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達世界」第三期: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作者 | Amanda

環球旅行家

微愛訂製旅行創始人

想把周遊世界的故事講給你們聽!


歐洲人把連接比利牛斯山(The Pyrenees)與西班牙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一段路稱為朝聖之路。九百多年前,耶穌十二門徒之一聖雅各的遺骸從耶路撒冷運送到西班牙加利西亞海邊時,遭遇了暴風雨,一個路人為了維護聖雅各的遺骸,不慎跌入海底,不久後卻被許多貝殼托起。從那以後,埋葬著聖雅各的聖地亞哥成了繼耶路撒冷、羅馬後的第三大基督教聖城,而貝殼如同聖雅各庇佑信徒的象徵,更是成為了徒步的朝聖者們的信物。

「慢達世界」第三期: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每年春夏,都有很多人拜訪這條經典的線路,即使不是基督徒,也有那些寄希望於行走能帶給他們新的啟發的人,踏上朝聖之路。這段路途沒有走馬觀花的說法,不論男女老少,紮紮實實地丈量它,風光是額外的饋贈,心靈的陶冶才是真正的意義。

「慢達世界」第三期: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我從聖地亞哥附近的一個小鎮開車穿過去,本來只想親眼看看萬眾矚目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究竟有怎樣的神采,卻在下車的剎那,對自己的輕率感到一絲絲落寞——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太太,不停親吻腳下的土地,這個瞬間我大概理解她也許是在慶祝終於完成“使命”來到了聖地。當我看到教堂廣場上來來往往的揹包客,看到教堂裡齊齊整整的彌撒,看到美輪美奐鍍金的羅馬建築,看到或寧靜或急切或猶豫的行人來這裡擁抱屬於自己的“神”,所有的方式都變得合理、自然、妥當。那個老太,以及累得“大”字攤在廣場的姑娘,我都不以為意外,反而有很深切的感動。

「慢達世界」第三期: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慢達世界」第三期: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如果我在歐洲的行程預先安排的更寬裕從容,我應該徒步的。但那次僅僅和聖地亞哥萍水相逢也無妨,至少在執筆的此時此刻,我的內心依然風起波瀾,我還會再回去看看,用自己的腳步去走。哪怕沒有辦法一次完成,把這段路碎片成很多個片段,甚至是花費十年,我想嘗試站在教堂廣場,不是被別人的堅持震懾觸動,不是被教堂的富麗堂皇吸引,而是純粹的,藉助徒步、藉助朝聖的名義,慢慢和真正的自己重合,在內心尋得安寧。

「慢達世界」第三期: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那部《朝聖之路》電影,驢友們喜歡把它封為精神壯遊的圭臬。電影裡有四個朝聖者,荷蘭胖子為了減肥、能和妻子同床而來,加拿大女人為了戒菸,愛爾蘭作家為了突破寫作瓶頸,美國醫生為了圓死去兒子的夢想,他們在朝聖路上相遇相識,行走一個月,一起到達大教堂,在“朝聖者護照”上戳滿了每一個驛站的印章。他們在“世界之盡”(End of the End)

大西洋邊上的零公里,面朝大海,一個繼續腆著圓滾滾的啤酒肚,一個叼著習以為常的香菸,一個握著寫滿字跡的札記,一個把兒子的骨灰撒向大海。他們的朝聖,更像返璞歸真的迴路——追尋神在哪裡,不如先追尋自己在哪裡!

「慢達世界」第三期: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人的信仰一定是殊途同歸的,不管用哪種方式去作執念的出口,接受自己,就是圓滿。當我們在現代文明裡習慣信手拈來的雞湯、瀏覽複製別人的思考,然後擠在地鐵裡繼續玩手機,我們可能真的缺少一個出口,這個出口可能是一本書、一次旅行、一次幡然醒悟的對談……

如同電影結尾的美國醫生,後來放棄了別人豔羨的高薪職業,行走在開闊的世界各地,他的命題並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打開心扉,真正的接納與呼吸,不再為了生活跟自己較勁兒。這和我創辦微愛旅行的初衷一樣,先為打開世界,然後接納自己。

「慢達世界」第三期: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慢達世界」第三期: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我始終認為,即使沒有聖地亞哥朝聖之路的貝殼給你指引方向,只要心靈不迷路,每個人都很公平,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