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四行當是哪四個?

依黛


這四個行當是:“生旦淨醜”。



生,基本指俊雅的男性,其中按照年齡分,分為小生,老生,娃娃生。按照武功分:文生,武生等等。


旦,指女性角色,用年齡劃分有老旦,閨門旦,青衣,用性格劃分有花旦,潑辣旦,有武功的稱刀馬旦,武旦,花衫。

淨,也稱花臉,指粗獷的男性。有武功稱武花臉,唱與作區分為銅錘花臉,架子花臉。


醜,指比較瘦小猥瑣的男子,他們的表演風格是插科打諢,玩笑逗樂,當然用文武論,也有武丑,文丑之說,按性別分還有婆子。

京劇特點就是程式化,臉譜化,虛擬化,其中這四個行當的劃分就基本上概括了舞臺上的各種人物形象,這也是中國戲曲獨有的特色。


荷露團珠


中國戲曲從唐代的參軍戲已有了後代戲曲的“角色”“行當”分工,中國傳統戲劇的基本元素至此愈益鮮明成型,從而推進了中國戲劇形成的進程。而宋雜劇是中國戲曲形成的標誌,因為它具備了戲曲三要素:代言、歌舞、故事。戲曲認為宋雜劇的五種角色是:末泥色、裝孤色、裝旦色、副淨色、副末色,引戲即男扮女的“裝旦”,“裝旦”的出現說明戲劇角色已趨完備。


  • 元雜劇時期腳色行當:分為旦、末、淨、外、雜五大行當,把劇中人物分為若干類型,主要人物為正色,以便程式化的表演。旦行扮演正面女腳色,末行扮演正面男腳色,淨行扮演勇猛人物或滑稽、反面人物,外行是旦、末、淨等行當的次要腳色,雜行扮演陪襯性人物,男女均可。各行當可細分如下:

  1. 旦: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貼旦、搽旦、丑旦。
  2. 末:正末、副末、外末、小末、沖末。
  3. 淨:淨、外淨、副淨。
  4. 外:外、外末、外旦、外淨。
  5. 雜:孛老、細酸、邦老、卜兒、倈兒、駕、孤。


  • 明清傳奇從在宋元南戲的七個基本腳色中又分化出幾個新的腳色。明代傳奇腳色有正生、貼生(或小生)、正旦、貼旦、老旦、外末、淨、醜、小丑諸色。
  • 這些腳色,以生旦為主,各行腳色的分工更趨於科學、細密。各行腳色的演技日趨複雜,要求演員精於以行,各行演技朝著專業化發展。


  • 傳奇中的“末”行是元南戲腳色制度發展而來,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個家門,約在清代中葉初步定型。“副末”,除擔任報臺,介紹劇情梗概和劇目主題的開場外,還在戲中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腳色。
由此一直到清代,戲曲的行當幾經整合,最終想成老今天我們普遍認知說的“生旦淨旦”四行,在此基礎上細分出各個不同的門類。


  1. 生:包括鬚生、老生和小生三大類。而鬚生又細分為官衣、靠把、蟒帶等。老生細化為安工老生和衰派老生。小生又細分文武兩類。
  2. 醜:包括文丑和武丑,京劇中統稱為三花臉。
  3. 淨:包括銅錘花臉和架子花臉。
  4. 旦:包括正旦、小旦、媒旦、老旦、刀馬旦等。

秦腔鬚生


很多人喜歡看戲,但在欣賞古典戲曲時,對戲曲的劇種、腔調、行當、服裝、表演程式等等常常弄不明白。為幫助廣大戲曲愛好者瞭解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一些知識,現就戲曲的行當分類與服裝區別略介如下:

戲曲的“行當”,也叫“角色”,是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演化歸結而成的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淨、末、醜”為基本類型,每種類型又各有分支。舊時還專有演“龍套”的“流行”和專司武打的“武行”。漢劇、粵劇等分“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十行。京劇則分“生、旦、淨、醜、”四個總行當。

京劇一度稱之“國劇”,是流行全國的大劇種,不受地方限制。其它劇種,多為地方戲或具有地方色彩的劇種。京劇本來是集全國許多大劇種之精華而發展起來的,而許多劇種卻取其精和以之為據。這裡主要談京劇的行當區分,其它劇種大同小異,不一枚舉。

扮演男性者。生又分“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也叫“鬚生”。演中,老年男子,多是正面人物。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將相和》中的藺相如。根據所扮演的年齡的不同,分別戴黑鬚、黲(灰黑)須或白鬚。又根據表演藝術的不同特點,分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兼武功的靠把老生。

小生:扮演青少年男子,不戴鬍鬚。唱用尖音假嗓,唸白兼用真假嗓。又根據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不同而分“雉尾生”,如《群英會》中的周瑜。“紗帽生”,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扇子生”,如《拾玉鐲》中的傅朋。“窮生”,如《連升店》中的王明方。“武小生”,如《八大錘》中的陸文龍。

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又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

長靠武生:扎靠,穿厚底靴。使用長兵器為主,多表現馬戰,表演上兼重武打。如《長板坡》中的趙雲。

短打武生:著短裝,穿薄底靴,長短兵器兼用,多表現步戰。表演上矯健靈活。如《三岔口》的任堂惠,《十字坡》的武松。

演老年勇武人物稱武老生猴戲中的孫悟空多由武生扮演。

扮演女性者。根據所扮演人物的年齡、性格和社會地位的不同,劃分為“正旦”(青衣)、“花旦”、“彩旦”、“武旦”、“刀馬旦”和“老旦”。

正旦:也叫“青衣”。扮演中、青年婦女,由於所扮演的人物大都穿黑色“褶子”而得名。表演上重唱功。如《三擊掌》的王寶釧。

花旦:扮演天真活潑或放浪潑辣的青年婦女。表演上重做功和唸白。如《

彩旦:也叫“丑旦”。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化妝特點,一般是面塗白粉,再搽厚重的胭脂。表演上與醜基本相同。如《拾玉鐲》的劉媽媽。《鳳還巢》的大姐。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打出手。如《搖錢樹》的張四姐,《武松打店》裡的孫二孃。

刀馬旦: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多扎靠,武打多表現馬戰,兼重唱和舞蹈。如《戰金山》的梁紅玉,《扈家莊》的扈三娘。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唱用本嗓,唱腔同老生相近,兼用一些青衣腔。如《岳母刺字》的岳母,《楊門女將》裡的佘太君

俗稱花臉。大都扮演性格、品質或像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張飛、李逵、曹操、嚴嵩。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和假音,動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氣度和聲勢。又根據人物性格身份不同而劃分若干專行。如正淨、副淨、武淨等。

正淨:俗稱大花臉。又分黑淨(黑頭)、紅淨和銅錘花臉。扮演一般地位較高,舉止穩重的人物。表演上重唱功。黑頭如包拯,紅淨如關羽。銅錘花臉因登場時攜帶御賜銅錘而得名。如《二進宮》的徐延昭。後泛稱偏重唱功的花臉為銅錘花臉。

副淨:俗稱二花臉或架子花臉。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表演上重工架、唸白和做功。

武淨:武花臉,以武打為主。如《金沙灘》的楊七郎。還有一種摔打花臉亦歸於此類,摔打花臉以跌撲摔打為主。如《長板坡》的許諸。

化妝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同淨角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稱三花臉。丑角扮演的人物種類繁多。有的是語言幽默、行動滑稽、心地善良的人物,如《女起解》的崇公道。有的是奸詐刁惡、慳吝卑劣的人物,如《審頭刺湯》的湯勤。又根據人物性格和身份不同而劃分文丑、武丑,表演上也各有特點。武丑如《石遷偷雞》的石遷,文丑如《櫃中緣》裡的哥哥。

還必須提及的一點是“末”行。“末”在近代某些戲曲中就是指老生的次要角色,多歸於老生行。

戲曲,是一門“表演、舞蹈、音樂、美術”的綜合藝術。戲曲的服裝,行話叫“行頭”包括盔帽、蟒、靠、帔、官衣、褶子、靴、鞋等,亦是其藝術的一部分。戲曲中的服裝並不是歷史的再現,它也同樣是長期藝術實踐中逐漸藝術化了的,但與其歷史服裝的本來面目仍基本相象。只是隨著歷史年代的推移而逐漸有所變異罷了。

先秦、兩漢時代的服裝樣式是“峨冠廣袖”,如《屈原》、《王昭君》等戲的服裝。清朝更有其特異的“頂戴花翎”,“補子劍袖、馬掛”等,如《清宮秘史》和《甲午風雲》等戲的服裝。

舞臺上最常見的是唐宋元明時期的官服,即所謂的“蟒袍、官衣、帔、靠、褶子”等,按照社會地位來決定穿著,在服裝的樣式、顏色、花飾上有所區分。老百姓穿白麻布做的便服,所以古代稱百姓為“布衣”。舞臺上有時平民只穿不繡花的褶子。蟒袍,是帝王將相的官服。圓領大襟,滿繡龍紋,有水袖。大抵皇帝穿黃色,老臣穿古銅色或白色,一般人物穿紅色或綠色。腰圍玉帶。官衣,一般官員的官服。圓領大襟,有水袖,式樣與蟒袍相同,但不繡花。顏色按人物身份而分紫紅、藍黑等色。知府及狀元、進士等用紅色,知縣、謀士等用藍色。胸前及後背均綴不同花色的“補子”,用以區分官階。黑色官衣多無“補子”,門官等人穿用。帔,是帝王、將相、官員、豪紳的常服。大領對襟,有水袖,滿繡團花“壽”字或龍、鶴、鹿、花卉等,分多種顏色。后妃、貴婦穿女帔,繡花卉。靠,是將士的鎧甲。靠身有前後兩片,滿繡魚鱗紋,腹部繡一大虎頭,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四面,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女靠”,靠身下綴彩色飄帶,靠內並襯戰裙。褶子,平民的便服和帝王官紳的襯衣。男式褶子大領大襟有水袖。分花色、素色兩種。花色褶子以綵線繡成鳥獸花草等圖案,素色褶子以黑藍色居多。中青年婦女著小領小襟,老年婦女著大領大襟。

官員的官階是從花飾上區分的。文官服裝繡雀鳥,武官服裝繡走獸。文武官員均按九品等級穿戴。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鸂鵣,八品繡鵪鶉,九品繡練雀。武官: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子,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七品繡彪,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女媧部落


京劇有生旦淨醜四大行當,每個行當都有響噹噹的人物。京劇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個行當中的一代代名派名家以其絕代風采,展現了這一國粹的博大精深和藝術魅力。在這些藝術大師中,最如雷貫耳的名號就是四大鬚生和四大名旦了。

四大鬚生

餘叔巖便裝照

鬚生即為老生,因為戴髯口而得名,俗稱鬍子生,扮演的是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四大鬚生”其實有七個人,這七個人分別是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以馬連良先生為界,從前面數四個人為前四大鬚生:餘、言、高、馬,從後面數四位為後四大鬚生:馬、譚、楊、奚。

在20世紀20年代,京劇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四大鬚生的概念,他們即前四大鬚生: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這四位鬚生演員各有絕活,唱腔十分優美,在聽眾與票友中有著極高的聲譽,甚至上場前的叫板都能贏得“碰頭彩”。但是,隨著40年代餘、言二人的去世以及因嗓疾而離開舞臺的高慶奎,四大鬚生中只剩下了馬連良一人。在這個時候,後四大鬚生中的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開始名聲鵲起,在這種情況下,四大鬚生的說法就變成了馬、譚、楊、奚。

餘叔巖是名演員余三勝之孫、餘紫雲之子,曾從師於吳連奎、薛鳳池、李喜瑞、姚增祿。他一度“倒倉”,嗓音變壞,不能演戲,嗓音恢復後,跟一代領軍人物“小叫天”譚鑫培學過一出《戰太平》、半出《失印救火》。1917年譚去世後,他成為“譚派”的主要傳人。他繼承譚派唱做並重、文武兼長的藝術特點,又有所創新,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他善於以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唱腔剛柔相濟的“餘派”。譚鑫培的代表作有《問樵鬧府》、《盜宗卷》、《戰太平》、《定軍山》、《桑園寄子》等劇。

譚鑫培(1847-1917),著名京劇藝術家,工老生,曾演武生。其父譚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子,自幼隨父學習表演,23歲搭三慶班,以演武生戲為主。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而他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後的事了。

因為早年曾演武生,譚鑫培武功根底堅實純熟,身手矯健穩練,所以無論演靠把戲、箭衣戲或褶子戲,都能做到身段靈活灑脫。譚鑫培一生創造了為數眾多的藝術形象。由於他善於體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因而種種人物演來無不形神畢肖。

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並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採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併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的創始人。

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深遠,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半個多世紀以來,很多京劇老生都宗法他。譚鑫培以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繼承和發展了民族傳統的戲曲藝術,從他開始,老生藝術進一步規範化、體系化了。他出色地傳承了前輩程長庚、余三勝等徽派、漢派的精華,文武兼擅,昆亂不擋,唱唸做打全方位發展,並且開“韻味派”之先河,使京劇逐漸趨入精美的境界。他創建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對後世影響最大、枝葉最為繁茂的一個藝術流派,在京劇歷史上,始終被認定為老生行當中的主流派。後來的餘叔巖、馬連良、言菊朋、楊寶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從譚派衍化出來的。

譚鑫培(飾黃忠)之《定軍山》中國的第一部京劇電影《定軍山》中,“文武雙全”的譚鑫培飾演黃忠。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職,起初他只是一個京劇票友。1923年他與梅蘭芳到上海演出,贏得喝彩,正式“下海”。他注重音律,講究以字求腔,於細膩中寄深情,創立婉轉清幽的“言派”。言菊朋擅長京劇四法“唱、念、做、打”,因此無論是注重唱功的《上天台》,還是武打吃緊的《定軍山》,他都能完美演繹。他擅演《讓徐州》、《臥龍弔孝》、《汾河灣》等劇目。

高慶奎出身梨園世家,幼時在“祥和班”演娃娃生,後得到劉鴻聲、孫菊仙、汪桂芬、譚鑫培等人指點。他廣學各家,被戲稱為“高雜拌”。高慶奎稱得上大器晚成,他30歲後才唱出名氣,擅唱悲憤激昂、勁拔酣暢的唱腔,形成“高派”。他在登臺之外,還編演過《竊符救趙》、《史可法》、《哭秦庭》等愛國劇,德藝雙馨的他贏得了“南有周信芳,北有高慶奎”的讚譽。高慶奎演唱的特點是酣暢遒勁、亢奮剛烈,中年後因嗓音喑啞,他不再登臺,改為出任中華戲校教師。其子高盛麟是著名武生演員。

馬連良幼年在“喜連成”(後改名“富連成”)學習基本功,9歲登臺。他主要學習譚鑫培、餘叔巖的表演風格,曾師從孫菊仙、劉景然,接受蕭長華、蔡榮桂的悉心教導,又汲取劉景升和高慶奎的唱法精華,形成獨具一格的“馬派”。馬連良颱風嚴謹、嚴於律己,對於化妝、服裝和動作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他大膽創新,銳意改革,編排大量新劇,並不斷提高舞臺審美藝術——“馬派”的核心就是一個“美”字。

馬連良唱腔委婉灑脫,唸白吐字清晰,富有音樂感和節奏感。他的嗓音甜淨醇美,善用鼻腔共鳴,晚年又向蒼勁醇厚方面發展。對於氣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較高的駕馭能力,演唱從容舒展。唱腔新穎細膩,流暢華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飽滿酣暢,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樣推敲打磨,愈見精彩,決不草率從事。他的做工既灑脫又端莊,既飄逸又沉靜,可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都充滿韻味。馬連良的代表劇目有《甘露寺》、《借東風》、《清官冊》、《四進士》、《梅龍鎮》等等。

馬連良(飾喬玄)之《甘露寺》

奚嘯伯(飾諸葛亮)之《空城計》

譚富英家學淵源,其祖父譚鑫培、父譚小培都是京劇界中鼎鼎大名的藝術大師,出科班後,譚富英又拜京劇名家餘叔巖為師。作為譚門第三代,譚富英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更汲取了餘派藝術之長,形成了新時期譚門的新風格,具有酣暢淋漓、質樸大方的特色,被世人稱為“後譚派”或“新譚派”。

譚富英唱腔樸實大方,又因幼年學過武生,在武功和身段動作上頗為靈巧、利索,所以特別擅演老生靠把戲,如在傳統劇目《定軍山》中,他唱功過硬,動作也乾淨利落,充分體現了老將黃忠的驍勇善戰。譚富英的代表劇目有《失·空·斬》(《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捉放曹》、《鼎盛春秋》、《晉楚交兵》、《南陽關》、《戰太平》、《桑園寄子》、《洪羊洞》、《四郎探母》、《赤壁之戰》、《二進宮》等。

譚富英(飾楊延輝)之《四郎探母》

楊寶森的祖父、伯父均為著名京劇花旦,父演武生。楊寶森幼年便練就毯子功,後習武生。他10歲登臺演戲,16歲倒嗓後,專心研習餘叔巖的表演藝術。楊寶森的唱腔、唱法以韻味取勝,他行腔抑揚婉轉,卓然成派。師從餘叔巖的他避開餘派的立音、腦後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擻音和顫音,又利用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鳴而使發聲深沉渾厚,行腔與吐字力求穩重蒼勁,不浮不飄。他唱工清醇雅正,韻味樸實濃厚,做工穩健老練,世稱“楊派”。楊寶森代表劇目有《碰碑》、《清官冊》、《伍子胥》、《擊鼓罵曹》、《斷臂說書》、《珠簾寨》、《陽平關》、《朱良記》、《搜孤救孤》等。

奚嘯伯自幼愛好京劇,學譚派,又曾得到言菊朋的賞識,授以《擊鼓罵曹》等戲。21歲奚嘯伯正式登臺演出,後到上海為梅蘭芳配戲,回京後與張君秋等同臺演出。他雖未受科班的嚴格訓練,但經過刻苦自學,認真實踐,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終於成名。奚嘯伯講究唱唸的音韻,奚派的風格重點是“唱”,他用畢生心血積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則,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唱胡琴、讓胡琴”等等,可以說他的唱是法度嚴謹、系統規則的一套學問。代表劇目有《范進中舉》、《哭靈牌》、《白帝城》、《二堂舍子》、《蘇武牧羊》、《李陵碑》《十道本》等,尤以《烏龍院》久負盛名。

梅蘭芳(飾韓玉娘)之《生死恨》

梅蘭芳(飾楊玉環)之《太真外傳》

四大名旦

在京劇旦角領域內的眾多藝術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他們以各自的風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劇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變了當時京劇舞臺上老生唱主角的“天下一統”,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戲的新局面,這四位傑出的京劇藝術家代表了京劇旦行領域的最高藝術成就。

四大名旦中,梅蘭芳成名最早。梅蘭芳名瀾,字畹華,祖父是“同光十三絕”之一的著名旦角梅巧玲,伯父梅雨田是著名京劇胡琴師。梅蘭芳8歲學藝,11歲就登臺,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梅蘭芳的戲路很廣,早年試演《一縷麻》、《鄧霞姑》等“時裝戲”,後來又創演《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裝戲”。

在五十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唸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發展,如他跟王瑤卿等一起,將青衣、花旦、刀馬旦三者表演藝術特點融為一體,形成了京劇的“花衫”(新的旦角類型,如《霸王別姬》裡的虞姬)行當——京劇中的女性角色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俗稱“青衣”,而扮演活潑伶俐的年輕女性如《西廂記》裡的紅娘稱“花旦”,“刀馬旦”顧名思義,則是會武功的女性,年老的女性即為“老旦”。

梅蘭芳的嗓音高寬清亮、圓潤甜脆俱備,音域寬廣,音色極其純淨飽滿,功力深厚,已臻爐火純青之境,可以始終保持平靜從容的氣度,高音寬圓,低音堅實。他文武兼長,颱風優美,扮相極佳,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女子的典型形象,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梅派的代表作很多都是為人們所耳熟能詳的,如《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抗金兵》、《遊園驚夢》等。梅蘭芳在晚年還把豫劇《穆桂英掛帥》移植為京劇。

梅蘭芳(飾楊玉環)之《貴妃醉酒》

王瑤卿

梅蘭芳對京劇而言,不僅僅是舞臺上的旦角,他更是將京劇介紹給世界的“媒角”,是京劇傳播海外的先驅。在他的藝術生涯中,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獲得盛譽、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

程硯秋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更受王瑤卿的教導和點撥。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講究音韻,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程硯秋在表演上無論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劍術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創造和與眾不同的特點,“程派”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流派,全面展現在京劇藝術舞臺上,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程派注重唱,在唱腔上別具一格,程硯秋扮演的角色也都典雅嫻靜,如霜天白菊,有清峻之美。

王瑤卿(1881-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王瑤卿9歲開始學藝,師從百家,廣泛吸取各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營養,形成他自己的“王派”。1909年,王瑤卿自己組班演出,改變了以往京劇舞臺上以老生領銜的局面。作為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藝術大家,王瑤卿在繼承前人表演藝術的基礎上,大膽地將青衣、花旦和武旦融為一體,因為青衣又名“青衫”,所以在“青衫”和“花旦”中各取一字,他創造了的這一新的旦角行當,便謂之“花衫”。他開創了旦角表演的嶄新天地,屬於花衫範疇的劇目及代表人物有:《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漢明妃》中的王昭君、《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紅樓二尤》中的尤三姐等等。

王瑤卿中年嗓子失潤,改登臺為教戲,成為著名的京劇教育家,桃李盈門。除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云都出自他的門下之外,還有芙蓉草(趙桐珊)、筱翠花(於連泉)、榮蝶仙、徐碧雲、王玉蓉、朱琴心、黃玉麟、程玉菁、黃詠霓(雪豔琴)、華慧麟、章遏雲、劉秀榮等著名演員也都是他的弟子。他善於因材施教,比如,他認為程硯秋以唱工見長,所以著意為程別創新腔。在著名的程派代表作《文姬歸漢》和《鎖麟囊》等劇中,王瑤卿根據程硯秋宜用“腦後音”等特點,結合劇情和人物,譜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剛柔相濟的新腔,為程派唱腔大放異彩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作為一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王瑤卿在梨園界被尊奉為“通天教主”。

程硯秋(飾張慧珠)之《荒山淚》

程硯秋(飾江採萍)之《梅妃》

程硯秋勇於創新,他在唱腔、唱詞、舞臺表演及美術設計方面都對傳統京劇藝術程式做了較大的突破及創新,得到了專家和廣大觀眾的一致肯定。程硯秋的演出劇目非常豐富,傳統的有《武家坡》、《賀后罵殿》、《三擊掌》、《玉堂春》、《汾河灣》等側重唱功的青衣戲。他尤擅長演悲劇,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悲劇人物形象,他還編演過很多描寫舊社會下層婦女悲慘遭遇的戲,如《梅妃》、《青霜劍》、《荒山淚》、《春閨夢》等。他的《鎖麟囊》更是膾炙人口,是集程派藝術之大成的代表作。

尚小云(飾秦良玉)之《秦良玉》

尚小云(飾杜麗娘)之《遊園驚夢》

尚小云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尚小云初習武生,但他扮相英氣、秀麗,於是又改青衣,兼演刀馬旦。因為尚小云早年習武生,因此在他的旦角里有武生的影子。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音域寬廣,高、中、低音運用自如,善用顫音,氣息深沉持久,演繹《祭江》、《祭塔》等劇的大段可以舉重若輕,並能連續使用高腔、硬腔,絕無衰竭之象,聽來酣暢痛快。尚小云唸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剛、勁、辣尤為出色。他表演獨具特色,於嫵媚中見陽剛,於嬌柔中見剛勁,世稱“尚派”。尚小云以自己獨有的風格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尚派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劇目有《玉堂春》、《三孃教子》、《御碑亭》、《雷峰塔》、《四郎探母》、《湘江會》、《乾坤福壽鏡》、《十三妹》、《王寶釧》、《戰金山》、《銀屏公主》等。新編尚派獨有劇目數量也很大,有《楚漢爭》、《卓文君》、《紅綃》、《張敞畫眉》、《桃花陣》、《白羅衫》、《前度劉郎》等。

尚小云(飾玉堂春)之《玉堂春》

荀慧生(飾何玉鳳)之《十三妹》

荀慧生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早年藝名白牡丹。荀慧生19歲改演京劇,工花旦、閨門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擅長扮演天真、活潑的女性角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他的唱腔委婉動聽,俏麗多姿,聲情並茂,他的表演感情細膩,活潑多姿。他還十分注重道白藝術,吐字清晰,聲情並貌,創造出融韻白、京白為一體的唸白,韻調別緻,具有特殊的表現力。他的代表作有《玉堂春》、《釵頭鳳》、《金玉奴》、《紅娘》、《荀灌娘》等。

不論是前後四大鬚生,還是四大名旦,他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都是京劇藝術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他們不僅對京劇的生角、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展都產生著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青春夢之隊


戲曲四個行當是"生旦淨醜"。

俗語中或者戲歌裡面有"生旦淨末醜"的叫法,在裡面的"末"是舊時分類更細的一種,現在已經歸入"生"行,如《四進士》的宋世傑老的歸類法是屬於"末","毛朋"才是老生,如果籠統說一下,"末"是指白髯口的以唸白表演為主的老年角色或者配角,如呂伯奢、公孫杵臼等,原來只有戴黑三的才歸老生,現在把好多其他細緻分類合併了,主演配演不再細分,所以就有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的叫法。

生又可細分為老生、武生、小生、娃娃生、紅生(特指關羽戲,在實際演出中老生、武生均可應工)。再細緻的分法是按角色分,如文老生(諸葛亮)、武老生(花雲)、文武老生(林沖)、靠把武生(趙雲)、短打武生(任堂惠)、箭衣武生(史文恭)、勾臉武生(李元霸)、文小生(傅朋)、武小生(陸文龍)等等吧,不復贅述。

旦又可細分為青衣(唱為主)、花衫(唱舞並重)、花旦(活潑表演為主)、刀馬旦(扎靠女將劉金定等)、武旦(短打,孫二孃等,女性妖魔鬼怪精靈亦是)、老旦(老太太如佘太君等)、彩旦(詼諧幽默醜陋型,如媒婆、醜女程雪雁等,一般由丑角演員飾演)。

淨即花臉可細分為銅錘花臉(唱為主,又稱黑頭,包公徐延昭等)、架子花臉(表演為主,魯智深等,另外所有奸臣類如曹操嚴嵩賈似道屠岸賈劉瑾等歸架子花)、武花臉(武打為主,如徐世英黑風利等)。

醜又可分文丑(蔣幹湯勤張別古等)、武丑(時遷劉利華等)。其他按角色屬性也可再細分為茶衣醜(店家小二等零碎角色)、袍帶醜(官員)、方巾醜(窮酸齷齪猥瑣文人)、老醜(崇公道王老好等),彩旦也可歸入醜行。

有人問有沒有女花臉(不是指女性花臉演員,是指人物),只有一個,就是春秋戰國時的鐘離春(無鹽娘娘,電影裡叫鍾無豔),但是這個角色實際上是屬於勾臉的刀馬旦,崑曲裡有《湘江會、棋盤會》。


嘟兒拉八大


“生旦淨醜”其實這嚴格來說是京劇的四大行當其他地方戲有的是“生旦淨末醜”,而京劇的“末”已經劃分到“生”裡面了。那麼京劇曾經的“末”指的是舞臺上的哪類角色呢?一般是指“戴白滿髯口的老者”。而中國第二大劇種評劇把“末”劃分到了“淨”裡,評劇裡“末”是“白臉末”也就是如曹操一類的白臉角色。其他的劇種有的沒有明顯的四大行當,只有“小生小旦小花臉”有的劃分的更加細緻如“老生、老外、正旦、小旦、貼旦、外旦、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等等”。總之四大行當是指“生旦淨醜”


愛火丁


生旦淨醜。別小看了這四大行當,他們是支撐中國戲劇的骨架。京劇三百多年,地方戲薪🔥火相傳靠的就是這些不同類別的角😍色。戲劇有一個顯著特徵是程式化,什麼樣的角色有什麼樣的扮相,什麼樣的角色喜怒哀樂有什麼樣的唱腔,是悲是喜是愁是樂都有對應板調曲牌,正此為中國戲曲百年流芳綿沿大河上下神州大地走入百姓心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手機用戶50578015435


戲曲的行當分為,生,旦,淨,醜

其中,生又分為,小生,鬚生,老生,武生

旦又分為花旦,閨門旦,老旦,青衣

淨主要指的花臉

醜顧名思義就是耍醜的,小花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