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之战,白袍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仗,唐军没败于吐蕃却败于内讧

乱世三百年——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6)

阿史那道真是突厥人,肚子里没那么多花花肠子,倒也还罢了;可是,郭侍封就不成了,打出征那天起,就开始跟薛仁贵抬杠,你一个泥腿子,想吆喝我,凭什么?

此时,薛仁贵的对手已经不是老奸巨猾的禄东赞,这老家伙已经去世了;吐蕃相位传给了他儿子,论钦陵。

大非川之战,白袍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仗,唐军没败于吐蕃却败于内讧

公元670年8月,薛仁贵的5万大军进入青藏高原,经鄯州(治所在今天青海乐都)抵达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

越往前走,道路越崎岖,不利大军行动;鉴于此,薛仁贵决定,将辎重粮草留在大非川,由郭侍封率兵构筑工事看守,自己则亲率大军轻装前进,寻找吐蕃主力决战。

可是,当这道命令传达给郭侍封时,郭二代却满心不高兴;等前头薛仁贵带兵走了以后,郭侍封也带着辎重出发了。

没了辎重拖累,薛仁贵行动很快,行至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了吐蕃军主力;后者猝不及防,被打的大败,伤亡甚众;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准备稍事休整,再给吐蕃军雷霆一击。

然而,薛仁贵还没来得及动手;有消息传来,后面的粮草大营被劫了,郭侍封部全军覆没;粮草辎重尽入敌手。

大非川之战,白袍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仗,唐军没败于吐蕃却败于内讧

敢情人家论钦陵也不白给,闻听唐军来伐;论钦陵便有计划的将部队收缩成拳头,让开唐军正面,直奔郭侍封而去;并且一战成功。

没有后勤保障供给,薛仁贵只得率部撤回大非川。可是,在大非川,论钦陵早已为薛仁贵准备下了40万大军。两军交锋,士气低落人数还处劣势的唐军大败,五万大军几乎全部被歼;薛仁贵、郭侍封、阿史那道真等将仅率数骑突围。

大非川之战,白袍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仗,唐军没败于吐蕃却败于内讧

此役,史称大非川之战。

要说论钦陵确实是个人物,大胜之后,却见好就收,没有继续扩大战果,反而主动与薛仁贵媾和。此时手中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的薛仁贵也只能“与钦陵约和而还。”

大非川之战是大唐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惨败;此役之后,高宗不得不默认吐蕃势力入主西域的事实。

默认归默认,但高宗心里很不服气,我堂堂上国,百战名将加上虎贲士兵就Neng不过这帮子油腻中年,我还就不信了。可是时势比人强,大非川之战后,高宗的确一时半会儿顾不上西南方向了,因为此时,帝国的东北也出乱子了。这就是中国东北地区如打不死的甄嬛一样的高句丽,又跳出来搞事了;这么一来,唐军不得不再次向东北集结兵力,因此也就暂时无暇在西线对吐蕃发起报复战役了。而对于吐蕃来说,一方面要对巩固新占领的吐谷浑,另一方面,要对刚入手的西域发挥影响力,所以也没有余力发动大规模进攻;因此双方暂时偃旗息鼓。

不过,要说一句的是,这段时间,前线可并非是一潭死水,双方都有些小动作,以便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战略位置。

这一调整,整整调整了5年;到公元675年,高宗觉得差不多了;这主要是唐军结束了在朝鲜半岛的作战,主力抽身唐军能腾的出手了。因此,在这一年,本来吐蕃派人来长安,还想跟大唐辣个辣个,结果被高宗严词拒绝(“辛末,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上不许。”)。不仅态度上很冷淡,吐蕃人发现,大唐这次可能是要玩儿真的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吐蕃当面的唐军越来越多,而且像刘仁轨、李谨行这些重量级的将领也一个儿接一个儿的从东线跨越大半个帝国,跑到了西线。

大非川之战,白袍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仗,唐军没败于吐蕃却败于内讧

都是出来混的,谁比谁傻?实操吐蕃权柄的论钦陵脑子一转个儿就知道对面儿大唐打的什么主意;因此,就在高宗拒绝了吐蕃使者议和请求之后不久,吐蕃军突然提升了前线的战备级别,在青海原吐谷浑的地界儿上建立了前进指挥所(“论赞业领兵赴突厥,董卜(即赞业)建立青海大行军衙”);并且很快便发起了试探性的攻势(“吐蕃‘攻鄯、廓、河、芳四州,杀略吏及马牛万计’,秋,八月,乙未,‘吐蕃进攻叠州,破密恭、丹岭二县’”)。

跟这儿插一句,大唐和与吐蕃的对抗主要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个是青海的河湟方向,另一个便是西域方向。

而这里边儿,双方都把河湟地区作为了争夺的重点;这主要是河湟地区的位置决定的;所谓河湟地区,指的是黄河跟湟水冲刷出来的一块三角地带,翻翻地图,其实就是今天青海省东部;此处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站在大唐角度看,如果河湟在手,不仅可以确保从长安出来奔西域的道路畅通,而且不管是军队还是商队,还都可以跟这儿打个尖儿歇个儿脚儿。更重要的是,此处向东,地势由高到低,此地一旦失守,大唐的核心区域—关中平原便会受到威胁。

大非川之战,白袍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仗,唐军没败于吐蕃却败于内讧

反过来从吐蕃角度看,那问题就简单多了;拿下河湟一带,退可给自己建立一道坚实的屏障;进不仅可以切断大唐跟西域的联系,还可以隐隐威胁到大唐腹地,这何乐而不为?

因此,论钦陵的第一刀便砍在了此处。

从史料上看,老实说,唐军从最高统帅高宗,到前线的将领,谁都没想到,土鳖一样的吐蕃人居然敢提前发动攻势。因为面对吐蕃大军,唐军的代理前敌总司令李谨行(积石道经略大使)手头儿居然没兵;只好耍了一出儿空城计吓唬对方(“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

双方第一次交手,唐朝吃了点儿亏。

这下大唐从高层到前线全火儿了,老虎不发威,你真当我们是哈喽kitty;消息报回长安,高宗下诏,“敕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发兴、凤等州兵以御之”、“以洛州牧周王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将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并州大都督相王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将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等,以讨吐蕃。”

要说高宗排出的这个阵容还是相当可观的,洮州道、凉州道两道大军合计也有10余万人;而且洮州道名义上的总指挥是周王显,但实际指挥官是名将裴行俭;而凉州道这边儿的带头大哥,也很给力,这便是自太宗朝就东征西讨、立功无数的沙场悍将契苾何力。

一边儿是吐蕃大举入寇,另一边儿是唐军严阵以待,可是,好玩儿的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双方不约而同的偃旗息鼓了。

注意,是不约而同。

原因何在?

其实也简单,就在双方磨亮刀枪准备对砍的时候,两边儿各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去世了。

吐蕃这边儿,死的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冬,赞普墀芒伦薨于仓邦那。”。

而大唐这边儿,去世的则是唐军大将契苾何力(“二王不行,亦会何力卒。”)。

这还打啥,先各自回家把白事儿办了吧。

于是,双方就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下度过了公元676年。

老实说这会儿大唐不怕拖,可吐蕃却拖不起。

这主要是吐蕃内部其实打松赞干布时代就存在反对势力;而且打松赞干布死后,他孙子即位赞普,但实际权力却是掌握在宰相论钦陵手里;这不免就给人,尤其是有实力的人以想象空间了;这摄政的位置,你坐得,偏我做不得吗?对外开战,大家顾不得争权夺利;可一旦闲下来,免不了就要闹家务了。因此,墀芒伦死后,吐蕃连续发生叛乱(“野辛之麴·播布与交拉之仁祖等二者心怀异志。象雄叛”);虽然规模都不算大,但也给论钦陵累够呛。

大非川之战,白袍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仗,唐军没败于吐蕃却败于内讧

反观大唐这头儿,高宗就干了一件事儿,往前线调人;公元677年“八月辛亥,刘仁轨为洮河军镇守使”;十二月乙卯,高宗再次下诏,“敕关内、河东诸州召募勇敢,以讨吐蕃。”。没别的,就是加强战备。

到这儿,高宗的举动可以说妥妥儿的,没毛病。

可是,转过年儿,进入公元678年,高宗突然脑抽一样,下了一纸诏命,给前线送来了一位总指挥;而随着这位总指挥的走马上任,唐军数年筹备,数万将士,全部付之东流。

此人是Who?


分享到:


相關文章: