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國家聯盟為何不如歐盟成功?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從區域一體化的角度來看,歐盟是目前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其成員之多,合作程度之深,合作領域之廣都處於領先地位。別說阿拉伯國家聯盟沒有歐盟成功,大多數區域性國際組織都不行。



歐盟的成功源於很多因素,簡單列舉幾個:一是歐洲合作一直是許多政治家的追求,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歐洲國家意識到合作的迫切性;二是歐盟擁有自己內生的合作發動機,那就是德法合作;三是歐洲各國的相似性。包括文化宗教方面的相似,風俗習慣的相近,經濟發展水平的相近,價值觀念制度等方面的相近。當然歐洲的聯合也有外部壓力的因素,比如來自蘇聯(俄羅斯)與美國的壓力與引力等。


阿拉伯國家聯盟更多是基於種族、宗教等因素而成立的一個區域組織,其成員之間的差異性與矛盾遠比歐盟要大得多,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民族與宗教方面的差異。在中東地區,除了阿拉伯民族之外,還生活著大量的庫爾德人、波斯人、突厥人、猶太人等等;除伊斯蘭之外,還有猶太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在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中,又可分為遜尼與什葉兩大教派。二是國家之間的貧富差異,阿盟成員中既有產油富國,也有窮國小國;三是外部勢力的影響,雖然同為阿盟成員,但每個國家背後的大國也不相同,因此,大國矛盾也呈現在阿盟內部。


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國家聯盟各有盤算,暫時不可能走到歐盟那個地步。


姜運倉


歐盟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確實要比阿盟高,而且在經濟發展上和國際影響力上,歐盟都要甩阿盟一大截。這與兩個組織的成立目的、地緣、外部勢力等因素有關。



(阿拉伯國家聯盟區域圖)

兩個組織的根本屬性以及成立目的不同。

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屬性是宗教組織,無論國家的發展程度以及地理位置,只要是信仰伊斯蘭教,就可以吸納進阿拉伯聯盟,從1945年成立至今,從當初的7個成員國發展到如今22個成員國,這些國家中有財大氣粗的沙特阿拉伯,也有常年處於戰亂貧窮的索馬里,也門等國。這就造成聯盟內發展不平衡,沙特不可能先富帶後富,達到共同富裕吧,況且近些年,沙特聯軍對也門胡塞武裝進行持續打擊,導致也門人道危機嚴重。



(沙特聯軍轟炸也門)

而歐盟從開始成立之時,就以發展區域間經濟為主要目的,一開始成立的煤鋼共同體就有這種屬性,最後漸漸發展成歐盟這一大家庭,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歐盟制定了成員國之間貿易,人員往來的許多優惠政策,歐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體之一,所以說從成員國整體實力上來說,阿盟就矮了歐盟一截。

其次,地緣位置的影響,讓阿拉伯國家聯盟發展缺乏後勁。

阿盟成員國大多處於中東,北非,多沙漠,不適宜人類居住,歷史上一直處於戰亂動盪,至今,這些地區的大多數國家還處於低收入,加之,阿盟橫跨亞洲和非洲。人員,貿易之間往來沒有歐盟那樣方便,與歐盟相比,更像是一個鬆散的宗教聯盟。且由於地緣的影響,阿盟內部也矛盾重重,比如沙特的目標是遏制旁邊伊朗的發展,而埃及更看重自己在北非的影響力,這種貌合神離的狀態也影響著阿盟內部的團結。


(貧窮的索馬里)

最後,相比歐盟內部的大國制衡,阿盟基本上是一國獨大。

財大氣粗的沙特阿拉伯無疑是阿盟中的領頭羊,這就導致了阿盟的整體利益會向沙特傾斜,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沙特帶頭制裁敘利亞,2017年,沙特與卡塔爾外交關係惡化,沙特將卡塔爾踢出阿盟,阿盟完全被控制在沙特的勢力之下。雖然成員國眾多,但是都缺乏與沙特叫板的實力。



(美軍轟炸敘利亞)

另外,中東歷來是大國的角力場,美俄兩國在此的勢力盤根錯節,兩國的代理人戰爭此起彼伏,由於大國的介入,這些國家的命運前途已經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要想通過阿盟來實現區域經濟發展,估計只是妄想罷了。


小言微意


阿拉伯聯盟作為穆斯林國家聯盟與歐洲國家聯盟相比真的是弱多了,凝聚力不夠,各國家對外不一致,內部團結分散,在世界的影響力也是平平常常。

歐盟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成功的共同體聯盟,聯盟內國家甚至已經統一了貨幣,可以預測,在世界多極化過程中必將有歐盟的一席地位。

阿拉伯聯盟與歐盟具有如此大的差異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我們可以從經濟、文化、政治、區域外勢力等幾個方面詳細探討。

一,阿拉伯國家經濟發展參差不齊。

阿拉伯聯盟包括中東和北非共22個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水平天差地別。有的如中東土豪,富得流油,典型代表就是沙特、卡爾塔、迪拜等這些國家。有些國家經濟處於崩潰狀態,國民連基本的生活水平都得不到保障,甚至發生人道主義危機,如也門,蘇丹就屬於這一類。其他國家像埃及、利比亞等國家國內經濟也是困難重重、勉強度日。聯盟內國家經濟如此發展不同步,在政策制定方面就肯定不能同步,利益也就有不同性,內部的凝聚力也就會顯得很弱。

歐盟內國家雖然經濟也有差異,但整體來說都屬於中等發達國家,在政策制定方面往往能得到多數認同,也就是說具有廣大的共同利益,內部分歧往往可以協調。

二,阿拉伯國家內宗教矛盾重重,對立衝突難以調解。

從文化上看,阿拉伯國家共屬於伊斯蘭文明,可是內部宗教派別之爭針鋒相對,流血衝突時常發生。遜尼派和什葉派從最開始圍繞著宗教繼承人的爭論,經過千年爭鬥,其中的恩恩怨怨已說不清、道不明。總之一句話,兩派不管是從實際利益上講,還是從宗教教義理解不同來說,兩派已成為千年世仇。在阿拉伯聯盟內的國家,由於兩派的鬥爭,有的國家政治不穩定,甚至發生內戰。比如也門,沙特支持遜尼派政府,而反政府武裝有什葉派的國家伊朗在背後支持。宗教矛盾重重,導致意識形態尖銳鬥爭,阿拉伯國家難以有共同對外的基礎。

反觀歐盟國家,基本上都屬於基督教國家,不存在宗教矛盾。雖然基督教也分很對派別,在中世紀的時候也經過很尖銳的鬥爭,可自進入近現代以來,基督教已退出政治舞臺,教派之間也停止了爭論,彼此尊重,互相達成了一個共識,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三,阿拉伯國家政治制度有差異,難以形成共同的價值觀。

歐盟能成為一個當今世界最具成功的共同體,最主要的基礎是意識形態的一致,具有共同的價值觀。歐盟內的國家都有自由、民主的共同價值觀,政治制度一樣,沒有結構性障礙,容易形成統一的市場。

反觀阿拉伯各個國家,各國家政治制度各不相同,有埃及的總統制、沙特的君主制、迪拜酋長制度,從意識形態上講這些國家就難以有共同的價值觀。一個聯盟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它絕對達不到政治上的統一,因此註定阿拉伯聯盟難以媲美歐盟了。

四,區域外大國干涉阿拉伯國家內部事務,聯盟難以團結。

中東是世界的火藥桶,導致今天這種結果並不簡單是中東國家內部矛盾的結果,更少不了區域大國的干涉。阿拉伯聯盟國家大都屬於中東國家,背後都有大國支持,聯盟國家難以互相信任。像美國支持沙特、俄羅斯支持敘利亞、伊朗支持黎巴嫩等等不一而論。歐盟內本身就有兩個大國,像德國、法國在當今世界都是有影響力的大國,對域外大國干涉具有抵抗力。

總的來說,阿拉伯聯盟內部矛盾重重,利益不一,想要達到歐盟的影響力,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花帝國


歐盟國家雖然國家政體不同,文化,宗教也不相同。有君主國,有共和國。有基督教國家,有天主教國家。語言上更是各種語族雞同鴨講。但大家意識形態是相同的。都信奉平穩漸進的民主主義。而阿拉伯國家雖然同宗回教,語言也大致相同。但左右差距太大。最左以埃及為代表。搞蘇式共和制,最右以沙特為代表,搞君主專制,教權治國。而且兩派形同水火。互相意識形態輸出。埃及輸出大阿拉伯革命,沙特輸出瓦哈比派。左的特別左,右的特別右。都有制對方於死地的架勢。所以自然談不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