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真實的“狸貓換太子”事件

“狸貓換太子”的事情在民間盛傳很廣,無論是在戲曲,小說或者其他文藝作品中都有演繹,戲曲中大致的情節是這樣的“北宋宋真宗時候,皇后已經故去,尚未再立皇后,當時真宗的兩個妃子劉妃和李妃都懷了孕,很明顯誰生了兒子,誰就有可能立為皇后。劉妃恐怕李妃生了兒子被立為皇后,與宮中太監郭槐設了一條毒計,他們買通接生婆尤氏,趁著李妃分娩時人事不知之機,將一狸貓換走了剛出世的孩子。劉妃命宮女寇珠殺死孩子,寇珠於心不忍,暗中將孩子交給了宮中宦官陳琳,陳琳將太子裝在送飯的提盒中送到了八賢王處,由八賢王撫養。宮中宋真宗看到狸貓,以為李妃產下了妖物,一怒之下將其打入冷宮。不久,劉妃也生了兒子,被立為太子,劉妃被冊立為皇后。然而六年後,劉後之子病夭。真宗無有子嗣,便從最近的關係統尋找繼承人,最後將其皇兄八賢王之子(實為當年被換走的皇子)收為義子,並立為太子。

歷史上的真實的“狸貓換太子”事件

一日,太子在寇珠安排下在冷宮與生母李妃見了面,劉後得知後,拷問寇珠,寇珠害怕觸階而死。劉後怕李妃給自己帶來隱患,在真宗面前進讒言,讓真宗下旨將李妃賜死。但是宮中太監不忍心害死李妃,就私自放出了李妃並送往陳州。李妃在陳州生活非常窘迫,住破窯、靠乞食為生。這時包拯在陳州放糧,得知了真情,將李妃帶回了開封。此時,李妃的兒子已經做了皇帝,即宋仁宗。包拯找機會將李妃帶進宮中,李妃才得以與自己的親生兒子見面,並說出了真相。後來,包公又設計讓郭槐供出真相。這時候已做了太后的劉氏知道事情已經敗露,恐懼之下自盡而死。”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狸貓換太子是什麼樣?據歷史記載,據史書和有關筆記記載,民間傳說中的劉皇后,真名叫劉娥,是嘉州刺史劉通的女兒,因其父早逝,嫁與銀匠龔美為妻。一個偶然的機會,龔美為巴結皇家,將自己的妻子獻給了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趙恆(即後來的宋真宗)。兩人感情甚篤,如漆似膠;後被宋太宗(趙光義)拆散,然暗中仍有往來。太宗死後,趙恆即位,是為真宗,於是將劉娥接到宮中,封為美人,頗得真宗寵愛。皇后死了,真宗想利用這個“空缺”讓劉娥當皇后,因大臣的強烈反對而作罷。此後三年,劉娥連升三級,由美人至修儀,再至德妃,達到妃嬪中的最高地位。終於,在真宗44歲那年,劉娥正式被冊封為皇后。

歷史上的真實的“狸貓換太子”事件

劉娥雖然當上了皇后,但是一直沒有孩子,真宗以前和別的宮妃生過幾個兒子,也都天折了,直到立劉娥為後時,仍膝下無子。然而,就在這一年,一個專門侍候劉娥的宮女李氏被真宗召幸,不久就懷了孕,轉年生下一子,取名受益(立為太子時改名禎)。為了保持自己的獨寵地位,劉娥威脅李氏,讓李氏交出兒子由她來撫養,還在宮中大肆宣揚說受益是她生的。真宗也同意受益由劉娥撫養,並嚴格保守秘密。李氏出身低下,地位卑微,無力與劉娥抗衡,只好忍氣吞聲。後來雖晉升為婉儀,但仍不准她與自己親生兒子相見。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病逝,年僅13歲的趙禎繼位,是為仁宗,劉娥以皇太后的身份輔政李氏則被迫以先帝宮人身份,被髮配到永定陵去守真宗陵墓。十年後,鬱鬱寡歡的李氏在寂寞和痛苦中重病染身,此時她又由第九級的順容升到第五級的宸妃,不久即病死。李宸妃死後,劉娥待之以普通宮人之禮儀,宮中不予治喪,想在城外草草埋葬了事。但此事被宰相呂夷簡聞知,他不同意草率埋葬李宸妃,對劉娥直言相告說:“如果太后不願為劉氏家族的未來著想,我就不多說了。如果太后還要考慮劉氏家族的利益,我認為必須厚葬李氏。”經昌夷簡這一點撥,劉娥恍然大悟,分感激地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呂夷簡,並徵求呂的意見。最後,李氏的喪禮完全按照呂夷簡的意見舉行,在皇儀殿隆重治喪,給李氏穿戴皇后冠服,並在棺內充注水銀,以一品禮葬於洪福寺。

歷史上的真實的“狸貓換太子”事件

轉年,劉娥病逝,仁宗悲痛萬分,他一直將劃娥當作自己的親生母親。一天,仁宗的叔父把仁宗的身世抖接了出來:“陛下原係為李妃親生,劉後只不過代為撫育而已。”且斷言李妃死於非命。仁宗聽罷大吃一驚,他難以置信,當即又向當年的一些老宮人詢問此事。得到證實後,特別悲傷,一連數日不上朝,並向全國告此事真相,自責不孝。接著,他又尊李氏為皇太后,依照皇后之禮改葬,親率百官蒞臨葬地,親致悼詞,痛哭。後又給他惟一的舅舅李用和高官厚祿、金銀財寶、豪華住宅,還將其長女福康公主下嫁給李用和的兒子李瑋,以示對生母的紀念和補償。仁宗在為其母靈樞遷葬之時,打開棺木,卻見死後的李宸妃身著皇后衣飾棺中有水銀保護,面色如活著時一般,仁宗及在場的許多官員都很吃驚。一些相信李妃生前死於非命的人,都迷惑不解,只有宰相呂夷簡心裡清楚。仁宗見狀,原先對劉的怒氣頓時消失了,感嘆道:“人言終究不可全信啊!”。他沒有追究劉氏家族的罪過,仍然保持對劉家的優厚待遇,並且還給劉家的人加官晉爵。然而,執筆給李宸妃撰寫墓誌銘的晏殊,卻因為沒有在銘中提到李宸妃是仁宗生母之事,差一點受到嚴懲。經呂夷簡說情,被仁宗罷去參事一職,趕出朝延,出任毫州知州,直到六年後才被召回京城任御史中丞三司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