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柳州冠洞景區

冠洞景區是國家3A級景區,位於林溪鄉冠洞村中部,距縣城27公里。是體現侗族集體做客文化活動的一個重要景區。通過“月也”活動,以攔路、迎賓、蘆笙踩堂、百家宴、對歌、講款、多耶、坐夜等民俗風情為特色,通過雙方對唱攔路歌、河歌、情歌、酒歌,以及多耶、講款,琵琶彈,賽蘆笙,唱侗戲等,展示各方的才智,讓遊客一飽侗族文化大餐,並以迎賓最高的禮儀——侗族百家宴把侗族文化推上高潮。 “貴客你從哪裡來,侗鄉人民歡迎您”,每當夕陽西下,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冠小屯鼓樓坪前的臺階上,一曲曲清脆悅耳的侗族攔路歌就會響起,遊客在蘆笙舞和攔路歌聲中拾級而上,到鼓樓坪上參加“百家宴”。經過多年的努力,結合本村民風純樸、民族風情濃郁的特點,冠小屯被成功打造成了侗族民族風情“百家宴”旅遊接待點,“百家宴”已成為三江民族風情旅遊產品之一,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景區不僅傳承展示民族文化,而且為當地百姓帶來了收入,每年旅遊創收達60多萬以上。

景區裡幾個重要景點和節點:

(一)在賓客迎送中感受現實生活中的侗族熱情

廣西柳州冠洞景區

攔路對歌、唱歌留客——“攔路對歌”迎賓是侗族隆重的迎賓儀式,是接待遊客的最高禮節。“攔路”亦稱“塞寨門”,當客人到本寨或路經本寨時,即於寨邊門樓或要道口處設置障礙,攔客人於外。主人首先唱起“攔路歌”,唱出種種攔路的理由,接著客方的姑娘或後生則以歌作答,推翻這種藉口,一唱一答。每當客人用歌答覆了對方提出的一次盤問和逗趣之後,主方就把障礙物拆去一件,直到把攔在路上的障礙物完全拆除乾淨,這時主寨上的姑娘們就會拿起裝滿酒的酒杯或牛角向客人逐個敬酒,然後引客入寨。待客走時,寨上姑娘又成群結夥,來到寨邊路口,唱攔路歌挽留客人。主客對唱,依依惜別。最後客隊向盛情的主人撒送糖果才離去。

蘆笙迎賓、送客——蘆笙,是侗族人民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每當貴客臨門,侗族人民列隊在道路兩旁演奏起蘆笙迎賓曲,意思就是歡迎客人的到來,每當客人要走時,就會吹起送客曲,對示對客人的留戀。侗族人民還在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豐收慶典時,也都少不了吹蘆笙。有時還舉辦吹蘆笙比賽活動,數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蘆笙齊鳴,場面十分壯觀。

(二)在蘆笙踩堂中領略侗族人民的音樂

侗族地區一般在節日慶典和祭祀時跳、乞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或慶祝糧油豐收等。表演者通常有二、三十人,穿著莊重漂亮,扎綁腿,穿白褲和百鳥衣,領頭和跟尾的人要手撐傘,身披紅毯,跟著蘆笙左右擺舞,並口唸咒詞。蘆笙舞曲調穩重雄渾。踩堂舞分兩節,向左踩堂完後又向右踩堂。這就是蘆笙踩堂。

目前,侗族蘆笙共有17種類型。大蘆笙用來吹奏低音,吹奏時固定一地,高高聳立,莊重嚴肅;中小蘆笙吹奏主旋律,小蘆笙還擔任領奏,大中小蘆笙齊奏時,高依音交相呼應,音域寬闊,音調多樣,氣勢恢宏。侗族人民還在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豐收慶典時,也都少不了吹蘆笙。有時還舉辦吹蘆笙比賽活動,數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蘆笙齊鳴,場面十分壯觀。

(三)在侗族歌舞中體驗侗族人民豐富的民間文化

多耶——侗族最古老的一種歌種,過去多在春節期間踩歌堂或重大慶典、祭祀活動時演唱。演唱時,男的圍成圓圈,互相攀肩邊走邊唱。女的手拉手圍成圓圈邊唱邊走。耶歌的內容繁多,多分為六大類別,即祭祀耶、祝福耶、讚頌耶、禮俗耶、對答耶、謎耶等。其演唱方式有兩種:一是一人領唱眾人和;二為眾人合唱。侗族多耶也是一種集體歌舞。表演人數可多可少,男的是後者用手攀前者肩膀,轉成圓圈,兩腿叉成30度角,左右腳輪換著地,身子隨音樂節奏相應搖晃,搖頭頓足魚貫而往。女的是手拉著手圍成一圈,面朝圈內,邊唱邊擺動並向右移動腳步。

情歌對唱——每當夜幕降臨,勒勉(姑娘)們三五成群在吊腳樓裡做針線活、紡紗織布,等待她們的意中人;夜飯過後,三五個勒漢(男青年)提著牛腿琴,琴上還吊著一盞四四方方的燈籠到勒勉家談情說愛、對歌。通過多次交往,他們互相瞭解,增進友誼。有時,夜已深,勒勉們就架起鍋頭,打油茶或煮糖粥,多請家中老人家起來同歡共飲。隨著時間的推移,勒漢和勒勉彼此尊敬,感情加深,有的成為朋友,有的成為終身伴侶。

侗戲演出——侗戲產生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創始人是貴州省黎平縣臘洞山寨侗族文人吳文采。他根據漢族傳書編出兩部侗戲劇本,即《梅良玉》和《李旦與鳳姣》,並在侗歌的基礎上設計唱腔,創造了侗戲。侗戲產生後,很受侗族人民的喜愛,迅速在侗族地區傳播。約1875年侗戲傳入三江縣。侗戲音樂有“大過門”、“小過門”和“普通腔”、“哭腔”、“尾腔”等傳統唱腔。樂器有二胡、牛腿琴、鑼、鼓等。表演形式較為簡單,演員在舞臺上走橫8字。20世紀40年代後,侗戲吸收了漢族其他劇種長處,豐富了表演形式和樂器伴奏,深受群眾的喜愛。至今,侗戲新老劇目共有四百多個,比較著名的劇目有《秦娘梅》、《莽子》、《甫寬》、《妹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