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命运如何?

张超武


司马迁命运坎坷。但是又可说正是这样坎坷的命运催生出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连司马迁自己都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有离骚。也就是说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是作家经历苦难之后写出的。那么司马迁的《史记》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关系到他坎坷的命运了。

司马迁又称为太史公,“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他们家世代为朝廷史官。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时告诉他想写一部历史著作的愿望,但是没想到著作还没完成就不行了。希望儿子完成他的遗愿!司马迁扣首流涕说:小子不敢忘!

司马迁在父亲死后继承父志,成为史官。本来一切都是顺风顺水,不料天降横祸!这祸来自李陵投降匈奴的影响。当时朝廷诸公碍于汉武帝的天威,都落井下石痛骂李陵投降匈奴。就好比现在骂某某作家是汉奸卖国贼一样。汉武帝不知发的什么疯,有一天突然问史官司马迁对李陵投降一事的看法。司马迁是个正直的人,又跟李陵是好朋友,见皇帝问他就原原本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了。他说:李陵投降匈奴也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他并不是有意要这样干,说不定以后他还会找机会报答陛下的。话说文人确实有傲骨,不知道阿谀奉承,唯唯诺诺是何物。这下把汉武帝给激怒了。他本来是以为司马迁会顺着他的思路和做法去附和,哪想到这该死的文人会逆龙鳞?

司马迁被下狱问罪。按汉朝法律,罪该宫刑,就是割掉雀雀。但是如果拿钱出来,是可以减罪的。可是司马迁一介书生,只有傲骨,哪有钱财?没办法只能下蚕室,受宫刑!

作为一个男人,宫刑是奇耻大辱!司马迁好几次都想一死了之。但是他又没有付诸行动。不是他怕死,而是答应父亲的事情还没完成。史记还没完稿,不能去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宫后的司马迁除了写史记,就是苟且偷生地活着。想一下这对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是多么的命运多舛啊!

但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司马迁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伟大著作《史记》。因为我们知道,一部伟大的著作无不倾注着作者的情感和血泪。换句换说,司马迁的遭遇让史记的写作有了灵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际遇中,史记的创作虽然仍然很精彩,但是一定不会像现在这般有灵魂,有血肉。《史记》被誉为史家绝唱,无韵离骚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史记写作成功后,书稿藏之名山,副本在京师。所幸没被散失。后被外孙献给汉宣帝。从此流传下来。太史公司马迁一生命途多舛。他除了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流传下来。至于后来命运如何,则无从考证。

但是他跟那不朽的著作一起流传了下来,千年岁月,生生不息!


明月故乡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用毕生的心血写出的《史记》,全面而系统地写出了从远古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这三千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鲁迅尊称《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被后人誉为:中国史学之父。虽然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有着辉煌的成就,但是他的命运却是坎坷曲折,九死一生。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官方的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文帝时期朝中的文史典籍管理者。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历史文献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大成人之后,司马迁到各地考察旅游,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令他深受启发和感动,沿途中搜集了许多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当上太史令之后,不忘父亲遗志,准备著术一部继《春秋》之后的通史之作,并着手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日以继夜投入写作《史记》,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身上。

李陵事件的发生,其他的官僚落井下石,只有司马迁仗义直言,令汉武帝勃然大怒,将他判处死刑。如果不接受死刑,也得承担宫刑的痛苦和折磨。面对奇耻大辱,司马迁也想一死了之,但是想到《史记》的宏大志愿还未完成,这一死与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他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想到那些历史人物都是历经磨难而走向成功。司马迁毅然选择以宫刑赎身。

可是当宫刑在他身上实行之后,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让他又一次想到血溅墙头,了却残生。此时他想到自己所说过的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没有完成大业,就此一死,轻于鸿毛。于是他再一次强制自己要倔强而坚忍地活着,又是一部没有完成的《史记》,给了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

司马迁出狱之后,做了中书令,继续废寝忘食地著书写作,忍辱负重。直到出狱之后的第八年才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人格和品质为标准,。无数个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鸿儒博学,让他开启了传记文学的先河,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幅幅壮丽的画卷,把中国的史学和灿烂的文明,推向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之前,由于他自身的努力和父亲的正确引导,他的命运还是一路畅通,事业有成。受李陵事件的牵连,他遭受灭顶之灾,悲痛欲绝,忍辱苟活。出狱之后虽然做了个中书令,但是宫刑留下的余痛还在他的身上,精神上的摧残永远是他心中的阴影。他的晚年是身心疲惫,是凄凉孤独,丝毫没有夕阳的无限美好。有一位哲人说过,伟大的作品来源于作者苦难的人生。也正是司马迁在狱中的大苦大难,才成就了《史记》的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朱八戒CC


司马迁的命运相当悲惨、惨烈,在无奈与无助中生活与生存了一世。悲惨,惨烈说他的因李陵之祸皇帝动怒,下之狱中非死及辱,腐刑以俱。说他的无奈与无助那是因为他决不丢弃父亲的殷切嘱托,忍辱负重,完成自己的宏大愿望,在得不到别人理解的情况下自己屈辱的活下去,活下去……他有自己的历史责任,雄大的抱负,他怎么能看不到泰山之重,鸿毛之轻!

按照自己根据史料记载大体推测司马迁的生存简历如下:他生活在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寿59岁。公元前108年时年38岁接替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因李陵之祸入狱三年时为47岁。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时年50岁出狱任中书令。公元前91年《史记》成书,时年55岁。而后在公元前87年辞世。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得以公开出书《太史公书》。

应该说司马迁在童年时期、青年时代生活的相当顺畅精彩,少有才学,文思敏锐,意气风发中畅游天下。在他的在西汉任太史公的父亲司马谈的殷切期望下可以说茁壮成长,大有大任有为的亮丽前程。司马迁生于陕地韩城龙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的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其父司马谈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开阔视野,多长见识在司马迁二十岁时就让他开始游历各地风情,了解历史的渊源景观。他探察禹穴、泛舟沅水;看孔子遗风、观梁楚都会。甚至司马迁出仕任郎中奉命出使巴蜀。司马谈死而嘱托儿子司马迁:周公后五百年有孔子,孔子后到现在已经五百年了,能像他们那样吗!司马迁流泪接受父亲的殷切嘱托。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可以说这段时间司马迁的命运是顺畅精彩的,但是因为李陵之祸他的人生命运就发生了惨痛的逆转,痛切而屈辱,惨烈而无奈。在他的著名书信《报任安书》中描写的惨痛与屈辱经历让人扼腕叹息,久久不能释怀。

司马迁在狱中手脚束缚,接受杖责。面对四壁,见卒胆战。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样的境遇可见司马迁的命运相当悲惨,相当痛切,但是为有这样沉重的悲惨经历才练就了司马迁的精神意志,泰山之重的人格品质,三千年的历史用他那沉雄之笔精彩鲜活的呈现了出来,是为之历史文献之绝唱,《史记》拟于离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