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搶奪的是後周郭氏江山,為何宋朝歷代會厚待柴氏?

簡華義


首先,趙匡胤的確是奪取了後周太祖郭威的天下,但是已經沒有辦法善待郭威的後人了——後漢隱帝劉承佑即位之後就開始猜疑位高權重的郭威,最終致使郭威黃袍加身建立後周,而劉承佑隨即在“汴梁事變”中將郭威的家人全部處死,其中就包括郭威的兩個親生兒子。

所以,郭威只能傳位給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養子柴榮,柴榮是郭威第一任妻子柴氏的侄子,他很早就被郭威收養並追隨郭威南征北戰。一方面,在唐朝中後期,養子的地位幾乎與親生兒子無異。另一方面,唯一談得上與郭威有血緣關係的便是他的女婿張永德和外甥李重進,而這兩個人的能力與威望遠遠不如柴榮,所以郭威臨終將皇位傳給了柴榮。

而趙匡胤正是接受了柴榮之子柴宗訓(即後周恭帝)的禪讓才登上帝位的,所以,他雖然接手的是郭氏開創的基業,卻在柴氏手中接盤。恰好趕上趙匡胤是一個難得的仁君,他沒有像南北朝之後的那些朝代一樣,接受禪讓之後便將前朝皇帝處死,反而是下令善待柴家後人。

但是呢,柴宗訓禪位之後就被降封為鄭王,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就突然去世了,而且史書並沒有留下關於他死因的任何記載。隨後,他的兒子柴永崎繼承其王位,隨即被降封為鄭國公,仍然居住在房州(現在的湖北省十堰市房縣),趙匡胤登基之後不到十三年的時間內,柴氏已經完成了從帝到王到公的轉變,並且繼承人的年紀越來越小(柴永崎承襲公爵的時候,頂多就是五六歲吧),這樣,柴氏對趙氏的威脅就可以說是完全消除了。

在這種情況下,善待柴氏對趙家是百利而無一害啊,趙家何樂而不為?


國史通論


宋朝善待柴氏,其實恰恰就證明了宋朝沒有善待過柴氏。因為此“柴氏”非彼“柴氏”,從法統上來論,被宋朝假惺惺善待的“柴氏”與真正應該被善待的“柴氏”,其實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公元 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為了集權,下密詔誅殺郭威、王峻等託孤大臣。郭威因為不在京城,劉承祐便派出兩路人馬,一路將郭威留在京城作人質的妻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以及三個侄子,甚至包括郭威還尚在襁褓中的兒子,全部都殺掉;另一路則前往鄴城捉拿郭威。

無奈之下,郭威只得發動兵變,率其部眾向南攻破開封,報仇雪恨,推翻了後漢。次年郭威登基繼位,便建立了後周政權。

當時郭威47歲,從生理角度來說,他還可以廣納後宮,再生幾個兒子。但是郭威並沒有這麼考慮,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中原自中唐藩鎮割據以後起近兩百年,殺伐不斷!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單靠血緣是根本無法保住地位的。

因此,當郭威繼位後,他完全沒有考慮再給自己生一個兒子,讓親兒子繼承皇位。而一開始就打定主意,找一個青年才俊來繼承自己的皇位。但代價就是,這個人必須要過繼到郭氏家族,給自己當養子,並與自己的本家斷絕承嗣關係。

那麼,誰是郭威中意的人選呢?在當時,郭威選定了三個人:

第一個是他的女婿張永德;

第二個是他的外甥李重進;

第三個是他的內侄子柴榮;

從血緣來看,李重進是郭威妹妹的兒子,身上有一半郭家的血緣,他的血緣最親;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與郭威的關係最近,他的孩子是郭威的直系子孫;最差的就是柴榮了,他只是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其實與郭威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



但是,郭威選擇了柴榮。一方面,這是郭威對柴皇后當年在他貧賤時,不離不棄,始終陪伴在他身邊的報恩;另一方面,柴榮的綜合素質很高,比另外兩位都要強。因此,郭威從傳承政權的角度,選擇了柴榮。

柴榮被選定為繼承人後,依據法統,他過繼在了郭家。從此之後,他就改名郭榮,並與自己的本家柴氏,不再有任何瓜葛。

因而在後週一朝,郭榮的本家柴氏,並不能享受皇族待遇。

注意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柴氏並不是後周的皇族,郭榮本家並沒有後周的皇位繼承權。柴氏一族對趙匡胤並沒有任何的威脅。

柴氏並不是後周的皇族,郭榮本家並沒有後周的皇位繼承權。柴氏一族對趙匡胤並沒有任何的威脅。

柴氏並不是後周的皇族,郭榮本家並沒有後周的皇位繼承權。柴氏一族對趙匡胤並沒有任何的威脅。



公元 959年,周世宗郭榮駕崩。去世前,他留下了四個兒子:

分別是七歲的周恭帝郭宗訓,以及年紀比他還要小一點的三個弟弟,曹王郭熙讓、紀王郭熙謹、蘄王郭熙誨。

趙匡胤篡位後,這四個孩子的下場如下:

郭宗訓受封為鄭王。但是,郭宗訓的鄭王爵位並不是世襲爵位。他死了之後,鄭王爵位就取消了。他的後人並不能承襲鄭王爵。郭宗訓有一個兒子承襲了爵位,但是被降了一等,繼承是公爵。他兒子死後,鄭公爵位被廢黜,無人再繼承。

曹王郭熙讓在宋朝建立後便失蹤,沒有任何關於他的記載。他的結局,要麼是死了,要麼是流落到民間,隱姓埋名了。

紀王郭熙謹和蘄王郭熙誨在陳橋兵變中不知所蹤。根據宋人的傳說,宋太祖回朝後,原本想要殺掉他們,但被大將潘美勸阻。隨後潘美和盧琰分別收留了這兩個小孩,替他們改名為潘惟吉和盧璇。

至此,郭榮的四個孩子,老大郭宗訓死的莫名其妙、老二郭熙讓不知所蹤、老三郭熙謹和老四郭熙誨分別被過繼給了別人,當了別人的養子。郭氏一族也因此而絕嗣了。



趙匡胤死後,郭榮的直系子孫在官方史書上便沒有任何的記載了。隨後的宋太宗、宋真宗兩朝,也沒有相關記載。一直到大宋立國九十九年後,也就是傳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時,史書上才又有了記載。

當時,宋仁宗想起來被遺忘了將近一百年的郭氏子孫。便下令尋找周世宗郭榮四個孩子的直系後裔。結果找不到。

然後,宋仁宗便下令找來柴氏族譜,從郭榮本家的柴氏子孫中挑選,並在柴氏的旁支諸房中找到了一個輩分最長的人,這個人的名字叫柴詠。

之後宋仁宗召見柴詠,封他為“崇義公”,給予其一定的待遇。讓他的後人承擔奉祀後周皇族之職。這便是所謂的宋朝“善待”柴氏子孫的真相。

對於宋朝皇帝的這種行為,我只能用八個字來形容——鳩佔鵲巢,殺人誅心。

首先,前面重點強調過了,柴氏沒有皇位繼承權,柴氏跟後周政權一點關係都沒有。趙匡胤沒有殺柴氏,並不是他心慈手軟,而是因為柴氏對他沒有威脅。柴氏就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而已。

第二,柴榮過繼給了郭威,他叫郭榮。後周真正有繼位權的人,必須要姓郭。但宋朝皇帝卻讓柴氏承擔奉祀後周皇族之職,強迫郭榮一脈改姓回柴,這是什麼道理?

第三,真正有繼承權的人讓趙宋殺沒了。建國九十九年後,趙宋又假惺惺的在與後周沒有任何關係的柴氏一族中找繼承人。並且還到處宣傳自己“善待柴氏”。簡直就是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真的應該善待的“柴氏”被殺了,然後再找一個壓根跟後周帝系沒半毛錢關係的人,假模假樣的“善待”他,這叫啥?

這叫既要當XX,還要給自己立貞節牌坊。兩頭好處都要拿。鳩佔鵲巢,殺人誅心,也不過如此了。


並且,即便是獲封“崇義公”的柴氏子孫,也遠遠沒有民間傳言的那樣,有類似於“免死金牌”或者“丹書鐵券”之類的護身符。

因為宋仁宗從柴氏選繼承人,封為公爵,並不是他覺得趙家虧欠柴氏,主動想給柴氏一些補償。他只是想立柴氏為榜樣,粉飾太平罷了。而大部分沒有受封的柴氏,依然還是老百姓,享受不了任何特權。

所以說,別說郭氏了,即便是柴氏,也一樣在北宋沒有享受到任何“善待”。絕大多數的柴氏子孫都只是老百姓。而經過史家文人之手的粉飾後,卻搞得好像郭榮的子孫和所有的柴氏子孫都被善待一樣。

論被文人洗白,趙宋皇帝絕對能排得上號。


Mer86


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柴榮病逝。年僅7歲的皇子柴宗訓繼位。主少國疑,人心惶惶。史載:“時人鹹謂天下無主”。意思說,柴榮死後,小皇帝柴宗訓即位,人們忽然覺得沒了主心骨,覺得偌大的後周突然就要塌天了。

在隨後的半年裡,後周軍隊最高指揮機關和朝廷禁軍的各級將領們都陸續換成了殿前都指揮使(亦稱都檢點)趙匡胤的心腹弟兄。

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歡度新年,突然從北境傳來遼國和北漢聯軍悍然入侵的緊急戰報。

小皇帝柴宗訓採納宰相範質的建議,命殿前都指揮使兼禁軍統領的趙匡胤率大軍前去抵禦。

大軍還未出發,京中已謠言四起,曰:“出軍之日,當立檢點為天子”。

當年,周太祖郭威就是藉口“邊防有警”而突然發動兵變,三下五除二將後漢收拾成後周的。難道昔日的一幕今日又要重演?

如今發生的事幾乎和當初郭威篡(後)漢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當事人趙匡胤並沒有當機立斷,他反而裝作憤憤不平的樣子,絮絮叨叨地嘟囔道:“人們怎麼能這麼編派我 ?我該怎麼辦”?好在小皇帝懵懂無知,並未起疑。

次日,大軍誓師出發,行進到距離汴京(今開封)東北約40裡的陳橋驛時,因天色已晚,遂就地紮營歇息。當夜,趙匡胤喝的酩酊大醉,隨後倒在軍帳裡昏昏睡去,一夜未露面。

而他的親弟弟趙匡義(後避皇帝諱改為“光”義)和其心腹謀士趙普則召集全體將領在大帳中開了一晚上的會。

《宋史》記載,當後周大軍離開汴京抵達陳橋驛時,就有一個自詡精通象緯之學的軍士手指蒼天,楞說天上有兩個太陽在打架,還神神道道地斷言:“一日克一日,乃天命”。這句神秘的預言立即傳遍全軍。

入夜後,一群將領們聚集在趙普那兒七嘴八舌地議論紛紛。大家愈說愈興奮,都感到很神奇。

有人說:“檢點(指趙匡胤)上應天星,他當皇帝莫非是天命”?

趙普假裝變色拍案道:“趙匡胤對皇上忠心耿耿,從無二心,他絕不會輕饒你們這幫妄想謀逆的傢伙”!

大夥一聽,全都愣住了。呆了半晌,眾將紛紛拔劍嚷嚷道:“在軍中議論這個話題本已是滅族之罪。既然話已出口,就已有進無退,索性就反他孃的,擁戴趙匡胤做天子,由不得他不幹”。

趙普見大家已統一意見,心知宣傳已經奏效,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便坐下來商量佈置各類事項,然後分頭行動起來。

次日一大早,將領們帶著部下將趙匡胤的營帳圍得水洩不通,聒噪聲驚天動地。趙匡義和趙普闖將進去,一邊一個將趙匡胤攙了出來,他們把一件早就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大傢伙呼啦啦跪倒一片,山呼萬歲。

趙匡胤卻拉長了臉,一副不情願的樣子。他一本正經地說:“爾等貪圖富貴,擁立我為天子,我感激不盡。但沒規矩難成方圓,你們如果接受我提出的條件,我就答應做天子。不然,諸位就是把我打死我也不能當這個皇帝”。

大家一聽,紛紛說:“請您儘管吩咐,我等一定唯命是從”。

趙匡胤說:“小皇帝柴宗訓和太后今後還是主子,我們必須善待他們,不能讓人家覺得我等恃強凌弱,欺負孤兒寡母 ;(後)周朝的公卿大臣都是我過去朝夕相處的同僚,爾等不得凌辱他們,更不得肆意殺戮;古往今來,凡改朝換代的帝王一進城就大肆燒殺搶掠,但我禁止你們這樣做。等大局已定,秩序恢復,我自然會重重獎賞大家。但醜話說在前面:“凡是縱兵燒殺搶掠的一律殺無赦”” !

數萬大軍聽了,一起跪地磕頭表示服從。接著,大軍整軍折回汴京。

其實,這之前發生的一切,都是趙匡胤、趙匡義、趙普和所謂的“義社十兄弟”們早已策劃並安排好了的詭謀。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的傳奇故事。這年,趙匡胤33歲,他改國號“宋”,改元“建隆”,將國都依舊設在汴京。從事件的經過看,趙匡胤等人策劃的相當周密,準備的亦十分充分。但趙本人確實具有足夠的威望,堪稱眾望所歸,才使一次翻天覆地的改朝換代幾乎沒怎麼流血就完成了。他雖然是篡位,但也算平穩交接,和平讓渡。

當然,後來他還是滅掉了兩支忠於後周的軍政勢力,一舉平定了“二李之亂”,但這也算節外生枝的事了。

從歷史記載看,宋太祖趙匡胤一諾千金,言出必行,果然厚待“主動”禪位的符皇后、柴宗訓母子 。不僅仍舊保留其優渥的皇家待遇,還特地賜“丹書鐵券”給柴氏一族,約束趙宋子孫後代必須永遠厚待柴家,柴氏“可犯九罪而不死”,享有和趙氏皇族一樣的尊崇特權......他不僅對後周皇室始終實行優待政策,沒有隨意摧殘,即便對後周的一批文武大臣,他也幾乎沒有做任何變動,一律官復原職,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就連宰相也都是後周的原班人馬範質、王溥等繼續在做。

終北宋一世,後周柴氏皇族始終為趙宋統治者所厚待(《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進就是柴宗訓的後裔)。

而對於擁戴自己做天子的那些開國功臣,他並沒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大肆誅戮 ,而只是“杯酒釋兵權”——用金銀財寶、子女玉帛換取他們手中的軍權,這種做法或許是歷代開國帝王中最厚道的了。

趙匡胤感於五代十國時武將擁兵自重、動輒血流成河、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歷史經驗教訓,實行偃武修文的政策,他倡導文教,開科取士,與民生息,獎勵耕織,恢復經濟,一個海晏河清、花團錦簇、燦爛輝煌的大宋在趙匡胤的手上已經隱隱成形並呼之欲出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趙匡胤不僅搶奪了後周江山,還否認了後周正統的“柴氏”家族,也就談不上厚待柴氏了!

我們都知道後周是郭威建立的,而柴榮是郭威的接班人。按理說,柴榮作為郭威的義子,繼承人的身份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柴榮也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郭榮。那為何大家熟知的名字仍為柴榮呢?這不得不服趙匡胤的殺人於無形!



趙匡胤陳橋驛兵變奪了後周江山,建立了大宋王朝,他厚待柴氏一家似乎是顯得自己仁厚,其實卻是向大眾透露出一個信號:柴氏也並非正統,我取而代之是能者得之!

後周這個五代最後一個王朝,在柴榮的帶領下所向披靡,有一統天下的趨勢,可惜柴榮英年早逝,把帝位傳給了一個幼兒!柴榮當時能夠即位源於郭威想要把自己創建的後周江山一代一代傳下去,才選擇了柴榮這個文攻武略全才的義子!柴榮不負所望,堪稱五代十國這個混亂時期的第一明主!

柴榮定了接班人後,並做了一系列安排,保證後周能夠久遠。只是他沒想到自己會突然天降橫禍,沒有為自己的接班人穩穩地把握住兵權。可以這麼說,整個朝廷禁軍的兵權都在趙匡胤手上,以至於趙匡胤輕而易舉的取而代之!柴榮的後人也是明白人,禪讓了帝位,政權和平演變!



趙匡胤是個多疑的人,他認為既然自己能夠奪得帝位,其他人亦可。所以趙匡胤對功臣們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把權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這時他擔心的就只有一件事;前朝餘孽---柴氏家族!於是便開始了行動!

首先,趙匡胤恢復了柴這個姓氏,而不再是郭,剝奪了後周的正統身份!

接著,賜予柴氏家族免死鐵券,保證柴氏後代衣食無憂!

這似乎沒有做什麼!然而,恰恰顯示了趙匡胤的聰明之處!

一、安定了人心,贏得了天下人的理解與認可!

二、顯示了自己仁至義盡!倘若柴氏再有所動作,那就是咎由自取!

總結:趙匡胤這一招實在是明智之舉!得人心堵後路!


浩瀚文史


首先,此問題稍微有點不嚴謹,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趙匡胤奪取了太祖郭威建立的後周江山,為何宋朝歷代會厚待柴氏?”

預知前因後果,且聽步雲同學給大家說說“三位大英雄”的人生事蹟,聽聽發生在那個山河破碎、風起雲湧的時代故事,即可瞭然。

這三位好漢便是:
  1. 郭威
  2. 柴榮
  3. 趙匡胤



下面我們就抽絲剝繭,探索歷史的奧秘。

1、郭威(後周太祖)

公元904年,郭威出生在邢州堯山(今河北邢臺),18歲時,做了澤潞節度使李繼韜的親兵。郭威身材魁梧、勇武過人,為人行俠仗義,曾打抱不平怒殺鄉霸。

公元947年,劉知遠建立後漢,是為後漢高祖,郭威因功做了統帥大軍的將相。

公元948年,後漢高祖去世,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高祖臨死時指定郭威為顧命大臣之一,郭威多次平定藩鎮叛亂屢立戰功,幫助風雨飄搖的後漢轉危為安。

公元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猜忌功臣,下密詔誅殺郭威、王峻等人,郭威被逼起兵,郭威在京城的家人全部被殺,據說被殺的包含郭威的妻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以及三個侄子,甚至包括郭威還尚在襁褓中的兒子。

公元951年,澶州,抵禦契丹的部隊兵變,眾兵將擁郭威黃袍加身,郭威假意推遲後稱帝,國號大周,也就是後周,都稱汴京(今開封),郭威即後周的開國皇帝后周太祖,為後周第一位皇帝。



郭威建立後周後,任用賢能、改革弊政、發展經濟,很快後周就顯露出國富民強的跡象,為後任皇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郭威崇尚節儉、仁愛百姓,他說:“朕出身微寒,嚐盡人間疾苦,得幸為帝,豈敢厚自俸養以病百姓乎!”下詔禁止進奉珍寶,並打碎宮中珍玩寶器、奢華物品,說“凡為帝王,安用此!”

郭威重情厚意,深愛其妻,在其妻被殺後,不再另娶皇后。



公元954年,郭威去世,遺詔命令用紙衣瓦棺,陵墓務必從簡,儘快下葬,並囑咐養子柴榮寒食節可以不派人掃墓,在京城遙祭即可,享年51歲,葬於嵩陵。

【步雲點評】:郭威一生,可謂血性男兒、智勇雙全、重情重義、宅心仁厚、淡泊名利,極其少見的英雄皇帝。

2、柴榮(後周世宗)

公元921年,柴榮出生在邢州堯山柴家莊,和太祖郭威是老鄉,比太祖小17歲。因家道中落,柴榮少年就外出經商,走南闖北過程中,增長很多見識,騎馬射箭武藝高強。

柴榮的姑母柴氏賢惠嫁給了郭威,也是很小的時候,柴榮投奔姑母,因柴榮生性謹厚,深得姑父郭威喜愛,收為養子,後來跟著郭威進了軍隊。

後漢建立後,郭威因功做了統帥大軍的將相,柴榮也做了將軍,郭威平定叛亂時柴榮一直跟隨征戰四方。



公元950年,柴榮隨郭威在軍中,因後漢隱帝劉承祐猜忌,郭威和柴榮留在京城的家人全部被殺。

公元951年,後周建立,柴榮以皇子的身份封太原郡侯。

公元953年,太祖加封柴榮為晉王。

公元954年,太祖駕崩,後漢隱帝事變後太祖無子,太祖遺命養子晉王柴榮在棺槨前即皇帝位。太祖臨終前除命後事從簡外,對柴榮即位後政事也一再囑咐,對養子滿懷期望。

柴榮即位,依然延用太祖國號大周,是為後周世宗,為後周第二任皇帝。



世宗即位後便立下“三十年使天下平定富足”的宏偉目標,世宗說:“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年富力強的後周世宗柴榮,雄心勃勃,遵照太祖遺願,南征北戰,西敗後蜀,三徵南唐,北伐遼朝,揭開了統一天下的序幕。

公元959年六月,世宗因病班師回京,封皇長子柴宗訓為梁王,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世宗駕崩,終年三十九歲。梁王柴宗訓柩前即位,時年七歲,是為後周恭帝,為後周第三任皇帝。

世宗和太祖一樣,清吏治,選人才,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節約簡樸,深得百姓擁戴。在太祖打下的基礎之上,短短的5年時間,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步雲點評】:借用史家一句話,柴榮是“五代第一明君”。

3、趙匡胤(宋太祖)

公元927年3月21日,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比後周世宗柴榮小6歲,比後周太祖小23歲。

公元948年,趙匡胤投奔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屢立戰功。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趙匡胤補任東西班行首。

公元953年,柴榮封晉王出任開封府尹,趙匡胤轉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公元954年,柴榮即位,擢升趙匡胤執掌禁軍。

公元954年,世宗御駕親征北漢、契丹,在澤州高平的戰鬥中,後周軍危機,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率精兵拼殺,北漢軍潰敗,激戰中趙匡胤左臂中箭,世宗下令收兵,趙匡胤方退下來。


公元956年,趙匡胤隨世宗征伐淮南,屢立大功。

公元957年,趙匡胤隨世宗征伐南唐,屢立大功,南唐中主李璟畏懼趙匡胤的威名,送三千兩白金,趙匡胤把白金全部送到內府,南唐的離間計失敗。



公元958年,趙匡胤隨世宗北伐,途中得到一塊木板上寫“點檢作天子”。

公元959年,世宗回京後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六月十九日,世宗駕崩,7歲的柴宗訓即位。

公元960年,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軍隊裡議論紛紛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隨後發生兵變,眾兵將擁趙匡胤黃袍加身。



軍隊回到京城開封控制局勢,百官無可奈何,宣佈柴宗訓退位,禪位給趙匡胤。趙匡胤登基做皇帝,改國號“宋”,定都開封,是為宋太祖。

趙匡胤輕易奪取後周政權,改封柴宗訓為鄭王,趙匡胤下旨優待,賜柴家“丹書鐵券”也就是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公元973年,柴宗訓去世,年僅20歲,宋太祖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

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的過程中,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百姓、城池、經濟沒有因為改朝換代受到摧殘,並且在後周太祖郭威和後周世宗柴榮共同打下的基礎之上,宋太祖趙匡胤延續後周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晚唐以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

宋太祖改革政治、中央集權、文武制衡、改進科舉,治理水患、重視農業、減輕賦稅,文化上奉行“文以靖國”的理念,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

【步雲點評】:歷經三代英雄君王,華夏恢復統一,是這三位好漢共同的貢獻和成就。

總結:因為“大英雄郭威”親生兒子被殺,把皇位傳給了“大英雄柴榮”,另外一位“大英雄趙匡胤”從後周幼兒皇帝手中平穩獲得政權,三位大英雄有著共同的願望,一起戰鬥過,終於在最後一位大英雄趙匡胤手中結束戰亂恢復天下太平,他們之間沒有血海深仇,反而有深厚的戰友情節,所以,宋太祖趙匡胤要求後代子孫要善待後周皇室後裔,郭氏無後,所以就是柴氏了。

最後:電視連續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開始時講的就是這一段故事,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看看,不過電視劇是有改編的,和真實歷史有區別。




  • 歷史已經遠去,我們可以通過千絲萬縷嘗試窺探那悠久的歲月,何為真相,何為假相,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奇莫步雲”。
  • 步雲同學會繼續把所學所知所想與同學們分享。

奇莫步雲


題主問這個問題,就要清楚後周皇帝的繼承關係。後周主要有三個皇帝。

①後周太祖——郭威

②後周世宗——郭榮(柴榮,郭威養子)

③後周恭帝——郭宗訓(柴宗訓)

為何史書都記載為柴榮,柴宗訓呢,因為趙匡胤是黃袍加身奪的後周天下,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性,就勒令郭榮後代全部改回柴姓,並在史書中稱周世宗為柴榮,而不是郭榮,以顯示自己奪得是郭家天下,而不是你柴家天下。

柴榮的姑母柴氏,本後唐莊宗之嬪御,莊宗駕崩後,後唐明宗遣其歸家,行至河上遇大風雨,在旅店停留數日,偶遇郭威,看他體貌非凡,一見傾心。而郭威亦聞柴氏賢惠,父母知志不可奪,於是二人在旅店中成婚。成婚後柴氏無子,便收養其兄柴守禮的第三子柴榮作為兒子,並改名為郭榮。

郭威,早年出仕後漢,拜鄴都留守、樞密使。後漢隱帝劉承祐自繼位後,對郭威等有功大將十分疑忌。乾祐三年(950年)派人前往鄴都處死郭威。郭威見事情緊急,以“清君側”名義起兵討伐,。劉承祐見郭威起兵造反,就把郭威在京的家屬全部殺死,這裡包括郭威還尚在襁褓中的兒子。(《新五代史》:“嬰孺無免者。”)。

後漢軍在七里坡之戰大敗,隱帝劉承祐在出逃途中為郭允明所殺。郭威帶兵入京,覲見李太后(李三娘),讓太后臨朝聽政,並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贇為帝。隨後,突報契丹南下,率軍北上抵禦。途徑澶州時,士兵發動兵變,黃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逼迫太后授為“監國”,奪得國政。廣順元年 (951年)正月丁卯日,郭威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史稱後周。

由於兒子都被殺,郭榮便以皇子身份輔助郭威處理政務。郭威在位三年去世,柴榮登基為帝。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甦。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

可惜,顯德六年,商議攻取幽州時候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慶陵。周世宗心懷統一大志,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一代雄才英年早逝,真是天妒英才。

郭榮死後,郭宗訓即位,年僅七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郭宗訓在位期間,特別重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黃袍加身(史稱陳橋兵變),郭宗訓被迫禪位給趙匡胤,後周滅亡。

趙匡胤登基後,降封郭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趙匡胤勒令郭榮後代全部改回柴姓,並頒佈聖旨優待帝母子,賜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所以,雖然趙匡胤奪的是後周郭氏天下,但善待的是柴氏,因為他奪的就是人家老柴家的天下。


有初有終


宋太祖趙匡胤留下“丹書鐵券”厚待柴氏,似乎非常的仁慈,但是這一個“柴氏”才是最狠的手段,等於是完全否定了周世宗的皇位繼承權。

周世宗到底是“柴榮”還是“郭榮”?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傳位給“養子”周世宗,周世宗在位僅僅五年半,但是卻已經勵精圖治做好了橫掃天下的準備,只可惜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儘管如此,周世宗依然被後世尊為“五代第一明君”,這是很多皇帝一輩子都得不到的成就。

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糾纏著我,周世宗到底叫“柴榮”還是“郭榮”呢?

這個問題其實根本不用糾結,周世宗一定是叫“郭榮”。

後周太祖郭威在窮困潦倒的時候,被妻子柴皇后看中以身相許,柴皇后這位出身世家大族的“才女”,帶來的並不僅僅是“財富”,最珍貴的反而是她的“學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自古流傳,柴皇后認定郭威是一位英雄人物,不僅有“望夫成龍”之心,還付出行動親自培養郭威的見識、才能,這才有郭威黃袍加身建立後周基業。

郭威一心敬重的柴皇后一生都沒有生育,郭威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力排眾議“過繼柴榮為世子”,改名“郭榮”理所應當。

到底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柴榮”改名為“郭榮”了呢?

古人的收養程序可以分為三種“義子、養子、繼子”,“義子、養子”只有名義上的父子關係和養育之恩,可以改姓也可以不改,但是“繼子”完全不同。

古代“繼子”將享受“嫡子”的待遇,擁有包括爵位在內的繼承權,所以都非常的慎重,一般都是同血緣關係較近的親戚家“過繼”同等輩分的子嗣,需要家族內部德高望重的族老作為見證,改寫姓氏、家譜。

一個家族內部繼承爵位、財產都需要改寫姓氏、家譜,“郭榮”繼承了郭威後周的皇位、天下,只有改名“郭榮”才名正言順。

另外,“郭榮”對生父“柴守禮”的態度也是一個證據。

柴皇后是柴守禮的親姐姐,因此柴守禮之子“柴榮”才有了過繼給郭威,繼承皇位的機會。

“郭榮”登基以後,雖然郭威已經駕崩了,但是“郭榮”的生父柴守禮一直活的好好的,但是並沒有發生柴守禮被封為太上皇一類的事情,反而父子關係極為尷尬。

周世宗“郭榮”對待柴守禮從來都是“以元舅禮之”,而不是所謂的生父。古人極為重“禮”,就算是舅舅見到皇帝也要下跪,但是“郭榮”的“元舅”非常的特殊是他的生父,因此兩人在“郭榮”登基以後從未見過面。

周世宗“郭榮”如次重“禮”,就絕對不可能姓“柴”,這等於是完全否定了自己的“繼承權”。

宋朝建立以後,趙匡胤“厚待柴氏”只是一種手段,就是從根本上否定“郭榮”的繼承權,給自己“篡位”披上一層正義的外衣。

至於小小的“丹書鐵券”、“柴家”對宋朝的統治根本沒有絲毫威脅。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實的一面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說到後周和柴家的話題,不免要提起一樁血案和兩位英雄豪傑的悲情故事。

公元950年(史稱後漢乾祐三年),就是後漢隱帝劉承祐坐上皇座的第二個年頭。這一年的後漢,之前內有軍閥作亂,外有契丹擾邊的情形,基本上已經平息。天下雖然仍舊紛爭不斷,但後漢境內倒也風調雨順。

君臣猜忌風波起

劉承祐他老爹就是後漢的開國皇帝——後漢高祖劉知遠。劉知遠當年趁著契丹滅了後晉,中原無主的機會,湊巧做了皇帝。可惜這劉知遠有做皇帝的命,卻沒機會享皇帝的福——做了一年皇帝就掛了。也是夠可憐,後面會說到,劉知遠和劉承祐這對父子,合起來攏共就幹了三年皇帝。

且說這劉知遠,是因為大兒子的早逝加重了病情,導致50多歲就暴斃。只好由18歲的小兒子劉承祐來繼承皇座,當然老劉臨死前要安排一些託孤的大臣。這託孤大臣有些誰?朝內楊邠、史弘肇、蘇逢吉、王章等人,朝外郭威等人。

瞭解歷史的都知道,小皇帝一般跟託孤大臣都視若寇仇。比如西漢宣帝劉病已和霍光,再比如清代順治和多爾袞、康熙和鰲拜。當然隱帝劉承祐也不例外。18歲的小皇帝剛剛登基,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剛剛想要品味一下無上權利,卻發現被幾個老不死的到處掣肘。託孤大臣們整天跟臭蒼蠅一樣,這也不可以,那也不能幹,這皇帝做得有點兒憋氣。

小劉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這不劉承祐就找李太后和幾個親信一合計——滅了這群老鬼,才能馬上奪回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位第二年的時候劉承祐出手了,不過他掀起的血雨腥風,連帶著把自個也吹飛了。

汴京亂起血成河

這日,忍了多時、謀了數日的劉承祐出手了。在汴梁朝堂上,摔杯為號,埋伏好的刀斧手,猝不及防如虎狼般撲出,將王章、楊邠、史弘肇等老臣當場斬殺。當然不算完,惡氣還沒出夠,一隊隊甲兵撲向這些老臣家中,小皇帝劉承祐的聖旨是——抄家滅族,斬草除根,趕盡殺絕。

這也不算完——我們的主角之一——郭威,時任鄴都留守兼樞密使(相當於河北軍區司令兼國防部長),當時人在魏州,躲過了這生死一劫,可是郭威的整個家族百十口人,都被抓了。暫時沒處死,是因為郭威還沒抓捕歸案。這些被抓的人裡面有郭威的妻子兒女,也有主角之二郭榮的妻子兒女。

劉承祐下令郭崇、李弘義等將領誅殺郭威、王峻、王殷等舊臣,意圖意圖將舊臣一網打盡。幸運的是,李弘義不知道是不想下手呢,還是不忍下手,直接將消息透漏給王殷,王殷則馬不停蹄將向郭威報告緊急狀況。

然而,這個讓郭威悲憤交加的消息,卻這位面對契丹鐵騎都毫無懼色、鐵骨錚錚漢子,陷入了兩難境地。

他是該束手就擒、從容赴死?

他是該起兵反抗、滅了昏君?

他的家人會怎樣?必死無疑?或是有一線生機?郭威雙目泣血、難以抉擇的夜晚,那個叫郭榮的年輕人同樣徹夜無眠——因為他的妻兒也一起被昏君擄了去。

清君側王者歸來

後來歷史評價說郭威是五代亂世少有的明君之一,就是因為郭威雖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他跟別的只懂殺人放火的武夫不一樣,他懂得尊重文士。魏仁浦就是他的智多星之一,魏仁浦一句話就替郭威做出來抉擇:

“君不見王章、史弘肇,和他們族人的下場?”

“束手就擒——家人毫無生機。”

“放手一搏——家人一絲希望。”

魏仁浦又一句話替郭威想好了行動策略:

“激起群憤,以清君側。”

郭威盡起河北之兵,氣勢洶洶殺向汴梁城。

一路上推枯拉朽,七里坡一戰定乾坤。

悲催的劉承祐還是太年輕氣盛,以為自個的軍隊很給力。一看郭威起兵了,二話不說就把郭威家族上百口盡數屠殺。沒成想,出城觀戰,卻被自個的開封府尹關在了城門外。等到兵敗如山倒的時候,逃都沒地方逃。最後在一小村莊,被自己曾經的奴才劊子手一刀了結。

郭威清君側的時候,“一不小心”把皇帝也清掉了,群臣只好決定扶劉贇上臺。劉贇是劉知遠養子,當時是徐州節度使,要來繼承皇座,需要從徐州到汴京,車馬勞頓好些天。

某天,前線緊急軍情——契丹來襲,郭威作為樞密使,當然義不容辭領兵出征。行軍途中,軍隊譁變,逼迫郭威黃袍加身。

這一幕,何其眼熟。對,您沒看錯——後來趙匡胤“陳橋兵變”也是這樣的——一樣的味道,一樣的配方,郭威是才是原創,趙匡胤是高仿。郭威返回汴京,搖身一變成了後周皇帝。而準備就任的劉贇同志,還沒上任就下崗了,而且後來還被安排毒死。

郭威整死劉贇這事不妥,劉贇的生父劉崇不幹了,在契丹支持下,建立北漢,專門跟後周對著幹。(這個北漢後面還會跟郭榮、趙匡胤有交集)

郭威雖然得了天下,坐上了萬眾矚目的皇座,但是,這是他想要的嗎?

悲情英雄惺惺相惜

郭威雖然得了皇座,卻永遠失去了相融以沫的妻子,和他所疼愛的所有孩子們。

郭榮作為郭榮養子,從龍有功,位高權重,卻也沒法在劉承祐屠刀下拯救嬌妻愛子。

月高星稀的夜晚,兩位鐵打的漢子,四目相對,在對方眼中,看到的是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落寞與孤寂。

郭威看見郭榮,就不得不憶起結髮妻子柴氏。當年黃河邊上柴氏不顧家人反對,義無反顧跟了落魄的郭威。在柴家的關照下,郭威從此一路飛黃騰達。坐上皇座三年,郭威沒有冊封皇后——因為早逝的柴氏被追封為皇后。郭威心中,沒有人可以替代柴氏,在他心底深處的位置。

郭榮還有一個名字叫“柴榮”,因為柴氏是他的姑姑。柴榮從小跟著姑姑柴氏和郭威生活,郭威愛屋及烏,柴榮就做了郭威的養子,從此叫了“郭榮”。

郭威坐上皇座後,尊賢愛才、關注民生、鼓勵工商,他兢兢業業想要把凌亂的國家拉回盛世。但是曾經的意氣風發已然逝去,那場噩夢般的悲劇和國家的擔子,讓郭威衰老的很快……在位第二年時,郭威已經身患重病,雖然所有親兒子都死於那場慘劇,不過他一點也不擔心後周的將來——因為他早就想好了接班人。

那就是郭榮。郭威看著他長大成人、遊歷江湖、再到獨當一面。他成長的每一步都給他帶來了莫大的驚喜。胸懷天下的胸襟、旺盛而不屈的鬥志,他的品行、他的才能、他的性格……這一切,郭威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對情深義重的妻子的牽掛,一樣的悲情遭遇,一樣的理想抱負,對養子才情的賞識,長期生活在一起的親情——郭威和郭榮的情分,不是親父子,已經超越親父子。

沒有辜負人們的猜測,郭威毫無懸念將後周皇座交給了郭榮。在這之前,郭威還送給郭榮一份大禮——為了讓郭榮順利登基,郭威把一些可能會不服新皇帝的將領,提前清理了一下。

郭榮是順利登上了後周皇座,但是等待他的是猛烈的狂風暴雨……

潛龍悲歌所託非人

前面說過,北漢就是要跟後周對著幹。郭榮剛剛登基,來不及緩口氣,外面就有後漢和契丹的洶洶攻勢,內部就有軍閥割據反叛。這場逆風局中,沒有溫熱皇座的郭榮御駕親征,不但穩定了局勢,還打出了完美的反擊。從此誰也不敢小瞧這位新皇帝,當然,這期間很多出色的將領,跟著新皇帝開始綻放光芒——趙匡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這樣的話至今讀起來,都讓人感受到熱血賁張的豪氣。這絕不是口號,郭榮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對外東征西討、南攻北伐,對內發展經濟、穩定民生。郭榮是殫精竭慮的,他顧不上帝王之尊帶來的享受,他顧不上欣賞治下的興興向榮——他一心只想收拾這破碎河山,再造一個太平盛世。

帝王有兩類,一類是讓人崇拜的,一類是讓人討厭的。但是後周世界宗郭榮,我們是一種發自肺腑的敬意。

內部發展勢頭強勁,對外征討兵鋒正盛,文臣武將不斷將好消息帶回來。郭榮感覺還不夠,他要親自把幽雲十六州拿回來。

後漢之後,收回幽雲十六州成為中原王朝的執念,這個執念就從郭榮開始吧。“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感覺這句話就是專門為郭榮而寫。

北伐契丹成為郭榮的絕唱,收復幽雲十六州戛然而止,這根刺一直刺痛民族幾百年。

前面說過,郭榮有過一個幸福的小家,在那場慘劇中,嬌妻愛子盡數慘死在劉承祐和他們劊子手。後來郭榮又娶妻生子,但是等到郭榮病重的時候,最大的孩子柴宗訓才七歲。

五代十國那個年代,軍閥將領視仁義道德為糞土,將忠誠義氣踩在腳下,秩序規則統統被丟棄,崇尚武力成為主流。武將手裡有兵,隨時都可以扯大旗自立為王。郭榮本來想改變這一切,但是,他才開了個頭,就已經沒有時間了。

弱婦小兒的組合,在那個年代是註定坐不穩皇座的。死馬當作活馬醫,郭榮認為並肩戰鬥過的鐵桿兄弟趙匡胤是可以信任的。郭榮把最大的權利給力趙匡胤,希望趙匡胤能夠,照顧好大周的天下和他的妻兒。

也不能說趙匡胤不仗義,因為爭奪皇座的鬥爭是很殘酷的。就算趙匡胤不惦記,別人也會惦記小孩的皇座。要是被別人搶了先,郭威郭榮父子造就的欣欣向榮的局面,免不了又要陷入刀兵之災。要是趙匡胤這樣給自己辯解,倒也無可厚非。

就這樣,郭榮去世後,趙匡胤便急不可待地,把郭威“黃袍加身”的劇目,重演了一遍。為了說明自己取而代之的合理性,宋朝讓所有關於郭榮的記錄,都恢復郭榮原先的名字:柴榮。這樣,既然柴家繼承郭家合理,那麼趙家繼承柴家也算合理。

不管願不願意承認,趙匡胤還算是沒有壞道骨子裡。後周老臣們也沒有受到清算,從龍之功的功臣們也只是“杯酒釋兵權”。柴榮的妻兒都算是受到了善待,柴榮的四個兒子都得到了宋朝的封賜和優待。不管是趙匡胤心地仁慈,還是政治作秀,吃相不算難看。

五代武人地位登峰造極,物極必反,到了宋代,文人地位一直壓制武將,又將文人的虛偽發揮到極致。比如為了作秀,尋找柴家後人或是封官或是賞賜等等。雖然宋朝是為了作秀,向天下宣示他的仁義,但是趙匡胤沒有為難柴家是可信的。


爾朱少帥


趙匡胤取代後周,善待柴氏後人的原因,跟後周的具體情況有關。

後周建國於951年,開國皇帝為周太祖郭威。郭威原為後漢將領,因後漢無道,起兵自立,郭威起兵後,其諸子被後漢殺害於汴梁。

954年,郭威去世,由於無子,便由養子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周世宗共在位6年,959年病逝於汴梁,時年39歲。世宗去世後,其子柴宗訓即位,年僅七歲,為周恭帝。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周恭帝禪讓退位。

後周前後共存在了10年時間,歷經三個皇帝,郭威、柴榮、柴宗訓。郭威立國後,改革朝政積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成效顯著;柴榮更是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領兵親征、整頓軍政,清吏治、選人才、糾正科舉弊端,獎勵農耕、興修水利。

趙匡胤受禪讓後取代了郭氏建立的後周,卻善待柴氏的原因大抵有三個:

1.趙匡胤兵變時,皇帝是柴氏

2.太祖郭氏一脈無後

3.後周幾任皇帝並非昏庸無道



晨光熹微123456


相信熟悉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的統治者一直對柴家的子孫頗為優待,大家都熟知的柴進就是大周世祖的子孫,後來趙匡胤還賜給他一道丹書鐵券。

仁宗在位的時候,還在很大程度上錄用柴氏的子孫做官,還把他們當中最年長的人尊為公爵,將他們視為大周的後人。但事實上,熟悉宋之前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後周的太祖原本是一個姓郭的人。這個人叫做郭威,他剛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軍官,什麼都沒有。當時柴家姑娘看中了此人,認為他以後肯定能成大器,所以不顧父母家人的反對,執意要嫁給此人,之後就陪伴著她的夫君一起奮鬥拼搏,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好。

可是這種好日子沒有維持多久,就在郭威登上皇位的前不久,身邊的人就把他的妻子和他們的兒子全部殺死了。後來他成為了皇帝,在無奈之下就追封柴家姑娘為自己唯一的皇后,從此之後後宮裡面的後位一直空著,這一方面是出於他對妻子的懷念,另一方面是由於柴榮此人確實非常優秀。

柴榮是他妻子的侄子,由於自己的兒子被殺害了,眼看著江山沒有繼承的人,於是就把柴榮過繼了來,並將他改姓為郭,最後將皇位傳給了此人。

雖然郭榮的的確確是柴氏的後人,但是由於他早已經過繼到了郭家,並且奉祀的也是郭家的宗祠,這才能順利繼承郭家的皇位。並且之後郭榮一直稱呼自己的生父為舅舅,這也說明他始終承認自己是郭家的人。此人還活著的時候,就從來沒有過要改回柴姓的想法,所以他的後世自然也都姓郭。

可是為什麼後來的宋朝始終承認的卻是柴家呢?其實在他們真正做出這一決定之前,宋朝的大臣們也進行過非常深入地討論。當時仁宗要讓柴氏的子孫到朝堂上做官,這時候有人就提出意見說:“後周的江山原本就是郭家的,而世宗是皇后的侄子,是正常過繼給郭家的,曾經也舉行了過繼儀式。如果現在要貢奉後周,那也該封郭家的子孫,而不是柴家的。”

但是也有大臣說:“現在的天下就是從世宗的手裡接過來的,而世宗就是柴家的後代。”仁宗說:“既然已經過繼給了郭威,那就是郭家的子孫。”這時候那位大臣又說:“本來給不同姓的人當兒子就不合規矩,柴榮雖然繼承的是郭氏的江山,但是又怎能因為這樣就改變自己的姓氏呢?”所以最後討論來討論去,宋朝還是決定將這些優待都給柴家,其實這樣的做法也是有一定的政治想法的。

如果說世宗姓柴的話,他繼承的是郭家的江山,那麼也就是不同姓之間傳天下。既然柴氏可以繼承郭氏的江山,那麼趙氏繼承柴氏的江山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所以宋朝不僅將這些優待都給了柴家,還在很多史料中都強行將郭榮改回了柴姓,以便可以更好地證明趙氏取得皇位的合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