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的黄金时代

美国人威廉·曼彻斯写了一套有名的书,叫《光荣与梦想》,描述了1932年-1972年四十年之间的美国生活。而1929年到1933年正好是美国大萧条时期。

美国人对大萧条到现在依然心有余悸,但依然没有改变美国高消费的习惯。1932年开始,美国逐渐从一个经济强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强国,并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每一段时期,只要有潜在的超越者出现,都会引起舆论的兴趣,大肆报道,继而引起美国社会的注意。美国人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时至今日依然行之有效,每一次都能成功吓阻潜在对手的崛起。苏联和日本莫不如此。

中美日的黄金时代

日本人也经历过一段黄金时代,1986年,我正好出生,同样在这一年,日本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已经超越美国,而即便是苏联也远未达到这个水准,所以但从经济上看,日本是美国崛起之后遭遇的最大经济对手。富裕的日本人也没有闲着,在美国本土大肆消费与购买,甚至让美国惊呼:日本要买下美国。但风光没有持续多久,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

中美日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对美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出口实力强大,经济增长迅速。美国政府以解决每日贸易逆差为名,与日本协商日元升值,这就是后来被认为让日本付出昂贵的协议:广岛协议。1985年,日本政府公布了广岛协议,1989年开始日本政府为了控制日益高涨的资产价格泡沫,从M2+CDs的货币量控制方式转向了旨在实现比较低货币增长率的紧缩货币政策,这被称为日本经历“失去十年“背后最直接的推手。

中美日的黄金时代

中美日的黄金时代

但无论我们今天怎么议论日本,日本品牌已经在国际上打出声誉,即便是现在,我们的产业依然离不开日本制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

中美日的黄金时代

1925年,美国人收购了西方电子公司的研究部门,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开挂似的推出很多影响世界发展的研究成果:数据型网络、移动电话技术、太阳能电池、激光、语音信号数字传输、unix系统、c语言、电荷耦组件、SoCDSP等等。

1940年,美国人乔治·斯蒂比兹发明了第一台数字计算机;

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美国的阿帕网诞生;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第一个微处理器;

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发明世界上第一部商业化手机;

1985年,高通创立;

1975年,微软创立;

1976年,Apple创立

……

此后的时间内,美国人几乎成为世界新科技创新的发源地,一国之力带动世界科技的发展。如果说日本崛起时,带动了日本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而美国则是更进一步,我们今天赖以的科技产品,要么由美国人发明,要么由美国完成第一次商业化,领域涉及前所未有:从pc时代的操作系统到移动时代的操作系统,从行业级别软件:Adobe系统到电子商务、浏览器,再到移动手机、芯片等,美国成为所有后起国家的奋力追赶的对象,更是更进一步的高山。

1996年,中国出版一本名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第一次在国内引起讨论。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2001年注册用户超越100万。2002年,eBay收购了当时中国最大电子商务公司EachNet。2003年,阿里巴巴创立淘宝网购物网,历经三年鏖战,2006年eBay退出中国。之后,中国市场再无外资巨头霸占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即便后来者的亚马逊也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

1998年,腾讯成立。此后一路成长为为中国社交领域的霸主。

华为成立的更早,但直到2003年才成为独联体国家最大的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之一。2005年,海外合同总额第一次超越国内。若不是后来华为发力消费者市场,大多数国人可能还对华为不是很了解,甚至更不知道中国人第一次在先进技术领域诞生了一家牛逼的公司。

2009年,中国出版了两本书《中国不高兴》与《中国凭什么不高兴》,强劲的经济发展速度,让中国逐渐富裕起来,北上广逐步与世界一流城市看齐。但,放眼全球500强,前20名只有中国三家公司: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与经济规模不匹配的是:国家的创新与科技实力。

中美日的黄金时代

2010年以后,中国科技力量以后迎来了爆发期,中国人逐渐摆脱了山寨与低端制造的帽子,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出现在世界舞台。

中美日的黄金时代

中国逐步具有了追赶美国的科技力量,也正有望为新一轮商业竞争的优胜者,覆盖几乎所有的领域。

2018年,中美遭遇:中美贸易战。

中美日的黄金时代

相似的历史轮回,相似的场景。这场还没有结论的博弈,正决定中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无人可避免。

中美日的黄金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