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大通古镇的澜溪老街上,

居民腰鼓队正在开展节日巡街。

临水而居,一直是人类选择居住地的首要条件。综观全球,人类沿着河流孕育而生的城市,以及这些城市所创造出的文化,更是不胜枚举。当下的人们(比如我及身边朋友)都喜欢离开大城市,沿着乡村小河亦或山间大江,追寻那映照日月的粼粼波光,寻找关于河流与城市或村落的故事。生活工作在“中国古铜都”铜陵,我常利用工作之便,走进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通,让我遇见这份水与人的情缘。

连绵数月的阴雨寡照,一度让欢度春节的我们一点也不开心:难道这节日漫泡在雨水中永无绝期?好在流浪在外的太阳,终究还是迷途知返,不仅让铜都大道两边绿化带上的玉兰、樱花与海棠在阳光照拂下竞相绽放,让我们心底积蓄的潮湿情绪顿时干爽明媚起来。趁着大好春光,想出去走走的念头开始欲动,而脑海中不时闪现的画面,总是那些湖光山色、鲜花莹莹的小镇或是乡野。相比大城市的喧器繁忙,小镇与乡村的这种清宁淡泊,更易让人多一份放松与融入。坐在江边观景长廊上,倚窗听着春天清爽的细雨沙沙倾洒在翠绿的草叶或树枝上,静看江风吹过澜溪石板长街,恍惚间发现,不论生活在多么繁华现代的都市,我们的内心仍对这份宁静和这方净土充满着渴望,正是对这片净土和宁静的向往,我们才因此不惜跋山涉水,远足乡野。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节日期间,大通古镇的水龙灯协会表演队

正在为游人表演滚龙节目。

位于鹊江两岸闻名世界的江心古镇大通,处于“长江拐弯,大海回头”处,有着近2600年的文明史。绵延的九华山余脉长龙山伸入江中,其山体硬是被滚滚长江挥舞着长剑削断,矗立地羊山矶山崖扼守着江流,面朝大江,遥遥观望着江中的和悦洲、鹊江与江南的澜溪老街。屈原、周瑜、李白、金乔觉、苏轼、黄庭坚、杨万里、朱元璋、王阳明、汤显祖、佘翘、曾国藩、彭玉麟、李鸿章、黄炎培、秋瑾等都曾在这里居住,他们除在这创作出传世佳作外,其传奇人生也因大通之缘而让古镇更加声名远扬。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静静的青通河,曾是唐宋以后佛教信徒前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朝礼的“礼佛故道”,与明清时徽商经营长江上游生意的“经商通道”,如今仅剩几条小渔船静泊河中坚守最后的渔港。

我曾多次沉浸于大通夜色,抬望眼静看夜空繁星点点,听江涛拍打江岸。走在静谧的古镇上,面对璀璨星空下那没能躲过“焦土抗战”的残垣断壁,我不禁为和悦古街如今徽派建筑风貌依旧而欣喜。心,于是便遗失在了这里,即便是破墙残壁,也仍是我们难得一见的最美之地!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曾经繁华无比的和悦老街,如今唯有残墙破壁,

供游人前来凭吊、缅怀历史的沧桑。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日新月异,江心小镇仍固守着最初的记忆。斗转星移的岁月似乎是寂寞的,但小镇上的人们懂得如何将这份寂寞调出亮色,让心情绽放。时间不曾停歇,无可阻挡地是一季又一季春夏的更送,小镇虽斑驳老旧了,但这一处处斑驳中隐藏着别致的韵味,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故事,等你来静静聆听……

青通河水不舍昼夜地奔向鹊江,与浩浩汤汤东来的滚滚江水在此汇集,然后猛然掉头北上,依偎着连绵起伏的长龙山缓缓向北流淌。在自然面前,时间的流逝好似微风拂过水面,仅余阵阵涟漪在羊山矶前泛起朵朵浪花。流淌了千年万年的万里长江,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大通文化。鹊江的江流虽不急,但江水随着国家实施生态保护战略现在变得日渐清澈透明起来。大通的映像在每个游人的眼里都有不同的感觉,从2500多年前的吴楚“鹊岸之战”开始,注定了大通从鹊头到澜溪、再由澜溪到大通的一路变迁,引得无数的文人墨客曾为之挥毫泼墨巡礼!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大通辉煌壮观的民俗--“长街宴”

澜溪老街上有座博物馆,其历史星空墙上,闪耀着金乔觉、李白、杨万里、王阳明、佘翘、彭玉麟、黄炎培、秋瑾、黎宗岳、柏文蔚等一连串熟悉与璀璨的名字,是他们不断地积淀着这座古镇的历史与文化,是他们的思想与智慧为这座古镇点亮了永恒不息的灯塔。

我喜欢经常在这古镇上行走,总是会被每天赶来的一批批观光客打断我敏感而多思的思绪。街旁商铺黑色的屋顶在阳光反射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泽,与时不时划过天空的飞鸟,给古镇这幅自然画卷增添了如许灵动的气息。置身其间,我竟期待时光能短暂停留,让慵懒的时光消磨掉当下生活的压力;也为这片土地培养出如此多的优秀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感叹不已……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如今萧条荒凉的和悦老街二道街

行走于江心洲和悦老街之上,望着这当年的军事重镇、长江商贸集散都市,曾号称拥有十万居民居住的繁华“小上海”,我总是会于内心深处情不自禁地感慨:这始建于元代饱含传统徽派民居之美的遗存古街,当初可是靠河砂、石灰浆、青砖与杉木修筑的知名都市,其清一色的上居下铺、前店后坊式样,历经明清两朝才形成“三街十三巷”的城市格局。沐浴着700多年风雨和老街,其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变换,如今已是传统徽派融合皖中民居的商铺风格了。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大通古镇上的“百年老理发店”,

如今仍吸引众多游人前来体验。

享有“安徽四大商埠”之一美誉的大通,曾经多么繁华。“三街十三巷”的和悦老街,当初共2560米长的五里长街,如今仅剩1790米残存的街巷了。但当初的城市格局与肌理仍在,许多古建筑的遗址仍存。比如:曾掌控湘鄂皖赣四省食盐调运权的“大通盐务招商局”,其13进穿枋大屋组成的巨大院落,可是1900年大通自立军起义指挥部与辛亥革命时的安徽省临时军政府的首府,现仍有一座建于1865年高大结实的盐库幸存于老街;那十三个省来此经商的“八大商帮”经营的客栈、酒馆、茶楼、钱庄、银楼、戏园、发电厂、鱼行、药铺、医院、报馆、妓院、烟馆等沿街分布,与夹杂其间的国民政府六大银行直属支行、电报局、警察局、烟草专卖局,面对那些文物保护标牌与遗址,你能说哪一栋房子没几段或浪漫或凄凉或动人的故事?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曾在大通和鄱阳湖间展开拉剧战、曾国藩和彭玉麟曾与“长毛子”(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和悦洲上九年打过八次恶战、川军唐式遵部的“焦土抗战”、羊山矶发生的“渡江侦察记”等,哪个故事能不让你听得惊心动魄亲、感人至深?老街上的大部分商铺虽已遭毁坏,但这里现已成为受到保护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静静屹立的和悦洲“三街十三巷”与流动的长江(鹊江),共同见证着这座昔日古镇的动荡与历史变迁。历经岁月洗礼,如今依然保存着的残墙断壁,依旧昂首挺胸高耸着,接受着纷至沓来的游人检阅,仿佛更像是向前来凭吊的游人诉说那些已逝的过往云烟……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大通古镇最高处,长龙山西瓜顶上的

200多年的老槐树,如今仍然枝繁叶茂。

一座古镇最宝贵的,也许不是那些曾经繁华的建筑,也不是诞生了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而这当是这座古镇的灵魂所在吧!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西班牙神父1871年建设的天主教堂,如今仅剩一座钟楼屹立西瓜顶上,俯瞰着大通的万千气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