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何均堰


朱元璋做皇帝之前家中很穷,老爸、老妈死后没地方埋。元朝统治下土地都有主,无主土地实行“国有制”。


元朝刚进入中原时,看到土地这么多,打算毁掉城镇种上草进行放牧。也就是说:土地是有,但没有朱元璋家中的“一亩三分地”。

朱元璋没钱买墓地,父母死了总应该下葬吧,民间有“入土为安”一说。

朱元璋没办法向地主刘德求助,想让老爸的东家让给点薄田好埋了父母。朱元璋找他也是做了一番思想斗争的,朱元璋心想“老爸在你家辛苦了一辈子,出于同情也应该伸出援手吧!”

可是老朱想错了,地主刘德为富不仁,直接拒绝说:“地主家也没多余的地,穷鬼赶紧滚”。



(朱元璋)

老朱没办法含泪离去。

这时他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让朱元璋把他的父母埋到了自己的边角地里,朱元璋总算安葬了父母,以后老朱称帝后,赏赐了刘继祖一笔钱,还让他的后代享受荣华富贵。

有人可能要问了,以朱元璋的性格,地主刘德在自己落魄时不但不援助,反而百般讽刺挖苦,老朱一定会报复他的吧?

然而事实却没有,当朱元璋南京称帝后衣锦还乡时,地主刘德听说朱元璋回来了,直接吓尿了,心想这次老朱回来还不把我宰了?

我别让朱元璋派人抓我了,我主动投案自首吧,兴许老朱还能放过我。

刘德当天就去了朱元璋的住处,去了就跪下了,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说“我罪该万死,当初没借给你墓地”。



(地主刘德)

当时随行的官员了解了事情经过,纷纷说“宰了他”。老朱却摆摆手,然后扶起刘德。感慨说道“当初你不借给我墓地是本份,借给我是情分,这没什么,再者说了,你又不知道我会当皇帝,”说完还封赏了刘德一笔钱。

我发现历史上牛逼的人物格局就是比普通人高的多,比如汉初的韩信,他受屠夫李二“胯下之辱”,等韩信发达了同样没报复他,反过来提拔他做了军中的“小头目”。

这些牛逼人物咋想的呢?其实韩信的成功有一部分来源于侮辱看不起他的人,这些都是他努力成为人上人的原始动力。朱元璋的经历也是如此。“穷且益坚”还是有道理的。



(韩信)

有首歌叫做“感谢对手”,对于强者来说:压力越大反弹的也越大。朱元璋是强者,他笑傲天下,怎会和刘德一般见识呢?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的出身十分的贫苦,他是吃过苦的人。所以,在他当了皇帝之后,每当他听到贪官污吏的事情后,他都是十分的痛恨的,对于贪官污吏,朱元璋基本上也都是选择零容忍,直接拉出来杀头。

他这么偏激的做法,可以说都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父母都是靠给人家地主种地讨生活。

当时他们一家都是给地主刘德家打工,就连小小年纪的朱元璋,也是在为刘德家放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瘟疫的到来,让朱元璋的一家人,全部离他而去了。

他的亲人,除了二哥之外,都相继的离开了人世。这对小小的朱元璋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打击。

可是对他和哥哥来说,比打击更加艰难的是,他们要如何处理自己父母的尸体的问题。

可以说父母种了一辈子的地,但是 ,他们竟然连一块葬身之地都没有。

这也就是说朱元璋并不知道自己能把父母埋在那里,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土地。

这时候朱元璋兄弟两个,开始跑去给地主刘德下跪,想要刘德行行好,赏给他们一块可以埋葬父母的土地。

可是,地主刘德是个很无情的人,他不但没有给朱元璋埋葬父母的地,反倒把他们两人骂了一个狗血淋头。

朱元璋对这个刘德真的是恨的要死,但是,也仅仅是恨刘德而已,因为除了恨之外,他并不能做任何事。

就在朱元璋和哥哥走投无路之时,情况出现了转机。

这时候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找到了他们两个,给了他们一块半山腰的土地,让他们先把父母给埋葬了。

朱元璋顿时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暖,他对刘继祖是感恩戴德。他发誓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报答刘继祖对自己的恩情。

朱元璋在埋葬了自己的父母之后,他就去了庙里当了和尚,想远离这个兵荒马乱的现实世界。

可是,当他到了庙里之后,他才知道原来和尚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也是要外出讨要吃的的。讨饭的生活是异常的艰难的,再加上那时候的乱世,百姓根本没有多余的食物给他。

所以,最后朱元璋决定加入到反元的革命之中。

朱元璋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并且被委以重用,逐渐的朱元璋脱颖而出了。

他最后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并且靠着自己的这支军队,打败了所有的对手,然后开创了大明帝国,当上了皇帝。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就想到了当年的刘继祖,他想亲自去报答这个大恩人。

但是,当他到了老家凤阳之后,他才知道刘继祖已经去世多年了。

朱元璋大哭了一顿,他还是把死去的刘继祖封为了义惠侯,爵位让他的儿子来继承。

当地主刘德在听说朱元璋当了皇帝,龙归故里之后,他是吓得要死。肯定没得说,就是他当年的那种做法,朱元璋肯定会杀了他的。

他跑到了朱元璋面前,磕头大哭,希望朱元璋饶他一命。

朱元璋对于这个刘德当然是恨的咬牙切齿呀,他倒是很希望把刘德给杀了。

但是,他最终没有这样做,他告诉刘德,当年你对我那样,其实也是人间常情。在那种情况下,你必定料不到我以后会当皇帝的。

所以,我也不怪你了。

对于刘德朱元璋不但没有杀他,反倒给了他三十顷地,还减免了他十年的租税。

因为朱元璋没有杀刘德,这也给朱元璋在民间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名声。


史学达人


朱元璋的出身十分的贫苦,他是吃过苦的人。所以,在他当了皇帝之后,每当他听到贪官污吏的事情后,他都是十分的痛恨的,对于贪官污吏,朱元璋基本上也都是选择零容忍,直接拉出来杀头。 他这么偏激的做法,可以说都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父母都是靠给人家地主种地讨生活。 当时他们一家都是给地主刘德家打工,就连小小年纪的朱元璋,也是在为刘德家放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瘟疫的到来,让朱元璋的一家人,全部离他而去了。



他的亲人,除了二哥之外,都相继的离开了人世。这对小小的朱元璋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打击。 可是对他和哥哥来说,比打击更加艰难的是,他们要如何处理自己父母的尸体的问题。 可以说父母种了一辈子的地,但是 ,他们竟然连一块葬身之地都没有。 这也就是说朱元璋并不知道自己能把父母埋在那里,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土地。 朱元璋想到刘德并不是造成父母死亡的凶手,再想到刘德哥哥刘继祖的帮助,让人扶了起来,然后慢慢说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



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什么意思?你的所作所为,符合常理,我不想再多过问。我穷的时候,你又怎么会知道我能当天子呢? 于是,刘德就这样得救了。没有被处以极刑不说,朱元璋还对刘德进行了赏赐,刘德感激涕零。当然,这些赏赐比起赏赐给刘继祖的,那差得就太远了。 有人说,朱元璋为什么要以德报怨?难道是鼓励做人要无情吗?非也非也,是人都想给自己的父老乡亲留个好印象。让人家说“宽洪大量”好,还是让人家说“睚眦必报”好呢?当然是前者了。 此时,朱元璋刚做了皇帝不久,非常重要的是赢得民心,赢得更多的支持,连刘德这样的小人物都不放过,其他人会怎么想呢?



总而言之,刘继祖太会做人,刘德运气太好,而朱元璋对下层人民,还是不错,待人仁义,不计过往。


王侯史官




朱元璋的前半生太过悲惨,穷,吃不饱饭,受尽地主地虐待,活得没有尊严。这些,朱元璋都可以忍受。

忍受不了的是,父母饿死后,竟然找不到一块安葬之地。于是,朱元璋请求地主刘德帮个忙,给块地,葬父母。为什么找刘德呢?因为他是给刘德放牛的,父母是给刘德打工的。

刘德拒绝朱元璋,刘继祖雪中送炭



刘德听明朱元璋的来意,干脆利落地送上了一个字“滚”。

真是悲惨极了,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说,连父母的遗体都无处安葬,朱元璋伤心极了。

这时候,听闻此事的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给了朱元璋帮助,并且说道:

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什么意思呢?我这儿地不少,你怎么早早不来找我呢?赶快去选一块吧,我不会吝啬的。

这刘继祖如此大方,难道有相面的才能?会不会相面不知道,朱元璋选了一块风水宝地那是真的。

朱元璋锦衣还乡,封刘继祖,赏刘德



若干年后,朱元璋大业得建,成为大明开国皇帝。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朱元璋锦衣还乡,荣归故里。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重新修建父母所在的陵墓,并且追尊父母为皇帝、皇后,追封兄弟侄子为王。

问题来了,那曾经的刘氏兄弟如何处理呢?毕竟给朱元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刘继祖的事情好办,毕竟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帮了一个忙,可谓是雪中送炭。当找到刘继祖家里时,刘继祖已经过世,但这不影响追封刘继祖为“义惠候”,关键是这个侯爵之位可以世袭。

厉害了,刘继祖,一小块地,换来了子孙十几代的荣华富贵,这笔投资太划算。



找到刘德时,其人已经快被吓瘫了,除了跪在地上簌簌发抖,颤颤巍巍地呼万岁,就剩下可怜兮兮地请求饶命了。

朱元璋想到刘德并不是造成父母死亡的凶手,再想到刘德哥哥刘继祖的帮助,让人扶了起来,然后慢慢说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什么意思?你的所作所为,符合常理,我不想再多过问。我穷的时候,你又怎么会知道我能当天子呢?

于是,刘德就这样得救了。没有被处以极刑不说,朱元璋还对刘德进行了赏赐,刘德感激涕零。当然,这些赏赐比起赏赐给刘继祖的,那差得就太远了。

有人说,朱元璋为什么要以德报怨?难道是鼓励做人要无情吗?非也非也,是人都想给自己的父老乡亲留个好印象。让人家说“宽洪大量”好,还是让人家说“睚眦必报”好呢?当然是前者了。

此时,朱元璋刚做了皇帝不久,非常重要的是赢得民心,赢得更多的支持,连刘德这样的小人物都不放过,其他人会怎么想呢?



总而言之,刘继祖太会做人,刘德运气太好,而朱元璋对下层人民,还是不错,待人仁义,不计过往。


蓝风破晓


朱元璋八代贫农,父母给地主当佃农,小时父母双亡,没有葬身之所,可怜的朱元璋向地主请求安葬父母,却遭到地主残忍拒绝。以朱元璋嫉恶如仇的性格,他称帝后这个地主会有什么下场呢?结局让我们大跌眼镜。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生活特别艰辛,父母给地主刘德拼命干活,朱元璋很小便给刘德家放牛,一年下来却连个温饱都混不着。更残忍的是,老天爷也来添乱,淮南一带发生瘟疫和饥荒,朱元璋一家几乎都饿死了,父母也相继离世,只剩下朱元璋的哥哥,面对尸骨未寒的父母,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知如何安葬。

没办法,朱元璋和哥哥一起找到地主刘德,跪在地上请求他给一分地安葬父母。

刘德看着衣不蔽体,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兄弟俩,说出了一句令人绝望的话:你父母种我的地,我养活你们一家子,现在他们死了还要我管?做梦吧你们!

朱元璋停止了哭泣,因为他知道哭也没用,然后站起来拉起大哥,默默离开。

就在朱元璋陷入绝望时,一个人伸出了援手。

刘继祖是刘德的亲哥哥,也是一个地主,但他还有怜悯之心,看到朱元璋兄弟的窘境,他主动提出送给朱元璋一块地,让他们安葬父母,贫农朱五四和妻子终得入土为安。

对朱元璋而言,刘继祖的帮助就像阴霾寒冷中一缕明亮温暖的阳光,让他知道人间尚有情义温暖。朱元璋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刘德的无情无义,他牢牢记在心里;刘继祖的大恩大德,他也牢牢记在心里:你们给我朱元璋的,我迟早会有一天加倍奉还!

在艰苦创业的道路上,朱元璋忘记了很多人很多事,但永远记得刘继祖和刘德这对地主兄弟,若干年后,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衣锦还乡,无限风光。

朱元璋想报答刘继祖的恩情,一打听才知道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仍然下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让他的儿子继承侯爵位,世袭罔替,表达刘继祖的感激之情,词曰: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报完恩,朱元璋又找来刘德,这个薄情寡义的地主仍然健在。

刘德双膝跪地,面如死灰,一个劲磕头认罪,但他知道等待自己的或许是诛灭九族。

朱元璋蔑视地看着这个可怜虫,想起了他自己当初的样子,再想想九泉之下的父母,他更加痛恨刘德,恨透了这个毫无人性的地主恶霸,恨不得将之碎尸万段。

朱元璋慢慢走近,搀扶起哆哆嗦嗦的刘德,开口说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刘德啊刘德,你当年所作所为也算是人之常情。再说朕当时那么贫穷,你也不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罢了罢了!这事已经过去,朕不计前嫌了。

刘德不敢相信皇帝说的话,恍惚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再次跪拜高呼:皇上万岁!

朱元璋非但对刘德既往不咎,还赠予他30顷良田,免除其十年赋税徭役。

刘德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悔恨和感激之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朱元璋阴险、严酷、刻薄、寡义,对开国功臣甚至救命恩人,动辄大开杀戒,但这件事却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典型的双面人,对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对威胁皇权和大明江山的人,他铁血、无情、残酷;对普通百姓,哪怕是曾羞辱自己的人,只要没有威胁,他大度、仁慈、怀柔,这就是炉火纯青的帝王权术。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很多时候人不得不认命,可以说是人的命要听从天的安排,明朝的首位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一生传奇,本来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乞丐,整天没有吃饱过饭,更没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本来他并不叫这个名字,只是后来才改的,因为他家里本来人丁还算是比较的多,但是日子却越来越不行,最后还是被灾难降临到他们的头上,经过一场严重的瘟病,家里也就变得妻离子散,家人们相继全都去世,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去流浪,连一块土地都没有,只能去别人的家里求生。

经过几经周折,最后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在一家地主家里做起了长工,这家的地主并不像其他一样,为人还是比较善良的,也不是特别的势力,看着他们兄弟俩人比较可怜,而且还比较孝顺,于是就决定帮他们渡过这个难关,帮他们下葬父母,这位地主不仅帮了他这么大的忙,而且还帮助他选择学习,他也不辜负众望,学习非常的刻苦,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家里经济的原因最后只能选择放弃学业,但是他是一位不甘平庸的人,脑子也比较灵活,每当他们去放牛的时候,总是会感觉高人一等,有那种将王风范。

直到最后他成了大明朝的皇帝之后,回到家乡父老乡亲们都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位皇帝正是当年放牛的孩子,他对家人们的恩情并没有忘记,并帮助老家的村民们进行修建祖陵,每家每户都会有田地可分,也免掉了所有的赋税,并且对他当年有帮助的刘大恩人进行进爵封侯,是长了很多的田地,还有金钱。

在当时有一位地主老财叫刘德,对他之前做过非常多的坏事,听说皇帝回来了,也是吓得整日食不安寝不眠的,害怕皇帝要把他斩首问罪,最后朱元璋不仅没有杀掉他,而且还赏赐了他很多的土地,免掉了他很多的税收。

对于这种以德来抱怨的人,大家都非常的佩服,得到民心自然也就得到了天下,所以他受到很多人民的拥护,直到他老去之后,也是名流千史很多人对他也都是竖起了大拇指,觉得他一生当中非常的传奇,为帝之后也不忘本分,也没有成为昏君,大家觉得有这样的人来领导江山,百姓们自然会能过上好日子。

对于这样的君主,我想不管是在哪个朝代都是很受老百姓的爱戴的,因为他不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也不只享受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满脑子里装的都是人民,满脑子里装的都是美好,并没有对过去有很多的抱怨,也没有也没有对过去对他不好的那些人进行报复,所以像这种人成为帝王也是应该的,也是毋庸置疑值得大家去拥护爱戴的。

当然有说好的就有说不好的,很多人对他也是好坏不一,但是总体来说,他还是比较明智,比较开明的,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非常的多,如果大家有其他的看法,可以在屏幕下方说出自己的看法。


羽评郡主


元朝末年,富者阡陌相连,穷者无立锥之地,朱元璋就是一个无立锥之地的穷人,父亲死的时候,连一块安葬的墓地都没有。

朱元璋小时候,租了刘德家的土地进行耕种。朱元璋就给刘德放牛,还曾偷吃了刘德家的牛,挨了一顿毒打。一场饥荒,夺去了朱元璋大部分的亲人,当然也包括正值壮年的父母。朱元璋和哥哥一起找刘德,下跪磕头求他给一点土地安葬父母,让父母入土为安,遭到拒绝。刘德说“你们父母活着就靠我养活,死了还要用我的地!简直是贪得无厌!”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一辈子辛劳,不仅不能养活自己的妻儿,死后连下葬的地方都没有。不得不说,这个大元朝已经到了不得不亡的地步。因为有句名言这样说“对待穷人的态度 ,考验一个社会的良知;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幸好,刘德的哥哥刘继祖伸出了援手,送给朱元璋一块地,朱五四夫妻俩终于可以入土为安。

十多年后,朱元璋登基为帝,建立大明王朝,不忘衣锦还乡报答当年的恩人刘继祖。可是刘继祖已经去世,他就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刘继祖没想到自己当初的一点点恩惠,足以让他的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对刘继祖的葬父之恩,朱元璋说: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朱元璋这个人,自己常常说自己微末时期的糗事,总是淮右布衣自居,可是当别人说他当过和尚要过饭,他就一定睚眦必报,要了对方的命。以至于朱元璋一直有“暴君”的名声。

朱元璋回到凤阳,找到了薄情寡义的地主刘德。当初那个不可一世狗眼看人低的地主老爷,此刻跪在朱元璋面前瑟瑟发抖,不停以头抢地,成了一条可怜虫。朱元璋想到深受刘德剥削压榨最终死去的父母,恨不得把眼前之人碎尸万段。但他并没有这么做,朱元璋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朱元璋认为,刘德当初的所作所为,是人之常情。如果他算到朱元璋是真命天子,就不会只是一个小地主了。

刘德免去了一死,对不杀之恩千恩万谢。可是,朱元璋要做的不只是如此,他还赠予刘德30顷良田,免除其十年赋税徭役。

朱元璋到底是仁君还是暴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公认的观点是,朱元璋对普通老百姓,是春天般的温暖,对贪官污吏则是冬天般的严寒。

对刘德这样的小人物,朱元璋实在没有报酬的必要。杀死刘德,可能像捏死一只苍蝇一样容易,如果不杀刘德,以德报怨,那朱元璋就成了儒家的道德模范。怎么选?朱元璋毫无疑问选择不杀。

闲话几句:

武则天年轻时,曾被堂婶善氏逼着嫁给县令家的痨病鬼儿子,武则天当皇后,回到文水老家,找善氏说起当年之事,善氏不但没有跪下求饶,反而口出狂言,被宫人活活打死。

张献忠年轻时,与父亲贩卖驴马到四川,因为在别人门前拉了驴粪,居然被人逼着吃掉。张献忠后来带兵入川,几乎屠尽川人。

曹操征讨张绣,张绣杀死了他的爱将典韦、侄儿曹安民、长子曹昂。曹操为了统一天下,收服张绣后重用他给他高官厚禄,事后成了优秀的典范。

仇恨的化解方式,不一定是以牙还牙,真正的勇者,可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历史知事


朱元璋是穷苦出生,父母给地主刘德当佃户,他给刘德放牛,日子非常艰苦。不巧赶上灾荒,朱元璋的父母兄侄活活饿死,侥幸活下来的朱元璋举目无亲,也没有半亩田地,便向地主刘德求助,希望能把父母下葬。

这刘德是个恶霸,不仅不帮朱元璋,还对他恶语相向。正当朱元璋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德的兄弟刘继祖向朱元璋伸出了援手。他对朱元璋说,我家条件不比刘德差,你为何不不来找我?你在我这里随便找块地把父母埋了吧。

在刘继祖的帮助下,朱元璋安葬了父母。料理完父母的丧事后,朱元璋远走他乡,另寻生路去了。不过谁也没想到,昔日穷苦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虽然功成名就,但朱元璋心里一直记着刘继祖对他的恩情。在衣锦还乡之日,朱元璋特意派人打听刘继祖的情况,没想到他已经去世。朱元璋为报答昔日恩情,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世袭罔替,世代永享荣华富贵。这待遇比许多开国功臣还要好。

当然,朱元璋也没忘了那位恶霸地主刘德。这刘德仍然在世,他知道朱元璋是个嫉恶如仇之人,自知必死无疑,便向朱元璋负荆请罪。按常理,以朱元璋的性格自然会将他处死,但朱元璋却宽恕了他的罪行,还赏赐了他一笔钱财。

这就显示出朱元璋过人的智慧。

朱元璋认为,他之所有现在的成就,和刘德的为富不仁也有一定的关系。再说,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宽恕刘德可以收买民心。如果把事情做绝,未免显得自己有点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件事不是野史戏说,而是却有其事。


石头说历史


朱元璋和刘邦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布衣天子,朱元璋家中三代人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民。他们一家从外地迁到安徽凤阳,由于家里没有土地,只好向地主租借土地谋生。五六岁的朱元璋便到地主刘德家放牛。地主家跋扈,朱元璋只读过一点书,刘德便欺负他不识字,扣押他的工钱。<strong>

家境贫寒的一家人在三年的旱灾和蝗灾中,都快被饿死了,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一个哥哥。面对父母寒冷的尸骨,伤心之余的哥俩在愁着如何让他们如土为安。无计于家中没有可葬之地,朱元璋和二哥到村头的地主家乞求施舍一小块土地,却被刘德拒绝,本来对朱家就不好的刘德对他们便破口大骂,朱元璋和二哥声泪俱下,站在一旁的刘继祖对他们饱含同情,给了两兄弟一块地,让他们去安葬好父母。

后来他入寺做了小和尚,继而跟着老和尚一起到处化斋,只为了填饱裹腹。在这几年的闯荡下,他也大大增加阅历,视野也更加高远,个人的胸怀和认知远在常人之上。他参加义军,并且平步青云,个人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谋略过人,受到了义军首领的赏识。

朱元璋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慢慢的掌控整个军队,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十分卓越。在面对多方农民起义军的时候,巧妙应对,他一反其他谋士的计策,才从群雄中胜出。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建立了历史上非常强大的帝国,位高权重的他没有忘记故乡,于是偕同了文武百官一起回到了安徽凤阳。他想见见当年拒绝他的那位地主。乡亲们看见龙椅上的人都目瞪口呆,纷纷下跪,不曾想之前胡闹贪玩的朱重八是当今圣上。他真的是感慨万千,饶有兴致的他免除了所有乡亲们的赋税,并分了很多土地给他们。朱元璋见人群中有个畏畏缩缩的身影,便好奇的走过去,只见是当年拒绝让他父母的地主刘德。

刘德深知当年虐待了朱家,感知自身的罪孽深重,见到朱元璋来了,跑到皇上面前,直磕头磕的是头破血流,乡亲们也都以为他会被处死。

朱元璋当时看见刘德想起了自己九泉之下的父母,心生恨意,对刘德说:“你当年不愿安葬我父母,只是没想到拒绝的是如今天下的主人吧。这也不能怪你,时间已过去如此之久,我也不在去追究了,你起来吧!”。刘德一听朱元璋如此宽宏大量,连忙叩头谢恩。朱元璋非但没有追究,还赏赐他三十顷良田,并且免除他一家十年的赋税。人们都很是惊讶,都能看出朱元璋并没有斤斤计较,纷纷称赞老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明君啊!

可是朱元璋寻觅了很久,却一直不见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刘继祖,后来询问周边的父老乡情,才得知刘继祖早已去世多年。听到恩人去世,朱元璋连身泪下,于是下诏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世代享受国家俸禄。要知道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后来都被朱元璋杀的差不多了,而刘继祖一家却一直世袭爵位,实属难得。

朱元璋这位农民出身的帝王,虽然没读过什么书,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全身上下却充满了大帝的气息。的确历史上朱元璋两面性格冷血无情,将开国元老杀的只剩寥寥几人,可这是朱元璋的性格使然。但从他宽厚对待幼年时欺压他的地主,便能看出他是靠仁心才取得天下,古今立大事者,必有不一样的风范。朱元璋的英雄传奇流传千古。


无笔史官


这不是戏说,而是真事。朱元璋没有发迹之前,家境赤贫,一家给地主刘德家做佃户,朱元璋本人也给刘德家放过牛。后来赶上灾荒,朱元璋父母兄侄过世,因为家中无田又无钱,连父母兄侄下葬都成了大问题。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为了能让父母早日入土为安,向地主刘德求助,希望刘德能够给自己一块薄地,安葬父母兄侄。可是,这位刘德偏偏是个不愿行善之人,根本不愿意借地给朱元璋,言语也很不友善。



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兄弟刘继祖出现了,这是一个比较有善心之人,史载“继祖与妻娄氏辄启太祖: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什么意思?我地多,你咋不跟我说,偏去找我那为富不仁的兄弟呢?你随便挑块地,赶紧让父母入土为安吧,我不会吝啬这点儿地皮的。自此,朱元璋才得以让父母兄侄入土为安。而这块地,就是后来位于明中都凤阳的明皇陵核心区域。此后,朱元璋远走他乡,谋求生路。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逐渐脱颖而出,最终开元建国,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皇帝的朱元璋始终没有忘记当年一张芦席裹着下葬的父母兄侄的惨相,于是在父母当年的安葬地大兴土木,建立了恢宏的明皇陵,并追尊父母为帝后,追封兄侄为王。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了当年的刘继祖,刘继祖对于朱元璋的滴水之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是,朱元璋报的可不是涌泉,而是江河湖海。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刘继祖已故,朱元璋不仅对其后人大加赏赐,而且还追封已故的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其妻娄氏为侯夫人。要知道,这个义惠侯可是世袭罔替的,而且明朝侯爵的地位很高,就连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也没有得到,仅仅封了个诚意伯。恐怕连当年的刘继祖也没有想法,一个小小的善念,给后代换来了两百余年的贵族待遇。



那么,刘德的结局如何了呢?朱元璋杀了他报仇没有?如果这样想,就太小看朱元璋了。知道朱元璋成为皇帝的刘德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生怕朱元璋秋后算账。于是,负荆请罪,求皇上开恩。朱元璋倒也没有为难刘德,不但没报复他,还给了他一笔赏赐。朱元璋的理由是,如果没有当年刘德的为富不仁,或许就没有今天朱元璋的成就了。当然,这样的小人物已经不值得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动刀了。或许也有他兄弟刘继祖的情分在里面,很难说。不过,刘德估计回家得懊悔死,一点赏赐和绵延二百余年的义惠侯爵位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当初他有那么一点点善心,这个义惠侯或许就是他家的了。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他能保住小命就已经是万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