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優丫漫:最焦慮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媽”到底拼的是什麼?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我們很可能是最焦慮的一代父母。

現如今,打開微博、微信,談到育兒,滿屏都是各種焦慮~

再談到教育,滿滿的焦慮感更是隔著屏幕就嚇退了好多沒孩子的人~

本來想寫一寫如何做不焦慮父母,但小編髮現,作為一個二胎媽媽,我竟然不能說服自己。

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為孩子焦慮了,可能我們會更焦慮。

南京優丫漫:最焦慮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媽”到底拼的是什麼?

01

從幼兒園的挑選到大學專業的選擇,從學區房的買賣到輔導班的甄別,我們這代父母說實話,真的比上一代要焦慮得多。

但這不怪我們。社會主流價值觀對我們這代父母的要求似乎格外地高——

要有事業,要兼顧家庭,不能喪偶式育兒;

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情緒穩定,要戒吼;

要給孩子樹立榜樣,人到中年不能自甘墮落,要逆襲活成女王。

這些要求,無論是對父性角色還是母性角色,似乎都不是我們父輩當年有的壓力。

的確,我們生在了相對好的時代,大多數人的成長中不愁吃穿,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我們有知識、有能力、有視野、有見解,但我們買不起房、沒有鐵飯碗,國家希望我們多生孩子、晚退休,我們真的有壓力,真的焦慮。

而且,這一代孩子比我們小時候難養多了,他們小小的年紀懂得太多,他們反駁我們的話一套一套的,挑不出毛病。單從輔導功課的父母“陣亡”比例來看,我們這一代完敗。

所以,我們當然焦慮,我們也可以焦慮。焦慮不丟人!

但焦慮的同時,我們還是要思考幾個問題——

焦慮的背後是什麼?

父母的焦慮應該誰來買單?

孩子真正要“贏”的是什麼?

南京優丫漫:最焦慮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媽”到底拼的是什麼?

02

焦慮的背後是什麼

《飛馳人生》中沈騰飾演的張弛有一句經典臺詞:“我沒有想贏,我只是不想輸”。這句話不光戳中了很多中年奮鬥者的淚點,也是很多人焦慮的背後原因。

“誰怕輸、怕誰輸”?

這是一個類似“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的靈魂拷問。

首先,父母一定不想孩子輸。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拿“不能輸在起跑線”做文章了,很多家長也能意識到輸在起跑線未必就跑不贏、一步落後也未必追不上。但有幾個父母真的敢去“冒險”。

於是看到別的家長給孩子報了幼小銜接,就不淡定了;看到孩子的同班同學參加了課後補習班,也慌了;班裡大多數孩子都報了奧數,立馬跟上;中考選科,未來高考報志願最重要的物理,一定要選。

於是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的焦慮牽引著,忙不迭地跟隨著。

其實不是孩子輸不起,問題的本質在於父母怕輸。

南京優丫漫:最焦慮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媽”到底拼的是什麼?

03

從小我們的父母就怕我們輸,小時候誰不對“別人家的孩子”恨得牙癢癢。但不管我們多努力,總有人比自己學習好,我們永遠不是最棒的。

於是這種焦慮被我們壓抑下來,當我們有了孩子,這些潛伏的焦慮重新找到了出口,一股腦地湧出來了。也就是說,我們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讓孩子背了鍋。

典型的父母思維是,我為你憂為你愁,所以你理應聽從我的安排、教誨,按照我替你規劃好的人生去走。但“比較式教育”帶來的焦慮,應該由父母自己買單。你不想輸,但不能利用孩子幫你贏。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他未來的樣子不能只是父母教育的產物,更多應該是自我發展的結果。孩子生來的任務不是成就父母,而是創造自己的人生。

如果有了孩子,父母所有的價值感都建立在孩子的教育上,這對整個家庭來說無疑是可悲的。

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以及他們的內心焦慮是沒有閾值的,他們總會期待孩子更優秀、自己更有成就感。這種焦慮很難隨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而改變,無論名列前茅,還是成績欠佳,父母都一樣不滿足。

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焦慮買單。調整對孩子的期待,找到教育孩子以外自我價值的來源,為焦慮設定一個警報值,讓焦慮的存在變得合理、可控。

南京優丫漫:最焦慮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媽”到底拼的是什麼?

04

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法

父母的育兒焦慮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在焦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也會變得異常焦慮。當年我們的父母未曾如此,時代使然,我們依然滿身焦慮。那我們的下一代呢?

正如我們當年那些未被父母關注、未能很好處理的焦慮一樣,孩子上學後,受環境的影響,以及個體內在成長動力的驅使,總會有壓力產生。當壓力超過了所能承受的範圍,焦慮的噩夢就開始了。

雖然我們難逃“最焦慮一代”的命運,但我們對自身焦慮的覺察、思考、化解,對孩子焦慮的關注、引導、轉化,總能一點點產生積極的影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古裝劇裡無處不在的臺詞,放在今日,也同樣貼切。

中年的我們不容易,一方面對抗著自己的油膩,一方面不可自控地為孩子焦慮著。

孩子在長大,他們的成長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也在成長,但我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焦慮中摸索著、學習著。在這樣一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拼的肯定不是誰更焦慮, 而是誰能控制焦慮。

做不焦慮的父母太不現實。不讓無謂的焦慮過度消耗我們,與必要的焦慮和諧共處,用我們成熟的經驗和方法影響並引導孩子和焦慮共存,這些是我們應當承擔的責任。成就更好的自己,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最應該為孩子做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