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豹戰機誕生至今已達高齡,現在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素罄清


當然有必然存在,而且飛豹戰機的服役之路還長著呢。雖然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殲16戰機和蘇30戰機這種多用途空中武器,但殲轟7“飛豹”戰機的價值並未降低。

飛豹戰機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發,計劃讓這款飛機替代老舊的轟5戰機,滿足新時期的戰場需求。飛豹戰機的定位不同於殲10和殲11,它是一款承擔海上反艦任務的戰術轟炸機,能夠攜帶4枚反艦導彈。在上世紀,我們的海軍力量有限,僅靠水面艦艇和潛艇,無法達到理想的海防效果,飛豹應運而生。

飛豹戰機的反艦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它跟水面艦艇,潛艇相互配合後,可以形成三位一體的反艦能力。飛豹戰機的不足是空戰能力較弱,相比於殲16戰機這種既能打空戰又能反艦的飛機,飛豹需要護航戰機的跟隨保護。而殲16則可以自主完成所有任務,因此殲16的戰力更強一些。

除了對比戰力外,還是看成本和需求。殲16戰機雖然先進,設備好,但價格也高。飛豹經過改裝後的殲轟7A型,能夠更好地承擔作戰任務,但價格和成本都較低些。因此現有的飛豹戰機仍然可堪大用。

其實在攻擊機和轟炸機這個領域,世界各國都不急於更新飛機。俄羅斯的蘇24和美國的A10,AV-8B都是年頭很老的飛機了,服役了幾十年之久。現在美俄只是緩慢的列裝蘇34和F35B,也不打算真的完全取代老飛機。畢竟新飛機實在太貴了,損失一架頂好幾架老型號飛機。為了節約軍費,都是修修補補繼續上戰場。因此,從大趨勢看,飛豹的天空生涯還會很長。


兵說


飛豹正值當打之年,還得為國奮戰20年!

隨著我國軍事裝備日新月異的發展,軍迷朋友們的眼光也越來越挑剔,很多當打之年的裝備竟然成為過氣網紅,例如有了055就嫌棄052D、有了99A就看不上96坦克。在空軍這邊,隨著殲16列裝服役並且迅速形成戰鬥力,軍迷們就開始嫌棄兢兢業業的飛豹了。

飛豹:軍迷都是大豬蹄子!

說起飛豹,也算是身世坎坷。飛豹項目於上個世紀70年代立項,本來是作為轟-5的後繼機。項目啟動後趕上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軍費削減的大背景下險些胎死腹中。幸虧最高領導人的親自過問,才獲得經費艱難的完成研製。

飛豹於1988年首飛,歷經10年艱難試飛,客服無數困難,於1998年定型。飛豹本來是空軍、海軍共同投資的項目,但是由於空軍當時已經投資了用西方技術改進的強5M,對飛豹的需求沒有那麼迫切,在軍費緊張的那個年代,也就不再投資飛豹項目。海軍由於對遠海精確反艦打擊能力的需求比較迫切,就勒緊褲腰帶獨自推進項目。

飛豹能夠攜帶4枚反艦導彈,作戰半徑超過800公里。飛豹的服役使得中國海軍真正擁有了遠程反艦能力。飛豹載荷航程大、皮實耐用、航電系統性能也不錯,獲得了海軍的高度認可。空軍方面看到飛豹的優秀表現後,“好馬也吃回頭草”,也開始裝備飛豹。

見識了飛豹的“真香”後,空、海軍聯合投資推動了飛豹改進型的研製,這就是殲轟7A。軍型殲轟-7A於2004年服役,空軍型則在2005年交付。雖然在外形上變化不大,但新飛豹航電系統的升級可謂是脫胎換骨。上圖為殲轟-7A展示外掛武器,可以看到多種國產空地導彈以及制導炸彈和吊艙。即便此時我國已經引進了多用途戰鬥機蘇30MKK,但是較為先進的航電系統和豐富的彈藥種類,使得殲轟7A的對面打擊能力甚至還好於蘇30。飛豹和飛豹A總共生產了270架左右。

飛豹、飛豹A的成功大大鼓舞了西飛,西飛方面又研製了殲7B,希望以效費比的優勢再拿下空、海軍的訂單。但是此時技術水平更高、多用途能力優異的殲16已經發展成熟,於是殲7B在製造出一架原型機後黯然下馬,飛豹家族的故事告一段落。

長江後浪推前浪,飛豹被殲16拍在沙灘上。此時財大氣粗的中國空、海軍,已經不再扣扣索索的過日子,兜裡有錢了,眼界就高了。

飛豹雖然已經成為“過氣網紅”,但是它正值當打之年,遠未到退休的日子,原因有三:

1、目前我國空、海軍飛豹上機體實際上比較新,剩餘壽命較多。

飛豹雖然是上個世紀70年代啟動的項目,但是1988年首飛、1998年定型。而飛豹A更是2005年前後定型,飛豹A一直生產到2017年才停產,所以目前我國大部門飛豹都非常新,飛機年齡在十幾年甚至只有幾年,可謂正值當打之年。

飛豹在研製中廣泛參考西方軍機研製標準,機體壽命比較長,在4500小時以上,按照每年150-200小時的飛行時間,飛豹可以服役25-30年。而且與戰鬥機不同,飛豹這種以對面打擊為主的戰機,在任務飛行時動作較為平緩,大載荷的劇烈機動不多,對機體結構的消耗較小,所以壽命更長。俄羅斯方面已經服役幾十年的蘇24、蘇25還在使用,美國的A-10也沒退役,更年輕的飛豹自然也沒有早早退役的道理。

2、飛豹還是我國空、海軍對地打擊的主力,任務較重。

我國空、海軍長期以來以國土防空為主,因此在機種上以戰鬥機居多,具備對地打擊能力的戰機很少,長期以來都是以強-5這樣的機型湊合。目前強-5已經全部退役,飛豹就得扛起對地打擊的大旗,這也是建設“空天一體、攻防兼備”戰略空軍的要求。雖然更先進的殲16已經列裝逾百架,但是我軍在對面打擊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強、而且殲16還得分省承擔一部分制空作戰任務,這兩百多架載彈量大、皮實耐用的飛豹作為“炸彈卡車”,仍有用武之地。

3、飛豹也在不斷改進,承擔更多樣化的任務。

由於飛豹機體較大、載荷性能好,因此飛豹改裝的空間也大。我軍就把一部分飛豹加裝大功率電子戰吊艙、掛載反輻射導彈,飛豹搖身一變變成“咆哮豹”,在越來越講究的體系化的今天承擔著更重要的任務。

所以,雖然我們有了殲20、殲16、殲10C這樣的新銳戰機,但是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飛豹仍然是我軍不可或缺的主力戰機。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飛豹目前已經停產了,預計若干年以後肯定會被淘汰。

飛豹就性能來說已經過時,也沒有繼續改進的價值。

只是因為目前解放軍的新式戰鬥機數量不足,飛豹才繼續服役,實際上是充當海軍攻擊機的任務。

即便如此,飛豹的研發過程也是極為痛苦的。


薩沙發一篇我寫的文章,給大家看看。

飛豹的心臟花費了30年和700億人民幣?這筆錢沒白花

飛豹的心臟花了多少錢?說出來嚇死你,整整700億人民幣。這筆錢還不是在今天國力強大時候花的,而是毛時代困難時期。聽薩沙說一說吧。

飛豹的項目成立於1973年。研究剛剛開始,就遇到了根本性問題,沒有適合的發動機。

第2年的西沙海戰,體現了我軍海軍航空兵實力的虛弱。我軍海軍是在沒有空中掩護下,艱苦戰鬥的。如果當年南越空軍果斷使用F5E戰機來進攻,勝負還很難預料。

當時我國空中力量,不足以執行這樣的任務。轟5、轟6速度太慢,強5航程又太短。現實告訴我們,飛豹要儘快研究出來。

以當時中國的科技和工業水平,根本不能解決發動機問題。

這樣拖到1975年,由周恩來總理拍板決定引進。

周恩來當年這麼說: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飛機沒有心臟怎麼能行呢?

中蘇關係惡劣,中國決定從資本主義國家引進。這也是二戰後,中國戰鬥機首次使用西方動力裝置:羅爾斯·羅伊斯 斯貝MK202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

我們購買了50臺成品發動機和全套設備,合同金額接近10億人民幣的費用。

這個數字是極其驚人的,相當於今天的700億人民幣。

不過,參加研究的我國科學家都認為,這筆錢沒有白花。

研究工作到80年代初期,正趕上改革開放大潮,軍備發展放在第二位。

飛豹項目一度下馬,到1986年才恢復。

1999年,因國慶閱兵需要,急需一批飛豹參加。但渦扇-9發動機還沒有研發成功。無奈之下,只得將庫存超過20年的發動機安裝在飛豹上。

英國佬的技術是過硬的。這批發動機放上試車臺,一調試就立即可以正常工作。試飛期間,這批發動機從沒出過問題。

資料中寫道:我們通過仿造斯貝發動機,掌握了大量國內以往沒有接觸過的先進工藝和技術,包括金屬噴漆、真空熱處理等12項世界先進水平技術和46項國內先進工藝技術,更重要的是學到了項目管理、質量控制、壽命考核等內容。

到了2003年,渦扇-9發動機才真正仿造成功,前後高達30年時間,花費的資金何止700億人民幣。

而渦扇-9發動機也就是性能和可靠性不低於斯貝而已,並沒有本質性的突破。

很多人譏笑印度研究光輝花費20多年,哪裡知道這方面的難處。

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壓斷脊。


薩沙


當然有存在的必要。飛豹它還不能叫高齡老人家,大部分殲轟-7還正處於壯年,處於服役年限內性能發揮最優的時候。說到這我就想說一句啊,男人是自己有錢了變成大豬蹄子,軍迷是國家有錢了變成大豬蹄子。近年來我國腰包鼓起來了,裝備更新換代加速了,一款裝備還沒火幾天,又有新裝備出來,然後成了過氣網紅。最新一批殲轟-7A才停產沒兩年呢,這就成了高齡老年機。


其實殲轟-7和國際上它的兩個主要同行相比,年齡還更小,算是一個後生。目前世界上有名的戰鬥轟炸機有兩款,分別是俄羅斯的蘇-24“擊劍手”和英國皇家空軍的ADV“狂風”戰鬥轟炸機。前者擊劍手1970年首飛,1974年服役。後者狂風1974年首飛,1979年服役。這兩位都算是老選手了,已經停產n年,最新一批服役也是n多年前的事了,但卻依然活躍在各自的軍隊之中,是各自空軍對地攻擊的一把利劍。

相比之下飛豹是1988年首飛的,中間經歷軍轉民下馬,空軍撤資等各種坎坷,吭哧吭哧敲了8年到1996年才加入中國海軍。飛豹雖然是後來者,但其實和國外的兩個前輩相比,並沒有後起之秀的感覺。飛豹在設計之初注重的就是轟炸,遠程打擊海上目標,所以它選擇了擁有極佳的燃油經濟性,但卻推重比不大的渦扇-9發動機。這種做法是典型的用機動性換航程。不過對於一款戰鬥轟炸機來說,這種做法的確比較明智,。因為戰鬥轟炸機壓根就不是用來制空的,它的目標是地面裝甲集群和軍艦,它要的就是跑的遠,打的狠,所航程和載彈量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空戰的機動性。

飛豹載彈量巨大,機翼下方掛著反艦導彈

飛豹在服役中的表現其實想當出彩,800公里的作戰半徑,可以攜帶遠程反艦導彈,同時擁有較為先進的雷達系統,讓海軍第一次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遠程反艦能力。空軍看到這款自己曾經放棄的戰機現在這麼優秀,對比了一下自己手裡沒有航電,還腿短的強-5,相當心酸。於是檸檬精上身,也中了“真香定律”,在飛豹服役後轉而掏錢和海軍搞起了飛豹的改進型號殲轟-7A。殲轟-7A是2004年才開始服役的,也才飛了十幾年,還正處於壯年。

殲轟-7A座艙比蘇-27還更有科幻感

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飛豹的研製歷程其實是比殲-10早不了多少。飛豹是70年代立項,而殲-10是八十年代初;飛豹首飛是1988年,殲-10是1998年首飛;飛豹是1996年服役部隊,而殲-10是2004年。飛豹比殲-10僅僅只早了10年不到。而且,飛豹的改進型號,也是現在的主要服役型號殲轟-7A的服役時間還和殲-10的服役是同一年,都是2004年。最早的一批飛豹都只比殲-10大十歲,改進型號還和殲-10同齡。但是大家都再說飛豹高齡,卻認為殲-10是新銳戰機。
飛豹的這種翼型是二代機常用的後掠翼,不過角度不大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我覺得最大原因就是外形設計!飛豹是我國第一款完完全全中式風格的戰鬥機,是我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的集大成之作。它採用兩側進氣,上單翼後掠翼單垂尾設計,有著典型的二代半戰鬥機,這讓人一看就覺得這是一款老飛機,再加上我國武器更新換代加快,重點宣傳新銳的殲-16戰鬥轟炸機,更讓人以為飛豹已經年邁,將全面被殲-16替代。其實,這只是一種錯覺,飛豹是二代半沒錯,但是是非常新,非常好用的二代半,蘇-24和狂風也算二代半,而且是老掉牙的二代半,蘇-24和狂風都還在飛,更年輕的飛豹怎麼會提前退役?
咱們近年來發達了,可也不能浪費啊,飛豹還能替祖國服役好多年呢!況且它的航電系統已經得到巨大提升,只要保證升級,可以20年不落後,反正它也不用拼機動性。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不僅能看到殲-16,還能看到飛豹。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空軍打群架的方式已經很明瞭了,殲-20敲門,殲-10,殲-11,殲-15,蘇-30,蘇-35衝進去制服對手,飛豹和殲-16負責砸東西,最後轟-6再來一把火,把敵方燒個精光。


赤焰噠噠噠


戰鬥轟炸機,總是有一點問題吧,歐洲“狂風”,中國“飛豹”,不是戰鬥性能不佳,就是低空飛行不好,鹹受到責議與詬議,“飛豹”自入役以來,也是這樣,因對空飛行性能表現不盡人意,批評之聲一直不斷,當年入役時,可是滿滿威風,航程遠,載彈量大,海航用得相當之好。拍下電電影《沖天飛豹》,配套引進英國技術,解決了發動機問題,實現了完全國產化,裝備規模也達到了200多架,與殲-8出擊,成為空軍現代化象徵。如今是不行了,手中有了殲-16,都在討論它何時退役的問題,其實經過一再改進升級的“飛豹”還不老,還能飛行一段時間,在電視畫面上,我們總能看到。空軍使用裝備,講求效能,每能發揮每型戰機的最大效率,不會有了新的,就把自己的心愛的裝備視如敝履,裝備全在自己如何使用,看對誰就是了。

★鬥法“鴨嘴獸”。飛豹是如何練成的?每年“金飛鏢”比賽,練成了精英王牌,迎戰“航空飛鏢”,2017年力壓蘇-34一頭,信心大增,2018又將其威風打了下去,人或不解,為何改自蘇-27的蘇-34,為何生生不敵2++的“飛豹”?其實我們的“飛豹”出世晚,在技術上本來就按三代設計的,比如航電水平並不比蘇-34差,加之機動靈活性要高些,低空低速性能也好得多,迎戰蘇-34,還是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所以用起來得心應手,不足的方面,如防區外攻擊,還沒有隱身的攻擊導彈。針對“航空飛鏢”的課目,海航精心組織訓練,勝了“鴨嘴獸”,也毫不奇怪。

★自成一家。空軍作戰體系已練成,在體系內,殲轟-7還有莫大的威風,該出場即出陣,總有出場機會,“飛豹”有“飛豹”的優勢,經過多年改進,在技術上已經成熟起來。現在網友們嫌它在技術上老舊,不如殲-16好使。殲-16是好,夠有多貴呀,裝備批次稍晚一些的殲轟-7,還沒有使用多長時間,我們要將其潛力挖進,要把它用出好來,更在訓練上下功夫,在體系內多做文章,如“航空飛鏢”比賽,不正能說明問題嗎?航程與載彈量,正是“飛豹”的優勢。

★講好“飛豹”故事。我們知道,“飛豹”沒出口,不是因為性能不好,而是威力足夠大,軍事發達國家不要,傳統出口對象沒有需求,因而只能為我軍裝備。本來研製之初,即為我軍而設,不能說沒有出口,就說“飛豹”有多差,經過多年研習,把“飛豹”的妙招和絕招,用對了地方,正自大有用場。講好“飛豹”故事,要見了精彩,才會滿意而歸,開啟光榮歷史,“飛豹”也是不辭的。用於三海,提戈上陣,每能見之頻頻出動,編成內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練成者都是功夫上乘。如WS-9“秦嶺”經過多少年的濡養滋潤,已經做到了極致,拉動航空產業升級,多具苦辛;傳說殲轟-7B,參加國際比賽,表現出極俊的功夫,受到多國青睞等等。


魂舞大漠


高齡?飛豹的最新量產型殲轟-7A2005年才服役,到現在不過13年。而且殲轟-7A剛停產沒多久,最後生產的機齡才短短几年而已,這就叫高齡了?當天上下金子呢,新機說不要就不要了。

說飛豹之前我要先說點別的。不可否認,中國這些年來軍事發展確實比較迅速,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已經可以“為所謂為”。網上最新浮躁情緒越來越多,總有人在出了新裝備之後全面否定以前的裝備,甚至揚言把舊的應該馬上全部淘汰。比如:我們的002快服役了,明天就有人要開始想著處理掉“遼寧”艦;今天殲16服役了,有人就開始說飛豹已經是“老傢伙”該退役;明天052D又下水一艘,馬上就有人說留著052和053都是浪費錢。現在網上這種浮躁的言論越來越多,都是一些極端且不切實際的想法。任何裝備和技術的發展都是需要時間和金錢的,不要總想著“喜新厭舊”和“目中無人”,中國還沒到滿地撿金子說不要馬上就可以扔了的地步。

你可能覺得殲轟-7是一款“老爺機”,其實他一點都不落後。殲轟-7從字面上就能看出來,他並不是一款戰鬥機,而是戰鬥轟炸機。他跟F-111、英國“狂風”和俄羅斯蘇-24屬於同一類飛機,空戰能力其實是很弱的,重點突出的戰術轟炸和中短程對地攻擊任務。特別是改進的殲轟-7A,內部基本大換血,從機體材料到航電到飛控可以說能換的都換了,可以說是二代機的機體三代機的電子水平。武器的掛載也是呈現多樣化,除了常規炸彈外還可以攜帶精確制導炸彈、巡航導彈、反艦導彈等等多種武器,在加掛低空導航吊艙和光電瞄準吊艙後可以實現全天候精確打擊能力。最大載彈量從以前的6噸增長至9噸,達到了蘇-30的載彈水平。所以你說飛豹弱嗎?只要我們靠殲10/11/20他們拿下制空權之後飛豹就可以"為所欲為,可以各種姿態的虐對方海上和地面力量。敘利亞戰場上俄羅斯還在使用更老舊的蘇-24

而且即便殲轟-7A空戰能力比較弱,但是別忘了我們周邊的有些國家那些機型比飛豹還要渣。比如東南亞某些國家裝備的米格-21、蘇-24、蘇-22等等,這些戰機不僅生產時間早,而且中間都沒有經過什麼升級,真是“原汁原味”的二代機。現代化的殲轟-7A攜帶空空導彈在預警機的支持下對付他們綽綽有餘,連殲10這些都不用上。所以殲轟-7A無用武之地嗎?

還沒說完,殲轟-7A可不止用於對地作戰,還有電子戰型的“咆哮豹”,可以掛載電子戰吊艙和YJ-91反輻射導彈。從功能上講類似於美國的EA-18“咆哮者”電子戰飛機。

彆著急,殲轟-7飛豹有著逆天的航程,要知道當年飛豹可是唯一一種不加油就可以往返南海的戰機,這個意義對當時來說有多重大。殲轟-7自身最大航程就達到3600公里,攜帶4枚YJ-82反艦導彈和2枚PL-5空對空導彈再加掛副油箱可以達到近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應對第一島鏈內的攻擊任務綽綽有餘。下圖為攜帶反艦導彈巡航南海的飛豹

具備先進航電、可掛載精確制導武器、可掛載電子戰吊艙、大航程的一款優秀戰鬥轟炸機就這麼被你們踢出去了?竟然用“有存在的必要嗎”來形容他?在俄羅斯舉辦的“航空飛鏢”競賽中殲轟-7A曾經擊敗過蘇-34戰鬥轟炸機。而且殲轟-7A是2000年初才開始量產的,整體機齡才不過15年左右。而且前段時間才開始停產,最後生產的這些殲轟-7A機齡才不過2-3年而已。要知道戰機的壽命只要維護得當可以達到20-25年,殲轟-7A根本還沒達到壽命,難道就這麼不要了???可能有人把我們想的太土豪了,幾百架加起來幾十億美元說不要就不要了。

這個問題我猜肯定是因為殲16的服役所以瞧不上飛豹了。關於殲轟-7保留的問題,就算拋開上面我們提到的性能因素,最直白的就是時間和錢。我們性能更優異的殲-16已經開始大規模服役,但是要替換數量達到250架的殲轟-7是需要大把的時間和錢的。我們就以殲-16每年35架的速度生產,那麼替換完這些殲轟-7需要7年的時間。我們一下把殲轟-7A都退役掉,那麼這7年咋辦呢?編制空著嗎?飛行員也不用訓練了?戰備值班也不要了?還有錢,一架帶有源相控雷達的殲-16重型機價格不會低於5000萬美元,一次性全替換下來需要100多億美元,相當於我們一年國防預算的10%。這個數字太可怕了,要知道我們的國防支出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特別是航空母艦核潛艇這些“吞金巨獸”,還要發補貼、伙食、裝備保養等等,不可能在一個裝備上投入10%的預算。所以即便飛豹沒有殲16那麼優秀,那麼也不可能一次性全替換掉。


雛菊西瓜Peterpan


飛豹,對我國來說是好飛機,是第一種進攻戰鬥機。1998年航展才知道中國有飛豹戰鬥機,聽到這個名字作為小軍迷就興奮了好一陣子,以為飛豹是蘇30的仿製版。看了之後才知道,不如蘇30,雖然這樣也是著實喜歡,因為軍迷最愛是國產,也表現了愛國情懷。雖然現在中國兵器實現井噴,當年哪怕對個小道消息,也會興奮很長時間,談論特有勁兒。

飛豹戰鬥機對中國來說是個突破,終於有了進攻力量。空軍就是有翅膀的軍隊,是打出去的軍隊,這才是實質。俄羅斯有專門的力量叫防空軍,美國有專門的力量叫國民警衛隊他們才是防空軍,以前的東部空軍就是他們的角色。所以中國才有了攻防兼備,中國空軍防了幾十年,因為沒有進攻武器。中國空軍特別渴望,空軍海軍都是這樣。防空軍可以稍微次一點,因為是體系作戰。而進攻部隊不一樣,自己就是個體系,雖然有配合,但是要薄弱得多,所以戰鬥機必須強大。美國因為實力原因,他們的國民警衛隊,也裝備了F22,表現出了實力和能力。

飛豹總設計師陳一堅相當厲害,飛豹A總設計師唐長紅,還是運20的總設計師,應該還是轟20的總設計師,他們都是中華脊樑。他們設計的飛豹戰鬥機,是中國空軍的主力,數量在300架左右,有多種用途,對地對海攻擊,電子干擾,都是強項,而且有自衛能力,不像戰神轟炸機,必須護航。飛豹戰鬥機讓我們驕傲了十幾年,能夠全面攻擊,只有飛豹。雖然中國引進的蘇30,畢竟是俄羅斯飛機,性能挺好,也有不少缺點,畢竟不能自由升級。雖然殲16現在來接班,但豹哥並不老,還會志在千里,第一,護衛著中國的海空,第二,是一把利劍,斬向敵人的蒼穹海疆土。



大志遠思想空間


還是有必要的,因為戰機的迭代並非想象的那麼快,飛豹屬於戰鬥轟炸機,主要任務是對海和對地攻擊!雖然我軍現在裝備有蘇30MKK和國產型號殲16,且性能相對於飛豹要好不少,但是蘇30數量有限,殲16剛剛開始批量製造,除了穩定性需要時間磨合之外,產量一時也難以滿足需求,更何況飛行員訓練也需要時間,所以在數年之內,飛豹還是我軍重要的攻擊機!



飛豹的技術水平,在現在看來並不是很落後,要知道,最新型號的殲轟7A基本上是跟殲10戰機同時出現的,也正是因為殲10搶奪風頭,新飛豹才沒有引起人們過多的關注,而實際上,新飛豹相對於老款有著脫胎換骨的進步,很像轟六K與老轟六之間的關係。



之前,由於雷達水平的限制,執行轟炸任務時,飛行員的目視很重要,所以空軍的對地攻擊要求轟炸機設計成雙座並排的樣式,海軍則要求串聯樣式,結果導致空軍一直沒怎麼裝備飛豹,而新飛豹換裝了三代雷達,有足夠的對地攻擊能力,不再需要飛行員的目視瞄準和投彈,所以自此空軍接納了飛豹作為中程轟炸機使用,除此之外,新飛豹使用了更先進的製造工藝,改進了氣動外形,並升級了電傳操作系統,使戰機的機動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雖然現在主流早已經是三代機,像F22殲20這樣的四代機也不再是珍稀物件,然而對於轟炸機來說,其更新換代並不像戰鬥機那樣緊迫,我國周邊像俄羅斯等,也一直在使用蘇24這樣的老式轟炸機,所以從先進程度上來說,飛豹還是很可以的。

不過飛豹飛機摔得比較多,確實是一個問題!


博士講軍事


有,起碼在目前這個戰役環境下,殲轟-7A在海空軍都還有其特定的作用,在海軍航空兵部隊還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目前,殲轟-7A飛機在海軍航空兵承擔的戰術任務相對比較簡單,是將其作為A2/AD任務的重要一環,攜帶YJ-83K型反艦導彈前出東海與南海海面,承擔攔阻強敵的由航空母艦為核心編組特混艦隊逼近攻擊陣位的任務。

由於中國空軍在反艦作戰任務中的長期缺位,新世紀以來(起碼截止目前),我國比較可靠的、完成全訓的對海攻擊空中兵力實際上也就是三大艦隊各2個團(軍改後好像改成旅了)的殲轟-7A與1個團的轟-6M(北海艦隊欠一個團)。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來殲轟-7A在海軍裡到底有多重要了——在中國空軍還未大規模開展對海攻擊課目訓練、殲-16戰機也暫時未能裝備海軍航空兵之前,殲轟-7A在海軍中的戰術地位就四個字:無法取代。

至於空軍,殲轟-7A承擔的任務相對比較多元一些,包括但不限於近程空中即時支援(一般攜帶火箭彈或者集束炸彈舔地)、淺近縱深戰場遮斷(一般攜帶精確制導彈藥與集束炸彈用於攻擊地面敵軍的後續梯隊與補給/後勤節點)、戰役縱深遮斷(一般攜帶精確制導彈藥用於攻擊地面敵軍戰場後方的行軍縱隊與重要戰役/戰略節點)。其實殲轟-7在執行後兩種任務時的性價比較高,在敵方的防空力量不強的情況下,其戰場生存力也能說得過去。

儘管伴隨著殲-16飛機的逐漸服役,這兩項任務有很大的概率以後要交給殲-16完成,但在南部、西部邊境地區殲轟-7還是有很大的用武之地的。估計空軍的殲轟-7A飛機起碼要一直服役到21世紀30年代了。


軍武次位面


飛豹戰鬥轟炸機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1973年)開始進行相關項目論證和技術研發工作的,從這一研發時代背景來看,屬於典型的第二代向第三代過渡的戰機產品,以當時最急迫也是國防建設中最薄弱的對海、對地攻擊能力為主要戰技性能來開發的。

當年的海軍真是弱,都是一些051型驅逐艦撐門面,剩下的053型護衛艦用今天的標準來看都是小船小艦,基本上反艦以艦對艦導彈+火炮為主,防空更是薄弱,幾乎全部依靠高射炮。面對敵方(當然你也知道敵方是指什麼)的八八艦隊、兩棲編隊或者航母編隊,更需要從空中發動導彈打擊,從而構建我們自己的空中打擊力量。

面對這種需求,飛豹採用雙發動力配置,而且選用的是英國羅羅公司許可生產的斯貝Mk202發動機,這款發動機也是美國F-4戰鬥機標準動力。動力強勁,再配上上單翼大後掠單垂尾總體氣動設計,確保起飛重量達到27噸,依然能夠達到1.7馬赫數,且最關鍵的是航程幾乎超過了但是空軍和海軍所有戰鬥機,達到了3000km,最大掛載能力達到10噸載荷,作戰半徑800-1500km。

當飛豹1988年首飛成功,1998年公開展示亮相,就向世人宣示了我國形成了有效空中打擊力量。飛豹搭載C-802空對艦導彈,一架搭載4枚,低空掠海飛行,長途奔襲,這樣就能夠對敵方艦隊形成一定的突擊能力了。

之後進入21世紀了,這款70年代設計的戰鬥/轟炸機也就開始慢慢的落後了,當然這種落後是相對於我國其他新機型以及大國空軍、海軍裝備建設而言的。

周邊國家開始慢慢出現了第四代戰鬥機,海軍艦艇也開始配置宙斯盾遠程防空探測+標準II/III中遠程艦空導彈系統,在這種防禦網絡之下,缺乏隱身能力、信息化、網絡化作戰能力飛豹就慢慢的乏力了。

不過我國現在的對海對空作戰能力都是有了質的提升,四代機也已經服役,這些戰機都是多用途的,可以代替飛豹執行同樣的任務。

所以,正是應了一句古話:“長江後浪推前浪”!老兵不死,只會慢慢的凋零。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如想了解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老鷹航空堅持原創,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