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优丫漫:最焦虑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妈”到底拼的是什么?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我们很可能是最焦虑的一代父母。

现如今,打开微博、微信,谈到育儿,满屏都是各种焦虑~

再谈到教育,满满的焦虑感更是隔着屏幕就吓退了好多没孩子的人~

本来想写一写如何做不焦虑父母,但小编发现,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竟然不能说服自己。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为孩子焦虑了,可能我们会更焦虑。

南京优丫漫:最焦虑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妈”到底拼的是什么?

01

从幼儿园的挑选到大学专业的选择,从学区房的买卖到辅导班的甄别,我们这代父母说实话,真的比上一代要焦虑得多。

但这不怪我们。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我们这代父母的要求似乎格外地高——

要有事业,要兼顾家庭,不能丧偶式育儿;

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情绪稳定,要戒吼;

要给孩子树立榜样,人到中年不能自甘堕落,要逆袭活成女王。

这些要求,无论是对父性角色还是母性角色,似乎都不是我们父辈当年有的压力。

的确,我们生在了相对好的时代,大多数人的成长中不愁吃穿,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我们有知识、有能力、有视野、有见解,但我们买不起房、没有铁饭碗,国家希望我们多生孩子、晚退休,我们真的有压力,真的焦虑。

而且,这一代孩子比我们小时候难养多了,他们小小的年纪懂得太多,他们反驳我们的话一套一套的,挑不出毛病。单从辅导功课的父母“阵亡”比例来看,我们这一代完败。

所以,我们当然焦虑,我们也可以焦虑。焦虑不丢人!

但焦虑的同时,我们还是要思考几个问题——

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父母的焦虑应该谁来买单?

孩子真正要“赢”的是什么?

南京优丫漫:最焦虑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妈”到底拼的是什么?

02

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飞驰人生》中沈腾饰演的张弛有一句经典台词:“我没有想赢,我只是不想输”。这句话不光戳中了很多中年奋斗者的泪点,也是很多人焦虑的背后原因。

“谁怕输、怕谁输”?

这是一个类似“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的灵魂拷问。

首先,父母一定不想孩子输。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拿“不能输在起跑线”做文章了,很多家长也能意识到输在起跑线未必就跑不赢、一步落后也未必追不上。但有几个父母真的敢去“冒险”。

于是看到别的家长给孩子报了幼小衔接,就不淡定了;看到孩子的同班同学参加了课后补习班,也慌了;班里大多数孩子都报了奥数,立马跟上;中考选科,未来高考报志愿最重要的物理,一定要选。

于是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的焦虑牵引着,忙不迭地跟随着。

其实不是孩子输不起,问题的本质在于父母怕输。

南京优丫漫:最焦虑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妈”到底拼的是什么?

03

从小我们的父母就怕我们输,小时候谁不对“别人家的孩子”恨得牙痒痒。但不管我们多努力,总有人比自己学习好,我们永远不是最棒的。

于是这种焦虑被我们压抑下来,当我们有了孩子,这些潜伏的焦虑重新找到了出口,一股脑地涌出来了。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让孩子背了锅。

典型的父母思维是,我为你忧为你愁,所以你理应听从我的安排、教诲,按照我替你规划好的人生去走。但“比较式教育”带来的焦虑,应该由父母自己买单。你不想输,但不能利用孩子帮你赢。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未来的样子不能只是父母教育的产物,更多应该是自我发展的结果。孩子生来的任务不是成就父母,而是创造自己的人生。

如果有了孩子,父母所有的价值感都建立在孩子的教育上,这对整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可悲的。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以及他们的内心焦虑是没有阈值的,他们总会期待孩子更优秀、自己更有成就感。这种焦虑很难随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而改变,无论名列前茅,还是成绩欠佳,父母都一样不满足。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焦虑买单。调整对孩子的期待,找到教育孩子以外自我价值的来源,为焦虑设定一个警报值,让焦虑的存在变得合理、可控。

南京优丫漫:最焦虑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妈”到底拼的是什么?

04

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

父母的育儿焦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在焦虑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会变得异常焦虑。当年我们的父母未曾如此,时代使然,我们依然满身焦虑。那我们的下一代呢?

正如我们当年那些未被父母关注、未能很好处理的焦虑一样,孩子上学后,受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内在成长动力的驱使,总会有压力产生。当压力超过了所能承受的范围,焦虑的噩梦就开始了。

虽然我们难逃“最焦虑一代”的命运,但我们对自身焦虑的觉察、思考、化解,对孩子焦虑的关注、引导、转化,总能一点点产生积极的影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古装剧里无处不在的台词,放在今日,也同样贴切。

中年的我们不容易,一方面对抗着自己的油腻,一方面不可自控地为孩子焦虑着。

孩子在长大,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也在成长,但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焦虑中摸索着、学习着。在这样一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拼的肯定不是谁更焦虑, 而是谁能控制焦虑。

做不焦虑的父母太不现实。不让无谓的焦虑过度消耗我们,与必要的焦虑和谐共处,用我们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影响并引导孩子和焦虑共存,这些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成就更好的自己,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最应该为孩子做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