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修復奇妙聞:八百年千手觀音石像珠胎暗結

中國地大物博、物廣民豐,自古以來便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繼而融合發展的文化昌盛之地,佛教文化即是其中的多元文化主體之一。自東漢始,佛教東傳我國,於南北朝時期興盛發展、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隨後日益衰落,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佛教文化也因此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址,如莫高窟、龍門石窟、四川樂山大佛等家喻戶曉、舉世聞名。

今天,筆者所述說的八百年千手觀音石像亦是古時虔誠佛教徒所留下的珍貴佛教文物,它位於重慶市大足縣的寶頂山。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南宋名僧趙智鳳曾於此歷經70載興建石窟寺,素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之稱。寶頂山石刻題材廣泛、佈局精緻、氣勢壯闊,擁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華嚴三聖像”等眾多造型逼真、寓意深遠的佛教石刻遺珍。而這座珠胎暗結的千手觀音石像便是其中翹楚。

考古修復奇妙聞:八百年千手觀音石像珠胎暗結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石像源於唐末宋初時期,以佛教千手觀音為雕刻題材,規模宏大、藝術精湛,堪稱我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之作。在佛教文化中,觀世音行大悲,意即南無觀世大慈大悲觀世音,認為:觀世音菩薩能夠“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每當人們遇到災禍時,潛心誦唸觀世音的名號,即能得到解脫。由是,觀世音菩薩歷來被佛家善男信女視為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在求子心切的古人嚴重亦是“送子觀音”。

然而,大慈大悲、為人求子的千手觀音石像也在紅塵中歷經磨難、暗結珠胎。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石像是唐末宋初之際鑿刻的宗教摩崖石刻,至今已飽經800餘年的風雨滄桑,也因此遭受風化、侵蝕、斷裂等文物損壞常見問題的摧殘。雖然歷朝歷代都對其予以修復,但是這件佛教珍寶仍舊難逃歲月無情的侵蝕。為了修復珍貴歷史文物、延續傳統佛教文化的生命,自2008年起,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主導,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共同協作,開始著手對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石像進行一次系統系、科學性的文物修復工作。

考古修復奇妙聞:八百年千手觀音石像珠胎暗結

此次文物修復工作歷時三年,期間大量使用宋代製作工藝,經過獲取石像精準信息、使用傳統大漆工藝為觀音石像貼金箔、儘可能按原樣修復“斷肢”等工序。於2015年6月13日,8年磨一劍,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石像的搶救性保護工程完滿竣工。

考古修復奇妙聞:八百年千手觀音石像珠胎暗結

考古修復奇妙聞:八百年千手觀音石像珠胎暗結

考古修復奇妙聞:八百年千手觀音石像珠胎暗結

令人意外的是,在此次文物修復工作中,考古修復專家們在主尊造像腹部中有著重大發現——譽為“送子觀音”的千手觀音石像竟然珠胎暗結,其腹中暗含一個暗格。專家們內窺鏡勘察後清理出金箔殘片、瓷器殘件和其它珍貴文物遺珍。其中尤以一塊六面長方體、顏色鮮紅、正背面皆刻有文字的石磚題記。石磚所刻文字為後人記述了乾隆四十五年遂寧縣中,一位張龍飛的信徒修復千手觀音石像主尊繼而祈福的軼事。參與石像修復的專家表示:這一意外的考古修復發現意義非凡,具有較為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

考古修復奇妙聞:八百年千手觀音石像珠胎暗結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石像,歷經800餘年風雨洗禮而重現輝煌,行大慈大悲卻歷經劫難、“送子觀音”卻珠胎暗結,無不令世人驚歎: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