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中國科舉自隋唐開創,到明清時成型。它對中國的影響,不僅是一套用人取材的制度,更影響到最深處的文化核心。對於一個生活在明清時期的讀書人來說,他們可以通過童生試成為秀才,通過鄉試成為舉人,通過會試、殿試,成為進士。三種難度不同的選拔級別,理論上確實可以讓朝廷選拔到最聰明、最有能力的官員。為了鼓勵更多人參加科舉,朝廷也給這些讀書人相應的待遇。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而對於這些讀書人來說,最好的待遇,基本莫過於獲得官職。以清朝為例,當時官員不僅可以獲得任職時俸祿、祿米、公費等待遇,將來退休後,也會根據官員在任時的級別,獲得不同的俸祿待遇。相當於一份衣食無憂,終身保障的鐵飯碗。只是這份鐵飯碗,並非人人都能拿到。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先來說說秀才。過去能考中秀才,其實還是比較不容易的。畢竟普遍文盲的年代裡,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要活的教育,還是挺難的。所以,讀書人考中秀才後,就會被列入朝廷的培養對象中。清朝時,地方跟中央,都有相應的學府。一般來說,大部分秀才都可以到地方學府參加學習,獲得將來參加鄉試的資格。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還有少數秀才,有資格獲得中央國子監讀書的機會。國子監是全國最高學府。如果被抽調到國子監,就可以被稱為“貢生”或“監生”,待遇跟舉人相似,有機會獲得官職。

當然,即便沒有被抽調國子監,對於大部分秀才來說,也有不錯的待遇。即便沒有考中舉人,朝廷也會免除秀才承擔的賦稅徭役。再加上秀才能夠識文斷字,也能應聘衙門書吏、私塾教書、寫訟狀這類事務。一般來說,秀才的生活都可以比普通貧苦百姓好一些,至少可以衣食無憂。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跟秀才的“功名”身份相比,考中,就等於擁有官員身份。雖然舉人到正式官職,仍有一段不遠的距離。對於清朝舉人來說,如果他們長期無法考中進士,可以到吏部申請,參加“大挑”。

所謂大挑,就是朝廷為那些落榜舉人找的出路。只要能夠通過大挑,就有機會獲得官職。不過,大挑中也有區別。獲得一等的舉人,可以獲得知縣身份。二等的舉人,會被授予教諭、學正的官職。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但是,大挑舉行的次數,並不固定,且時間較長。根據《欽定科場條例》、《欽定禮部條例》、《錄副奏摺》等內容的對比記載,清朝時,舉行大挑的年限一般在6年到9年之間。而且,朝廷對舉人的挑選方式,並非只看重才能。

更多時候,舉人被看重,主要來自他們的相貌。因為舉人擔任的官職,都是底層地方官。朝廷認為,這些官員的身高相貌,關係朝廷威嚴。所以,相貌比才能更重要。而且,挑選的時候,過程大多很馬虎,也沒辦法給這些落榜舉人什麼展現才藝的機會。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而且,舉人即便通過大挑,獲得官職,也不是馬上就可以擔任實際職位。因為過去官位有限,需要有人挪開,才能安排進下一個。舉人要等到所任官職空缺後,才可以補上。到了地方後,還要通過總督、巡撫的考核,才可以正式獲得職位。跟秀才相比,舉人獲得官職的機會,還是更多一些。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即便舉人沒有獲得官職,也有免除賦稅,跟縣官身份平等的待遇。而且,很多總督、巡撫級別的封疆大吏,還會聘請舉人擔任自己的幕僚,協助處理公務。晚清時的左宗棠出身舉人,就曾在湖南巡撫駱秉章身邊擔任幕僚。當時駱秉章把湖南的事務,基本都交給左宗棠處理。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對於進士來說,除了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獲得官職外,其餘人還要參加朝考。吏部會根據朝考跟會考兩次成績進行對比排名,名次較低的,也可以獲得其他官職。一般來說,進士當中,入翰林院的話,將來有機會可以封疆入閣。當然,這個也沒有絕對。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不過,獲得官職後的進士,只要不被朝廷開除,就可以獲得終身的鐵飯碗。而且,如果是文官的話,四品以上京官,三品以上地方官,或者二品以上武將,都能夠蔭封子孫,讓他們可以更容易獲得官職。所以說,秀才、舉人、進士,都有機會獲得鐵飯碗的官職,只不過,它們的機會大小,各有所異。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