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藩王制度这么坑,为什么官员和皇帝都不敢触碰这项制度呢?

火器工坊


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历朝历代的分封制度基础上,建立了明朝的藩王制度,所谓藩王,受封于天子,手握兵权,镇守一方。老朱将其二十四子及其一从孙封于明朝边疆和主要军事要地,老朱的目的很单纯,想让其子孙世世代代皆食岁禄,衣食无忧,镇守老朱家的江山,一旦京城有难,亦可八方支援。

洪武时期,老朱对于藩王制度还是很自信的,让子孙世世代代封土建疆,享受荣华富贵,对内一旦朝中出现乱臣贼子,藩王可进京“清君侧”,永保大明江山。对外一旦他国侵略,藩王可镇守边疆,抵御他国侵略,燕王朱棣便多次成功抗击北元。同时借此削弱外姓开国大将之兵权,老朱家之江山传至千秋万代。

老朱定下祖制: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明实录》

如有后代皇子皇孙违背祖制,藩王可诛之,这也后来被燕王朱棣利用,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在明朝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下,老朱设立藩王制度虽很多朝中大臣认为是坑了大明,但皆惧老朱之君威,敢怒而不敢言,便迎合朱元璋:

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

当然,朝中大臣亦有敢直言抨击,督察院事陈怀义便是典型,在燕王朱棣的册封典礼上,他直言进谏:

汉高祖刘邦大行分封,导致诸王之乱,唐玄宗李隆基遍设蕃王,引致安史之乱,自汉唐以来,诸王之乱史书可绝,均可为前车之鉴。祸乱并非来自于戍边,恰恰来自于诸王自身。

朱元璋听后,恼羞成怒,以诬陷皇家父子血脉真情罪,命人将陈怀义装进麻袋,活活摔死,此后,更无人敢进谏此事。但陈怀义之言,在短短25年后变成了现实。

朱元璋所定的藩王制度,与其出身内在的联系,朱元璋是小农出身,使得他必然身上会存在小农的自私性和独立性。他成事之后不会与身边的人分享这份荣耀,他要把权力牢牢的控制在朱氏家族手中,传至千秋万代。这也解释了他为何登基后大肆屠杀功臣。再比如汉高祖刘邦,居委会妇女主任,小农出身,登基后也是屠杀功臣。秦王李世民出身贵族,登基之后便没有屠杀功臣的事情。因为小农出身的朱元璋身上所存在的自私性和独立性,使得儿子封藩势在必行,任何人都不可违背!

朱元璋驾崩后,皇孙朱允炆意识到藩王佣兵自重,实行削藩,燕王朱棣打着朱允炆违背祖制的旗号,成功造反,登基为帝。

朱棣登基之初,也恢复了被朱允炆削弱藩王的职位,而且。朱棣还对诸王大加赏赐,以赞扬诸王有功。待到朱棣皇权稳固后,也进行过削藩,但并没有完全清除,只是藩王的势力并不至于威胁到中央。

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氏子孙在藩王制度下开枝散叶,至明朝末年,朱氏子孙发展至十万余人,俸禄高达900万石,相当于朝廷财政收入三分之二,加之明末天灾不断,兵连祸结,朝廷只能加收农民赋税。很多地区的百姓真的是“易子而食,折骨为炊”。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一句话描述了明末的惨状:仁义充塞,以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历史课课代表


对于封建皇权来说几个藩王算什么,充其量也只是臣子,没有什么不敢碰的。

朱允炆(建文帝)上台后就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协助下实行削藩,而以藩王身份靖难成功的朱棣(永乐帝)坐上皇位后也实行削藩,后续的明朝君主对于绝嗣的藩王(如徽王)或触犯律法的藩王(如辽王)实行除爵除国,不再实行过继宗亲以承王爵的制度了。

尤其是儒家道德体系经过“仁宣之治”已经建立起来了,文人开始再次登上舞台,文治的理念再一次实现,所以藩王制不是明朝皇帝和大臣敢不敢碰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碰的问题!

站在明朝皇帝的角度,这些藩王和皇室(朱棣一脉)虽然血亲已经疏远,但毕竟都是老朱的直系后代,血液里还流畅着老朱的基因,多少还是要给一点脸面的;皇室没有近邻也不需要近邻,而远亲再怎么说也是亲,所以只要藩王不出格,保留他们的王爵享受荣华富贵有什么不可呢!

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为什么敢谋反?因为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洪武帝子孙,但他出格了,所以谋反失败后只能被削系,从此世间再也没有了宁藩。

那么,明朝建立后分封藩王的意图是什么呢?这还是嫡长子制度影响的!

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有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虽然身起微末,但这样的传统反而是他最看重的。皇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那么其他儿子也不能赶出皇宫和自己年轻时候一样去流浪,去做乞丐吧!

何况明朝建立初期,局势还不是稳定,所以分封诸子到各地为王,并保留一定的王府卫队,这样有利于大明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继位的朱允炆却看到了皇权有旁落的危险,才会削藩!

朱棣作为藩王自然不服,一怒之下靖难成功,但为了防止再有类似的事情在自己的后世子孙中发生,面对自己的兄弟们,以保留爵位、废除军队的策略削弱藩王势力,加强皇室权威!

当然,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也是很大的!

明朝的藩王和汉代的藩王不一样(朱棣上台后制定的策略),虽然采取的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没有地方行政、经济大权,也不允许进入士农工商抢夺资源,所有的收入和开销只能是朝廷赐予的土地和赏赐,所以藩王能做的就是在家混吃、等死、生孩子。

这也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皇室血脉)被清廷抓住后,按理说永历帝朱由榔(皇室脉系)应该继续扛起大旗的,但隆武、绍武、鲁王等明朝宗系政权(非皇族一脉,都是王族)以为都是朱家子孙,并不愿意接受永历的旗号,尤其是绍武政权还和永历争夺正统之位,只能被清军各个击破!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明朝的藩王制度开辟之初,是为了巩固帝国的防御。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基于他自己的观念,他认为自己的儿子肯定要比外人靠得住,所以想到了让儿子替自己守江山的办法。明朝分封藩王的制度,与汉朝和西晋的分封制度相似,但区别亦不小。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明朝的藩王不掌握地方的行政权,而仅仅享有军事指挥权,甚至在藩王府邸所在地,都有朝廷的军事力量和武装治安力量,可见,朱元璋对于西汉,西晋时期分封制的经验教训,还是有所借鉴的。

即便如此,藩王的卫队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北方边境驻守的藩王,其卫队(即亲兵)之数量达到十余万,与此同时,因为这些军队长期与北方的蒙古作战,所以其战斗力也不是内地军队能够匹敌的。总而言之,藩王的存在,始终是对皇权的一大威胁。因此,朱元璋一去世,他的继承者——皇太孙朱允炆便开始削藩,对自己的叔叔们动手。朱允炆暴力的,不当的削藩,也直接导致了朱棣起兵造反,朱标一从此失势。

继任的明成祖朱棣,本身就是以藩王造反而登上皇位,藩王的能量,他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在当上皇帝之后,继续朱允炆的削藩大业。他削藩的手段,并不如朱允炆那么暴力,他仅仅是削去藩王的卫队,而保留王爵。因此,朱棣最终顺利除掉了藩王对皇权的威胁。


明朝的藩王,其嫡长子具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其余诸子皆为郡王;郡王也遵循嫡长子继承,其余儿子降一级爵位,一直有十个等级;此外,每一位皇帝除太子以外的儿子,也都被封为亲王。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朱家的王爷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王爷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只能呆在封地,不得随意离开,也不允许其从事商业活动,且生活费用由朝廷拨款,可以说是无忧无虑。

藩王的逐渐增多,也造成了明朝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有的藩王在封地内大量兼并土地,造成自耕农数量减少,其或沦为流民,或成为佃农,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秩序,都是不小的冲击。

明朝历代皇帝之所以不去改革这项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朱元璋的祖训。朱元璋作为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对于家族这一方面是非常看重的,他自己编的《皇明祖训》中,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已经做出了非常仔细的规划,甚至连每一系的字辈都提前规划好了。所以,朱元璋这种不让子孙后代受罪的思想,转化为了藩王制这样一种制度设计,自然不是其他皇帝可以更改的。


另一个原因就是有关“华夏正统性”的问题。明朝从蒙古元政权手中接过统治权力,其极力想通过说明“华夏正统性”来增强政权内部的凝聚力,所以朱元璋在拥有天下后,非常注重“汉元素”,即使当时的明朝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被蒙古影响二朱元璋却不自知。对于“亲亲尊尊”,分封宗法这类出自周礼的原则,非常重视。明朝历代君主在朱元璋的影响下也都默认了藩王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另外,则是处于血缘关系的考虑。毕竟藩王都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只要不去威胁皇权,那么给他们一点好处也是没什么影响的。这种思想的本质就是家天下——天下都是老朱家的,自然,老朱家的所有子孙都能享受掌握权力带来的好处。


庭州行者


八旗子弟吃铁杆庄稼,就被明粉骂,什么通古斯奴隶主,满清殖民,奴化汉人,都出来了。朱家几百万子孙白吃白喝占田地,还养了一堆宫女太监,吃铁杆庄稼就有理了?八旗是兵,铁杆庄稼是军饷,打仗了要拿命换的,而且定死了只有20万人。朱明皇族的繁殖是指数级的,不限量,而且毫无贡献,就是社会蛀虫。明粉不骂,还可怜兮兮地说明朝皇帝被文官集团架空了。[泪奔]一个没权的皇帝能动用民脂民膏养这么多亲戚?


瀛史拾贝


这是祖制!既然是祖制那是不可更改的,但是自燕王朱棣起兵,建立永乐一朝,明朝的当权者就已经意识到藩王的威胁性!从历史来看,明朝造反最多也最有名的当属宁王一脉!当然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课本中的小刚


这个其实就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王朝的思想统治,思想束缚才可以统治天下,父为子纲,这个就可以看出为什么皇帝不敢随意动祖上传下的旨意了,更不用说下面的官员了


阿超谈怪事


很显然,这是祖制。一般人不敢碰,贵为皇帝也怕三分,比如大礼仪之争,皇帝都不敢和规矩硬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