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孙权选择与蜀国和好,不是魏国强大是蜀国有这一优势

三国时期吕蒙偷渡长江水攻下了荆州,随后关羽在麦城被东吴兵马抓住,最终死在了吕蒙的手中。为了给自己的二弟报仇,刘备组织了56万大军和东吴打了起来,可是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最后只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结局。在和东吴的大战中,蜀国的军力、物力、财力被刘备消耗一空,而且因为蜀、吴两国的大战也让结盟的关系就此断掉了,可以说蜀国一方稍不留神就有被灭国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个危机,诸葛亮一边派兵去抵御来自魏国的军事威胁,一边派使者邓芝去东吴重新和谈结盟的关系。


夷陵之战后,孙权选择与蜀国和好,不是魏国强大是蜀国有这一优势


当邓芝来到吴国之后,因为刘备侵略吴国的关系,所以孙权并不像见他,也不想和蜀国和谈结盟的事情。但是邓芝直接了当的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我今天来这里不仅是为了蜀国的未来着想,而且也是为了吴国的未来考虑,如果不见我您就等着灭国吧!孙权一听是这么回事,当时就直接接见了他,而孙权和邓芝的这一番谈话直接就让蜀国和吴国定立了合约,那么邓芝是如何来劝说孙权的呢?


夷陵之战后,孙权选择与蜀国和好,不是魏国强大是蜀国有这一优势


这其中大约有两点重要因素:第一合之则生,分之则死:当时蜀国占据的是四川的山区,而吴国占据的是四川西部的长江天险,如果蜀国和吴国结盟,那么两者在一起就很容易抗衡强大的魏国。但是如果蜀国被魏国消灭了,那么魏国的士兵很容易顺着长江打到吴国的腹地,这样在不久之后吴国必然被灭国。

第二魏国的狼子野:魏国的国力本身就比吴国大很多,现在却来和您谈结盟这不是说笑吗?魏国只不过是想要拖住您,等到灭了蜀国那么吴国距离灭国就不远了。而且即使魏国愿意和您结盟,也一定要您派遣太子去做人质,这不仅是对您的掣肘,而且还是一种屈辱,难道您愿意受他们的胁迫。同时我们蜀国还有诸葛丞相,他的军事实力您应该清楚,想要抵御来自魏国的进攻也是非常容易的。

说到这里孙权就答应了邓芝的请求,但我们都知道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从上面的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吴国在这次结盟中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利益,为何孙权还要和蜀国结盟呢?下面咱们再来看看当时孙权的处境:

东吴自孙坚、孙策死后,虽然明面上一直是由孙权掌握着国家的大权,但是实际掌握东吴军政大权的却是另有其人(孙权在东吴并没有太大威望):赤壁之战的时候是周瑜、周瑜死后是吕蒙、而吕蒙之后就是大将陆逊。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东吴和蜀国开战,即使最后得到了很多土地,那么能不能归到吴国的旗下还很难说,毕竟陆逊此时要威望有威望、要势力有势力,如果陆逊要在蜀国自立门户孙权也是毫无办法的,这样还会平白无故给东吴造一个强敌。

第二点东吴虽然取得了吴国、蜀国之战的最后胜利,但是在战争的前期也损失了不少的士兵和粮草,此时的他们并没有力量去吞并蜀国。如果此时蜀国被魏国给吞并了,那么无疑会把吴国的背部暴露给魏国,这绝不是孙权想要的,就好像诸葛亮为了保证北方的稳定而让曹操逃回长安一样。


夷陵之战后,孙权选择与蜀国和好,不是魏国强大是蜀国有这一优势


这或许就是帝王之心,他们或许不在乎为国家开辟疆土,但是一定在乎维护现在的领地,因此并不是邓芝说服了孙权,而是孙权内心已经盘算好了。估计他也知道:诸葛亮后期必然要和魏国进行长期的战争,那么吴国坐山观虎斗,等到蜀国和魏国打的差不多的时候,吴国还能够坐收渔翁之利,何乐而不为呢。可是孙权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不久的将来魏国被司马家篡权,蜀国也被大将邓艾给消灭,而吴国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夷陵之战后,孙权选择与蜀国和好,不是魏国强大是蜀国有这一优势


假如说当时孙权没有答应邓芝的结盟,那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可以来推理一下。诸葛亮可能回去北方抵御来自魏国的进攻,那么孙权的水军就可能沿着长江直入蜀国的腹地,因为蜀国水军的力量薄弱可能会大败,最终在这场战役中蜀国被消灭、吴国的力量大增。因为四川之地各被吴国、魏国得一半,魏国很可能以四川为根基从西向东对吴国发起侵略,不久之后吴国宣布灭亡,那么估计也不会有司马家什么事情了。夷陵之战后,如果孙权不答应蜀国结盟,也不会有司马懿什么事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