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經典戰事:昆陽之戰,劉秀大勝“新朝”皇帝王莽為漢朝再續命

從古代戰爭中你會發現在大軍壓境時唯有相逢勇者勝,昆陽之戰是屬於劉秀一個人的高光時刻

大概漢武帝生前怎麼也想不到,他為了防止外戚強大母強子弱造成朝綱擾亂,殺掉十分寵愛的鉤弋夫人趙氏,以此警醒後代,卻在不到一百年經歷僅五代後,大漢就亡於外戚王莽,如果不是有橫空出世的光武帝劉秀,漢朝這個偉大的朝代也只存世二百一十年,而王莽能夠篡漢和他的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有很大關係還是外戚。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可強漢內部的敵人卻猛於外敵無數倍。

漢朝滅亡十七年後劉秀在一片農民起義,軍閥暴亂破壞而成的廢墟中重整天下秩序重建漢朝,為大漢在續命一百九十五年,縱觀華夏曆史如此強悍的中興之主實屬唯一,南宋也只是在北宋的殘軀下苟延殘喘,而昆陽之戰猶如,唐太宗之虎牢,明太祖之鄱陽湖,是決定劉秀人生命運的重要決戰。此戰劉秀以7000兵馬大破新朝42萬至此王莽政權無力在對綠林軍構成威脅。

王莽註定是歷史無法忘卻的人物高開低走可以說是他一大特點,西漢在宣帝治理到達盛世之後僅一百年內就極盛而衰,被其篡奪,還是在大批上層階級同意力捧的情況下,然而王莽建立新朝後(王莽就是最為奇葩的新太祖皇帝,對永遠是新的)沒有選擇安穩天下,朝堂命令朝令夕改,當時一處地名甚至達到更改幾十次,復古向周禮,說是改革但不合時宜,還侮辱匈奴政權給人老大改命用來降低其地位,這在老實人也不幹啊,導致邊境戰事紛起,造成邊境州府百姓民不聊生,因為曾兵打仗導致邊境幾鎮負擔加大糧草供應不上,士兵的吃喝拉撒由當地百姓負責,加上大旱,蝗災,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官逼民反,民豈有不凡,此時天下出現了眾多起義部隊,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赤眉軍,綠林軍,赤眉人如其名,眉毛染紅,作戰勇猛,而綠林這從此以後中國民間江湖上勢力統稱,也是發源於此時,

此時王莽錯誤的以為在北方的起義軍赤眉是比綠林更有威脅的起義勢力,選擇派出精銳兵力全力優先鎮壓赤眉軍,卻沒想到其實赤眉在厲害終歸是農民起義,名不正言不順,政治上沒有優勢,而綠林可是有一片姓劉的他們不但作戰更猛,還可以給你打政治戰。公元22年王莽派王匡,廉丹摔十萬兵馬進軍無鹽,這一路上官軍是燒殺搶奪,無惡不作,紀律鬆散,當時民間流傳一首歌謠說:「寧逢赤眉,不逢太師(王匡),太師尚可,更始(廉丹)殺我」。王匡急功近利,在進入無鹽兵馬未穩情況下貿然進攻結果大敗而回。

圖說經典戰事:昆陽之戰,劉秀大勝“新朝”皇帝王莽為漢朝再續命

和政府軍渙散的軍紀相比赤眉軍治軍十分嚴格,赤眉軍隨著隊伍漸漸的擴大,在領導人樊崇的主導下各起義首領互相約定: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償創傷。以言辭為約束,沒有文書、旌旗、編制、號令。其中職位最高的號為三老,其次為從事,再次為卒吏,一般的泛稱為“巨人”。此戰過後,赤眉軍開始大規模發展很快就廣佈,青州,徐州,豫州,袞洲等地,兵士十數萬實力強大。

此時王莽所要面對的局勢是這樣的而王莽錯誤的認為赤眉軍更加危險而輕視綠林軍。

圖說經典戰事:昆陽之戰,劉秀大勝“新朝”皇帝王莽為漢朝再續命

三股民間起義勢力

在平叛赤眉軍的同時,派遣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他們拼湊的郡縣軍和臨時招募的部隊對付南方的綠林起義軍。嚴尤和陳茂統率這些軍隊作戰,王莽還不輕易授給他們兵符,每次行軍作戰必須先行上報,否則就會判以“弄兵”之罪。而招攬而來的士兵多為流民戰鬥力十分有限,結果嚴尤在南陽,被上陽軍大敗新莽大軍進到昆陽,即按照統帥王邑、王尋的命令,開始圍攻昆陽城。新軍為了顯示其作戰威力,把昆陽包圍十層以上,設置了一百多座軍營,軍旗遍野,鑼鼓之聲於數十里之外都可以聽到。新軍挖地道,使用衝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洩。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戰鬥最艱苦時,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尋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他們投降,否則,便不算建功立業,因而,決心非要踏平昆陽不可。這使守軍認識到只有拼死堅守,以待援軍才能有生路,於是更加頑強地與新軍搏殺

圖說經典戰事:昆陽之戰,劉秀大勝“新朝”皇帝王莽為漢朝再續命

綠林軍首領劉玄藉此機會被綠林軍在淯水(今南郡荊州)之濱擁立為皇帝,年號更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更始帝。王莽一聽大為不妙,馬上開始調兵遣將,使用正規軍和郡縣駐軍開始大規模征討綠林軍,命令各地郡縣出兵在郡守的帶領下趕赴洛陽再齊發潁川,各地按照王命不得不從,但士兵能力參差不齊,沒有配合戰鬥力可見一般,王莽到此時起還沒有明白,軍隊的戰鬥力不在人多,而在精,是在將帥一心,士兵肯捨命衝鋒。顯然歷史會讓他明白這個道理但後果是失去性命。

王莽還是有他自己的自信的,根據史書記載,王莽本次除了集結大軍,隨軍還擁有了解六十三家兵法的人,還有會構建工事的身長兩米三的大巨人,還有虎豹犀牛等等想馬戲團一樣也不知道這些動物是為誰準備的,當部隊混亂的時候這些動物那還能聽話自己人也咬。所以說有史以來最奇葩的百獸軍團浩浩蕩蕩的四十二萬大軍就這樣從洛陽出發了。等待他們的是區區一萬四千人。可結局卻是慘敗。

圖說經典戰事:昆陽之戰,劉秀大勝“新朝”皇帝王莽為漢朝再續命

大軍到達潁川后又和之前戰敗的嚴尤部匯合,開始向昆陽進發,大軍逶迤,千里糧草輜重絡繹不絕。當時的情況可以說十分複雜,綠林軍內部是一支為王常、成丹等率領的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的稱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新市兵攻隨縣時,平林人陳牧、廖湛率眾響應,於是綠林軍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南陽的劉縯、劉秀兄弟為西漢宗室,見天下大亂,他們亦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聯絡附近各縣地主豪強,並且把宗族、賓客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軍隊,起兵反莽,稱為舂陵軍。最後合一可以稱之為綠林聯軍。

此時劉縯正在領兵攻打宛城,劉秀和王鳳等綠林部將剛攻打下昆陽附近據點,當得知消息後都只能回到昆陽城商議下一部戰事如何進行,王鳳等將領一向看不起劉秀,因為劉秀在之前的戰爭中並不突出,為人也看似憨厚老實,當時綠林軍內發生爭論,很多人開始收拾衣服財務要先就地解散,保存實力,沒有信心打贏次仗,特別是有家屬在城內的害怕兵敗屠城,都準備逃跑,是劉秀勸住了大家好言相勸:這裡是昆陽城我們還有險可守,如果四散而討會被逐一擊破”

,此時綠林軍的聯軍弊端顯露出來,大家都想保存實力,在諸將商討時大軍已經殺到昆陽城下綠林軍內部不得不統一採納劉秀的計策由他自己當夜和宗佻、李軼等十三騎,出昆陽城南門到外面去調集部隊,準備對新軍內外夾攻,而他們唯有守住昆陽城,新莽大軍到昆陽,即按照統帥王邑、王尋的命令,開始圍攻昆陽城。新軍為了顯示其作戰威力,把昆陽包圍十層以上,設置了一百多座軍營,軍旗遍野,鑼鼓之聲於數十里之外都可以聽到。新軍挖地道,使用衝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洩。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戰鬥最艱苦時,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尋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他們投降,否則,便不算建功立業,因而,決心非要踏平昆陽不可。這使守軍認識到只有拼死堅守,以待援軍才能有生路,於是更加頑強地與新軍搏殺。可以看出在真正的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如此白痴就算給他百萬大軍也會徹底敗光,作戰本就是速戰速決,攻心為上,不知道王莽陪給王邑的那懂得六十三家兵法的人是幹什麼吃的,帶的那些動物來是當寵物嗎,或者用來攻城? 王莽給的四十萬大軍成了王邑這個暴發戶炫耀的資本,可惜非得越高摔得越慘,劉秀在到達城外和聯軍匯合後,發現大家都毫無鬥志分發財寶,準備逃跑,此時劉秀又展現他驚人的演講天賦:這些財寶算什麼,王莽大軍裡這些都不值錢有更多值錢的寶貝,你們怕沒命花,這次捨命一搏還有機會獲勝,如果我們逃了就會被王莽逐一擊破,都會全家抄斬,那時候有命花錢嗎。是願意以後成就更大的基業,還是回去當農民自己選吧”經過一番雞血大家終於被說動。而此時王莽大軍攻打昆陽已經有一月由余。

圖說經典戰事:昆陽之戰,劉秀大勝“新朝”皇帝王莽為漢朝再續命

昆陽今河南葉縣

宛城終於堅持不住被破,意味著聯軍可以合力對付王莽大軍,劉秀敏銳的發現戰機,開始在王莽大軍外圍進行小規模的騷擾戰鬥,無疑都獲得勝利這極大的鼓舞了城內的士氣,城內也通過射進來的密信知道了宛城攻破的消息十分振奮,此時王莽軍中流出說馬上綠林軍十萬兵馬就會到達到時候必敗的聲音,劉秀抓住時機挑選三千敢死隊要直衝王邑 王尋大營,神奇的將領王邑王尋居然也挑選數千兵馬和劉秀要好好打一場到底誰厲害,還命令沒有自己的軍令各部不許擅動,結果王尋兵敗被殺,而四周的不下居然無人支援。這時昆陽城內的漢軍看到劉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隊取得勝利,也大喊著衝殺之聲,衝出城門,內外夾攻新軍,殺聲震天動地,新莽的四十二萬大軍迅速土崩瓦解。潰逃的莽兵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碰巧又遇上大風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風颳走,大雨傾盆而下水暴漲,王邑軍隨隊的虎豹都嚇得發抖,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餘人,滍川被屍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陳茂等人僅帶少數長安精騎,踏著死屍渡河才得逃脫。

漢軍繳獲了新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東西堆積如山,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王邑率領千餘殘兵一氣奔逃到洛陽。當王莽得知昆陽慘敗的消息後,異常震驚,整個新莽朝廷上下也為之驚恐。隨後洛陽等地相繼失守,不就長安被攻破王莽被士兵斬殺並分屍。

此後劉秀開始了他的征戰之旅,直到三年後統一全國登基稱帝,再為漢王朝續命一百九十五年因為其功績諡號漢光武皇帝。看昆陽之戰無不為王莽部下的智商負數和劉秀對於時機把握的準確感嘆。位面之子果然名不虛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