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市場,如何深入年輕人的內心?

年輕人喝茶的很少,究竟有多“少”,尚且查不到權威部門的數據,但只要逐一細數身邊的年輕人,我們就會發現喝茶的年輕人的確不多。那麼,茶葉營銷應該怎麼做,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喝茶呢?現階段的茶葉營銷至少有四個關鍵點要把握。

茶葉市場,如何深入年輕人的內心?

不要貪大,從影響一個人開始:為什麼要從一個人開始呢?影響一個人有什麼用?舉個例子,在很久以前,有一個住在海邊的小男孩在潮水慢慢退去後,發現海星躺滿在海灘上,他心疼極了,於是把一顆顆海星拋進大海里。一位路過的老人勸導小男孩,叫他不要白費力氣,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小男孩沒有理會他,而且一邊撿海星一邊說:“看,這顆海星的命運就不一樣了。”說完又繼續撿起一顆海星拋進大海,說:“看,這顆海星的命運就又不一樣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引導人喝茶也是如此,要去做一些小事,比如勸說一個人喝茶,教會一個人喝茶,傳授茶葉知識等。自媒體時代的營銷需要發自內心的鮮活實證或實例,需要有經得起考驗的強關係作支撐,茶葉營銷必須尊重這個規律,不要貪大,不要放衛星,要腳踏實地,先從影響一個人開始,然後讓其做口碑,逐步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茶葉市場,如何深入年輕人的內心?

不求別人,先從自己做起:有個富蘭克林的故事很有意義,值得茶葉界借鑑。十八世紀初,本傑明富蘭克林在費城經營報紙,他在看稿時發現發現搶劫等暴力犯罪大半都發生在晚上城裡黑暗的街道上,很少有人光天化日之下還膽大包天地攻擊別人。為了要讓身處的城市更安全,富蘭克林向費城政府陳情,希望在城裡最繁忙的街道上裝設煤氣街燈。政府拒絕了,因為當時的城市裝設街燈的寥寥無幾,且耗資不小。於是富蘭克林轉而求助當地的商人,請他們在自己的商店前裝設路燈,但每一個商人都拒絕了,認為這樣的花費完全沒有道理。想讓別人改變往往比較困難,因為人人都會觀望他人的做法。在這三萬餘人的城市中,他們都拒絕了富蘭克林,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自掏腰包在報社前裝設了一盞路燈。漸漸地,商店老闆注意到夜裡人們會聚集在富蘭克林報社前的街燈下。他們看到婦女匆匆地走過他們 店門口的黑暗處,來到富蘭克林那盞燈的光亮裡聊天寒暄。很快的,另一名裝設街燈的商店老闆也開始以此吸引夜裡的客人。讓他驚訝的是,他白天的生意也因此變得更興隆了。接著,一個又一個的店家都開始跟進。不久之後,路燈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而是小區守望互助的必需品,正如富蘭克林所預期的,他的報紙可以報道的罪案數大大下降了。富蘭克林用自己的行動影響了報社的一席之地,帶來了連鎖反應。茶葉界也是如此,與其很多人在開會批評年輕人不喝茶,不如每個人都像富蘭克林那樣,點燃自己門前的“路燈”,不停地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讓茶葉與年輕人的消費習慣無縫對接,持續不斷地深入年輕人的生活習慣,終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喝茶。

茶葉市場,如何深入年輕人的內心?

不要攻堅,從熟悉的元素開始: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很難,引導年輕人喝茶不能打攻堅戰,而是要從年輕人熟悉的元素開始。例如,情人節可以引導年輕人送茶,就是藉助年輕人熟悉且重視的情人節,將茶葉和玫瑰聯繫在一起,藉助這些熟悉的元素,讓年輕人有消費茶葉的衝動。做品牌的實質是搶佔資源,推廣茶葉也是搶佔心智資源。心智資源就是消費者對某一產品屬性知曉和認同的感覺。佔領消費者的心智資源,就是讓消費者一旦有相關的產品需求,就能夠首先聯想到自己的品牌。例如,年輕人聚會首選的多半不是茶館,而是品牌眾多的咖啡廳,去了咖啡廳再去選擇喝什麼。實際上,不少人去咖啡廳不一定是喝咖啡,可以喝茶也可以喝酒。例如,麥當勞既賣茶又賣咖啡,星巴克也是,並且還要開茶館,這些都是值得茶葉界重視的案例,都是從熟悉的元素開始,一步步引導年輕人喝茶。

茶葉市場,如何深入年輕人的內心?

用創新的方式去和年輕人溝通:另外,茶葉界要注意,不要動不動就拿五千年的文化區教育年輕人,而是要用一些創新的方式去和年輕人溝通,要為年輕人增加喝茶的“光環”,讓他們覺得喝茶也可以很時尚。不能總是拿客戶來增加自己的光環,而是幫助沒有光環、缺少光環的客戶增加更多的光環,讓客戶的品牌更加出眾,更引人注目,更值錢。在運用熟悉的元素展開茶葉營銷時,大企業拼的是“資本”,比如請個一線明星來做代言人,讓明顯熟悉的臉去吸引年輕人;小企業拼的是“智本”,通過大創新來提高品牌知名度,以吸引年輕人喝茶。茶葉企業大多規模小,應該在品牌營銷時適度採用聚焦原則。如果不能聚焦一個城市的年輕人,至少要聚焦一個城市的某個核心區塊的年輕人,以其在品牌接觸的時候就能打動年輕人,讓年輕人進入茶的世界。如何挖掘出“熟悉的元素”呢?不斷搜尋值得利用的元素,就像在咖啡廳賣茶一樣,這是在洞察年輕消費者習慣的基礎上,在茶的既有特色基礎上再創造新的特色,主動去吸引年輕人。

茶葉市場,如何深入年輕人的內心?

若是茶葉界都能懷著一顆正直的心,在他人疲憊之時,奉上“一杯茶”,為他人闡明人生的真理,講解人生的正道,以幫助其在十字路口做出正確決策,“一杯茶”也會變得更有內涵。記住,茶因人而變得有內涵,而不是人因茶變得有內涵,這個先後順序不能搞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