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二龍湖的浩南哥


用最先進的武器打了最原始的戰爭——兩伊戰爭。這是當時對兩伊戰爭最詼諧的寫照。

兩伊戰爭在當時是除了越南戰爭耗時最長的一場戰爭,這裡面起因錯綜複雜,不僅僅是兩國領土爭端問題,宗教問題,更多的還是利益關係。

眾所周知,中東地區國家大都為伊斯蘭國家,但是伊斯蘭教裡面又分為很多派別,其中以什葉派和遜尼派最具代表性。而兩伊戰爭爆發之前伊朗境內爆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什葉派霍梅尼為首的革命軍最終取得了勝利,伊拉克薩達姆政權這時慌了,恐怕伊朗什葉派的革命運動影響整個中東地區,進而威脅到伊拉克在中東的霸主地位,而且薩達姆深知伊拉克境內擁有大批什葉派人員,自己卻是遜尼派,怕霍梅尼政權響應伊拉克什葉派人員推翻自己的政權,於是在這個關鍵時期,趁著伊朗革命政權還不是很穩固,伺機將其拿下,伊拉克此時邁出了關鍵一步,派兵大舉進攻伊朗。


當然伊拉克發動兩伊戰爭也不是平白無故的,藉著領土爭端問題趁火打劫,兩國最大的爭端就是界河問題——阿拉伯河。當然這也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了,1975年兩國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確定了兩國的界線為阿拉伯河中央。但是伊拉克並不是這樣想的,這條河是伊拉克重要的出海航道,伊拉克認為這項協議極大的損害了伊拉克的利益。協議都簽了,伊朗也對領土寸土不讓,兩國就這樣的拉鋸戰持續了數年,最終,1980伊拉克實在忍不住了,於是撕毀了協議,發動了兩伊戰爭。
(伊拉克和伊朗爭議河流)

伊拉克薩達姆一直都未放棄成為中東霸主的地位,想著能夠控制整個海灣地區以及中東地區的石油貿易。從中東地區的版圖也可以看的出來伊朗盤踞在整個波斯灣最重要的地區,而伊拉克卻很可憐,部分出海口被科威特領土所擋,剩下的就更少了,因此此時伊朗的戰略價值就非常重要了。大量的石油資源,優良的港灣,得天獨厚的海灣,早已讓伊拉克垂涎三尺。而此次伊朗政權更迭,經濟低迷,況且又和美國斷交,這一切都讓伊拉克看到了希望。
(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用先進的武器打了一場最原始的戰爭。其中許多原因也是現在中東局勢混亂的根本所在,大國力量的插入也難免引得地區局勢不平衡。以上僅代表防尉君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支持!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順利。


Global防尉


邊境衝突、宗教矛盾、民族仇恨是兩伊戰爭爆發的三大原因

1、邊境衝突。伊拉克和伊朗的邊界河阿拉伯河是主要導火線:

阿拉伯河下游100公里為伊拉克和伊朗的國界線。1847年,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以阿拉伯河波斯一側淺水灘為界,即奧斯曼帝國佔據大部分阿拉伯河水域;1937年,獨立的伊拉克和伊朗簽署了以河中為國界線的協議,即兩國分一半;1975年,阿爾及利亞總統條件下,伊拉克和伊朗簽署了以河中為界的《阿爾及利亞協議》。

但因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出波斯灣的唯一通道,因此伊拉克認為兩國以河中為界是不公平的。

阿拉伯界河見下圖:

伊朗佔據阿聯酋三島威脅伊拉克在波斯灣的航海權。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三島,原本是英國松油,1960英國將其交給阿聯酋成員國沙迦。由於阿聯酋當時並未處理,伊朗在1971年11月英國撤軍後便佔據了三島。這就嚴重威脅伊拉克在波斯灣的航海權。三島位置見圖:

2、宗教矛盾。伊朗是什葉派為主的政教合一國家;伊拉克是少數遜尼派統治多數什葉派的世俗政權國家。雙方的矛盾在於:

伊朗革命後,霍梅尼想要推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到整個中東地區,因此號召霍梅尼曾經流放、在伊拉克有威望的伊拉克什葉派推翻薩達姆政權;

歷史上,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因此什葉派主導的伊朗希望伊拉克也是什葉派統治的國家;

伊朗不滿伊拉克是一個世俗化政權,而非政教合一政權;

埃及、沙特等遜尼派阿拉伯國家擔心伊朗輸出革命,因此支持薩達姆政權對抗伊朗。

3、民族仇恨。伊朗是波斯人國家,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都是阿拉伯人國家。歷史上伊朗和伊拉克戰爭很多,成為歷史宿敵。伊朗的胡齊斯坦省是阿拉伯人聚集地,歷史上是屬於奧斯曼帝國伊拉克行省的。伊朗和伊拉克都支持對方國內的庫爾德人獨立。

兩伊戰爭中的娃娃軍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過程

1、4月5日,伊拉克副總理、外交部長阿齊茲被一名伊朗人炸傷,薩達姆指責是伊朗策劃的;

2、4月7日,兩國軍隊進入戒備狀態;

3、4月8日,薩達姆表示誰攻打伊拉克,就“砍斷他的胳膊”;

4、4月9日,霍梅尼表示決心推翻薩達姆政權,將薩達姆扔進“歷史垃圾堆”;

5、9月,雙方邊境衝突上升為相互炮擊;

6、9月17日,伊拉克宣佈廢除《阿爾及利亞協議》,佔據阿拉伯河;

7、9月22日,薩達姆下令80架戰機空襲伊朗空軍基地和飛機,但目的沒有達到;

8、9月23日凌晨2時,伊拉克以北、中、南三路軍5個師又兩個旅、1200輛坦克,意圖佔據伊朗阿拉伯人聚集地——胡齊斯坦省。

兩伊戰爭正式開始。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感謝老鐵的提問!要說兩伊戰爭是怎樣爆發的。戰爭的起因從民族,宗教,領土的各個方面都能解釋得通,卻又沒有辦法單獨成立。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真的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八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這是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千米,長約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的。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衝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歷史上兩國邊境交界處的受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場爭議的河流,藉口為第一伊斯蘭革命後人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八年,成為給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他們主要的領土問題,還有宗教派系矛盾,其中也有大國爭霸的影子,當時伊拉克使用美製武器伊朗使用蘇制武器,雙方互有勝敗總體來看,伊拉克稍占上風,最後打成了石油破襲戰,這下美蘇都不幹了。



兩伊戰爭爆發,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鬥。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鬥中受到嚴重損失,除了常規戰鬥以外,在戰鬥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地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2015年9月22日,伊朗舉辦紀念兩伊戰爭爆發35週年盛大閱兵式。


兩伊戰爭還有一個起因,就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的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臺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2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頭將他領導兩伊戰爭。


雨後浮雲好運來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薩達姆·侯賽因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拒絕遵守“阿爾及爾議定書”的規定,因此伊拉克認為該議定書無效。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薩達姆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伊拉克進行防禦。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 最終通過聯合國的調停,雙方至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止戰鬥。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緊緊相鄰,有漫長的邊境線,同屬西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而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但伊拉克國內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而伊拉克的薩達姆是一個強權政治家,他一直謀求國富兵強,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解決邊界爭端,稱霸海灣地區。結果使得兩國關係日趨緊張,邊境衝突加劇。

霍梅尼

總之,兩國在邊境的爭端和兩國的宗教、民族之間一直不能緩和。以後也許還是一個導火索。

值得一提的是,兩伊戰爭對我國的軍工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伊朗和伊拉克地理位置


軍事快遞員


第一,伊朗,伊拉克兩國接壤,兩國相鄰,共同邊界有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衝突。鐵腕強人薩達姆試圖完全控制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臺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第二,兩國領導人都野心勃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 ,由於伊朗革命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而薩達姆掌權時間不長,迫切需要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打敗可以使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

第三,伊朗軍隊剛剛經歷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的軍力,而阿拉伯河地區伊朗防禦力量薄弱,這更激起了薩達姆的野心。



就在這樣的外部環境刺激下,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藉口,向阿拉伯河發起進攻,兩伊戰爭正式爆發了。



薩達姆顯然過於自信了,以為有美國的支持,伊朗會不堪一擊,但是剛開始一敗塗地的伊朗軍隊逐漸進入戰爭狀態,戰術動作頻頻,雙方在伊朗境內反覆較量,直至伊拉克軍隊被趕出伊朗。本以為就此可以罷手的薩達姆再次低估了伊朗,1986年,成千上萬的伊朗青年揮舞著武器越過邊境,戰火燒到了伊拉克本土,拉鋸戰繼續進行 直至1988年雙方筋疲力竭,宣佈挺火。



兩伊戰爭歷時八年,把中東地區最富有的兩個國家消耗到國力大損,災民遍地,雙方都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八年戰爭後又回到原點,唯一賺錢的就是美國,美國一直不停的給伊拉克賣武器。



讓人側目的是,拿不下伊朗的薩達姆認為自己替美國打了八年仗,美國欠著自己的人情,所以想當然的認為美國會因為要還自己一個人情,就會默認伊拉克吞併科威特。基於這種天真的想打球,薩達姆悍然出兵科威特,最後招致美國的報復。


毒刺劍客


中東地區這個大火藥桶,爆發戰爭概率最高的地區,在這塊土地上阿拉伯民族本是同根生,但相煎何太急的鬥爭幾乎天天發生,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領土、石油資源的爭奪戰火從來都沒有仃熄過,可以說這塊土地是一塊腥風血雨的土地。兩伊戰爭從1980年到1988年結束,戰爭歷時8年,可以說二十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

戰爭的起因

領土之爭,兩伊邊界長1200多公里,領土爭端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的阿拉伯河界線問題是戰爭的主要導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伊拉克兩國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奧斯曼帝國和當時的波斯王國簽訂的協議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也就是奧斯曼帝國掌握著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雙方計劃重新劃分國界,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取消。至1937年,已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的伊拉克與伊朗簽訂的協議,兩國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

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之下,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正式將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於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口,對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認為要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是對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認為阿爾及爾條約為不平等條約,並於開戰前撕毀了條約。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為伊斯蘭國家,絕大多數人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遜尼派。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成了政教合一的國家,宗教領袖霍梅尼企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號召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的政權。由於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當地什葉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號召對薩達姆的統治構成了威脅。什葉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發了一些反政府武裝騷亂的事件。這也使薩達姆下決心發動對伊郎的戰爭。

掌握了國家政權的伊朗什葉派極力想剷除大權在握的伊拉克遜尼派,還有伊拉克並非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並不像伊朗那樣重要。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向周邊地區擴散,明裡暗裡暗支持伊拉克,助長了了薩達姆入侵伊朗的野心。

民族矛盾

兩個國家宗教信仰相同,但宗教派別各異,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組成,而伊拉克為阿拉伯人佔多數。兩個民族在歷史上有過多次大大小小的矛盾衝突,積累了不小的恩仇宿怨。而兩個民族在對方國內則互為少數民族,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夠保障或受到岐視的因素,也造成了雙方社會族群的割裂。

外面力量的介入

美蘇和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政治經濟戰略利益和地緣政治需要,都對伊拉克提供經濟軍事援助,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為防止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擴散影響到本國的政局,紛紛站到伊拉克一邊,當年的科威特傾其所有援助伊拉克。

戰爭的後果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8年,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愚蠢的戰爭。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的傷死亡人數幾十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上幾千億美元,欠外債上千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幾百億美元,傷亡人數上百萬,僅伊郎就有20萬婦女成了寡婦,直接經濟損失上千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使兩國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兩個中東強國元氣大傷。

戰爭的教訓

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巨大消耗的黑洞,一個國家沒有完整的武器裝備研發生產基礎設施支撐長達8年的戰爭消耗,沒有充分的戰爭資源準備,靠買武器裝備支撐戰爭,結局可想而知。任何國家的領土爭端,政治領導人忘想用戰爭手段解決問題,歷來都是戰爭忘想症,戰爭毀滅了別人,同時也毀滅了自己。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事家嘲諷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的典型範例,當時兩國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雄貓戰鬥機,幻影戰鬥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雙方死傷百萬人,最後雙方打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兩個國家半殘廢,誰也奈何不了誰,經濟百孔千瘡,剩下最後半口氣只得停戰,漁翁得利的是美蘇和西方國家,當然中國在兩伊戰爭期間也狠賺了一筆,同時也印證了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的名言: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的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