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在唐朝身上的三座大山

大多數人對於唐朝的歷史似乎只停留在安史之亂之前,好像從安史之亂之後唐朝迅速的走向衰敗,然後很快的就被滅亡,弄得安史之亂好像是唐朝滅亡的誘因。但是我們要知道,唐朝滅亡離安史之亂中間差了150多年的時間,既然是150年,安史之亂怎麼可能是唐朝滅亡的原因哪!那麼強盛的唐朝是如何被覆滅的那?他的身上到底存在什麼頑疾,能讓本來強壯的身體瞬間垮掉的哪?

壓在唐朝身上的三座大山

唐朝什麼時候滅亡的?許多人張口就來,公元907年節度使朱溫篡唐。這就引起了唐朝存在已久的一個問題:藩鎮割據。簡單來說,就是一群掌管著地方所有權利的武將不服朝廷的統治。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就是節度使出身,好不容易安史之亂打贏了,皇帝又把安史之亂的降將封為節度使。這些地頭蛇掌管著地方的軍政大權,自然是不服中央的管理的,曾多次發動叛亂。唐朝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也曾解決過這個問題,唐後期非常有名的唐憲宗最大的功績就是消滅藩鎮割據。唐憲宗死後,藩鎮又開始叛亂,照理來說唐穆宗應該學他老爹繼續發兵平定叛亂啊,但是唐朝的又一個頑疾顯現了出來。

壓在唐朝身上的三座大山

我們都知道,唐玄宗和宦官高力士的關係非常好,玄宗還稱高力士為大哥。這就引出了唐朝的第二個問題,宦官專權,宦官專權每個朝代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你比如說同樣強大的漢朝,但是漢朝的宦官頂破了天就是把皇帝架空,但是唐朝的宦官直接可以操縱皇帝的廢立,甚至看那個皇帝不順眼就能直接把皇帝殺了。歸根結底是因為宦官有軍權,安史之亂后皇上再也不相信武將,再加上祖上發生過玄武門之變,所以皇帝只能把軍權交給了自己最為信任的宦官。宦官的一部分兵權是掌握著禁軍,換句話說皇帝的安全就掌握在宦官的手裡。就這樣,皇帝變成了宦官的代言人,皇帝還得處處看這群太監的顏色。

壓在唐朝身上的三座大山

唐朝的第三個頑疾是朝臣不團結,當然文人相輕這本身不是什麼大問題,但當時的唐朝已經深受藩鎮和宦官之害,你再來這麼一下,擱誰都受不了啊!唐朝最有名的黨爭還得說是牛李黨爭,說的是當時的考生牛僧孺高考的時候批評了朝政,結果被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發現,就讓皇上不要錄取他們,此事的影響極為不好。大多數朝臣批評李吉甫嫉賢妒能,憲宗扛不住壓力只能將牛僧孺錄取了。李吉甫自然瞧不上牛僧孺,就想盡辦法打壓牛僧孺,李吉甫和牛僧孺之間迅速形成兩派,在朝堂上互相攻擊,朝臣的不斷內鬥大大消耗了本來已日薄西山的唐朝。

壓在唐朝身上的三座大山

唐朝被這三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後來發生的黃巢起義更是讓唐朝雪上加霜,節度使朱溫見唐朝已奄奄一息,就直接消滅了唐朝。

壓在唐朝身上的三座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