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妒不成妻

按照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妒忌是一种天然的平衡器、矫正器,可以有效地制约人际关系中的不公平不合理。孩子们的嫉妒可以让父母们公平无偏私地对待自己的每个孩子,而性嫉妒则能够确保性伴侣能够忠诚于自己,维护自己的性权利。

不妒不成妻

然而,人类文明史自有记载之日起,妒忌就被当成了一种罪过。天主教的“七宗罪”,佛教所说的“嗔怒”,都在告诫人们不要妒忌。在中国古代,妒忌更是作为“七出之条” ,成了将女人赶出夫家的正大光明的借口。

“七出”一词在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去”,又称作“七弃”:“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妒忌”作为休妻的理由是“乱家”,亦即认为妻子的凶悍妒忌会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为妻纲”这样的理想夫妻关系的混乱,而许多看法中,更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妒忌有害于家族的延续。简言之,就是男人找多少“二奶”,正妻也得兴高采烈地接受,否则就有被赶出夫家的危险。

然而,无论加在女人身上多少清规戒律,在中国历史上,妒忌的女人依然很多,有些甚至惊动了皇帝。比如房玄龄的老婆善妒,唐太宗想替大臣出头,就赐她一杯毒酒,命她自尽,谁知房夫人面不改色心不跳,一饮而尽。这就是把“嫉妒”叫做“吃醋”的来源,因为唐太宗给房夫人的并不是毒酒,而是醋。

不妒不成妻

房夫人碰到李世民还算是好的,最多醋酸点不太好喝,明太祖朱元璋对妒妇们就没有这么客气了。一则笔记记载说,明朝有个刘指挥死后,他的老婆对官府说,自己没有孩子,希望朝廷给些补助。朱元璋说,你老公战场上身经百战才得到一个官职,连妾也没有纳就死了,说明你是一个妒妇悍妇,我本来想杀了你,只是念及你丈夫的功劳,还是给你一碗饭吃。于是让有关方面给了漆碗、木杖,让她到各个功臣家门乞讨,用这种羞辱的办法劝诫天下的妒妇。

这个刘指挥的老婆还是命大的,奉旨乞讨,虽然尊严全无,但至少性命还在。朱元璋还有一件事,比这个残酷暴虐多了。朱元璋有个大将叫常遇春,是大明开国功臣之一。这个人也有一个毛病,就是怕老婆,功成后老大不小的时候,还没有儿子,也不敢纳妾。朱元璋为了不让老功臣绝后,就送给他两个绝色美女。但慑于老婆的泼悍,常遇春却不敢同房。只是在早上洗漱的时候忍不住像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中的艺术家一样,赞叹一声美女冰清玉洁的小手,但当他上朝回家后,却收到老婆送来的一个盒子,原来老婆已经砍掉了美女的手臂装在盒子里。朱元璋知道后大怒,把常遇春的老婆杀了,大卸八块,煮肉熬汤,大开筵席,请大臣们前来享用,常遇春也分得了一块老婆的肉。朱元璋说,这道羹,叫做“疗妒羹”,是用常遇春的老婆的肉熬成的,让天下的妒妇以此为戒。

许多人据此认为,中国古代的妇女太过可怜,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社会地位低下,简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并非所有朝代的女人都活得这般憋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个时代,女人不仅活得理直气壮,而且把妒忌、制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为妻之道,“妒妻”横行于世,女人间互相切磋“御夫”经验,并以妒忌为美德。这个可爱的时代,就是北朝。

据《北齐书·元孝友传》记载:“凡今之人,通无准节。父母嫁女,则教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劝以忌。”元孝友一本正经地把女人的妒忌当成正事上奏皇帝,可见当时的女人活得是如何扬眉吐气,恣意从容。

放眼中国历史,像北朝这般不妒不成妻,可谓史上罕见。正是有了北朝这些可爱的“妒妻”们,千百年来,被捆绑得透不过气的中国女人,才有那么一刻,蓦地迸发出清新而恣意的芬芳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