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心中的那座巴黎聖母院

□周雲

當地時間4月15日,著名的巴黎聖母院失火,聖母院標誌性塔樓坍塌。全世界為之震驚。巴黎聖母院發言人稱,所有木製框架都在燃燒,值得慶幸的是主體結構倖免於難。巴黎檢方已就火災起因展開調查,據多家法國媒體報道,聖母院頂樓的電線短路可能是引發火災的原因。

巴黎聖母院對法國人的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這座建築已經有約760年的歷史,見證了法國從古代、近代到當代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對於法國、對於巴黎這座城市,巴黎聖母院都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標誌性建築,深深地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也融入了他們的情感。因此失火之後,整個巴黎都為之哀傷,為之祈禱。

而在遙遠東方的中國,巴黎聖母院的火情也牽動人心。毫無疑問,在所有的法國曆史文化建築當中,巴黎聖母院在中國的知名度是最高的,在很多中國人心目中有特殊的位置。這得益於一位法國作家的一部作品。這位作家就是雨果,這部作品就是《巴黎聖母院》。

192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維克多·雨果同名小說的中譯本《活冤孽》。幾年後《孽海花》作者曾樸又推出譯作《鐘樓怪人》。1949年前後,陳敬容譯本《巴黎聖母院》出版,這個名字被沿用下來。但《巴黎聖母院》真正的“火”,卻是在中國剛剛結束了那個特殊的年代之後的一段時期,那時,《巴黎聖母院》因為雨果左翼的立場,以及該書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成為改革開放之後在中國公開出版發行的最早一批西方文學作品之一。同名電影也在這一時期重新公映。這對當時的中國讀者、觀眾以及這部作品,都是幸事。剛剛走出禁錮年代的讀者和觀眾,就像呼吸新鮮空氣那樣,貪婪地欣賞著、感受著來自異域的文化,感受著那些久違了的價值和情感。於是《巴黎聖母院》就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巴黎聖母院也因此在一代人的思想上和情感上有了特殊的意義,成為人們心馳神往的地方。巴黎聖母院失火,焚燬了標誌性的塔樓,實際上也焚燒著萬里之外一代中國人心中一些寶貴的東西,那些關於愛情,關於人性,關於忠誠,關於博愛的寶貴記憶。就這樣,巴黎聖母院成為了中國人的巴黎聖母院。

然而同樣在中國,在關於巴黎聖母院失火的網絡評論中,我們也看到有人把這一起事故,同火燒圓明園聯繫了起來。表面上看起來,把這兩起事件聯繫在一起的都是火。實際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的連接點:仍然是雨果。當年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不久,雨果在一封信中憤怒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

看到這裡,我們不難明白,為什麼《巴黎聖母院》能夠超越法蘭西的國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的瑰寶,在東方的讀者心中有那麼神聖的地位。因為書的作者,是一位具有人類情懷的偉大文學家,他在書中表達的那些價值和情感,屬於人類。作為一個法國人,對法國侵略者破壞圓明園行徑進行了嚴厲的譴責,是因為他深深知道,圓明園所凝結的藝術和智慧,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人類。英法聯軍的破壞,是對中國人的傷害,也是對人類文明的傷害。

今天,巴黎聖母院不幸遘罹火災,對於有人將其與火燒圓明園聯繫起來,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到,這表明一場戰爭帶來的創傷,歷經160年之久,仍然難以平復。這是深刻的歷史教訓,告訴人們維護和平,避免戰爭之重要。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因為曾經的戰爭而忽略了巴黎聖母院固有的價值。巴黎聖母院作為歷史建築,作為文明的結晶,對於人類的價值,一如我們的長城、頤和園、圓明園對於人類的價值一樣。同樣,也不能因為我曾經遭受的傷害,就忽視巴黎聖母院和一代中國人之間特殊的因緣。

行文至此,得到最新的消息,巴黎聖母院的大火已經徹底撲滅,並且將予以重建。這值得期待,但我們更期待通過這樣一場大火,能夠引起人們更深刻的反思,進而能夠彌補兩國人民之間的隔閡,增進中法人民之間的感情。

(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