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投誠食品”是笑話,但古代戰爭很多奇謀妙計與“吃”有關!

  對岸“防務機關”有一個所謂的“心戰”大隊,而這個大隊這幾天帶給兩岸網友很多快樂!

對岸“投誠食品”是笑話,但古代戰爭很多奇謀妙計與“吃”有關!

  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大隊推出了所謂的“投誠食品”,這個沒有“茶葉蛋”,僅有“蛋卷、餅乾、泡麵、牛奶糖”的即食類快餐有多大吸引力不得而知。或許對岸“心戰大隊”看來,自己的“前輩”們能在1948年被“豬肉燉粉條”就招降了1.4萬人,這樣的食品根據吸引力!當然,對岸“心戰大隊”這種自娛自樂的精神或者說“阿Q”精神,似乎只能引人一笑。但是,有個問題我們不能一笑而過,那就是軍糧。

對岸“投誠食品”是笑話,但古代戰爭很多奇謀妙計與“吃”有關!

  至少在古代兵家對於糧草的重視,絕對不亞於擁有後勤補給學現代軍隊,所以才會提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或者“有糧好聚兵”等多種說法。因為,軍糧不僅僅關乎一支軍隊的勝敗,更可能決定千軍萬馬的生死存亡。所以,中國古代圍繞軍糧有了“軍屯”等一系列政策,也有了直道和靈渠這樣的基礎建設,更有“木牛流馬”這樣的運輸工具……同樣,圍繞軍糧或者與其相關的事務,歷代的軍事家和戰將們也曾演繹過各種經典戰例。

對岸“投誠食品”是笑話,但古代戰爭很多奇謀妙計與“吃”有關!

  最為著名的,當屬戰國時代孫臏上演的“減灶法”。當時,為了解救被魏國攻擊的韓國,採用“圍魏救韓”計策的齊軍,雖然強得了先機。但是,建立“武卒”制度的魏國,軍隊戰鬥力之強悍,遠非還屬於半“隸農”狀態下的“齊國擊技”所能輕易戰勝的。於是,為了麻痺魏軍,將其引誘於對於齊軍“天時、地利”都為切合的決戰場所。孫臏,命令齊軍在進入魏境之後,不斷的減少埋鍋造飯的“灶臺”。結果,齊軍開始有“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結果魏軍統帥龐涓大喜過望,拋棄主力,僅僅帶領精銳進行追擊。最終在馬陵被齊軍伏擊,追擊的魏軍損失大半,主帥龐涓被逼自殺。至此之後,歷經魏文侯、魏武侯開創的魏國霸業就此敗壞。而曾經被三晉鄙視的齊國,一躍成為新的霸主!

對岸“投誠食品”是笑話,但古代戰爭很多奇謀妙計與“吃”有關!

  當然,有了“減灶法”,就會“增灶法”。使用“增灶法”的人比孫臏晚出生了200多年,是東漢時代的名將虞詡。虞詡在征討羌族的戰爭中,一次率兵3000與數萬羌族大軍遭遇。由於虞詡在對羌族的多次征戰中威名赫赫,羌人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只是緊緊尾隨這3000漢軍。為了迷惑羌人,虞詡命令部下采用“增灶法”。通過不斷增加灶臺,讓羌人不知道漢軍的實際數量。在抵達有險可據的郡府後,由利用各種奇謀妙計大量殺傷了羌族有生力量,獲得了勝利。但是,此次作戰能夠大獲全勝,這個“增灶法”絕對是居功至偉。

對岸“投誠食品”是笑話,但古代戰爭很多奇謀妙計與“吃”有關!

  當然,除了圍繞“灶臺”展示奇謀妙計之外,南北朝時代的劉宋王朝有一位名叫檀道濟的大將更是用沙子唱了一出好戲,讓自己的軍隊實現了全身而退。公元431年,檀道濟奉宋文帝之命北伐。結果,檀道濟打到歷城附近,就出現了糧草難以為繼的現象。而且,就在軍糧即將耗盡之際,北魏大軍也開始向檀道濟撲來。可以說,這對於檀道濟和他的數萬大軍來說是“禍不單行”。為了安撫軍心,同時也為了避免全軍覆沒的災難。在一天夜裡,檀道濟命令親兵,往空米袋裡裝進沙子,一邊裝,士兵們一邊高聲數著:“一斗,二斗,三鬥…”天快亮時,檀道濟命令士兵把一袋袋沙陳列在帳外,袋口故意敞開著,上面覆蓋少量的米,看上去好像是一袋袋糧食。“量沙充糧”不僅哄騙了魏軍不敢借機發難,更穩定的劉宋官兵的心。檀道濟利用這來之不易的有利時機,指揮全軍加緊撤退,安全地向南撤回大本營。

  孫臏也好,虞詡也罷,乃至檀道濟,其實都在圍繞“吃”這個主題與敵人鬥智鬥勇。由此可見,軍糧在古代,是一件頭等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