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重慶,那三層馬路

為什麼說重慶是的立體的,其中三層馬路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三層馬路倚山面水,層巒疊嶂,蔥蔥郁郁,曾是抗戰時期重慶最繁華的街區,集中了當時中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金融等諸多重要機構。一層是歷史,一層是生活,一層是文藝。

第一層,在李子壩嘉濱路邊,有一幢不起眼的磚砌兩層小樓,窄窄的,薄薄的,似樓又似牆,似住宅又似倉庫,它是濱江路和上山坡道的岔路分界,也是“三層馬路”的真正起點。可別小看這幢小樓,它可是民國時期交通銀行的“覺園”,抗戰時期是重慶原美國駐華大使官邸,用山石、老木修建,防空洞修在屋內,用來躲避日軍轟炸從這裡開始直到佛圖關輕軌站的第一個大拐彎,即為“三層馬路”的第一層,茂密的樹林間,山路彎曲,隱藏著眾多歷史文化遺址和紀念館,依次有重慶談判舊址群吳鐵城官邸、飛虎隊展覽館、史迪威將軍博物館,大拐彎處的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機關舊址陳列館。

第二層,在佛圖關輕軌站旁,一面是飛馳的列車,一面是悠閒的時光,也許這正是“三層馬路”的魅力所在,寧靜的生活和都市的現代化在這裡交錯,這裡就是“三層馬路”第二層的起點。由這一層直到桂花園,坡邊林蔭匝地,紫色的三角梅在路邊一叢叢盛開,這一層隱藏了“茶泡飯”“烏魚花”“周氏山莊”等眾多各有特色的重慶江湖菜館。沿馬路右邊有一些原住民區,你可以沿臺階而上聞一聞老城的味道。徐遠舉舊居、圓廬等歷史建築可以在第二層馬路找到。

​第三層,從桂花園的拐彎處再往鵝嶺正街,直達重慶印製二廠文創園區,這裡就是“三層馬路”的最後一層。印製二廠曾是民國政府中央銀行制幣廠,從1950至1970年,重慶人生活中使用的糧票、肉票、代金券等一律帶色的紙片就出自這裡。如今,作為一處重要工業遺產,印製二廠被改造為文創公園。

你不知道的重慶,那三層馬路

覺園:

抗戰時美駐中國戰區司令史迪威所部美軍駐華戰區司令部工作人員住所。建於1944年,整體佈局坐南朝北,地面有三層,頂部設有閣樓,石砌結構,空間組織比較豐富,充分利用地形,依山而建,用山石、老木修建,防空洞修在屋內,用來躲避日軍轟炸。

狀元府:

桂花園路12號,建於1911年,系四川狀元駱成驤的府邸,又稱駱家花園。駱成驤字公繡,四川資中人,四川清代唯一的狀元。自幼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天資聰穎,能過目成誦。九歲就讀於成都的錦江書院,十四歲應州試,入讀成都尊經書院。1893年中舉人,1895年中進士,參加殿試,中狀元。他一生思想、言論緊跟時代步伐,參與討袁,重視教育,為籌辦四川大學、成都大學而奔走,還曾任教於四川法政學堂、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四川國學專門學校校長,並在成都籌建成都資屬中學。雖為文狀元,晚年卻熱衷講武,從各方籌集資金修建四川省武士館,成立四川武士總會,創立射德會等。他為人一生清廉,不求高官厚祿,家用貧困,廚灶屢空,有“窮狀元”之稱。在成都、資中均未留下什麼宅邸,此處宅邸為其同鄉商賈駱昂出資為其修建。

重慶史迪威舊居:

​在今李子壩嘉陵新路63號(原宋子文公館),現為重慶史迪威舊居陳列館,保存基本完好。這是一座西式青磚平房,有地下室可躲避空襲。

飛虎隊展覽館:

位於渝中區嘉陵新路62號。該館坐落在美國飛虎隊當年居住的使館區,與史迪威將軍舊居比鄰。

吳鐵城舊居:

吳鐵城(1888年-1953年),出生於江西九江,國民黨元老級政治人物。曾任廣東省委員,上海市長,1939年春,蔣介石調吳鐵城到重慶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1941年5月,吳鐵城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黨中央秘書長。1948年11月,吳鐵城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1949年去臺灣,任“總統府資政”,1953年在臺北病逝。

孫科舊居(圓廬):

位於嘉陵新村190號。孫科,孫中山先生長子,其母是孫中山的元配夫人盧慕貞。曾任考試院、行政院、立法院院長等職。抗戰爆發後,隨國民政府內遷重慶。圓廬,建築主體平面為正圓形南側接矩形房屋一間,由著名建築設計師楊廷寶(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設計。主體建築是一個圓柱體的舞廳,住房設計在舞廳四周。大圓屋頂有如傘蓋,牆上開窗,內設舞池,底樓有精心處理過的管柱連接頂層,用於除溼通風,保持舞池空氣清新。底樓的圓形舞池四周分隔為扇形小屋,用於跳舞換衣服專用。它不僅是孫科當年在重的公館,也曾是國共談判的場所。

你不知道的重慶,那三層馬路

徐遠舉日居:

在嘉陵新村73號。徐遠舉為小說《紅巖》中徐鵬飛的原型,歷任軍統局北方區區長、保密局西南特區區長等職。後徐遠舉被逮捕,作為戰犯被押回重慶白公館關押。當年,徐遠舉的機要室、居所都在這裡。徐遠舉於1946年入住,1949年出逃,1949年11月底,對重慶水、電、兵工廠、橋樑等大破壞的策劃就是在這個“徐公館”內的“破壞司令部”裡進行指揮的。

國民政府造幣廠舊址(重慶印製二廠文創公園):

從開埠後的商貿樞紐城市,到全面抗戰爆發後大量企業的內遷,再到上世紀60年代,中國掀起“三線建設”熱潮,重慶吸引了大批工業企業在此紮根。“工業城市”的稱號曾令無數重慶人感到自豪驕傲。鵝嶺印製二廠,地處鵝嶺正街1號,曾是國民時期,印製二廠是中央銀行的印鈔廠,從1941年到1945年間,用其特殊的使命,維繫著中國在這特殊時期的經濟運行。解放後,作為重慶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業彩印巨頭,曾印製了糧票、肉票、代金券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曾是的印製二廠漸漸衰微,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英國著名設計師維爾奧爾索普(Will Alsop)的靈感之下,印製二廠以“西中國的798”鵝嶺1號還魂重生成為文創基地。如今,印製二廠內不僅有創意辦公室、釀酒廠等藝術與商業的結合體,還建立起了純藝術性的塗鴉吧和劇場。張一白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中,鄧超工作的CITY RADIO播音室就在鵝嶺印製二廠華江樓屋頂,在這裡你可以和愛人在最美的天台看一場華麗的日落。

你不知道的重慶,那三層馬路

大田灣體育場:

重慶大田灣體育場,又稱為大田灣體育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大田灣地區,1951年在賀龍的主持下闢建,1956年5月竣工,佔地約12萬平方米,為甲級體育場,是體育比賽及訓練的重要場所,場內設有標準足球場和橢圓形400米塑膠跑道。場外建有體操房、乒乓球房和藍、排球訓練館、游泳館、乒乓球、體操訓練房等。是新中國第一個甲級體育場,作為重慶市體育比賽及訓練的重要場所。從2005年起,大田灣體育場作為一個區域行的群眾運動場,不再承擔主要比賽,其功能由重慶洋河體育場、重慶奧體中心代替。

你不知道的重慶,那三層馬路

陪都跳傘塔:

又名重慶跳傘塔,位於現重慶市渝中區大田灣體育場內。1942年4月4日,我國第一座跳傘塔在重慶兩路口建成,是當時遠東地區高度最高、設備最好的跳傘塔,主要用於培訓飛行員。抗戰時期,大量飛行員在此接受培訓後,直接奔赴戰場。跳傘塔的設計者是建築大師楊廷寶,塔前原豎有陳立夫撰文的《陪都跳傘塔記》碑,現藏於三峽博物館。

1941年4月4日,在重慶成立的中國滑翔總會,決定建立陪都跳傘塔以培養空軍,促進航空建設,發展國民體育,普及青少年教育,增強國防意識。在當時,陪都跳傘塔的高度和建築材料之精美,可與世界各國有數之跳傘塔相媲美,因而它不僅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流的跳傘塔。儘管年代久遠,它已經不能適應跳傘運動的發展,但它曾作為中國和亞洲第一座跳傘塔,又培養過眾多的優秀運動員,其功績將記載我國體育運動的史冊。

陪都跳傘塔建成後,為抗戰時期培養飛行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訓練場所。但以後由於每次跳傘收大洋一元,票價昂貴,一般青少年望而卻步,因此,跳傘運動並沒有得到普及。

重慶解放後,在賀龍同志的親切關懷下,重慶的跳傘運動蓬勃發展,1954年並在大田灣體育場建立了重慶市跳傘學校,開展航空跳傘活動,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跳傘運動員。有關部門對跳傘塔也進行了多次維修,現該塔仍矗立於大田灣體育場內,保存完好。2000年9月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不知道的重慶,那三層馬路

美國大使館舊址:

位於渝中區健康路1號,其建築坐西向東,仿巴洛克式磚木結構,面闊32.5米,進深12.73米,通高10.73米,有房屋28間。

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1938年8月,美國駐華大使詹森率美國駐華大使館人員遷渝設址於此。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遷回南京。2000年9月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拆除,2013年被評為第7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異地復建。

路線推薦:

賀龍雕像—體育館—體育場—跳傘塔—羅斯福圖書館—美國大使館—吳鐵城官邸舊址(長江委員會)—圓廬—徐鵬飛舊居—三層馬路—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陳列館—史迪威將軍陳列館—飛虎隊陳列館—覺園—三層馬路—狀元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