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這個朝代很奇怪,他的開國皇帝來自軍人世家,首創太祖長拳三十六式,一根哨棍打下四百軍州,按理說武功也應該有望比肩漢唐,然而趙匡胤的後人們卻陷入了冗官冗兵冗費的死循環中,不僅長期在西北東北兩個方向被動挨打,甚至在靖康之後,神州陸沉,以至於自西晉永嘉之後,衣冠再次南渡。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宋朝是軍事積弱的朝代

對於宋朝的軍事能力有個黑點不容忽視,宋金海上之盟後,一心想要趁著女真兄弟在前頭打架的的有利時機,奪回燕雲十六州,卻不想被強弩之末的契丹人輕易打敗。人們常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然而希臘先哲的論斷在我們萌萌的大宋面前可不適用,百年之後,宋朝經過了從聯盟金國到聯盟蒙古的猶豫,最終選擇了蒙古,其實三峰山之戰後,金朝已經喪失了北方屏障的意義,但是此前宋金之間一系列的騷操作,最終使得宋朝的對手從老邁的東北虎換成了壯年的草原狼群。

聯金滅遼可以看出宋朝實戰能力的不足,聯蒙滅金則可以看出宋朝大局觀的缺失,按這個邏輯來看宋朝應該是個軍力不振,將星匱乏的朝代。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然而等你看完兩宋三百年的歷史,就會發現這個論斷也不盡然。沒錯,它的疆域是歷代統一王朝中最小的,別說河套河西了,它甚至連燕雲這樣的傳統農耕區域都沒有;沒錯,它的軍隊數量龐大,但戰馬配比低的令人髮指,宋金之戰時一戰即潰,一潰即降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我們不能只注意到,當趙二信心滿滿覺得裝備人口碾壓遼國時,一路平A,最終打出GG的例子,也要看到那個只有蕭和耶律兩個姓的大遼,不需翻越燕山就可以帶著大量騎兵往南平推,卻也只能在河北防禦體系面前打出GG的事實;我們也不能只注意到宋末強軍西北軍對著遼軍千里送人頭的可愛,也要看到經過王韶章楶的經營,大宋靠著錢多兵多的優勢,喪心病狂的在橫山修建堡壘硬是接近拖垮了攻堅能力孱弱的西夏,這種戰法不僅明末的遼東督師們想學,war3的人族防禦塔rush跟它也是有著恰到好處的神似。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北宋與遼國澶淵之盟

宋朝也是將星閃耀的朝代

當然說這些不是想說明,宋軍的戰力有多強,而是說再小的人物也有屬於他的高光時刻,強大的蒙古人橫掃歐亞卻被積弱的南宋在四川、湖廣、淮泗漫長的戰線上拖住了腳步達幾十年之久(雖然蒙古時不時搞個內鬥、西征也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說蒙古是宋亡的主力推手,那麼這種危機,宋高宗趙構其實在女真人面前就已經體驗過了,把趙老九從亡國的泥潭中拖出來的就是以中興四將為代表的全明星將官團,我們今天說的岳飛及他的岳家軍在其中成軍最短,主帥年紀最小,取得的成就卻最大。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習慣200人口打90人口還GG的宋軍突然就翻身農奴把歌唱,尤其是岳家軍更是把不僅騎兵多,而且帶甲率極高的金軍打的心驚膽戰呢?

剔除岳飛的軍略、亡國帶來的壓力、給力的部下等因素,我們今天試著從岳飛的四次北伐所獲得的成功來看看其針對宋朝軍隊先天不足所做出的努力。

第一次北伐——建立兵將相知的北伐基地

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第一次率軍北伐,當然他的主要對手還不是金國,由於北宋的滅亡屬於女真挾滅遼的餘威一舉平推造成的猝死,面對政治文化先進的佔領區,剛從東北大山裡出來的女真人顯然難以消化,找到代理人扶植傀儡政權無疑是最方便的辦法。而岳飛這次的對手就是降將劉豫在女真人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偽齊政權。岳飛的主要的戰略目標就是當時被劉豫佔領的襄陽六郡,也就是襄陽(今湖北襄陽)、唐州(今河南唐河)、鄧州(今河南鄧州)、隨州(今湖北隨州)、郢州(今湖北鍾祥)、信陽軍(今河南信陽)。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岳飛收復襄陽

襄陽的戰略位置到底有多麼重要,不需多說,簡而言之就是四戰之地,也是東西南北的十字路口。關羽在襄樊水淹七軍,一腳踹開北上中原的大門,害的許昌震動;呂文德堅守襄陽十多年,蒙古拿下了這個釘子戶以後,沿著漢水進入長江,暢通無阻。

所以說襄陽對於岳飛對於南宋來說都是不能不拿的關鍵,岳飛的兵力在各方援軍到達以後達到3萬餘人,對手的兵力則在10萬左右,然而3倍有餘的兵力優勢不能讓偽齊避免兩個月就丟掉襄陽六城,喪師兩萬多人,漢江平原被岳飛徹底打穿的命運。

南宋自建立以來,一直被金人追著打,失地無數,這次對襄陽地區的恢復也是南宋第一次有效收復失地,岳飛因為這一功勞也獲得了官職的提升。這裡我們重點來說下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這個崗位。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路是宋朝的行政單位,湖北路也就是後來的湖北,荊州是江陵,襄自然是襄陽,潭州則是荊湖南路的轄區,但是當時被楊麼佔據,直到後來被岳飛平定,湖南才算正式納入南宋控制之中。

王安石變法之後,武將地位有所提升,可以出任制置使,有權指揮轄區內的軍隊,對作戰和其他軍事工作負責,並便宜行事,在轄區內監司官、州和軍的行政軍政官員都要聽他號令。他有便宜指揮作戰的權力。通俗點來說,他更像一個軍區首長,而這個軍區首長的上級是招討使和宣撫使,湖北路長期沒有招討使宣撫使,這一空缺一直持續到紹興八年岳飛出任湖北京西路宣撫使為止。

宣撫使不僅和制置使一樣可以節制諸軍,甚至還擁有人事任命權,考慮到岳飛還是駐軍主帥行營後護軍都統制,可以說岳飛在湖廣就是省長+省委書記+軍區總司令,自己領導自己的特殊局面就是嶽武穆那時候的現狀。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南宋行政區劃

第二次北伐——重建騎兵部隊

紹興六年秋(1136年),岳飛再次亮劍,對手還是偽齊,他迅速收復了位於河南西部的虢州以及陝西南部的商州。自古以來山西、陝西、河南三省交界的要衝都是關東關西諸侯爭奪的重點,而岳飛這次的戰果就是這些地方,只要沿著商、虢再稍作做突破就能形成南宋扎進河東河北的一個釘子,也正是依靠這個釘子,紹興十年北伐時,西路軍才能順利攻佔陝南,將西線和岳飛的中路戰場相連。

除了成功獲得隴南豫西的戰略要衝以外,岳家軍還把大量不願依附傀儡政權的百姓遷移到了上一次北伐所征服的襄陽六郡,為動盪的江漢地區增添了新的生產力。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儘管如此,更加可喜可賀的不是人,而是馬。什麼!馬的重要性竟然超過了人,要說這個原因,還得從宋朝的先天不足說起,北宋繼承五代遺產也繼承了石敬瑭以來丟掉燕雲的惡果,東北的產馬地自然就不在掌握了。而自從定難軍成為西夏,不僅給北宋在澶淵之盟後又找了一個打架對象,更讓北宋徹底喪失了位於靈、夏的西北產馬地。北宋戰馬獲取要麼互市所得,要麼就得從中原的馬場自產。前者屬於進口,各種附加費用使得購馬成本高昂,貴就算了,但是渠道還不穩定,一旦國際關係吃緊,馬市就會關閉。後者就是產量和質量雙標都不合格,養馬需要寬闊的草場,乾燥溫和的氣候,中原屬於農耕區域,即使劃定了馬場範圍,在各種暗流下,土地兼併成為必然,中原馬場本來天賦條件就不好,還被人為的縮小面積,加上北宋一向走低的行政效率,產量和質量自然不敢恭維。

儘管如此,如果把北宋的情況和南宋做個比較,還是可以說是艾弗森碰到費舍爾——天賦碾壓。北宋好歹在中原還有開闊的平原相對乾燥溫和的氣候來營建馬場,南宋可好了依山傍水,氣候溼潤,養馬的難度無疑翻上好幾番,南船北馬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而緩解了南宋戰馬危機的正是岳飛從劉豫那帶回來的一萬多匹馬,這個數字相對於南宋羸弱的馬政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也正是因為這張刮出來的彩票,岳飛才能在後來的戰鬥中發起上萬編制騎兵軍團的衝鋒,而以其中優質馬為基礎建立的漢陽馬場也成為了南宋中前期最重要的產馬地。

第三次北伐——後勤軍需的改善

紹興六年冬,不甘心秋季的失利,劉豫首先偏師襲擊淮西宋軍,引誘岳飛主力援救東線,一旦岳家軍主力開拔,偽齊軍隊主力就開始全力進攻岳飛的防區江漢平原。

這個計劃開頭非常成功,岳飛主力果然開始向東行軍,然而畫風卻從中期開始走偏,首先有著劉跑跑雅號的劉光世,終於再度展現了作為中興四將之一的實力。他在自己的防區淮西久違的打了一個勝仗,使得岳飛可以迅速回師湖北。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當然等到岳飛趕回前線,卻發現戰鬥在還沒他參與的時候就已經結束,王貴、張憲輕鬆擊敗了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挑釁者。但是隊伍已經拉起來了,軍需已經準備好了,開團的時機已經到了,對方既然團不起來,那就只好逼著對方去團,在這一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岳飛所部就地展開反推,這次推進顯然偽齊也有準備,並沒有給岳飛留下太多機會,但是這次北伐的意義仍然非同一般,除了撤退途中設伏截擊了追過來的敵軍,更大的意義在於迴避了第二次北伐時的進攻路線,隴南豫西的路線多山地,後勤供應難度大,而從蔡州進軍的路線,開闊平坦,輜重運輸難度低而且糧道視野好,被伏擊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而紹興六年,岳飛又被授予營田使的職位,在湖廣就地屯田,使得岳家軍在後勤補給上有了更多保障。

第四次北伐——宋軍三線聯動,敵後戰場助力全面戰爭

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之前的對手偽齊政權因為紹興六年的南侵毫無寸功,已經涼涼撲街。這次的宋金大戰也是雙方自靖康以來投入戰鬥人員最多,戰線拉的最長的一次大戰。川陝戰場、淮東戰場上吳璘、韓世忠分別牽扯著兩翼的金軍,而雙方都將中路的河南戰場作為決戰的地方,金兀朮所部在15萬左右,岳飛部隊的戰鬥人員則大概在8萬左右。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7月8日,岳飛以少勝多,首先取得了郾城大捷,全副重甲的鐵浮屠在岳家軍精銳——背嵬軍上砍敵兵,下砍馬足的特殊戰術下,完全喪失了重甲騎兵的衝擊力。沒了鐵浮屠的正面突擊,金兵在岳飛和楊再興的精騎反覆衝殺之後潰散。7月10日,不甘心失敗的金軍再度對郾城發起攻擊,岳飛親率大軍在城北再敗金兵,殺死敵將阿李朵孛堇。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7月13日,屢敗屢戰的金兀朮再度集結12萬作戰部隊,發起了潁昌之戰,企圖割裂岳飛主力與其部將王貴的聯繫。

潁昌之戰有一個無比悽美的開始,楊再興的300騎兵作為先鋒,抵達小商橋時,突然與兀朮大軍相遇。雖然敵眾我寡,但是楊再興毫無懼色,二話不說就是幹。雖然楊再興和300騎兵全部戰死,但是金軍也不好受,陣亡2000多人,各級軍官100餘人。7月14日,兀朮十二萬大軍到達潁昌。不等金軍攻城,王貴、岳雲就率主力出城決戰。打頭陣的依舊是岳家軍精銳岳雲率領的背嵬軍。22歲的岳雲前後十多次突入敵陣,負傷數十次,所部竟無一人退卻。到了正午,岳家軍援軍出現,士氣大振,戰局很快扭轉過來,金軍大敗。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由於秦檜對於史料的銷燬,兩場大戰具體戰損數據很難考證,但根據宋金留存不多的戰記奏表來看戰果顯然很豐厚,金軍大量陣亡,逃散,投降,戰鬥人員大量缺額,為了彌補戰力損失,只好在後方大舉徵兵,然而兀朮只等來了一個河北諸郡無一人從者的慘淡結果。

我們之前已經說了金國在佔領區的統治主要是依靠扶植的傀儡政權,但是劉豫的失敗已經證明了這種統治的不得人心,而岳飛的屢戰屢勝則加速了民心向宋的進程,一時間河北河東義軍四起,這也是岳飛連結河朔戰略執行的結果。

北宋四京,北京大名府已經被河北義軍所收復,西京河南府被岳飛在北上途中收復,東京開封府此時駐防力量缺失,面對岳飛兵鋒已經與失守無異,只剩個南京應天府雖有金軍戰力,但在野戰宋軍的包圍下,收復也是指日可待。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北宋四京

一封河北義軍寫給岳飛的信件可以說明此時的形勢之好甚至已經超出了所有人的期待:河北忠義四十餘萬,皆以嶽字號旗幟。願公早渡河!宗澤的臨終前大喊的三聲“渡河”似乎終於能在他的學生手上實現了。

然而岳飛痛飲黃龍的願望終究敗在了十二道金牌之上,莫須有的罪名讓靖康以來南宋諸將的努力功虧一簣。

直搗黃龍,終究夢碎

我們回過頭來可以發現,宋高宗趙構執政前期以岳飛為代表的南宋軍隊戰鬥力的提升在除了名將的統率以外,還在於杯酒釋兵權以來兵將不相知的情況改善。王安石的變法雖然失敗了,其功過也是眾說紛紜,但其在西北軍的軍區實驗不僅為西夏戰場提供了一批知兵善兵的將領,也為靖康以後中興四將在防區內的便宜行事提供了前例與條件。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岳飛的第一次北伐首先佔據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江漢平原,第二次北伐在豫西奪取了前哨陣地,搶回了急需的一萬匹戰馬,第三次北伐則嘗試了有利於補給的進攻路線,前三次北伐打下的基礎則在第四次北伐一一轉化成戰略優勢,結合岳飛連結河朔,在後方發動人民戰爭的正確策略,這些戰略優勢兌現成了難以抹殺的戰績。

岳飛武功之盛以至於即便沒有打岳家軍的旗號,在當時的金人眼裡,凡能讓金軍頭疼的,都是岳家軍。岳飛死後金人聞訊“酌酒相賀”、二十年後立志“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完顏亮帶兵南下時,金軍陣營中還有“岳飛不死,大金滅矣”的傳言,甚至六十多年後還要拿岳飛“威名戰功,曝於南北”而被誅的例子招降川陝名將吳曦。

這個朝代軍威不振卻有千古名將,岳飛四次北伐告訴你怎麼步步為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