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各種天體為什麼要轉?

無怨無悔隨風飄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宇宙中的天體,擁有自轉的佔絕大多數,天體自轉在宇宙中是很常見的現象。



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天體都可以自轉,除了一些既不會自轉也沒有公轉的小天體,比如說隕石或者是彗星,它們沒有固定的軌道,也只能在宇宙中的各個地方隨波逐流。但是對於一般的星球來說,基本上都會有自轉的,太陽系的的太陽和八大行星以及八大行星的衛星們,都是可以自轉的。如果往大了看,哪怕是放眼整個宇宙,不會自轉的星球也只是極少數。除了自轉之外,幾乎所有的星球也會有公轉,公轉其實好理解,但是自轉可能就沒有那麼好理解了。

天體為何自轉?

關於天體自轉,有以下幾種推測:

1、上帝給了一腳


著名的大科學家牛頓晚年竟然研究起了神學,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牛頓晚年靈感枯竭的原因,他竟然把一些自己無法解釋的東西跟神聯繫起來,比如說牛頓在發現自己的理論無法解釋天體的自轉的時候,就認為天體的自轉應該是上帝創造宇宙的時候給了這個天體一腳,如果說真的有上帝的話,那麼這種想法可能沒錯,但是在今天看來,這是站不住腳啊。

2、收縮斥力引起

康德認為行星的自轉動力是來自於星體構成時形成的緊縮斥力,但是康德並沒有解釋清楚為何這個斥力就一定要促使地球形成自轉,也沒有解釋為何這個星體會一直轉個不停,雖然他本人指出牛頓對於斥力的描述並沒有像對引力的描述那樣清楚,但是他自己對於斥力的解釋也是模糊不清的。

3、星雲收縮理論

宇宙中的天體,基本上最初都是由星雲聚集形成的,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無限的能量推動著時空的展開,數不盡的能量轉化為了大量的物質。星雲開始遍佈整個宇宙,直到它們在引力作用下逐漸堆積,最終在恆星物質塌縮階段,中心層收縮,外圍物質則會被爆炸衝出去。這些沒能成為恆星的一部分的星雲,就逐漸收縮成了行星,而收縮之前的物質,不可能處於絕對靜止狀態,而運動相對於收縮的中心,角動量之和也絕對不可能為零,所以根據角動量守恆,最終形成的星體,是不可能不會自轉的。

以上的三種推測中,前兩種可以說是已經被否認掉了,但是對於最後一種,還是有爭議的,直到今天,科學家也沒有完全弄清楚宇宙中的天體為何會不停地自轉,這也是一個困擾科學界的難題,你認為這些星體為什麼會自轉呢?說出你的想法吧!


鏡像宇宙


這裡涉及到兩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要轉?

這就跟你轉呼啦圈一個道理。你想要讓呼啦圈保持在你迷人的小腰肢上,就得讓它轉動,一旦不轉,那就掉地上了。



宇宙中的天體是一個道理。比如地球必須圍繞著太陽,以每小時10萬公里的速度,在一個近似橢圓的軌道上拼命狂奔(法拉利的最高時速300多公里),要不然就得一頭栽到太陽裡面去。

其實地球應該也不願意這樣吧!但是沒辦法啊,宇宙中誰的引力大,誰就是老大。太陽的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地球只能乖乖繞著老大轉,而且必須得達到這個速度,離心力才能和引力平衡,不然就會越轉越靠近太陽,最後被老大化為灰燼。


第二個問題:轉動的力量來自何處?

轉呼啦圈的力來自於你的小蠻腰。那宇宙中天體運行的力來自於哪裡呢?

太陽系最初是一大團氣體雲,引力和壓力共同作用在這團氣體雲上。引力會壓縮氣體雲,讓氣體雲變得越來越熱,同時,氣體雲內部的壓力也會變大,與引力平衡。

由於溫度太高,氣體雲會向外輻射熱能併發出耀眼的光芒,這導致壓力變小,引力趁虛而入,進一步壓縮氣體……最後,密度最大的區域會變成一個核聚變反應堆,在這個反應堆裡,氫原子聚變生成氦,一顆恆星就誕生了。



在氣體雲被壓縮的過程中,氣體輕微的旋轉會被放大,旋轉的氣體雲產生巨大的離心力。由於離心力的存在,引力會把氣體雲壓縮成一個“超級大披薩”,被稱為“原行星盤”。



如果這團氣體雲中除了氫和氦,還有碳、硅等比較重的元素,那麼,在中心形成炙熱恆星的同時,外層物質就會形成一種較冷的物體,也就是行星。

如果這一團氣體雲太大太重(比太陽重數百萬甚至數萬億倍),那它最後就會變成一個星系。



所以,讓天體轉動的力來自於原始氣體雲的轉動。而驅動原始氣體雲的,則是引力和其它三種基本力的共同作用。如果還要繼續追根溯源,那麼,一切的物質和能量都來自於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


丹讀


在宇宙中,天體的轉動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地球本身有自轉,同時還會繞著太陽公轉。月球的陰晴圓缺是月球環繞地球公轉的結果。雖然滿月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但月球也有自轉,只是自轉與公轉達到了同步。另外,太陽自身也有自轉,平均週期為27天。同時,太陽還會環繞銀河系中心旋轉,週期大約為2.3億年。

那麼,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會旋轉呢?有沒有不會旋轉的天體呢?

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天體之間都有存在引力作用,如果沒有辦法對抗引力作用,天體就會互相吸引在一起。只有通過某種方式運動,天體之間才能避免在引力的作用下發生碰撞。也就是說,沒有轉動的天體都已經撞毀了,留下來的都是會轉動的天體。

那麼,天體是如何開始轉動的呢?

天體的轉動與其如何形成有關。宇宙大爆炸初期產生了大量由氫和氦組成的星雲,它們在外部干擾下,比如附近有超新星爆發,將會坍縮形成恆星、行星、衛星以及其他各種小天體。太陽系的形成必然受到了上一代大質量恆星的影響,我們所知的重元素大都是來自於那顆恆星,它的超新星爆發送來了重元素。

星雲中的組成粒子會互相碰撞,它們基本上不可能剛好互相碰撞抵消,使得星雲的淨角動量為零。因此,星雲在某個方向上會有一個整體運動,而且隨著引力坍縮,星雲會在該方向上越轉越快。

最終,恆星從星雲中心形成,因為角動量守恆,恆星會保持自轉。剩餘的星雲繼續環繞恆星旋轉,從中形成的行星和衛星不但會自轉,而且也會公轉。同樣地,從星雲中形成的銀河系也會自轉,其中的恆星會繞著星系中心旋轉。

只有轉動的天體才不會被其他天體的引力吸引過去,否則它們最終將會不復存在。不過,並非所有轉動的天體都能永遠存在。

在銀河系附近的幾百萬光年空間中,存在數十個星系,它們組成了本星系群,銀河系以及其他星系都會環繞本星系群的中心旋轉。然而,由於本星系群中兩個最大的星系——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它們之間的距離太過接近,引力作用十分強大,儘管這兩個星系都有公轉運動,但它們之間逐漸螺旋接近,大約在38億年後會被引力吸引到一起。最終,宇宙中將不再有銀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大的橢圓星系。


火星一號


天體:我不想轉,我想靜靜,可我靜不下來!

目前我們所處的宇宙空間,大都是第一代超星星爆炸之後的產物,目前宇宙中所有的星體的自轉和公轉的能量,大部分都來自於此。

就拿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來說,太陽屬於第二代或第三代恆星,它就是誕生於超星星的爆炸,並且接受了爆炸所產生的能量。這爆炸產生的能量是太陽系行星,恆星運行的基本動力來源,爆炸與星球運轉的關係是:爆炸產生能量,能量使物體具有動量,而動量又是守恆的,由此,各大行星運行至今,並且還將繼續運動下去!

所以說,不是天體自己要轉,而是不得不轉,這巨大的能量,好像就沒有能夠用完的那一天。

宇宙沒有智商,只有規律,這便是目前宇宙中星體運行的規律。


動圖看宇宙


天體的轉應該是指自轉和公轉,對於自轉和公轉,科學家的解釋有很多。

天文學理論的構想

星體是由原始星雲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縮形成的,這些星雲一開始就在旋轉,在收縮的過程中由於角動量守恆,所以就有了自轉和公轉。

也就是說,天體的旋轉,自始至終都伴隨在天體的形成過程中,而不是形成之後再因為某種原因而開始自轉或公轉的。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星雲一開始就在旋轉呢?

如果這麼說的話,這個自轉和公轉驅動力的來源就是天體本身,或者說天體內部,可是我們發射的人造衛星,進入太空之後需要對他進行姿態控制,也就是說,我們的人造衛星在太空翻跟頭,它一開始沒有自轉呀,進入太空怎麼會翻跟頭呢?


星體的自轉可能來自於外部作用


所以,星體的自轉可能不是內力或者旋轉慣性的結果,而是外部作用的結果,如:其他星體的吸引、恆星風等等作用的共同結果。


星體公轉的原因又是什麼?


這個還得說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是時空彎曲的一種表現形式,質量越大的物體,它周圍的空間彎曲的就越厲害。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生活中所說的直線,在彎曲的空間中就變成了曲線,當A物體經過B物體時,理論上如果沒有力作用的話這個物體應該是做勻速直線運動,可是A物體周圍的空間是彎曲的,所以這個路徑就是一條曲線了,這應該就是行星繞著恆星轉的原因吧!

就比如,在一張白紙上畫一條直線,讓一隻螞蟻沿著這條直線爬,那麼,螞蟻所做的就是直線運動,當我們把白紙捲成一圓柱的時候,那,這隻螞蟻不就繞著紙筒做圓周運動了嗎?空間彎曲跟這個是相同的道理!


我是科學易簡通,致力於通俗的語言,跟您聊深奧的科學知識,歡迎交流討論!


科學易簡通


宇宙中的各種天體為什麼要轉?

關於天體旋轉的現象,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就已經發現了,不過形成體系卻是在2000年前的古希臘時代,托勒密的地心說系統的總結了觀察到的天體運行,提出了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說,當然大家都知道這是錯誤的,從地心說到現代宇宙論,我們不妨來簡單瞭解下

從正圓的日心說到現代宇宙觀

地心說統治了人類文明超過1500年時間,直到哥白尼開始懷疑地心說的各種設定,比如行星逆行等,哥白尼細緻的觀察了天體運行,在在1513年完成了《天體運行論》,提出了日心說。但哥白尼認為行星都以正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

  • 開普勒在1609年出版了《新天文學》,提出行星三大定律,揭示了行星的軌道是橢圓而非正圓形。
  • 伽利略在1609年發明瞭望遠鏡,觀測木星以及它的衛星,記錄了大量觀測資料,並且通過觀測太陽黑子,發現太陽也在自轉。
  • 牛頓在開普勒以及伽利略的運動研究的基礎上,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了三大定律以及萬有引力定律,揭示天體之間運行的秘密。
  • 英國天文學家布拉德雷在1748年,公佈了他觀測發現地球的章動現象是受到月球影響所致;
  • 1783年,發現了天王星的赫歇爾在分析了7顆恆星的運動後,推測出太陽正在向武仙座方向運行。並且赫歇爾通過大量的觀測,第一次繪製出了銀河系形狀。當然與真正的銀河系大相徑庭,儘管猶如一個攤破了大餅,但這個銀河系是赫歇爾之後100年內最精細的銀河系恆星分佈圖。

  • 拉普拉斯在1799年後陸續出版的《天體力學》,論述了行星之間互相影響的攝動理論。拉普拉斯另外在數學層面證明了太陽系行星軌道運行的穩定性,在1796年《天體力學》出版以前他就提出了太陽系可能形成於一片星雲的說法,解釋了為什麼太陽系內所有行星的旋轉運動都同一個方向。

  • 19世紀天文學家對仙女星系的認識逐漸瞭解到可能銀河系也是這樣的螺旋星系;
  • 1918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發現太陽系在銀河系邊緣;
  • 1926年瑞典天文學家貝蒂爾·林德布拉德分析出銀河系也在自轉;

在從地心說到銀河系的認識過程中,唯有旋轉是一直以來不變的特性,牛頓無法解釋這個原因“上帝之手推了它一把”,牛頓如是說。

為什麼天體都會轉動?真是上帝推了一把?

從誕生的後的天體運行可以找到它們運動的規律,但卻無法找到形成這種運動的原因,不過卻可以輔助我們去分析為什麼會形成這種運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天體如果不考慮進動或者其它天體引力或者廣義相對論彎曲時空影響的話,它的運動非常簡單,沿著測地線運動,這將指導我們發現天體轉動的奧秘。

  • 天體形成的星雲說

康德和拉普拉斯都提出了天體形成的星雲假設,當然這個理論在二十世紀處在初步成熟,因為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霍普伍德·金斯在二十世紀初發現了星雲坍縮的幾個條件,即形成金斯不穩定性的幾個條件。

當分子云不足以對抗引力時,就會發生坍縮,它需要滿足如下幾個條件:

  1. 當分子云密度擾動區域時會發生引力坍縮
  2. 當分子云密度大於金斯密度或者質量大於金斯質量時,會發生引力坍縮

超新星爆炸是促成其條件的因素之一。

  • 坍縮初期的博克球狀體

星雲內部滿足這一個條件的會形成一個坍縮區域,這在星雲觀測中屢有發現,而這個區域可能有數十顆太陽的質量,也有可能分裂成多個區域誕生多顆恆星。

綽號為“毛蟲”的博克球狀體。它發光的邊緣表明它正在被星團中最熱的恆星電離。

  • 坍縮運動的測地線軌跡

只有在絕對理想的狀態下,向引力中心掉落的物質測地線才會指向質心,但這條件在複雜的星雲內部是無法滿足的,因此在坍縮過程中形成旋轉的星雲積盤是必然的。

獵戶星雲(M42)中的稠密氣體和塵埃正在孕育大量恆星。

來自於坍縮測地線運動中心天體會繼承這個運動,因為角動量守恆,這些角動量必然會被繼承,因此從中誕生的天體都是轉動的,包括公轉也同樣如此,因為形成行星的星雲坍縮區域本來就圍繞中心原恆星公轉。

星系的幾種運動方式

銀河系的自轉運動我們幾乎可以說是參考仙女星系M31的發現的,因為這個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完整星系猶如鏡子一樣可供我們對比,而銀河系與仙女星系儘管大小上有所差別,但自轉卻並沒有區別。

  • 旋渦星系或者棒旋星系等以整個星系都處在自轉運動為主;

星系的分類

本星系群中的銀河系和仙女星系都屬於Sb型,都屬於棒旋星系,三角座星系則屬於Sc型

銀河系

  • 矮星系的不規則自轉方式

比如人馬座矮橢球星系,大小麥哲倫等都屬於矮星系,不過人馬座矮星系正在和銀河系合併。

上圖是大麥哲倫星系的成員運動方式,這個矮星系大致仍然在自轉中,但很不規則,因此恆星的軌跡形成了一枚指紋。

  • 橢圓星系僅有部分恆星以不規則自轉為主。

橢圓星系是已經過了恆星快速形成的時期,當前形成過程已經結束的部分星系,幾乎不自轉或者僅以少量恆星的不規則運動的星系。

著名的M87就是橢圓星系,它的中心就是今年4月10日首次取得的黑洞真身。

在星系以上更大的尺度內,運動並非以轉動為主,而是不貴則的,有些類似溪流(如上圖),看起來是不是一個很怪異的羽毛狀?

有不轉的天體嗎?

準確的說應該沒有,只有傳說中的史瓦希黑洞是可能不轉的,比如克爾黑洞或者克爾紐曼黑洞都是自轉的,理論上恆星型黑洞形成時都會繼承恆星的自轉,因此黑洞是自轉的,但原初黑洞可能並沒有經過恆星階段,因此它可能是史瓦希黑洞,但到現在為止我們尚未觀測到這種類型黑洞。不過從理論上來看,它是存在的,也許這是宇宙中唯一上帝推不動的天體了。

史瓦希黑洞是一種特殊結構的黑洞,但各位不要將其吸積盤的轉動與黑洞的自轉混淆起來,它與黑洞的自轉沒有任何關係。

文末再提一下未來本星系群的成員的命運,大小麥哲倫星系可能沒有那麼快被銀河系合併,但銀河系與仙女星系的合併可能無法避免,但在之前可能會大麥哲倫星系會先和仙女星系合併。不過多次超級計算機的模擬結果都不一致,但本星系群的合併是最終趨勢。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我們看見磁場有一個特點,有電流方向,磁場方向,磁場力方向,這三種性質同時存在於一體中。

人類發現了這個特徵而製造了電動機與發電機。

今天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中。

那麼,宇宙中的萬有引力,也存在這樣的特徵,一個星球與另一個星球之間的關係,當離心力和向心力之和等於零的時候,一顆小的星球,會圍繞著一個引力場大的星球運轉,大的星球的磁場會穿過小的星球中心軸。

那麼磁場穿過就會有電場,與電場力,而產生電動勢,而朝著一個方向運動。

又由於這個小的星球本身也有磁場,磁場力,與運動方向,在運動中不斷的切割大的星球的磁力線,而產生電場,同時產生磁場,磁場力,也會產生運動,這就是自傳。

反之自傳產生的圓周運動加強了離心作用,而公轉又加強了向心作用。

它們之間的關係正負兩個力等於零。

維持在一個恆定的軌道上週而復始的循環著亙古不變的運動項目。


寶樹白石


沒有什麼物理規律要求天體必須旋轉,但一般情況下確實宇宙中的天體,從恆星到黑洞都是旋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天體形成過程中的角動量守恆。

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由太空中巨大的,不均勻的氣體雲和塵埃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塌時形成的,每個粒子都有自己的角動量,兩個粒子結合到一起時,動能守恆,只有方向完全相反,大小完全相等,總動能最後才能是0。同樣,依靠引力吸積在一起的粒子的總角動量仍然守恆,任何微小的不對稱都足以使其旋轉。換句話說,當塵埃和宇宙碎片結合在一起形成天體時,塵埃和宇宙碎片不會直接掉進去,而是以一定的角度進來,只要組成天體的總的角動量不為零,就足以讓天體旋轉。即使它旋轉的幅度很小,當它坍縮時,角動量守恆意味著它會旋轉得越來越快,就像一個旋轉的花樣滑冰舞蹈演員把胳膊靠近身體,從而會使身體旋轉得越來越快,但是角動量保持不變;同樣地,當她在旋轉結束時伸展手臂時,她的旋轉速度也會減慢。

宇宙大爆炸最初產生的物質團塊有一個初始的角動量,這些團塊分裂成更小的團塊,形成更小的星系團、星系群、單個星系、星系內的行星系統,最終形成單個恆星和行星。小塊的每一塊都有各自的原始總角動量,它們的比例不斷減小,所以今天宇宙每個天體都在自旋,都有自己獨特的角動量。


科學閏土


一個簡單的原因——角動量守恆。我們都知道天體是物質匯聚而成的,引力將物質顆粒向心牽拉聚攏,而這個過程涉及到無數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動量轉化和守恆,其宏觀結果是最終的天體幾乎無法確保旋轉角動量相互抵消為零。絕大多數天體都是不轉的,但也有例外。

下面詳細討論一下:


角動量概念

角動量,是描述圓周運動中物體動量的矢量,是圓周運動中與直線運動動量的對等概念,其大小等於物體的動量,其方向與旋轉方向一致。封閉系統的角動量守恆。


守恆

通俗一點來談守恆,可以描述成“不用就不減少也不增加”,“自己內部不管怎麼折騰都不會多一塊也不會少一塊”。其重點在於封閉系統——一個不與外界發生任何作用和交互的系統,一個孤立的系統,一個“不被用”,也“不用其它東西”的系統。

m1*v1*r1=m2*v2*r2
  • m1=初質量,m2=終質量
  • v1=初速度,v2=終速度
  • r1=初半徑,r2=終半徑

質量、速度、旋轉半徑構成了角動量的三個要素,如果守恆的話,它們的乘積就是不變的。



角動量守恆是物理學中的關鍵守恆律之一,它與能量和(線性)動量守恆律並列。這些定律甚至適用於量子力學支配的微觀領域,其存在可歸因於自然界中固有的對稱性。


先來看一個角動量守恆的例子

如圖所示,花樣滑冰選手的旋轉動作可以視為角動量守恆的一個例子。花滑選手受到的冰面摩擦力非常小(淨扭矩)幾乎接近於零,這有兩個要點:

  1. 冰刀和冰面之間的接觸面積小、摩擦係數小,導致摩擦力非常小,並且(作用力小)

  2. 冰面與冰刀尖端之間發生的那點點摩擦力的作用點,非常靠近旋轉軸中心(力矩小)。


上圖:角動量守恆,

  • a圖中一位溜冰者在伸直雙臂的同時在其冰刀的尖端上旋轉。她的角動量幾乎不會受到損失,因為(冰刀)施加在她身上的扭力作用很小,她幾乎可以等同於一個封閉系統。

  • 在b圖中,她收攏手腳時旋轉速度大大提高,是因為手腳收攏後這部分肢體的旋轉半徑減小了,從而減少了“慣性矩”(類似力矩),慣性矩小了,這又是封閉系統,動量要保持守恆(質量x速度x半徑要保持不變),所以只有速度提升,所以這個收攏身體的動作成為了花滑運動員驚人旋轉的訣竅。



天體的旋轉也是同樣的的原因

但天體形成的過程非常複雜,不過複雜的過程也要遵守簡單的動量守恆定律。

雖然簡單的看,我們可以認為,如果引力是形成天體匯聚的原因的話,那麼天體也可以以不旋轉的方式匯聚,因為引力只提供向心的吸引力,就像我們站著不同的時候收回手腳並不會導致我們旋轉。那為什麼絕大部分天體都要旋轉呢?


因為天體以不旋轉的方式形成的可能性極小。

“不旋轉”明確意味著“天體具有的固有角動量為零”。要知道,在宏觀尺度上,角動量是一個連續的量,具有無限可能的取值範圍。因此,當一些天體從星雲開始匯聚,或從原行星盤中分離出來時,其總角動量會有一個分佈,但這個分佈式混沌且不均勻的,這導致當行星最終聚攏到形成天體時,其角動量是其構成粒子的角動量的矢量和,且不可能為0。

上圖:星雲在收縮的過程中,由於角動量守恆,整個星雲團的轉速也來越快。這非常類似之前花滑運動員收起手腳的效果。


何況很多天體本身就是不對稱的,即便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天體,其角動量分佈也是不均衡的。考慮到天體的不均衡性,以及在太空中幾乎可以等價於封閉系統的情況,這些天體最終的自體角動量的總和幾乎不可能精確等於0。


上圖:太陽系形成的星雲假說中關於角動量守恆的描述。

  • 自體引力使星雲收縮;

  • 因為角動量守恆使星雲變成盤狀(變成盤狀是因為赤道處的轉矩最大),並且開始旋轉;

  • 中央質量形成原始太陽,且離心力與引力(向心力)平衡導致了環的形成;

  • 環上的物質形成行星


也就是說,旋轉是必然的。不旋轉才是偶然的,而且幾乎不可能。


角動量守恆造就了地球和月球如今的旋轉方式

上圖:原始地球因為被另一顆較小的原始行星Theia撞擊之後,形成了月球。在這個過程中角動量保持守恆。即便是一顆小石頭撞地球也是角動量守恆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在任何天體系統當中,微小的變量也可能導致最終整個系統的角動量不可能精確為0,因為即便有一個完美的沒有角動量的系統存在,突然飛來一顆小石子,甚至一顆沙粒就會導致整個系統最終的角動量無法保持為0而旋轉起來(雖然可能會非常慢)。


恆星形成速率影響了星系角動量的分佈從而造出了不同形狀的星系

上圖:由於橢圓星系內初期恆星形成太劇烈,因此橢圓星系基本不旋轉(但不是完全不轉,只是旋轉很慢)。而漩渦星系形成初期恆星形成速率不高,恆星持續形成,因此造成了角動量比較大的情況,所以就有比較明確的旋轉。


黑洞可以不轉

黑洞質量太大,但黑洞又具有極高的對稱性,因此它可能具有巨大的角動量,但也可能因為其獨特的時空特性而在外部無法表現出旋轉的特徵,雖然理論上可能有三種黑洞的旋轉形式。

上圖:黑洞的三種旋轉形式。

  • 上:倒轉,黑洞的旋轉方向與吸積盤相反

  • 中:不轉,黑洞不轉,吸積盤旋轉(但是否存在絕對不轉的黑洞這很難說)

  • 下:順轉,黑洞的旋轉方向與吸積盤相同。



我們的宇宙在旋轉嗎?

答案可能是既在旋轉也沒有旋轉。因為在全宇宙的這個超宏觀的級別上,很難定義角動量和旋轉。


小宇堂


宇宙中的星球為什麼要“轉”?

我想象的是宇宙就像一個很大的旋風體,某種力量向中心彙集催動了旋轉的生成,產生了旋轉柱體。

而柱體由內及外旋轉的線速是不同的,就會形成若干層次。

所有的星球都夾在不同層次之間隨著柱體螺旋形旋轉。

由於星球是一個實體夾在轉層之間其向心側與離心側會有轉速差,會對星球產生一個搓力,(比喻一隻軸承的滾珠是在內圈與外圈之間滾動)。

所以星球的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是相同的,而且都是圓形的。

公轉的速度應該與星球的大小和質量有關。

一切星球夾在不同的層次中隨著螺旋柱向著北極星附近的方向飛奔。

最後奔到一定的地方可能會由於旋轉柱的擰聚力減弱,離心力的作用會四散分開。

不要“杞人憂天”,人類不過是附屬在其中的一顆極微小的粒子上的生物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