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生病這幾天,我照顧你還沒算工資呢?”“那我們就細算”

一場意外,劉大伯不小心骨折了,他住進了醫院,醫生的建議是讓他儘快動手術,以免貽誤時機,看著身邊的老伴,劉大伯為難了,兩個兒子都不在身邊,女兒又遠嫁它鄉,但這種事情怎麼也得讓兒女知道啊,於是,他就打電話給在外地的兒子和女兒,在動手術那天,兒子們和女兒都到場了,但到交手術費的關頭,小兒子卻沒有出現,大兒子和女兒也沒說什麼,為了父親的病情,他們就把手術費交了,交完手術費,小兒子也回來了。

劉大伯動完手術五六天,大兒子因為工作繁忙就走了,女兒的孩子小,也回了她們的家,小兒子就在家照顧父親,要說起來也沒什麼,有的出錢,也有的出力,只要兄妹幾個商量好,也沒有大的問題。

“爸,你生病這幾天,我照顧你還沒算工資呢?”“那我們就細算”

就這樣,小兒子在醫院侍候劉大伯了一星期,中間只有打些點滴,吃吃飯,其它也花費不了多少錢,但小兒子卻有明顯的埋怨,在一次,他讓劉大伯吃過飯後,又說自己這一星期少掙成千塊,意思很明顯,想和老爺子算帳,劉大伯聽到這些,頓時火冒三丈。

等到劉大伯出院後,除去報銷的費用,劉大伯看病基本上沒花錢,最後算來算去還剩了五千塊,劉大伯的意思很明確,想把女兒的錢還上,但小兒子卻不願意了,對劉大伯說:“爸,你生病這幾天,我照顧你還沒算工資呢?”劉大伯聽到兒子這樣說,心裡十分的難過,他立即就說到:“好,那我們就細算。”

“爸,你生病這幾天,我照顧你還沒算工資呢?”“那我們就細算”

劉大伯就說起養育小兒子所花的費用,再加上上學,還有娶妻,買房的錢,總之,算來算去,他就問小兒子,到底誰欠誰的。面對父親這樣的說法,小兒子無語了,他又能說什麼呢?自己真的不該和父親算這筆賬,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贍養父母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也許你沒有多餘的錢,但至少應該給他們陪伴,子女多了,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又有什麼合不合理,一定不要和自己的父母算賬,那是最糊塗的行為,既傷害了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也會把自己值與不孝的境地。

“爸,你生病這幾天,我照顧你還沒算工資呢?”“那我們就細算”

但現在有很多人卻忽視了這些道理,在他們的思想裡,金錢至上,其它的都要靠邊,父母需要我們時,他們卻還在掙錢,完全不顧父母的感受,錢是掙不完的,但親人卻時日不多,一定要在父母需要的時候,在他們的身邊給以陪護。

如果父母在我們年少時,不好好的照顧我們,我們也不會長大成人,也不會有現在這樣的成績,對於我們,他們可謂是盡心盡力,但當他們老了,卻有很多的兒女,卻袖手旁觀,依然在拼搏著自己的事業,只為了自己小家庭在奔波,而忽視了自己年邁的父母,他們還會美名其曰:自己也活得很累,父母最好不要成為自己的負累。

“爸,你生病這幾天,我照顧你還沒算工資呢?”“那我們就細算”

父母總有一天會年邁體衰,他們會離開我們的視線,所以,當他們年老時,我們要常回家看看,儘可能的給他們最好的陪伴,只有這樣,才是給我們最好的慰藉。

因為父母生病,侍候他們幾天,就談錢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有一個好的回報,孝順是會傳承的,你對父母所有的好,自己的孩子都會看在眼裡,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的一句錯話,而讓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感情變得疏離。

“爸,你生病這幾天,我照顧你還沒算工資呢?”“那我們就細算”

​“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趁父母還健在,就對他們多一份關心,多一份照顧,不要等到他們離去的那一天,才後悔自己沒盡孝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