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一生反清復明晚年終於悟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我們常看的關於清朝的電視劇中經常提到反清復明。事實上,清兵入關後,明朝的政權不斷南移,幾經變更,組織過多次抗清大戰,直到康熙年間才被徹底消滅。期間眾多文人名士,有殉國的,有隱居的,當然也有那組織參與反清復明的。其中,明末“三大儒”之一的,著名的思想家顧炎武先生,更是為此奮鬥一生,他曾加入南明政權,長期參與反清活動,還曾徒步千里多次到長陵、孝陵前哭泣,弔唁,被人稱為“避青先生”。

顧炎武出生在江東的一個名門望族,本名顧絳,從小被過繼給未婚守節的養母。養母帶著他白天織布,晚上看書,教導他學習岳飛、文天祥等人的忠義氣節。他曾想通過科舉考試入仕,但是屢屢不中,最後在二十七歲的時候,決定不再參與科考,轉而學習農田、水利、礦產、交通方面的知識,他認為凡是與國計民生有關的東西都需要去學習,要多推廣能做實時有用途的實學,反對脫離實際空談思想性情的學風。

清兵入關,崇禎自縊而亡,明朝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權,他被推薦加入南明朝廷,擔任兵部司務。對此他投入了滿腔熱枕,寫下關於軍制、田功、錢法、形勢方案的論文,為朝廷就軍事戰略、財政整頓、兵力來源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然而,他還沒有趕到南京上任,清兵就攻破了南明國都,並繼續南下。他的家鄉嘉定、崑山、常熟等地接連被攻破。他的親生母親、弟弟都被殺害,他的養母也殉國了。


於是,他改名為炎武,立志要反清復明。後來他又加入了隆武政權,參與了策動吳勝兆起義反清事件。他致力於聯繫徐淮地區的英雄,長年往返在各種抗清力量之間,想要糾集所有的義軍力量,尋找機會大舉起事。他與友人成立詩社,表面是談詩交友,暗地裡卻是悄悄從事反清活動。為表明要堅持抗清,每年的端午節他都會在門口懸掛一塊紅色的蔓菁,並在裡面塞一下蒜,然後再蓋上白布,布上寫著“避青”二字,意味著厭惡清朝,不想看到它。

由於他長期在外從事抗清活動,家中無人照料,他曾經將家裡的八百畝田地低價典當給一個葉姓富豪。後來他家裡的一個僕人見他常年在外,顧家也日益沒落,就背叛主人投靠了葉。兩人想揭發他反清通明的罪狀,以此置他於死地。於是他回到家鄉,秘密處死了這個僕人。但僕人的女婿和葉勾結,私自抓捕了他 ,逼他自殺償命。還好他的朋友們知道了這件事,通過多方幫忙,最後只以“殺有罪的奴僕”的罪名結案,救了他出來。

他為了結交各地反清人士,曾獨自一人遊歷各方,考察山川地勢。二十多年間,曾不遠萬里,前往山海關,憑弔古戰場;也曾兩次去北京長陵,六次去南京孝陵,弔唁哭泣,寄託對故國的哀思。直到晚年,見覆國無望,他才定居陝西。清朝多次派人勸說他出仕,邀請他參與編修《明史》,他的外甥等人已經在清朝為官,但他都以死拒絕了,表示“如果那樣做了,就不僅僅是學介子推的出逃,而是要像屈原一樣赴死了”。


顧炎武一生抗清雖未能成功, 但是他多年遊歷,親眼去看到了祖國的山河地理,見證了百姓的民生與國家的走向。他讀了萬卷,也行了萬里路,他將自己所學知識與親身感悟相結合,去思考怎麼發展一個民族,國家興亡與民眾的關係等,由此超越了簡單的忠君思想,大膽的提出了“共治”的想法,喊出了那一句振聾發聵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