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一經“盤”出,露出五色“寶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

所謂古玉難玩,其難有三:

一是古玉難求,二是古玉難辨,三是古玉難賞。

一、古玉難求

老玉一經“盤”出,露出五色“寶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


中國可謂“玉文化之國”,因為只有中國才欣賞玉,懂得玉文化,西方的老外只欣賞晶體類鑽石,這大概緣自東西方民族性格不同,而導致異樣的審美情趣。老外性格外向,喜歡直來直去,因而鍾愛通明透亮的寶石;華人性格內斂,講究含蓄蘊藉,總覺鑽石燦爛,眩目張揚,且一覽無餘,缺乏內涵,因此欣賞精光內蘊、含而不露的寶玉。這也便是中國古人常常以玉喻人、以玉比德、以玉狀美之緣由。

中國的“玉文化”,實為貫穿古今的典型民族文化。一般說清代以前的玉器稱“古玉”,漢代以前的玉器稱“高古玉”。中國自新石器時代發現精細石器——玉石以來,一直欣賞並崇拜玉器。在金屬冶煉技術發明之前的幾千年間,華夏先人認為世間最寶貴的的物質就是“玉”。《山海經》中關於“玉”的記載多達三百餘處,而記載金、銀、銅、鐵,僅有寥寥幾十處,可見古人對“玉”的重視與崇尚。因此,古人用“寶玉”製作尊貴禮器,獻祀神祈與祖先,所以古玉在遠古社會曾為“通靈神玉”。

誠如《山海經·西山經》所言:“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瑾瑜之玉為良,堅慄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可知在古人心目中,只有“天地神鬼”才能享用“寶玉”。即便後來出現了金、銀、銅器,“寶玉”的光輝依舊璀璨,代表天子權威的印璽,法定必須用玉製作,“玉璽”等同“御璽”,而王后、諸侯及大臣,只能用金、銀、銅印。“玉”字寫作“王內一點”,普遍解讀為“王者懷中之物”,所以上古時代的古玉又稱“王玉”。“玉”本屬稀少寶貴資源,古時即為西域小國貢獻中原大國的上等貢品。

各國為搶奪玉資源,甚至不惜舉國一戰,正如當代各國為奪石油資源而爆發中東戰爭一樣,當年商代武丁王“伐鬼方三年”,其實就是因為西域的“鬼國”拒絕貢“玉”,而出兵搶奪玉資源。古時玉器異常寶貴,也因玉器的加工難度甚大。玉質堅硬,特難加工,而古時工具不佳,全靠手工“琢磨”,一件精美玉器的成型可能耗費玉工幾年甚至一生時間。古時玉器是獻祀的“神器”,古人制作時必懷異常虔敬之心態,傾注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絕非現代商品的機制工藝,缺乏感情與心神的投入。因此,高古玉器飽含先人的情感與靈智,其生命力穿越萬年而不衰,其藝術性神奇精妙而絕美,舉凡“鬼斧神工”、“出神入化”、“形神俱備”、“勾魂攝魄”、“超凡脫俗”、“空前絕後”類讚譽之詞,舍高古玉器而豈有他哉?稀缺的資源加昂貴而精美的做工,所以,古代玉器實為帝王皇家擁有之物,一般平民是不敢也不能“懷玉抱璧”的。

老玉一經“盤”出,露出五色“寶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


因“高古玉”多為“神玉”、“王玉”,其面世均為古代帝王或皇族墓中出土,一般人墓中頂多有點石器、陶器之類,絕不見玉器。遠古時期,部落首領“惟玉為葬”,王者自命“天子”即“天神之子”,生前佩戴“神玉”護佑,死後則須用玉器陪葬,由“玉神器”導引逝者的靈魂昇天成神,返祖歸宗,以便享受後裔奉祀,頤養天年。古時葬俗“視死如生”,原始部落首領以及後代皇帝下葬,往往陪葬生前無比珍愛的玉器,所以精美的玉器多出自皇家陵墓。而皇家陵墓本來就少,再加防盜措施嚴密,所以世間顯現的精美古玉就實在罕見了。

市面少見古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目前的法律規定還不允許拍賣出土文物,如青銅器、高古玉,國內拍賣公司就不敢公開拍賣,致使很多古玉或是藏而不露,或是走私出境,如此想來,古玉露臉的機會還能多嗎?目前國內上拍的高古玉器,多以海外迴流的身份合法化,出入變通,身價倍增。物以稀缺為貴,因此,年代開門的精美古玉,市場價格異常昂貴,動輒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有錢的買主,皆為富商巨賈,並非古玉行家;而古玉玩家,又都缺錢,重器不得上手,只能隔著展櫃玻璃,享享眼福了。

二、古玉難辨

老玉一經“盤”出,露出五色“寶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


古玉珍貴,價值連城,所謂“黃金有價玉無價”,真品古玉難求,於是仿造成風。唐宋就曾仿製古玉,明清繼往開來,仿品巨增。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於今利益所趨,仿古之風尤盛,且設備先進,工藝高超,致使贗品當道,弄假成真,於是“假作真時真亦假”,除了博物館裡的藏品,一般人手中的古玉很難被人認可。但,博物館中的藏品也應分別對待,一類是考古發掘出土的,肯定不假;另一類則是民間徵集品和名人贈予品,就很難說是真是假。如中國歷史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館都曾收購過一批高古玉,便引起廣泛爭議。博物館中專家不少,都難保真,何況民間藏品就更難辨認了。

懂點歷史和考古知識的人都知道,基於保護文物的原則,官方的考古發掘很少,很多古墓的發掘完全出於被動,往往是盜墓者光顧後的打掃戰場,所以,真正發掘出土的古玉寥寥無幾。那麼,市面上何來不少古玉呢?實際上,除了盜墓挖出的,更多則為農村田間耕作和城市基建施工所發現。改革開放之前,民風較為淳樸,相應國家號召,發現的古玉都作為國家文物上交,各地的文物店代表國家接受古玉,並象徵性的給上交者一點獎金。

後來發現文物商店也在經營,廉價收購的古玉,高價出售賺取暴利。人們開始醒悟,與其如此,還不如自己留藏,待機私下賣個好價。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各地的文物市場和拍賣公司蓬勃興起,古玉倩影遂不斷亮相,寶貴价值也與日俱增。特別是2002年,為適應新的形勢,國家修改了《文物法》,允許民間合法收藏和境內流通,大量的古玉便湧現市場了。在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情形下,古玉的鑑定便成了關鍵。

古玉是如何進行鑑定的呢?對於玉器材質的鑑定,還算有譜,從產地採來原料作參照,用光譜儀對送檢品照出數據,與參照物進行對比,相同者便劃為一類,定出“和田玉”、“岫玉”、“獨山玉”等等。雖然“青海料”、“俄料”類同和田玉,有的鑑定單位也給出“和田玉”鑑定證書,但材質鑑定還算有點科學依據。然而對古玉年代的斷定,如今仍屬科學難題,目前實行的專家鑑定,因缺乏客觀依據,實在令人難以恭維。青銅器、陶器、瓷器類,因皆為冶煉燒結而成,可以根據燒成後碳分子的逐年衰減規律,用“碳14”儀器進行大體的年代測定。而玉石為天然的原生態物體,則很難測定其製做年代,如隨便找塊石頭,其生成的年代都為上億年。用玉石雕琢而成的玉器,只能根據加工時的年代來斷代,但目前尚無任何儀器來測定玉石的加工成器年代。現有號稱檢測玉器的儀器,無非是高倍放大鏡,看看加工痕跡是手工還是機器活。是機器活,當然為現代機器所為;是手工活,便判斷為機器發明之前的作品,而由此斷定為古玉器。但再具體問是宋代?漢代?還是新石器時代?專家們就語焉不詳了。這也是玉器專家們很少敢為古玉斷代的原因。現在市面上一批所謂古玉專家,壯著膽子大開鑑定證書,多半是迎合市場,厚著臉皮掙錢而已。

不是科考出土的民間古玉之鑑定,通常是根據材質、工藝、造型、沁色等,由專家進行目測,即所謂“掌眼”,因個人主觀性太強,其斷代的準確性就無法揣測了。經常出現圍繞一件古玉,有幾個專家就有幾個斷代意見。專家為維護權威名譽,常以館藏的所謂標準器作參照,與標準器相似者,就說是仿造品,與標準器不同者,便說是臆造品,為免引起爭議,寧肯錯殺三千,不敢認可一件。但即便是館藏品也難免有誤,如早年清宮流傳下來的一件“古玉龍”,故宮博物院專家就曾斷為商周之物,直到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類似古玉,才改口稱為紅山文化“玉豬龍”。譽稱“中華第一玉龍”的紅山文化“玉勾龍”,命運也差不許多,當年從民間徵集來時,因無館藏標準器參照,就被打入冷庫十多年,也是紅山文化遺址出土類似玉器以後,才被專家們認可,而後作為國寶重器,藏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再細探究,即便是出土的古玉,也很難準確斷代。古墓出土的玉器,只能根據墓室土層年代和墓中的銅器、陶器等物品,間接地推斷玉器製作年代,而且僅是其下限年代。如商代婦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證明商王確如古籍所載那樣,特別喜歡藏玉,但所藏的這些玉器,並非全是商代作品,很大部分為繼承前代的藏玉,其中就有類似紅山文化和齊家文化時代的古玉器。博物館展出時,將婦好墓出土玉器,統統標明為商代玉器,明知不大準確,也屬不得已而為之。

三、古玉難賞

老玉一經“盤”出,露出五色“寶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


古玉難賞,細而言之,也是三難:一是相貌難看,二是造型難識,三是功能難用。

玉器商家和古玉玩家皆有同感:“老玉賣不過新玉”。

古玉不得今人賞識,首先一點就是依照今人的審美眼光,“古玉”的相貌實在難看。包漿厚重,難得透明,蝕痕斑駁,少見光澤,與世人心目中晶瑩美玉的印象相去甚遠。殊不知,老玉不比新玉,沒有包漿沁蝕,何言高古玉器?古玉絕少傳世品,通常為古墓老坑所出,幾千年的土蝕水沁,自然形成沁色蝕痕,所謂“十老九殘”、“年老色衰”,這也正是鑑別古玉的主要特徵。

老玉一經“盤”出,露出五色“寶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


古玉玩家知道,老玉一經“盤”出,露出五色“寶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正所謂:“玉生五色沁,勝過十萬金”。然此中三昧真經,當今幾人識得?現代人只看通透光亮,便以為材質美好,如同時興的寶石與翡翠,認可有增值和收藏價值,於是寧肯高價買進嶄新玉器,甚至天價收購玉石原料,也絕不低價收藏老舊玉器。這也難怪市場眼光,世人看重玉石資源,不管是“籽料”、還是“山料”,只要是“和田玉”,一律高價收購,以便囤積居奇,留待日後增值。而高古玉很難看清材質,特別是史前古玉,緣於識玉用玉早期,本來就選材不佳,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等玉器,多為蛇紋石類,其光亮程度的確不如商周以後大量採用的透閃石類和田玉。所以,不管是材質的原因,還是沁蝕的結果,導致古玉外貌難看,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

其次,古玉造型難識。

唐宋以後,玉器賞玩漸入民間,審美習慣融入世俗觀念,其造型也更加具象化,雕刻的人物、獸畜、花鳥、蟲魚等,一眼便可認出。而高古玉造型比較抽象,龍、鳳、麒麟、饕餮、貔貅等,均為迷信臆造之物,世間本無具體形象,較難被現代人們所鑑賞。而史前古玉則更難被人賞識了,人首蛇身、龍首人身、鳥首人身、人首獸身、牛頭馬面等等,奇形怪狀,神鬼莫辨,造型超乎今人想象,審美標準無所適從。這些“神玉”時代的作品,本屬原始先民祭祀禮拜的圖騰和交通神靈的法器,今人不知古人造器初衷,故不解何以有此造型,因而無法達成共識,就更談不上欣賞了。

老玉一經“盤”出,露出五色“寶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


再次,古玉功能難用。

今人賞玉、買玉,大都用於裝飾。一是作為首飾裝扮,身手佩瑗戴環,彰顯珠光寶氣;二是用作擺設,置於博古架上,打照射燈,滿堂生輝。即便有些信徒作為祭拜用品,也是沿襲近千餘年來的宗教信仰,而供奉佛祖、觀音。在盛行實用主義的當代,高古玉器作何用途呢?戰國兩漢的和田玉器,沁層不厚基本光亮,龍鳳造型也算吉祥,尚可作為古色古香的裝飾擺設。而商周乃至史前的圖騰玉器,皮厚色暗,造型怪異,現代人委實不知派何用場。幾千年前的神靈信仰,早已消聲匿跡,原始先民的祭奠習俗,也已時過境遷,這些出土的高古玉器,其應用價值大不如前了。

此外,當今世人不認出土的高古玉器,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忌諱心理。今人不解古人“事死如生”之心理,亦不明“神玉護佑”之功用,誤認為古墓陪葬的玉器,皆為死人的喪葬冥器,不大吉利,放在居室,有些晦氣,所以不願購藏古玉。

老玉一經“盤”出,露出五色“寶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


綜上所述,陷於三難處境,造成古玉難堪局面。古玉市場,原本不大,尤其進入商品社會,雖然由於玉料資源短缺,玉器身價水漲船高,但相對新玉上漲幅度,古玉及高古玉的價值,仍屬明珠暗投,有價無市。身為古玉藏家,吾意作如是說:古玉價值不被認可,諸君權作兩面觀,悲觀的只是古玉時下的經濟價值,而古玉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隨著民族文化復興,必有樂觀前途。君不見國外行情古玉價值遠遠高於新玉?

眼下國內市場古玉價位不高,恰是收藏古玉的大好時機,裝傻賣呆,欲擒故縱,價廉物美,掩面竊喜。有朝一日,鑑定技術提高,古玉斷代準確,經營政策放開,允許藏寶於民,眾人幡然醒悟,蜂擁搶購,必會哀嘆:有市無貨了。

屆時可見,古玉藏家們,樂在其中矣!

(文章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