資數億元興建一個新的園區,這個新園區不僅佔地面積更大,而且將擁有更高端的生產線和更先進的經營模式。主業從深圳遷至惠州,創業28年的吳傑明萌生了順勢將吉明玻璃集團交班給吳冰的想法。

將吉明玻璃集團接力棒交給吳冰的想法並非一時興起,交班前,吳傑明對吳冰進行過一番不動聲色的考察。“從吳冰很小開始,我出門談生意,就常把他帶在身邊。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真觀察他,不僅對各種生意場合不怯場,而且對談生意也頗有興趣,比較尊重父母的想法,逐漸產生了培養他的想法。”吳傑明回憶,2012年,在一次父子的日常談話中,他試探性地問吳冰:“想不想做玻璃生意這一行”,沒想到吳冰爽快地表示“願意”。於是,吳冰接到了交班後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將吉明節能產業園從無到有建起來。這一年,吳冰年僅23歲。

吳傑明身上擁有著廣東人勤奮上進、敢打敢拼的特質。上個世紀80年代末,吳傑明揹著簡單行囊北上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做起了建築工人。在工地工作的過程中,吳傑明心明眼亮、心思活絡。他發現,玻璃加工利潤不錯而且還很有前景,於是東拼西湊了30000元,在深圳開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玻璃加工鋪子,從此與玻璃結了緣。

此後,吳傑明的玻璃生意越做越大,慢慢的衍變成一家集玻璃加工、幕牆加工、五金、傢俬、物業運營等產業的綜合性集團企業。

耳濡目染埋下接班“種子”

28年的創業路,吳傑明從一個20平方米的鋪子發展到現在,當中經歷的艱難挫折可想而知。吳傑明回憶,創業最困難的時候,他每天早出晚歸泡在鋪子裡,忙得吃不上飯。妻子也得在鋪子裡一邊照顧兒女,一邊處理店鋪財務。有一次,店鋪的玻璃把吳冰的膝蓋劃了一大道口子,妻子急的直掉淚,甚至產生了不做玻璃生意的念頭。

吳冰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以公司為家,與玻璃為伴。所以當談起交班時,吳冰幾乎沒有過多糾結,就爽快答應下來。“從很小開始,我就覺得我應該是要做生意。”吳冰說,小時候,課餘時間基本上是坐在媽媽腿上或跟在爸爸後頭看著他們工作,泡在店鋪和工廠裡度過的。上學住校之後,週末為了爭取更多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吳冰也會陪著他們外出見客戶、談生意。就是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做生意的種子早早地在吳冰心中生根發芽。

“我們常常看到國外有傳承多年的家族企業,我覺得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家族企業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除了講求工藝更追求精神,他們的接班人從很小開始就沉浸在企業氛圍當中,所以能更好地培養興趣和接班傳承。”吳冰說。

吳冰對做生意的興趣和天賦在學生時期就已有所展現。2007年,吳冰考入大學,他形容自己大學期間是一名不務正業的“壞”學生。上大學之後,自感已經”長大成人“的吳冰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做生意上一展拳腳,但苦於身邊的全是學生,難以發展訂單客戶。

有一次,吳冰在網上看到了某商學院MBA班的課程,他靈機一動:“如果能進入這些課程班學習,說不定能認識對做生意有幫助的人。”於是,吳冰向家裡借來學費,成為了當期MBA班最年輕的學員。吳冰雖然年紀較輕,但善於交際,虛心請教很快和年長的同學們混熟了。在同班同學的牽線搭橋下,吳冰接來了兩單工程,不僅憑自己努力賺取了學費,還鍛鍊了自己。

大刀闊斧整合分散產業

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吳冰藉著吉明節能產業園區建設的契機,對吉明玻璃集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玻璃行業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製造業,通過改革產品生產模式和經營模式來提高利潤,並沒有太大的空間,但通過對企業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能大大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吳冰說。

吳冰告訴記者,吉明玻璃從一個家庭小作坊發展起來,仍保留了初創時期的一些特點。比如,在吉明玻璃原有的管理框架當中,吳傑明作為董事長下屬管理著經理、班組長、工廠員工等。在日常工作安排時,吳傑明習慣直接找到經手人溝通,有的時候是經理,有的時候是班組長。而在派發績效獎金時,吳傑明也會根據日常工作的觀察分配工資多寡。

吳冰對新建設的園區裡的企業引入了一套新的管理體制——科學考核,責任到人、多勞多得。他制定了一套基於工作量的工資績效計算方法,以每個員工的工作量來計算收入,不再靠老闆的“感受”來發獎金,大大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同時,吳冰將原有各種產業及物業先分類整合再轉型成廣東吉明玻璃集團有限公司,這意味著,吉明將進階為集團化運作。“自2008年以來,吉明玻璃在擴張過程當中陸續投資了不少產業和物業,除了原有的多個玻璃加工廠外,幕牆加工廠、五金加工廠還有傢俱城、教育機構等。這些產業和物業分散在珠三角各地,‘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管理。”吳冰形容,在接班前,吉明旗下的產業就像衣櫥裡雜亂無章、沒有整理的衣服,主張成立吉明玻璃集團,就是要將這些雜亂的“衣服”一一整理清楚,並進行統一管理。

“老一輩創業家較少有規範化、制度化、統一化的經營管理理念,但社會和企業必然要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吳冰說,他目前正在推進的集團化管理,要將吉明旗下的不同產業和物業統一歸到集團下管理,統一管理後集團的管理成本會大為下降,經營效率會大為提高。

吳冰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野心”。受到運輸距離的限制,一家玻璃加工廠輻射範圍往往較為有限,玻璃加工企業要突破地域的瓶頸實現擴張,必須在產品落地當地設立工廠。這就意味著,一家玻璃加工廠的模式能否快速複製,關係到企業的擴張規模。“買地、建廠、買設備自然簡單,但要形成一套可快速複製的管理模式,就要從現在開始進行規範化、制度化的管理。”吳冰說,接班7年來,吉明玻璃集團化的推進已有很大進展,但離他的目標仍有不少差距。他仍在“招兵買馬”,尋找合適的管理人才組建團隊,為吉明玻璃集團的進一步擴展夯實基礎。

融合新老兩輩的處事方法

交班過程中,吳冰感慨:最難的是人脈的傳承。“財富的傳承、技術的傳承都很容易,只需要一紙合同,但最難傳承的是人,這裡說的不只是客戶、供應商,還包括員工。“為了讓吳冰更加順利地交班,吳傑明從很早開始就為吳冰鋪路,帶著吳冰和老客戶、老供應商打交道,但在吳冰仍表示,”人和人的相處總是講求緣分“,所以人脈是最難傳承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人脈圈。

出於積攢更多人脈的目的,自上大學以來,吳冰就積極參加各種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多個職務和榮譽加身,吳冰也逐漸有了自己的人脈圈。然而,走過了最初接班時的“人脈焦慮症“後,吳冰開始沉澱下來,“下一步,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家公司的業務上”。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企業掌舵人的工作總是繁忙而充滿變化的,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時間分配,對於接班的二代企業家來說是重要的一課。

對於接班後的表現,吳冰給自己打了65分,“剛剛及格,但離我心目中的理想狀態還有距離”。而吳傑明夫婦則給他打了85分,“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當然還希望再接再厲。”

吳冰說,最感謝的是父母親的包容。“在企業的運營上,和父母並非沒有矛盾,有時爭執大了甚至會吵起來,但大家都會把工作和生活分開。父親會對我的做法提出他的意見,但並不會強迫我去接受,這就是最大的包容。”

在吳冰看來,“老一輩”和“新一輩”最大的不同是人情世故的處理。“老一輩習慣通過情感去維繫客戶和進行企業管理,而我更看重通過制度化、科學化的方法來管理。”在採訪中,吳傑明也多次表示,既然把企業交班給下一代,就要相信他的能力和管理方式,“不能總是強迫他接受老一套,並不是說老一輩沒有能力,而是時代逐步會淘汰我們。”

和吳傑明的謙虛不同,接班七年多來,吳冰卻漸漸感受到“老一套”做法的可取之處。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在工廠車間和員工閒聊,一個員工不經意間說了一句,“我感覺這裡和我待的上一家工廠不太一樣,這裡沒有家的感覺”。

這讓吳冰開始思考,吉明玻璃集團從家庭作坊做起,一直以來都以廠為家,以前工廠在凌晨兩三點卸貨時,父親會在工人身邊手把手帶著他們工作,還常常和他們聊天。就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起了員工的歸屬感。父親創業20多年來,積累了一批陪伴他拼搏十多年的老員工,這些老員工不僅十分忠誠,而且很有拼勁。

“如今新一代工人和老一輩工廠工人又不一樣,他們更有個性,對工作環境要求更高。完全制度化、程序化的管理或許有些‘死板’,應該用科學方法進行考核,結合情感投入維繫員工,把老一套和新一套融合起來。”吳冰說。

對話創二代>>>>

吳冰:“父親不會阻止我做選擇”

說到接班,吳冰很感謝父親給了一個寬鬆的接班環境。讓我可以更加獨立面對風雲變幻的經濟環境從而得以學習到在逆境中成長的能力。在事業上,父母是公司的創立者;在生活中,父母是疼愛他的爸爸媽媽。兩代傳承的相處之道、經營之理,吳冰也有自己的獨特感悟。

堅守自己最正確

羊城晚報:現在創二代接班,常常覺得製造業很辛苦,不願意繼續從事製造業,您為什麼願意堅守制造業?

吳冰:前幾年我也會想,父母為什麼這麼保守。外面的世界變化很大,金融、互聯網、房地產等行業都很火熱,製造業並沒有那麼好做。但是當經濟下行的時候,你就會看到潮水退去,誰在裸泳。那時候,我也萌生了轉型賺快錢行業的想法。我跟父親談,父親給了我建議,他覺得這些行業風險太大,是不可持續的做法。

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年輕人想做?因為現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還未經歷低潮,所以他們覺得自己可以迎接潮流。我也接觸過一些當初風光無限的人,不少後來都消失了。經歷過經濟大潮之後,我看清很多,還是做回實業,堅守自己是最正確的。人還是需要經歷和磨鍊不要追求便捷的,要腳踏實地。

羊城晚報:您如何看待“富二代”這個標籤?

吳冰:我不希望被大家打上富二代的標籤。我父母生活很簡單,我的生活也是很簡單的。每天下班回家陪陪家人,我也不會刻意去追求奢侈的生活。實際上,對於企業二代,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因為我從小時候就開始和父母一起打拼,也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所以在物質上,我不會追求奢侈。

重要的是選擇權

羊城晚報:您和父母會因為企業運營而產生矛盾嗎?當你們產生矛盾的時候一般都會怎樣處理?

吳冰:我和父母不僅聊企業制度、管理轉型,甚至會聊行業轉型。父親的態度都會提出不同意見,可我覺得如果當時我真的要去做,他還是會全力支持。父親給了我一個非常寬鬆的接班環境,他會分析利弊,但並不會阻止我做選擇。也正是因為父親這樣的性格,讓我能冷靜地思考是不是真的缺乏可操作性,而不是一味說服父母接受我的決定。對我來說,選擇權真的很重要。

在生活中我會和父母經常溝通。像我父母,每天在生活中也會經常溝通工作。雖然在工作上會爭執,然而大家回家時還是好好坐下來吃飯。我們在生活中完成工作,但也把工作和生活分開。每個人的角度不一樣,但都為了一起把事業做好。

羊城晚報:作為企業家,您覺得和父母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吳冰:可能剛認識我的人覺得無論我外形、談吐都很像父親,但我覺得我有很多理念、思維方式都和我母親相似。父母常跟我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別人幫過我們,我們一輩子感恩;先學會做人,再做生意。我認為我們的差異在於,父母這一輩人在考慮事情的時候,往往喜歡從人情出發,我更看重製度化、科學化的管理方法。

羊城晚報:未來您會讓孩子也接班嗎?

吳冰:我更希望他自己選擇。我會把他帶在身邊,讓他感受做生意,再讓他自己選擇。如果可以,我希望他能夠成為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專家,比如醫生,律師,科學家,學者等。因為我覺得這樣子會比我們管理企業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