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10年後差別這麼大!家長要重視

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10年後差別這麼大!家長要重視

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10年後差別這麼大!家長要重視

如今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對孩子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許多孩子接觸手機後,瞬間沉迷,令老師和家長非常擔憂。

關於手機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近日看過國外一則這樣的實驗:一位心理學家,10年前從全國各地的中下階層的家庭中選取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其中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痴迷的孩子,然後對他們進行了跟蹤調查。

10後,調查結果如下:50位痴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另外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在家幫工。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此消息一出,進一步引發了家長對孩子沉迷手機的焦慮,孩子和家長關於“手機”引發的矛盾,更是越演越烈。

2018年8月28日,魯西北一9歲男孩因沉迷某款遊戲,竟在深夜割腕自殺,並在遺書中強調:我會滿血復活,重新歸來。

同年8月,南京市一初中生小浩因沉迷手機不願寫作業而和父母起爭執,父親為了教訓他,把手機砸壞,結果小浩一氣之下,

離家出走

2018年8月13日,杭州一12歲男孩小周10天內在遊戲中花掉10萬塊,而這筆錢是他外公做手術的救命錢

孩子沉迷手機一直是困擾家長和老師的一大難題,雖然很多學校明令禁止學生帶手機入校,但是孩子對於手機的熱情並沒有減退。所以除了學校,家長也應該重視幫助孩子早日擺脫沉迷手機的問題。

首先家長就要明白孩子與手機的接觸是難以避免的。現在手機氾濫,作為家長,就算我們不給孩子買手機,或者孩子沒有手機玩,遲早有一天,孩子一定會從別的地方,用他的方式獲得手機來玩。

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10年後差別這麼大!家長要重視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就用強硬的態度禁止孩子玩手機或眼睜睜的看著孩子沉迷手機嗎?

但是無論是將孩子的手機沒收,將遊戲卸載,發現孩子偷偷玩就打罵一通。還是父母奈何不瞭解孩子的哭鬧和胡攪蠻纏,只好舉白旗投降,聽之任之。以上其實不管是哪種方式對孩子和家長都是不利的。

第一種家長看似贏了,但是付出的代價很大,首先孩子會因為你的強硬態度,對父母產生怨恨,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孩子自身自律精神的發展,因為孩子不會善罷甘休只要逮到機會就會去趕快玩。這樣的孩子也容易欺騙父母。

第二種選擇投降的家長,會讓孩子更加為所欲為,並學會怎樣用發脾氣來威脅父母,甚至控制父母。這些孩子往往易怒,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被寵壞的孩子。”

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10年後差別這麼大!家長要重視


所以在限制孩子玩手機方面建議父母這樣做!

實踐證明,事先約定比事後的懲罰效果更容易實施,所以針對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這裡建議媽媽和孩子“約法三章”。讓孩子明白玩遊戲可以,但是要遵守規定,一旦違法就要承擔違約責任。

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規則意識,還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參與感,在完成約定時會更有積極性,成功率也高。

與父母強加給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會覺得約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對於自己制定的方案他會有更強的執行力。

不過在和孩子約法三章時,要注意下面四點:

一: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行為

比如:“一天玩手機的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玩手機必須是在完成作業之後,目標要具體、明確、可測量。

二:要清楚的告訴孩子完成約定和沒有完成約定的得失法

逆向思維多肯定少否定,比如:你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而不是說:你不能完成任務就不能看電影。兩種說法同樣的意思,但是前者就可以引導孩子往積極方面走,完成目標可能性更大。

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10年後差別這麼大!家長要重視


三:要把口頭約定書面化,張貼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

時刻提醒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當孩子完成約定時,家長也要及時給孩子鼓勵和支持,沒有完成約定時也讓孩子承擔後果。

四:約定要多參加孩子的意願

在約定的過程中,要儘量的吸取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要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面的命名。

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應該建立在愛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基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